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殉清”還是“殉道”,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什麼投湖自殺?

王國維, 清朝遺老, 國學大儒。 1925年, 即民國十四年, 清華大學籌備國學院, 當時能夠和王國維比肩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梁啟超, 一個是章太炎, 而論國學功底, 王國維排第一。 清華大學聘任王國維和梁啟超兩個人當教授, 章太炎因為和兩人在學術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斷然拒絕。

後來清華大學聘任陳寅恪和趙元任, 王、梁、陳、趙四個人, 並稱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在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王國維, 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寧, 祖上和追溯到宋朝抗金名將王稟, 受封為安化郡王, 王國維是血統純正的第三十三世孫。 家學源遠流長, 加之王國維天資聰穎, 年紀輕輕就學貫中西。 早年研究哲學、美學、詩詞, 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國語言, 在文學、哲學、史學、美學方面多有建樹。 著作等身, 其中最為知名的是《人間詞話》, 大家不妨找來讀一讀, 領略一下民國大師的風采。

1927年, 在清華園執教兩年之後,

6月2日, 王國維一如往常在學校辦公, 批閱檔, 料理事務, 和同事談論國學院下學期招生的事情。 隨後離開清華園, 還向一個同事借了五元錢, 叫了一輛車悶聲不響地去了頤和園的昆明湖畔。 抽了一支煙, 在湖邊徘徊良久之後, 縱身跳進湖中, 一代國學大儒, 就這樣在湖底的淤泥中窒息而死, 時年51歲。

王國維死前, 寫下了一句話: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經此世變, 義無再辱。 正是這句話, 讓王國維的“沉湖自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悲壯色彩, “經此世變, 義無再辱”這八個字怎麼解釋?王國維為什麼要自殺?至今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根據學界推測, 以及部分當事人的回憶, 人們對“王國維為什麼自殺”這一懸案主要形成了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 也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就是“以死殉國”, 為了覆滅的清王朝盡愚忠。

王國維是清朝遺老, 忠君愛國, 以布衣身份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溥儀對他有知遇之恩。 1924年, 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 王國維拖著一根小辮子, 頹喪萎頓依然服侍在溥儀的左右。 清華要聘任王國維當國學院教授, 王國維首先請示於溥儀, 得到溥儀的恩准, 才敢應聘。

在清華執教兩年, 王國維每到春節都要跑到天津去覲見早就遜位的溥儀, 感歎“有君無臣”。 王國維骨子裡, 是一個非常守舊的人, 抱殘守缺, 觀念老舊, 一肚子忠君之事的老派思想, 而且身體力行。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 王國維引以為奇恥大辱, 要和羅振玉等一幫清朝遺老約定投金水河殉清, 苦於家人阻攔沒有成功。 兩年後, 國民黨北伐節節勝利, 眼看著就要掃蕩黃河, 入主京師, 湖南湖北一帶的前清遺老被北伐軍抓起來砍了頭, 王國維聽說之後驚懼不已。 甚至和當時的同事陳寅恪、吳宓等商量逃往國外,

陳、吳等人躊躇, 王國維就深夜枯坐, 常常淚流不已。 由此可見王國維對北伐軍的侮辱, 骨子裡很畏懼。 這就可以解釋那句“經此世變, 義無再辱”的話了。

自古秀才遇見兵, 有理說不清。 兩年前“北京政變”王國維已經被職業軍人馮玉祥“侮辱”了一次, 現在又要面臨被國民黨北伐軍“再次侮辱”。 驚懼憂慮之中, 想到皇帝溥儀的遭遇, 以及有君無臣的處境, 上不能報君恩, 下不能保自我, 王國維一介書生, 無力回天, 唯有一死。

王國維在死前就已經寫好了遺書, 交代家人將書籍藏品等託付給陳寅恪和吳宓處理, 可見王國維自殺, 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王國維效法屈原殉國盡忠, 投湖而死, 依然是封建文人忠君之事的做派。

第二種觀點,也是學界比較能接受的觀點就是“以死殉道”,不忍見到中國文化日漸衰微的悲愴結局。

這一觀點是王國維的好友及同事陳寅恪、吳宓等人的主張,與其說是解釋王國維自殺的原因,不如說是對他在中國國學文化上做出的貢獻的一種褒獎。在陳寅恪眼裡,王國維是亦師亦友的人物,國學大儒,興的還是“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的那一套。

其實陳寅恪一開始也認為王國維的死是“殉清”,這樣的愚忠,未免顯得荒唐。清朝早就覆滅了,剩下一個遜帝溥儀,翻不起什麼大浪。陳寅恪留過洋,沒有王國維那一套忠君之事的封建思想,因此在給王國維寫墓誌銘的時候,著意在“以死殉道”上褒揚了王國維一番,算是為他在學界正名,美化了一番。

陳寅恪在挽詞中寫:“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是以靜安先生不得不死,此說一出,時人紛紛讚譽。

王國維之死,乃是為日漸衰微的中華文化殉道,不知比“殉清”高出了多少個層次,這才是國學大儒的襟懷。

話雖然說得好聽,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王國維是殉道,是因為文化衰微而自殺,那麼他在當時的最高等的清華學府執教,為傳承中國文化培養人才,豈不是比自殺更有意義?何況文化衰微,和“義無再辱”又有什麼關係?

另外道聼塗説的觀點就是死于對現實的驚懼,故友羅振玉逼債,妻妾出軌等。種種猜測,首先來自于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那本書中的胡編。

溥儀說王國維早年因為家裡窮困,得到故友羅振玉的不少賑濟,在日本期間,王國維一家人的開銷,幾乎都是來自于羅振玉的資助。後來王國維和羅振玉不和,羅振玉追討舊債,王國維還不上錢,悲憤交加,被逼投湖而死。

王國維的葬禮,是羅振玉主持的,如果羅振玉逼債導致王國維自殺,他有有何面目主持故友的葬禮?溥儀之所以這樣胡編,不過是為了逃避責任。王國維是溥儀的老師,溥儀寫自傳的時候新中國已經成立,溥儀被特赦,早就不是什麼末代皇帝,已經成了一介草民,惶惶不可終日。人家要他解釋一下老師自殺,溥儀能不推脫責任嗎?

余者如妻妾出軌導致王國維自殺,更是無稽之談。五十而知天命,一代國學大儒,豈能為了兒女情長的事情投湖自盡!?

綜上所述,王國維之所以義無反顧地跳進昆明湖自殺,比較靠譜的推測就是“以死殉國”。他既怕北伐軍打進北京城,將他們一幫前清遺老拉出去砍了頭,又心憂在天津避亂的主子溥儀皇帝被北伐軍抓住,淩辱一番。皇帝受辱,做臣子的還有什麼顏面活下去?

所以王國維驚懼之中,寫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轉身就跳進了昆明湖,兩分鐘之後氣絕身亡。

一代國學大師,就此告別紅塵,告別了那個充滿血腥、苦痛和悲傷的世界。

第二種觀點,也是學界比較能接受的觀點就是“以死殉道”,不忍見到中國文化日漸衰微的悲愴結局。

這一觀點是王國維的好友及同事陳寅恪、吳宓等人的主張,與其說是解釋王國維自殺的原因,不如說是對他在中國國學文化上做出的貢獻的一種褒獎。在陳寅恪眼裡,王國維是亦師亦友的人物,國學大儒,興的還是“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的那一套。

其實陳寅恪一開始也認為王國維的死是“殉清”,這樣的愚忠,未免顯得荒唐。清朝早就覆滅了,剩下一個遜帝溥儀,翻不起什麼大浪。陳寅恪留過洋,沒有王國維那一套忠君之事的封建思想,因此在給王國維寫墓誌銘的時候,著意在“以死殉道”上褒揚了王國維一番,算是為他在學界正名,美化了一番。

陳寅恪在挽詞中寫:“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是以靜安先生不得不死,此說一出,時人紛紛讚譽。

王國維之死,乃是為日漸衰微的中華文化殉道,不知比“殉清”高出了多少個層次,這才是國學大儒的襟懷。

話雖然說得好聽,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王國維是殉道,是因為文化衰微而自殺,那麼他在當時的最高等的清華學府執教,為傳承中國文化培養人才,豈不是比自殺更有意義?何況文化衰微,和“義無再辱”又有什麼關係?

另外道聼塗説的觀點就是死于對現實的驚懼,故友羅振玉逼債,妻妾出軌等。種種猜測,首先來自于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那本書中的胡編。

溥儀說王國維早年因為家裡窮困,得到故友羅振玉的不少賑濟,在日本期間,王國維一家人的開銷,幾乎都是來自于羅振玉的資助。後來王國維和羅振玉不和,羅振玉追討舊債,王國維還不上錢,悲憤交加,被逼投湖而死。

王國維的葬禮,是羅振玉主持的,如果羅振玉逼債導致王國維自殺,他有有何面目主持故友的葬禮?溥儀之所以這樣胡編,不過是為了逃避責任。王國維是溥儀的老師,溥儀寫自傳的時候新中國已經成立,溥儀被特赦,早就不是什麼末代皇帝,已經成了一介草民,惶惶不可終日。人家要他解釋一下老師自殺,溥儀能不推脫責任嗎?

余者如妻妾出軌導致王國維自殺,更是無稽之談。五十而知天命,一代國學大儒,豈能為了兒女情長的事情投湖自盡!?

綜上所述,王國維之所以義無反顧地跳進昆明湖自殺,比較靠譜的推測就是“以死殉國”。他既怕北伐軍打進北京城,將他們一幫前清遺老拉出去砍了頭,又心憂在天津避亂的主子溥儀皇帝被北伐軍抓住,淩辱一番。皇帝受辱,做臣子的還有什麼顏面活下去?

所以王國維驚懼之中,寫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轉身就跳進了昆明湖,兩分鐘之後氣絕身亡。

一代國學大師,就此告別紅塵,告別了那個充滿血腥、苦痛和悲傷的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