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獻平|春天去橫峰

文學副刊評論區留言, 將綜合留言品質和熱度, 每月評選2位讀者, 分別贈送名家作品集2冊。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享受。 一起閱讀, 讓文學溫潤的光照亮心靈。

春天去橫峰

文 | 楊獻平

2018年農曆二月底, 從成都到南昌, 滿地的花朵與綠植之中, 料峭的春意, 有些凍疼皮肉的小雨與微風。 斯時, 南北氣溫忽高忽低, 熱則衣衫淩亂, 冷則裘皮羽絨。 這等怪異之氣象, 端的像極了命運的喜怒無常。

入夜時分到達, 橫峰沉浸在寒意漫展的星空之下, 儘管街燈明亮, 城市巍然, 但其內核是安靜的和自足的, 睡在其中, 似乎能夠嗅到春草野花的香味, 乃至眠鳥與青蛙的輕微鼾聲。

來之前, 查閱了一些資料。 其實, 每一片大地, 都是人傑地靈的。 尤其是中國, 泱泱歷史之中, 仁者賢人層出不窮, 以其獨立之行狀, 高標之操守, 為自己, 為眾生, 而行 “天道”與仗義, 也給今生和後世, 遺留與樹立碑刻與榜樣。 其中有孝子嚴師教、祝雷複, 也有名臣張炎、周以敬、汪淵, 還有仁義者周可貴、鄭大雅、周坦等。 時空挪移至近現代時期, 黃道、吳先民、陳伯謙、邱金輝並方志敏等人於此開闢的贛東北根據地, 其功業和影響, 當然是助天濟人, 永垂不朽的。

這樣的地域及其往史記憶,

總是令人肅然起敬, 遐想無限。

我總覺得, 一個地域, 縣份或者鄉域, 數百及千年之間, 倘若沒有出過幾位真正出類拔萃, 被載入青史的人物。 它的歷史將是蒼白的, 對於後人的塑造與影響力, 也將是微乎其微的。 人之所以為人, 不僅僅為了生存,

也不是僅僅為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 一個人如何為他人, 為更多的人帶來好運與正面的影響力。

如此瞭解橫峰後, 我便有些心安了。 也适才覺得, 江南之地經由北魏, 特別是南宋的政治遷移, 其根子裡的中國氣息适才有了更深的彌漫性, 它的文化也才如此深厚, 且時常迸發出燦爛之光。

於我個人而言, 每次來江南, 尤其是江浙, 就會覺得, 這個說暖語, 吃辣椒, 精緻也略顯粗糙的地方, 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顆泥土當中, 都蘊含和散發著中國的氣息, 尤其是羸弱且豐盈的南宋 。 宋朝當然是一個文人大放其彩、命運絕好的年代, 但它的武將們也絲毫不遜色。 如岳飛、宗澤及各路抗金(西夏、遼、蒙)的將領等, 還有守重慶及四川的餘玠,

在安徽多次擊敗金軍的劉琦, 創造以少勝多“採石磯大捷”戰例的虞允文等等, 這些人的武功及謀略也都可圈可點。 也就是說, 江南之地, 是文武的, 人們通常以為的小橋流水、精巧精緻只是其專注和內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而揮斥方遒、忠孝激烈, 在江南這片土地上也異彩紛呈, 剛與柔的真正和諧統一之地, 乃是南方, 而不是北方。

以此猜想與瞭解進入橫峰, 我想可能是最佳的角度。 任何一個地方, 其本身所蘊藏的能量, 往往是看不到的。 正如橫峰, 甫一進入, 她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濃郁的田園味道。 這對於充滿城市乃至各種混雜味道的當下, 橫峰所體現出的那種富有現代性和當代性的鄉村氣息, 既有傳統意義上的農耕色彩與儒家倫理,也有植根於當下的思想性與現實性。次日一早,一小時車程,去到葛源鎮的崇山頭村。放眼望去,整個春天都似乎鋪展開來。油菜花梯田次第升高,也依次遞減。金黃色的油菜花中,遊覽的人眾多,也有些許男女在其中扭捏作姿,拍攝婚照。環視與俯瞰之間,也适才覺得,崇山頭的春天,又是別致的,她和四周地區的春天都不同。

她深在盆地,斜掛高山。既與岩石走獸飛禽氣息相通,渺遠別致,又和濕沃泥土、平地植物一衣帶水,骨肉相連。

從崇山頭村外看,整個葛源鎮萬山拱衛,其中,形成一個邊角圓潤的盆地。崇山頭村斜倚在葛源盆地的西南山坡根部。村子不大,但各家各戶依山而建,中間有一條小溪,水流特別清亮,勢頭勁猛,遇到小的懸崖,更顯湍急。場院中,放著數架紡車。這種古老的手工器具,早已經絕跡了。也標誌著農耕和手工業時代的真正沒落。但這個村子裡,居然還有婦女精于紡線,其中有年逾八旬的老人,也有三四十歲的中年婦女。她們搖動紡車,將一團團棉花擰成線繩的技巧,特別是那種個人性的勞作的姿勢與專注,仿佛又令我回到了童年。那時候,祖母和母親還操持那樣的營生,用嗡嗡之聲,粗糙的雙手,為一家人紡線織布,遮醜增暖。

梯田連結村莊。流水之畔,有人在打“葛”,即兩個男的,舉著木錘,你一下我一下地將葛根錘爛。遠遠看,方才覺得,農耕時代人的勞動情景動人。人們創造各種工具,在解決萬物為我所用的天賦和技能上,體現的是那種源自“本我”甚至天意的力度與美感。我上前試了幾下,掄錘之間,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代,跟著父親,輪動碩大鐵錘,將堅硬的石頭打磨得稍微規整一些,然後再用架子車運回去,蓋房子或者砌路基與院牆用。

人在某些時候的行為與心理動態,總是與自身的各種經驗相呼應。甚至,我們今天的某些經驗,與我們的先祖是重複的,而且絲毫沒有改變。在崇山頭村吃飯時候,我對那些粗糙的糧食格外感興趣。如饅頭和麵條,儘管做得不如北方的地道,但吃起來也是甜味滿嘴。關鍵是感覺又回到了粗糙的鄉村時代一般。我也想,在今天看來,我們的食物應有盡有,也越來越精細與“好看”,可我們丟失掉的,恰恰是人類“草食動物”天性乃至肌體中最適合我們的那一部分。“好吃”只是舌頭的概念,而我們的肉身,卻未必需要與同意。由此,我向來拒絕談論美食。某一次,忽然看到一夥兒品嘗各種美食的電視節目,對其吃相之厭惡,竟然到了鄙視的地步。

下到葛源鎮,參觀當年的贛東北根據地紀念場所,驀然覺得,歷史從來不會模糊,也不會真正被遺忘。黃道、方志敏等人在葛源鎮的作為,體現的是非常年代人們的一種美好的理想追求,也體現著我們先輩在尋求終極理想過程中的堅韌和曲折。橫峰縣文聯主席陳瑰芳對方志敏烈士在葛源鎮的歷史往事熟稔於心,娓娓道來。使得我對方志敏有了更多的瞭解。在教科書和史書之外,每個人都是生動的,他們在塵世中的個人行狀也無限地豐滿與妖嬈。如方志敏在葛源鎮的治理及其成效,特別是對中央蘇區的經濟支撐與貢獻,在彼時,其作用是無以倫比的。

由此我才知道,方志敏不僅是一個清貧守身的共產黨員及贛東北根據地的領導人,而且是一位坐擁萬兩黃金而能超越物質誘惑,甘願以身為革命為家國的高潔之士。方志敏不僅在自己的著作中弘揚和闡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念與願景,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葛源鎮開始了可觸可摸的共產主義模式試驗。從方志敏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專心於夢想,專心於大眾福祉的偉岸形象。本來,方志敏完全可以躲過一劫,但他將危險置之度外,把安全讓給了其他同志。他的被俘乃至英勇就義,堪稱一曲絕唱,千古傳奇。在參觀方志敏等人修建的列寧公園時,也适才覺得,方志敏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尤其是他親手種植的那棵梭柁樹,至今枝繁葉茂,冠蓋龐大。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有的具體到一事一物,有的則整體協作。我也相信,那棵梭柁樹與方志敏一定是心有靈犀,互為傳達和依存,且無論時間的。

回城路上,看到的鄉村在薄暮時分顯得清麗而寧靜,白色的二層樓房和多數白牆的院落矗立在小山根部,田地周邊,村民緩步而歸,金黃的油菜花逐漸成為黑夜的燈盞,使得橫峰的鄉野更趨安靜,富有情懷和色調。晚上在一片竹林中吃飯,剛坐定,小雨及時而落,淅淅瀝瀝之間,敲打著橫峰的初夜。穆濤、陸春祥、榮榮、艾平、徐可、董宏君、邱振剛、範曉波、熊鶯、傅菲等與橫峰縣委書記饒清華、縣長潘琍、縣委宣傳部長戈竹武等談及新農村建設,並方志敏等人在葛源鎮的非凡歷史。鄉村對於人類而言,肯定是一個長期的強韌根性的存在。鄉村不僅聯繫著人類最初的生存和生活記憶,也是人類靈魂的真正所在。如今的新農村建設,其根本是重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信仰,進而使得中國農村與城市、與世界的發展進步相呼應,獲得或者說塑造一種新的具有專屬意義的國家和民族特色文化及符合當下全球化進程要求的“新境界的農村建設發展形態及其遠景”。

再一夜之後,橫峰依然在料峭的春意中。去參觀了黃道故居,這位早期的革命者,其對方志敏乃至整個贛東北軍民的進步影響,以及在對敵鬥爭中的不幸捐軀,其功業和為人,當然也是巨大的,堪為一代楷模。再去新篁山田平港村、烏石頭,姚家鄉東山村、蘇家塘、好客王家、高家村,司鋪劉家火車小鎮,蓮荷鄉亭子上、梧桐畈等自然村落,卻發現,橫峰這個地方,其山地之中的村落卻有著北方的氣質,儘管,這些村居和人民建築方式和所操持的方言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至此我才確信,在中國,南北方只是氣候和地理的區別,而文化和信仰卻是深切勾連,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烏石頭村,一面斜坡,茂林修竹,桃花、梨花正在集體盛開,村下的河谷裡流水無聲,在巨石和泥沙之間宛若絲帶,其色亮麗,其聲清雅。對面的山坡上綠樹參差,鳥鳴穀更幽。

倘若在此獨居冥想,過簡單的生活,將是勝似仙境的感覺。只是,大地上的每一處美景,有人自然享有,有人走馬觀花。生活在當下年代,所謂的安定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總是要進入俗世,與庸常事物糾纏不休。春天在橫峰,對於我來說,是難得的一次逍遙,而且身處美景,尤其是新的農村建設正在初見成效,透露出亮色與光芒的時候,對於我這樣一個出身農村,有心回卻無法再回去的異鄉客居者,所經受的感染是全方面的。我還意外地聽說,橫峰縣境內,還有一個楊姓村子,而且還是北宋楊令公的後裔。這使我格外振奮,忽然之間,有了認祖歸宗的衝動。

但沒有成行。轉念來想,我們這脈楊姓,從我記事起,爺爺就說我們的祖先是北宋的楊繼業,可至今沒有見到家譜。人們對英雄的敬仰乃至自覺的靠攏,其實也是一種向善愛美的表現。橫峰之所以吸引人,本質上說,美麗富饒,別有境地只是其外表,而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嚴師教、張炎及黃道、方志敏這樣的本土才俊與名留青史者。一個地域真正強大的東西永遠是她所生和塑造的子民,經濟等等,不過是滿足現世生活的手段而已。好在,橫峰的鄉村變遷,似乎也在驗證大道輪回、無休無止的不二真理,即重新發現我們的來處——農村的真正價值所在,用與世界和當代對話與契合的方式,去重新找回、規整和塑造我們遺忘已久的大地之根,如仁義禮智信,如捨生取義、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這些基本的充滿美德的人倫與普世的理想要求,當重新回到我們的內心,來豐盈我們的精神和信仰。

離開的時候,春天還在蓬勃生髮,在橫峰,在橫峰四周,更在中國和世界。時序再度輪回,而春天則萬物肇始,化醇化生,為著更遼闊和幽秘的存在,進行著奠基性的運動。短短三天,我對橫峰的瞭解,肯定還是粗淺的。而能拜謁和憶起橫峰的諸多先賢,並用心恭敬拜謁,從中得到教益和啟示,肯定是有幸的。我也想到,中國如此博大,每一地都是不盡相同的,但人們總是懷有同樣的文化認同,並且用共同的文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進行有效的傳承,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幸運?正如春天的橫峰,油菜花開,萬木競發。所有到此逗留的,不論過客還是土著,只要有心,就會聽到萬千的聲音,自這一片天地之間,喁喁呦呦,餘音不停。

本文來自深紋路微信公眾號

楊獻平,河北沙河人,生於七十年代。作品見於《天涯》《中國作家》《人民文學》《山花》等刊。曾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單篇作品獎、首屆三毛散文獎一等獎、全軍優秀文藝作品獎和首屆林語堂散文獎提名獎、在場主義散文獎、四川文學獎等數十項。已出版有《匈奴帝國:刀鋒上的蒼狼》、《夢想的邊疆——隋唐五代時期的絲綢之路》、《沙漠之書》、《生死故鄉》《沙漠裡的細水微光》《歷史的鄉愁》及詩集《命中》等著作。中國作協會員,現居成都。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歡迎分享、點贊、留言!

監 制:王雁翔

實習編輯:李國良

南部戰區投稿郵箱:nb@81.cn

既有傳統意義上的農耕色彩與儒家倫理,也有植根於當下的思想性與現實性。次日一早,一小時車程,去到葛源鎮的崇山頭村。放眼望去,整個春天都似乎鋪展開來。油菜花梯田次第升高,也依次遞減。金黃色的油菜花中,遊覽的人眾多,也有些許男女在其中扭捏作姿,拍攝婚照。環視與俯瞰之間,也适才覺得,崇山頭的春天,又是別致的,她和四周地區的春天都不同。

她深在盆地,斜掛高山。既與岩石走獸飛禽氣息相通,渺遠別致,又和濕沃泥土、平地植物一衣帶水,骨肉相連。

從崇山頭村外看,整個葛源鎮萬山拱衛,其中,形成一個邊角圓潤的盆地。崇山頭村斜倚在葛源盆地的西南山坡根部。村子不大,但各家各戶依山而建,中間有一條小溪,水流特別清亮,勢頭勁猛,遇到小的懸崖,更顯湍急。場院中,放著數架紡車。這種古老的手工器具,早已經絕跡了。也標誌著農耕和手工業時代的真正沒落。但這個村子裡,居然還有婦女精于紡線,其中有年逾八旬的老人,也有三四十歲的中年婦女。她們搖動紡車,將一團團棉花擰成線繩的技巧,特別是那種個人性的勞作的姿勢與專注,仿佛又令我回到了童年。那時候,祖母和母親還操持那樣的營生,用嗡嗡之聲,粗糙的雙手,為一家人紡線織布,遮醜增暖。

梯田連結村莊。流水之畔,有人在打“葛”,即兩個男的,舉著木錘,你一下我一下地將葛根錘爛。遠遠看,方才覺得,農耕時代人的勞動情景動人。人們創造各種工具,在解決萬物為我所用的天賦和技能上,體現的是那種源自“本我”甚至天意的力度與美感。我上前試了幾下,掄錘之間,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代,跟著父親,輪動碩大鐵錘,將堅硬的石頭打磨得稍微規整一些,然後再用架子車運回去,蓋房子或者砌路基與院牆用。

人在某些時候的行為與心理動態,總是與自身的各種經驗相呼應。甚至,我們今天的某些經驗,與我們的先祖是重複的,而且絲毫沒有改變。在崇山頭村吃飯時候,我對那些粗糙的糧食格外感興趣。如饅頭和麵條,儘管做得不如北方的地道,但吃起來也是甜味滿嘴。關鍵是感覺又回到了粗糙的鄉村時代一般。我也想,在今天看來,我們的食物應有盡有,也越來越精細與“好看”,可我們丟失掉的,恰恰是人類“草食動物”天性乃至肌體中最適合我們的那一部分。“好吃”只是舌頭的概念,而我們的肉身,卻未必需要與同意。由此,我向來拒絕談論美食。某一次,忽然看到一夥兒品嘗各種美食的電視節目,對其吃相之厭惡,竟然到了鄙視的地步。

下到葛源鎮,參觀當年的贛東北根據地紀念場所,驀然覺得,歷史從來不會模糊,也不會真正被遺忘。黃道、方志敏等人在葛源鎮的作為,體現的是非常年代人們的一種美好的理想追求,也體現著我們先輩在尋求終極理想過程中的堅韌和曲折。橫峰縣文聯主席陳瑰芳對方志敏烈士在葛源鎮的歷史往事熟稔於心,娓娓道來。使得我對方志敏有了更多的瞭解。在教科書和史書之外,每個人都是生動的,他們在塵世中的個人行狀也無限地豐滿與妖嬈。如方志敏在葛源鎮的治理及其成效,特別是對中央蘇區的經濟支撐與貢獻,在彼時,其作用是無以倫比的。

由此我才知道,方志敏不僅是一個清貧守身的共產黨員及贛東北根據地的領導人,而且是一位坐擁萬兩黃金而能超越物質誘惑,甘願以身為革命為家國的高潔之士。方志敏不僅在自己的著作中弘揚和闡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念與願景,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葛源鎮開始了可觸可摸的共產主義模式試驗。從方志敏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專心於夢想,專心於大眾福祉的偉岸形象。本來,方志敏完全可以躲過一劫,但他將危險置之度外,把安全讓給了其他同志。他的被俘乃至英勇就義,堪稱一曲絕唱,千古傳奇。在參觀方志敏等人修建的列寧公園時,也适才覺得,方志敏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尤其是他親手種植的那棵梭柁樹,至今枝繁葉茂,冠蓋龐大。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有的具體到一事一物,有的則整體協作。我也相信,那棵梭柁樹與方志敏一定是心有靈犀,互為傳達和依存,且無論時間的。

回城路上,看到的鄉村在薄暮時分顯得清麗而寧靜,白色的二層樓房和多數白牆的院落矗立在小山根部,田地周邊,村民緩步而歸,金黃的油菜花逐漸成為黑夜的燈盞,使得橫峰的鄉野更趨安靜,富有情懷和色調。晚上在一片竹林中吃飯,剛坐定,小雨及時而落,淅淅瀝瀝之間,敲打著橫峰的初夜。穆濤、陸春祥、榮榮、艾平、徐可、董宏君、邱振剛、範曉波、熊鶯、傅菲等與橫峰縣委書記饒清華、縣長潘琍、縣委宣傳部長戈竹武等談及新農村建設,並方志敏等人在葛源鎮的非凡歷史。鄉村對於人類而言,肯定是一個長期的強韌根性的存在。鄉村不僅聯繫著人類最初的生存和生活記憶,也是人類靈魂的真正所在。如今的新農村建設,其根本是重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信仰,進而使得中國農村與城市、與世界的發展進步相呼應,獲得或者說塑造一種新的具有專屬意義的國家和民族特色文化及符合當下全球化進程要求的“新境界的農村建設發展形態及其遠景”。

再一夜之後,橫峰依然在料峭的春意中。去參觀了黃道故居,這位早期的革命者,其對方志敏乃至整個贛東北軍民的進步影響,以及在對敵鬥爭中的不幸捐軀,其功業和為人,當然也是巨大的,堪為一代楷模。再去新篁山田平港村、烏石頭,姚家鄉東山村、蘇家塘、好客王家、高家村,司鋪劉家火車小鎮,蓮荷鄉亭子上、梧桐畈等自然村落,卻發現,橫峰這個地方,其山地之中的村落卻有著北方的氣質,儘管,這些村居和人民建築方式和所操持的方言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至此我才確信,在中國,南北方只是氣候和地理的區別,而文化和信仰卻是深切勾連,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烏石頭村,一面斜坡,茂林修竹,桃花、梨花正在集體盛開,村下的河谷裡流水無聲,在巨石和泥沙之間宛若絲帶,其色亮麗,其聲清雅。對面的山坡上綠樹參差,鳥鳴穀更幽。

倘若在此獨居冥想,過簡單的生活,將是勝似仙境的感覺。只是,大地上的每一處美景,有人自然享有,有人走馬觀花。生活在當下年代,所謂的安定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總是要進入俗世,與庸常事物糾纏不休。春天在橫峰,對於我來說,是難得的一次逍遙,而且身處美景,尤其是新的農村建設正在初見成效,透露出亮色與光芒的時候,對於我這樣一個出身農村,有心回卻無法再回去的異鄉客居者,所經受的感染是全方面的。我還意外地聽說,橫峰縣境內,還有一個楊姓村子,而且還是北宋楊令公的後裔。這使我格外振奮,忽然之間,有了認祖歸宗的衝動。

但沒有成行。轉念來想,我們這脈楊姓,從我記事起,爺爺就說我們的祖先是北宋的楊繼業,可至今沒有見到家譜。人們對英雄的敬仰乃至自覺的靠攏,其實也是一種向善愛美的表現。橫峰之所以吸引人,本質上說,美麗富饒,別有境地只是其外表,而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嚴師教、張炎及黃道、方志敏這樣的本土才俊與名留青史者。一個地域真正強大的東西永遠是她所生和塑造的子民,經濟等等,不過是滿足現世生活的手段而已。好在,橫峰的鄉村變遷,似乎也在驗證大道輪回、無休無止的不二真理,即重新發現我們的來處——農村的真正價值所在,用與世界和當代對話與契合的方式,去重新找回、規整和塑造我們遺忘已久的大地之根,如仁義禮智信,如捨生取義、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這些基本的充滿美德的人倫與普世的理想要求,當重新回到我們的內心,來豐盈我們的精神和信仰。

離開的時候,春天還在蓬勃生髮,在橫峰,在橫峰四周,更在中國和世界。時序再度輪回,而春天則萬物肇始,化醇化生,為著更遼闊和幽秘的存在,進行著奠基性的運動。短短三天,我對橫峰的瞭解,肯定還是粗淺的。而能拜謁和憶起橫峰的諸多先賢,並用心恭敬拜謁,從中得到教益和啟示,肯定是有幸的。我也想到,中國如此博大,每一地都是不盡相同的,但人們總是懷有同樣的文化認同,並且用共同的文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進行有效的傳承,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幸運?正如春天的橫峰,油菜花開,萬木競發。所有到此逗留的,不論過客還是土著,只要有心,就會聽到萬千的聲音,自這一片天地之間,喁喁呦呦,餘音不停。

本文來自深紋路微信公眾號

楊獻平,河北沙河人,生於七十年代。作品見於《天涯》《中國作家》《人民文學》《山花》等刊。曾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單篇作品獎、首屆三毛散文獎一等獎、全軍優秀文藝作品獎和首屆林語堂散文獎提名獎、在場主義散文獎、四川文學獎等數十項。已出版有《匈奴帝國:刀鋒上的蒼狼》、《夢想的邊疆——隋唐五代時期的絲綢之路》、《沙漠之書》、《生死故鄉》《沙漠裡的細水微光》《歷史的鄉愁》及詩集《命中》等著作。中國作協會員,現居成都。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歡迎分享、點贊、留言!

監 制:王雁翔

實習編輯:李國良

南部戰區投稿郵箱:nb@81.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