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豐鎮清八義

古之謂義者, 宜也。 其要義是追求為人為事所應有的公正、合理、致善的境界。 即所謂“善行當仁不讓, 義舉捷足先行”。 清時豐鎮雖處塞外, 其間卻多有履仁蹈義, 義舉善行之事, 更不乏倜儻磊落, 卓犖人環之人。 現以《豐鎮縣誌書》為據, 將其中佼佼者輯為“豐鎮清八義”, 供今天的我們重溫鑒仿, 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

一、恤貧周急韓廣成

韓廣成, 奉親克盡孝養, 性勤儉, 尚義資。 稍裕, 輒喜緩急人心。 有寧屬巡檢某歿, 其妻其子貧不能歸, 哀鳴嗷嗷, 幾至流離瑣尾。

韓力任其事, 仗義捐金, 送歸梓裡, 俾免黃鳥失所。 其他義行, 周急恤貧, 排難解紛, 不一而足。 歿後, 遠近婦孺聞之無不感歎流涕。 及葬, 送者千餘。

簡評:廣成於己克勤克儉, 對人則仗義疏財樂施慈善之舉, 凡遇他人緩急之事, 便傾其所力而助之。 綜其一生, 救流離瑣尾, 免黃鳥失所, 周急恤貧, 仗義捐金, 為鄉鄰排難解紛等等義舉無數, 令時人感歎流涕。 “及葬, 送者千餘”, 以至廣成榮登豐史, 以傳後世。 正如隋楊俊所言“人生求名史書足矣, 何以碑為!”。

二、伉爽好義劉光裕

劉光裕, 字象賢, 性伉爽, 慷慨好義。 某年由豐之平遙, 至岱嶽鎮曉行, 拾被套一, 檢之, 內有白金七十餘兩, 錢票四百餘銀, 會票七百兩。 劉急返店, 貼報招認, 冒認者踵相接,

劉皆不給。 俟夜半, 聞叩門聲, 啟之, 其人蹌踉而入, 汗如雨下, 自言省城會兌局某人, 從大同索債歸, 早行車上續殘夢, 遂遺, 若不得原物, 命合休矣。 言已而泣, 聲淚俱下。 劉見其情切, 詢所失物, 言之錙銖不爽, 遂如其言悉付之, 其人拜謝而去。

簡評:見遺金於曠途, 好一塊良心的試金石!光裕偶遇重金之得, 足可一朝暴富, 安享榮華富貴。 但若以為得計, 則陷己於大不義。 況且, 如此重金之失, 不僅失者將命合休矣, 恐其闔家老小也難逃傾家滅頂之災。 而光裕千金不抵胸中伉爽, 外財不撼做人大義的高風亮節, 正合孟夫子所言“不義而富貴, 於我如浮雲也”, 其高義讓人可敬可佩。

三、完璧歸趙趙萬成

趙萬成, 儒商。 貿易歸途, 次拾一小袱, 約重七八十兩,

檢之白金也。 趙久待無人攜, 趙貼報。 旋有失者崔旺踵門拜求, 趙詢問不爽, 原封璧趙。 旺欲分數金為謝, 趙曰“拾金而人不知, 皆我物也, 何利此數金”。 崔拜謝, 德之贈匾, 以旌其閭。

簡評:拾金不昧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清時我豐即蔚以成風。 儒商趙萬成拾重金, 輕財重義, 完璧歸趙, 乃良善民風使然, 中華傳統美德使然, 實為我豐古來拾金不昧之楷模, 至今仍有普遍的推廣教育意義。

四、焚券不計李廣仁

李廣仁, 事父母以孝聞, 家素封而行義不息, 族党貧之賴以舉火者甚多。 道光十二年歲饑, 居民乏食, 李出粟數百石, 按口給食, 粟盡而繼之以麵, 全活甚眾。 十六年歲饑, 亦如之, 凡有緩急事皆曲成之, 而焚券不計償, 人皆服其高義。

簡評:豐人孝子李廣仁服田力穡, 勤勞致富, 但為富不忘義行。 凡鄉鄰舉火不接, 他都能給予慷慨救濟。 尤其在旱潦災難面前, 幾番盡舍粟米數百石以賑災民, 再施麥面以救鄉鄰, 並焚所有借據於一炬, 實屬高義可敬。 此等“至仁不為恩, 至義不為功”的大善大義之舉, 自當捨得相報, 後福廣積。

注:素封, “不仕之人自有田園收養之給”(張守節《正義》語), 而非官封厚祿。

五、好善樂施周奉先

周奉先, 太學生, 性仁慈, 喜施予。 光緒二年歲荒, 鄉鄰乏食, 周罄所有賑濟, 按口給食, 費青蚨一千數百餘緡。 同知定詳, 請宮保曾, 嘗給“好善樂施”匾, 以示獎勵。

簡評:我豐光緒太學生(就學國子監的學子)周奉先, 再怎麼說無非一個窮書生, 但在家鄉父老罕遇大旱饑荒之際,

罄其所有, 出資百數十萬文(一緡一千文)籌糧賑民, 好一番犬子報孝家鄉父老養育之恩的義舉善行。 而由時任同知“請宮保曾”, 獲得國家級的“好善樂施”匾贈, 實為我豐義善民風所致, 遂志於書, 以傳學子履仁蹈義之高行。

注:青蚨, 蟲名。 傳說青蚨生子, 母與子分離後必會仍聚回一處, 人用青蚨母子血各塗于錢上, 塗母血的錢或塗子血的錢用出後必會飛回, 所以有“青蚨還錢”之說, 因以“青蚨”稱錢。 請宮保曾, 請, 呈報。 宮保曾指加封太子少保銜的時任山西巡撫曾國荃。

六、賑窮飾餓張玉、張善政

張玉, 六品軍功, 家素封, 性不吝所有。 光緒三年春, 與隆盛莊村民張善政共捐銀六百兩, 以賑窮飾餓, 存活甚眾。 同知定詳, 請宮保曾, 均獎以“好善樂施”匾。

簡評:古人雲“一當富貴時,為善,善無量”。張玉功居六品之賞,張善政富甲遠近一方,不可謂不富不貴。但該二人恪守“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漢劉向語)之古訓,善捐於慷慨,賑窮飾餓,存活甚眾,實為清時豐鎮為富為仁者之楷模。而二張同獲巡撫曾國荃親核“好善樂施”匾贈,義舉近播遠揚,高德世人讚揚。

注:六品軍功是清時八旗營總以下敘軍功者得以授予,牌分五等。功牌有紙質的,類似執照;也有銀質的,類似徽章。晚清時,功牌也會因捐輸錢糧、辦事實心等原因而象徵性地頒發給漢人。因《豐志》無此詳盡記載,張玉六品軍功多半屬於後者。

七、仗義疏財許元科

許元科,家素封,鄉鄰貧窮者無不周給,所出貲財並不登券。光緒三年歲歉,民餓,除罄盡家藏外,複買粟米數百石,按口給食,鄰里賴以舉火者指不勝出,因之全活,甚夥人皆服其高義。及歿之日,聞者無不墮淚。

簡評:許元科賑災,盡其家藏所有後,複買粟米數百石,並貲財不登券,使得罕見大災鄉鄰未餓死一人。又一“至仁不為恩,至義不為功”的慈善楷模。而元科之高德,播揚的是義舉,福報的是人心,與貲財之輕重何以相提並論。特此借錄古人說賑語,以醒饗今人:“建寺燒香,自謂功德。殊不知,寺不建佛未必露處,香不燒佛未必饑餓。若移此以濟人,佛必大悅,福報當百倍矣”。

八、德高義廣王清文

王清文仗義疏財,尤好讀書,裡有婚喪,竭力資助。耕暇,即率鄉鄰貧寒子弟聚於一處,教讀書識字孝悌忠信之理,盡心開導,至次年東作方休,三十餘年終無倦色,卒年七十八,鄉鄰為之墮淚。其子澤民亦慷慨好施,遇有緩急,傾囊資助。鄰有郝姓者貧無立錐,親歿,將謀鬻子以營葬地,澤民聞而憐之,舍地八畝與郝葬親,令其父子生得團圓,死無暴露,鄉鄰欽之,謂其有乃父風。

簡評:清文一生施仁布德,仗義疏財,其子承傳父志,矢志躬行,頗具純仁“麥舟濟故人”的范仲淹之家風。而清文非官非士,卻于黌宮義學所不達的偏野村鄉,獨行義舉,獨辟蹺徑,以“補成均之不逮”,收納貧寒子弟聚於一處,講學明倫,盡心開導,至次年東作(春耕)方休,如此教化鄉里三十有年,正所謂立德立行的詩書君子,故書于志乘,以表厥宅裡,彰其義行。

注:純仁,范仲淹次子,范父睢陽任官時,委其蘇州運麥,途遇故人石曼卿運親柩歸藉,無貲無力,遂自作主張,將一船麥子全送給了石曼卿,以作貲用,後甚得其父贊許,可知范仲淹的家風已被其子範純仁所繼承。

古人有雲:“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其中的“美言”、“美行”,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舉不勝舉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扶貧濟困等等義舉善行同出一源,一脈相承,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可道,非常道”,讓我們“勿以小善而不為”,以“若水”般的“上善”之舉,去共同構建我們心中那個盡善盡美,文明和諧的美好社會。(本文依據《豐鎮縣誌書》所載史料纂輯)

作者:潘國慶,上過山下過鄉,反修前哨站過崗。務過工經過商,下海沖在沙灘上。是可忘非可忘,感恩人生未敢忘。三五句十幾行,許得餘心也坦蕩。(北京豐鎮同鄉會)

均獎以“好善樂施”匾。

簡評:古人雲“一當富貴時,為善,善無量”。張玉功居六品之賞,張善政富甲遠近一方,不可謂不富不貴。但該二人恪守“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漢劉向語)之古訓,善捐於慷慨,賑窮飾餓,存活甚眾,實為清時豐鎮為富為仁者之楷模。而二張同獲巡撫曾國荃親核“好善樂施”匾贈,義舉近播遠揚,高德世人讚揚。

注:六品軍功是清時八旗營總以下敘軍功者得以授予,牌分五等。功牌有紙質的,類似執照;也有銀質的,類似徽章。晚清時,功牌也會因捐輸錢糧、辦事實心等原因而象徵性地頒發給漢人。因《豐志》無此詳盡記載,張玉六品軍功多半屬於後者。

七、仗義疏財許元科

許元科,家素封,鄉鄰貧窮者無不周給,所出貲財並不登券。光緒三年歲歉,民餓,除罄盡家藏外,複買粟米數百石,按口給食,鄰里賴以舉火者指不勝出,因之全活,甚夥人皆服其高義。及歿之日,聞者無不墮淚。

簡評:許元科賑災,盡其家藏所有後,複買粟米數百石,並貲財不登券,使得罕見大災鄉鄰未餓死一人。又一“至仁不為恩,至義不為功”的慈善楷模。而元科之高德,播揚的是義舉,福報的是人心,與貲財之輕重何以相提並論。特此借錄古人說賑語,以醒饗今人:“建寺燒香,自謂功德。殊不知,寺不建佛未必露處,香不燒佛未必饑餓。若移此以濟人,佛必大悅,福報當百倍矣”。

八、德高義廣王清文

王清文仗義疏財,尤好讀書,裡有婚喪,竭力資助。耕暇,即率鄉鄰貧寒子弟聚於一處,教讀書識字孝悌忠信之理,盡心開導,至次年東作方休,三十餘年終無倦色,卒年七十八,鄉鄰為之墮淚。其子澤民亦慷慨好施,遇有緩急,傾囊資助。鄰有郝姓者貧無立錐,親歿,將謀鬻子以營葬地,澤民聞而憐之,舍地八畝與郝葬親,令其父子生得團圓,死無暴露,鄉鄰欽之,謂其有乃父風。

簡評:清文一生施仁布德,仗義疏財,其子承傳父志,矢志躬行,頗具純仁“麥舟濟故人”的范仲淹之家風。而清文非官非士,卻于黌宮義學所不達的偏野村鄉,獨行義舉,獨辟蹺徑,以“補成均之不逮”,收納貧寒子弟聚於一處,講學明倫,盡心開導,至次年東作(春耕)方休,如此教化鄉里三十有年,正所謂立德立行的詩書君子,故書于志乘,以表厥宅裡,彰其義行。

注:純仁,范仲淹次子,范父睢陽任官時,委其蘇州運麥,途遇故人石曼卿運親柩歸藉,無貲無力,遂自作主張,將一船麥子全送給了石曼卿,以作貲用,後甚得其父贊許,可知范仲淹的家風已被其子範純仁所繼承。

古人有雲:“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其中的“美言”、“美行”,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舉不勝舉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扶貧濟困等等義舉善行同出一源,一脈相承,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可道,非常道”,讓我們“勿以小善而不為”,以“若水”般的“上善”之舉,去共同構建我們心中那個盡善盡美,文明和諧的美好社會。(本文依據《豐鎮縣誌書》所載史料纂輯)

作者:潘國慶,上過山下過鄉,反修前哨站過崗。務過工經過商,下海沖在沙灘上。是可忘非可忘,感恩人生未敢忘。三五句十幾行,許得餘心也坦蕩。(北京豐鎮同鄉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