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佛學基礎丨菩薩行果——所修勝行

大乘與小乘

乘者, 運載義, 引伸稱運載諸有情, 度生死海, 到涅槃彼岸之教法, 名為乘。 大簡小而言, 求佛之教法為大乘。 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之教法為小乘。

佛果者, 開一切種智, 盡未來際, 化益眾生, 即三覺圓滿, 萬行所成, 故雲佛果。 大乘又稱菩薩乘, 三大阿僧祗劫間, 廣修六度行, 證無上菩提。 菩薩, 梵語菩提薩埵, 譯雲覺有情。 菩提是覺義, 即智所求果;薩埵是有情義, 即悲所度生。 就是以大智上求無上正覺果;以大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具有這種自覺覺他的修行者, 具足自利利他的大願者, 名為菩薩。 小乘者, 視三界如火宅, 急求出離, 不堪度生, 永無悲願, 以不度生故, 則不成無上正覺。

所修勝行

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是其根本, 以大悲為基礎, 以方便為究竟。 《華嚴經》雲:“發菩提心者, 所謂發大悲心。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經》雲:“菩提心為因, 大悲為根本, 方便為究竟。 ”菩薩觀察四聖諦真理而發四弘誓願:為解脫眾生之苦而發眾生無邊誓願度,

為滅除眾生煩惱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 為令眾生住聖道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令眾生得涅槃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 以六度為其根本。 《解深密經》佛告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學事,

略有六種, 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到彼岸。 ”

佈施, 梵語檀波, 度慳貪。 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佈施一切財物及生命資益有情。 法施是為有情宣說如理正法, 使有情止惡修善, 斷染證淨。 無畏施是為有情解脫逼迫之災難恐怖。

持戒, 梵語屍羅, 度毀犯。 有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是指菩薩所受的防非止惡的戒, 包括諸戒, 即無惡不離。 攝善法戒即菩薩所應修學的六波羅密多等善法。 饒益有情戒即菩薩以善法利樂有情。

忍辱, 梵語羼提, 度嗔恚。 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耐怨害忍是能忍耐他有情對已所作怨對損害。 安受苦忍在修習道法時, 於所遭自然界及自身上的苦痛能安然忍受。

諦察法忍對甚深法義, 以堅忍意志審諦觀察思惟, 以求悟入。

精進, 梵語毗梨耶, 度懈怠。 有披甲精進、加行精進、無怯弱精進。 披甲精進于所修善法發起大誓意樂, 勇敢不退。 加行精進勤習五波羅密進趣不息。 無怯弱精進為利樂諸有情作諸事業, 無有退轉、無有喜足、勇悍策進。

禪定, 梵語禪波, 度散亂。 有安住、引發、辦事三種。 安住者, 遠離昏沉掉舉等障定法, 引生輕安寂靜的等持現前, 而能安住領受其樂。 引發者, 由定力為依止, 引發種種神通功德。 辦事者, 由定力為依, 清除有情諸痛苦, 成辦有情利樂事。

智慧, 梵語般若, 度愚癡。 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 緣世俗諦慧, 能通達調伏有情之世俗方便法。 緣勝義諦慧, 通達人法二無我真實智慧。 緣饒益有情慧, 作一切利益有情妙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