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汽車人】合資放開——童年的終結

政策的著眼點是促進投資公平, 改善市場名聲。 設置漫長的過渡期, 將進一步熨平市場波動, 其影響遠沒有想像的大。

◎ 《汽車人》記者 黃耀鵬

博鼇論壇之後, 業界就預期今年一定會出臺合資股比放寬政策, 只是沒想到這麼快。 4月17日, 發改委就給出具體時間表:

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 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5年3步走完過渡期, 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童年即將結束

時間表的出臺就經過了漫長的博弈, 現在時間表有了, 還得執行5年過渡期。 徹底取消汽車業投資限制, 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固然有很多人、很多勢力因利益關係不想走出舒適區, 但大勢無法逆轉, 中國汽車業的童年將在5年內結束。

童年階段的最大特點, 是無須承擔義務, 不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 稍加表現, 就有人誇聰明伶俐, 很容易混。 不想終結童年的巨嬰, 總憋著享受權利不想盡義務。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 這樣不好。

遲至2016年, 中汽協組織廠家代表、專家們討論合資股比放開的時候, 有某廠家提出, 核心技術和產業升級都還需要較長時間,

而且自主業務需要合資反哺。 建議國家“重點支援2-3家自主品牌企業, 形成國際競爭力, 引領自主品牌發展, 同時, 設立中國汽車產業‘領跑者專項基金’, 對於自主品牌發展給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簡言之, 就是要支持、要錢、要政策, 典型巨嬰症症狀。 一個“監護人”即將離開, 馬上尋找另一個, 拒絕自己成長。

如果不能避免合資股比放開, 那麼就盡一切努力拖延, 於是我們看到了5年過渡期。 這比大多數預測要慢, 而且過渡期之後合資企業的外方也不大可能單幹。 拒絕長大的企業, 可能誇大了困難。

有單幹的選項?

假定過渡期結束, 外方理論上可以增加自己的股份, 問題是中方肯賣嗎?後者完全可以喊高價, 事實上拒絕出讓股份。

即便雙方都期待的合理價格, 也要比市場價格高, 外方如果想收購這部分股份, 必須將中國資產減記。 從會計角度看, 這筆資產不值付出的代價。

如果雙方合作協定到期, 將如何對待合資公司?表面上雙方都有裁量權, 可以選擇繼續合夥或者分開單幹,

政策屆時提供了任何可能性。 在現實中, 雙方的選擇都受到制約。

如果合資公司繼續賺錢, 那麼雙方都沒有理由扼殺這只鵝;如果不賺錢, 市場能否提供退出機制, 非常可疑。 惟一的途徑是有人接盤贖買, 那麼不是引入了新的投資人, 就是外方收購所有股份, 讓中方退出。 後一種情況, 外方母公司的投資者將強烈質疑, 花錢將一家虧損公司的股份持有權推高至100%。

重打鼓另開張不存在的。 燃油車資質增加的可能性隨時間推移迅速降低, 一旦電動車成為市場主流, 燃油車生產資質完全不可能增加。

因此,不管雙方是否情願,都得繼續原有的合作方式。不過,雙方有必要尋求新的合作機制,比如將新能源產能劃歸何處。這一處置方式,將能反映雙方對合作是否看好。

目前強調中方夥伴對於合資公司不可或缺作用的言論,都無太大意義。因為外方無論發表了多少唱多言論,都基於合作大局。他們在內心裡,都覺得自己幹會更好,至少利潤不用分出去50%。潛意識裡,他們都不認為中方所做的一切——市場管道、政府關係、技術力量和智慧財產權,值得拿50%。

內向型市場格局不變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沒有成為全球的汽車工廠。中國早已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擁有全球最大的整車製造產能。而汽車的規模效應和長鏈效應是如此的明顯,相比手機和個人電腦,中國更有成本優勢,向全球供應整車。

公開的秘密就在於,合資企業中的外方對整車出口沒有積極性。因為他們在目標市場內完全可以建立獨資企業。對於汽車這種高價值商品來說,中國人的成本再低,也不可能比其他市場低一倍。

如果跨國企業在中國建立獨資企業,他們也許會利用產地成本優勢,重新進行全球產能配置,中國整車出口額度會高得多。而時間不可能重來,跨國企業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獨資公司。

同樣基於以上理由,民營自主企業在政策劇變過程中,只能享受有限的好處。沒有外方夥伴羈絆,民營企業出口到國外的整車數量也不多,可能歸咎於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和自身競爭力不足。政策變遷,不能改變品牌價值、技術實力和生產方式。

還有人提出,如果跨國公司甩掉中方夥伴,將引發中企和消費者的憤怒,甚至民族主義風險。應該是多慮了,這種風險遠低於外方自己單幹撲街的可能性。事實證明,如果價格不變,消費者對於純粹的外資整車並不排斥【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因此,不管雙方是否情願,都得繼續原有的合作方式。不過,雙方有必要尋求新的合作機制,比如將新能源產能劃歸何處。這一處置方式,將能反映雙方對合作是否看好。

目前強調中方夥伴對於合資公司不可或缺作用的言論,都無太大意義。因為外方無論發表了多少唱多言論,都基於合作大局。他們在內心裡,都覺得自己幹會更好,至少利潤不用分出去50%。潛意識裡,他們都不認為中方所做的一切——市場管道、政府關係、技術力量和智慧財產權,值得拿50%。

內向型市場格局不變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沒有成為全球的汽車工廠。中國早已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擁有全球最大的整車製造產能。而汽車的規模效應和長鏈效應是如此的明顯,相比手機和個人電腦,中國更有成本優勢,向全球供應整車。

公開的秘密就在於,合資企業中的外方對整車出口沒有積極性。因為他們在目標市場內完全可以建立獨資企業。對於汽車這種高價值商品來說,中國人的成本再低,也不可能比其他市場低一倍。

如果跨國企業在中國建立獨資企業,他們也許會利用產地成本優勢,重新進行全球產能配置,中國整車出口額度會高得多。而時間不可能重來,跨國企業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獨資公司。

同樣基於以上理由,民營自主企業在政策劇變過程中,只能享受有限的好處。沒有外方夥伴羈絆,民營企業出口到國外的整車數量也不多,可能歸咎於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和自身競爭力不足。政策變遷,不能改變品牌價值、技術實力和生產方式。

還有人提出,如果跨國公司甩掉中方夥伴,將引發中企和消費者的憤怒,甚至民族主義風險。應該是多慮了,這種風險遠低於外方自己單幹撲街的可能性。事實證明,如果價格不變,消費者對於純粹的外資整車並不排斥【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