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實現5.5%失業率目標有壓力嗎?——九個問題全面解析調查失業率

證券研究報告

李超執業證書編號:S0570516060002

作者:華泰證券宏觀研究

內容摘要

核心觀點

本篇報告我們從以下幾個問題深入剖析調查失業率及我國今年就業形勢:2018年一季度調查失業率如何解讀?失業率的定義?失業率+就業率=1嗎?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區別?我國調查失業率的調查方法和歷史資料(統計局公佈及我們中長期測算)?調查失業率是否存在季節性?為什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值設定為5.5%?實現5.5%失業率目標有壓力嗎?我們認為, 我國勞動力市場總量無壓力, 但結構有問題,

5.5%的年度目標大概率可實現, 但農民工就業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2018年一季度調查失業率如何解讀?

國家統計局自4月17日起定期發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月度資料。 1-3月,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 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通過計算我們認為3月資料相比1-2月上行幅度至少在0.08個百分點, 預計這與春節較晚、春節與兩會臨近帶來的地產企業開工較晚導致農民工失業上行有關, 因此我們認為3月失業率資料存在一定季節性, 預計二季度大概率有所改善。

失業率定義?失業率+就業率=1嗎?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區別?

調查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人口。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 全部人口分為經濟活動人口和非經濟活動人口,

經濟活動人口又分成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 勞動力人口繼續分成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 我國目前發佈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口及調查失業率資料, 其他相關資料可做近似計算, 如勞動參與率=勞動力人口/經濟活動人口, 能夠體現勞動年齡人口的就業意願, 就業率=就業人口/經濟活動人口, 也因此就業率+失業率並不等於1。 統計局的調查失業率與人社部的登記失業率主要區別在於:資料來源不同;失業人口的指標定義不同;統計範圍不同及應用不同。

調查失業率是否存在季節性?

我們認為調查失業率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 因此失業率當月資料需與去年同期做對比以判斷資料趨勢。

失業率具有季節性的可能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每年年中大學生畢業季會產生大量的待就業人員;其次, 我國目前仍有大量的農民工, 農民工就業受地產投資影響顯著, 後者存在季節性。 一般來講, 伴隨著年中大學生畢業季和專案工期、農民工流動, 預計調查失業率在春節前後和每年年中將出現環比上行, 時段過後將有所回落。

為什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值設定為5.5%?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管理目標, 目標值為5.5%, 顯著高於去年底的4.98%及金融危機以來5%左右的水準。 我們認為, 我國經濟保持穩健運行的態勢, 失業率不會失速上行, 今年5.5%的目標值實現難度不大。

之所以設定5.5%的目標值, 我們認為主要是依據全球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失業水準設定的, ILO資料顯示,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當前平均失業水準為5.5%;另外, 我國政府設定的就業目標值此前均為超額完成;其次, 年內月度間波動較大將是失業率運行的常態, 設定此目標值也可以有效排除月度間資料波動加劇對政策的擾動。

實現5.5%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有壓力嗎?存在哪些結構性問題?

我們從去產能、農民工、大學生就業三個可能對失業率產生負向拖累的方面分別進行論述, 總體來看, 我們認為今年我國就業市場壓力不大, 5.5%的年度目標大概率可實現。 雖然總量無壓力, 但我們認為從用工荒現狀仍看出我國的農民工就業問題仍是勞動力市場的核心之一,

農民工的生活成本增加、高齡化及技能不匹配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風險提示:經濟超預期下行, 房地產投資增速迅速下行拖累農民工就業。

問題一:2018年一季度調查失業率如何解讀?當前就業形勢如何?

我們認為,當前就業形勢整體表現穩健,3月失業率走高受季節性擾動,預計二季度大概率改善。國家統計局自4月17日起定期發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月度資料。統計局資料顯示,1至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9%、4.8%和4.9%,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個百分點。這是統計局首次正式發佈調查失業率資料,統計局此前披露,今年1-2月全國調查失業率相比上年年末的4.98%繼續有小幅回落,考慮到四捨五入的情況,我們認為3月資料相比1-2月出現了明顯的環比上行,上行幅度至少在0.08個百分點,預計這與春節較晚、春節與兩會臨近帶來的地產企業開工較晚有關,經我們觀察,農民工就業資料與地產投資增速歷史資料相關性較強,因此我們認為3月失業率資料存在一定季節性因素,預計二季度失業率大概率有所改善。3月資料相比去年同期仍是改善的,我國就業狀況仍然優於國際其他國家一般水準,就業形勢仍總體穩定,預計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基礎扎實。

統計局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與人社部的登記失業率有多方面差異,主要體現在資料獲取方式、統計物件、對失業的認定及應用等方面,調查失業率在全面、準確、及時反映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狀況、服務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方面必不可少;登記失業率在政府制定出臺就業政策、提供精准就業服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調查失業率採用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統計標準,通過勞動力調查的方式獲取資料,不僅代表性更強,也更具國際可比性(我們將在下文詳述兩者差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目標,年度目標值設定為5.5%,我們認為月度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資料有望成為未來觀測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制定的核心指標,有助於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為科學制定就業政策提供資訊支撐。

問題二:失業率的定義?失業率+就業率=1嗎?

失業率的一般定義為:

我國有兩個失業率資料,一個是由人社部按季度發佈的登記失業率,一個是統計局今年4月17日起正式按月度發佈的調查失業率,我們將在第三部分詳述兩者的差異,最直觀的區別就是資料獲取方式的不同,登記失業率需要失業者主動去就業管理部門登記備案,而調查失業率採用統計調查的方式取得資料。統計局對調查失業率給出的官方定義是:通過勞動力調查或相關抽樣調查推算得到的失業人口占全部勞動力(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計算失業率首先要區分幾類人口,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Organization,ILO)的標準,全部人口分為經濟活動人口和非經濟活動人口,判斷依據為該個體是否具有勞動能力。經濟活動人口又分成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判斷依據為該個體是否具有找工作的意願。勞動力人口繼續分成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判斷依據為該個體是否找到了工作。

下圖中,由於我國的勞動力調查體系目前尚不完備,因此可得的資料只有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口及目前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資料,當然使用這三項資料已經能夠近似推測中其他幾項重要資料,並用於計算其他相關資料,如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勞動參與率=勞動力人口/經濟活動人口,從定義就可以看出,勞動參與率能夠體現勞動年齡人口的就業意願,因此該指標是美聯儲觀測勞動力市場的核心指標之一;這裡需提示大家注意的是注意就業率並不等於1-失業率,就業率=就業人口/經濟活動人口。

ILO提供經濟活動人口、勞動力人口及失業人口的判斷的一般標準,各國略有差異,我國的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定義與國際勞工組織標準相一致,調查失業率具有國際可比性。國家統計局資訊披露,我國使用的標準是,就業人口是指16周歲及以上,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指調查時點前一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時的人,也包括休假、臨時停工等在職但未工作的人口。失業人口是指16周歲及以上,沒有工作但近3個月在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能夠在2周內開始工作的人。勞動力的年齡下限為16周歲,沒有上限。與勞動力相對應,16周歲及以上人口中既不屬於就業人口也不屬於失業人口的人被稱為非勞動力,如沒有工作意願的家庭婦女、在校學生和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口等。

問題三: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區別?

統計局的調查失業率與人社部的登記失業率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料來源不同,前者的失業人口資料來自於勞動力調查,而後者的失業人口資料來自於政府就業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

二是失業人口的指標定義不同,前者採用國際勞工組織的失業標準,後者是指16歲至退休年齡內,沒有工作而想工作,並在就業服務機構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員。

三是統計範圍不同,前者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既包括城鎮本地人,也包括外來的常住人口),後者是本地非農戶籍的人員。

四是應用不同,前者更注重反映市場就業狀況,反映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後者更注重社保保障,據此對失業保險金的發放進行管理。通過對個人情況的詳細記錄,準確掌握勞動力市場上的弱者,以便進行必要的就業援助。

我們對此做具體的匯總如下表。

將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並用,同時公佈兩種來源的資料,能夠為分析研判我國就業失業狀況提供更加全面、準確、完整、及時的資訊依據。

問題四:我國調查失業率的調查方法?

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的演變歷程。我國國家統計局從1996年開始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的試點,2004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2005年11月首次正式開始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勞動力抽樣調查,每年兩次,5月和11月,資料包送中央和國務院,但不公開;2007年起,調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分別於2月、5月、8月和11月進行;2009年3月開始,為了及時反映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又建立了月度勞動力調查制度,調查範圍為27個省會城市及4個直轄市,即31個大城市;2013年4月起,將月度調查城市增加為65個,入戶近4萬餘戶,新增城市多是經濟較活躍、勞動力市場發展成熟的地區,同時,也開始進行每年1次的全國勞動力調查。

2016年,為了更加全面、快速、準確反映我國勞動力市場變化,國家統計局將上述並行的全國勞動力季度調查制度和主要城市月度勞動力調查兩項進行了整合,建立了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調查範圍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州、盟)。

分別從以下項目介紹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

抽樣方式:月度勞動力調查採用了分層兩階段概率抽樣方法(PPS),並綜合考慮各地區人口規模和居民城鄉結構。以我國大陸地區所有住戶為總體,採用兩階段抽樣方法。第一階段採用分層、與住房單元(house unit)數多少成比例的抽樣方法(PPS抽樣)抽取居(村)委會,第二階段採用隨機等距抽樣在抽中的居(村)委會中抽取住房單元,並對抽中住房單元內的所有人員進行調查。根據“在95%的置信度下,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相對誤差控制在3.5%以內”的要求,全國每月調查約12萬戶,涵蓋家庭戶和集體戶,調查樣本代表性強,樣本覆蓋我國所有市(地、州、盟)和約1800個縣(市、區、旗)。據國家統計局標準,縣(市、區、旗)對應的是縣級行政區劃的概念,包含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工農區、林區等範圍,截至2016年底,全國縣級區劃數達到2851個,由於歷年數字變動不大,自2002年以來一直處於2850-2860個區間內,因此我們大概估計,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覆蓋的1800個縣約占我國全部縣級區劃的63%。

樣本輪換:為減少指標月度間變化、年度間變化估計的標準誤,同時減輕受訪者接受訪問的負擔,提高應答率,世界各國的勞動力調查基本都會採用一定規則的樣本輪換方法。我國勞動力調查採用2-10-2模式對樣本進行輪換,即一個住戶連續2個月接受調查,在接下來的10個月中不接受調查,然後再接受連續2個月的調查,之後退出樣本。樣本輪換確保:(1)每個月都有1/4的樣本第一次接受調查,1/4的樣本接受第二次調查,1/4的樣本第三次接受調查,1/4的樣本接受第四次調查。(2)月度之間樣本有50%重複。(3)年度之間相同日曆月樣本有50%重複。

調查對象:抽中戶中在調查時點的現住人口(居住在本戶的人口)和常住人口(包括本戶人口中外出不滿半年的人口)均為調查對象,不受地域、戶籍、年齡等限制。這點是與登記失業率存在較大差異的一點,登記失業率調查對象限定城鎮戶籍人口,而調查失業率的調查對象內包含居住於本地超半年的非戶籍人口,比如農民工。

調查相關標準:調查採用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統計標準。該項在1.1部分已經詳述。

調查內容:據統計局披露,我國勞動力調查問卷所設調查專案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基本人口資訊,包括受訪者與戶主關係、性別、出生年月、戶口登記情況、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二是勞動力市場狀態資訊,包括就業身份、工作單位、工作時間、工作報酬、就業行業、就業職業、未工作原因、未工作時間、是否尋找工作、尋找工作的方式、未尋找工作原因、當前是否能工作、不能工作的原因、失去工作前的工作單位與職業等,涵蓋了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力市場關鍵指標所列的幾乎所有專案。此外,還根據我國國情,設置了反映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創業情況的專案,既可滿足國際比較的需要,也滿足了我國就業工作對重點人群進行觀測的需要。

調查方式:資料獲取依託國家統計局聯網直報系統進行,每月由1萬多名調查員利用手持電子終端(PDA)設備入戶即時採集資料,通過網路直接報送國家統計局,即錄即報,各級統計部門在勞動力調查平臺上對上報資料進行審核、驗收。

調查頻率及日期:調查頻率為月度,調查時點為每月10日零時,入戶登記為每月10-14日。

問題五:我國調查失業率的歷史資料

5.1官方披露的歷史資料

在調查所得資料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按照國際通用方法計算調查失業率,並自2013年起不定期地對外發佈,由於不同時期勞動力調查範圍不同,資料需要區分全國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的差異。2013年之前的資料,據統計局2008年底發佈的《2007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檢測報告》的披露,2000-2007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一直處在5~6%之間,由於此段期間我國開展的是全國性的勞動力調查,因此本資料為全國調查失業率資料。觀察我們匯總的失業率資料可以發現,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一般低於全國調查失業率,且波動幅度更小,體現出大城市就業狀況更好、也更加穩定,失業率的分佈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分佈是一致的。

5.2 我們測算的此前歷年資料

由於我國目前沒有定期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資料,可得的只有上述零星的公開資料,這限制了對其的定量研究。計算調查失業率,需要使用調查失業人數及城鎮常駐經濟活動人口資料,而我國這方面的勞動力指標公佈體系尚不健全,如使用替代指標,所得資料會誤差較大。因此,我們採用調整係數法,通過將登記失業率資料乘以一定的調整係數來測算調查失業率。這樣做的原因在於,登記失業率是已知的,調整係數相比人口數目的近似值也相對更加準確。但是這種做法的前提假設是調查失業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之間極強的相關關係,我們用經濟活動人口與就業人口之差作為調查失業人數的近似,經計算,調查失業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的相關係數高達0.905,較高的相關性符合我們這種方法的前提假設。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據我們測算,我國調查失業率2012年至2014年略有上升,由2011年的4.9%左右上升至2014年的5.15%左右,和官方所公佈的零星資料能夠較好地吻合。由於目前仍缺失2015年、2016年的部分人口統計資料,因此暫無法測算這兩年的調查失業率資料。但由於這兩年官方對外發佈資料的頻率大幅提高,依據公開資料可估算出2015、2016年資料分別為5.11%和5.05%左右,相比2014年已現回落。2016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中葡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到,我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低於5%,這是近年來的首次低於5%。

問題六:調查失業率是否存在季節性?

我們認為,調查失業率資料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因此失業率當月資料需與去年同期做對比,以判斷資料趨勢。雖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基本都經過季調,但我們認為資料中仍殘留部分季節性。以PMI為例,每年春節前後都會出現很明顯的節前、節後的波動,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季調方法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企業行為使然,比如春節前企業備產,原材料庫存自然累計,春節後陸續開工,原材料逐步消耗,庫存自然下行,這是季調方法沒法完全過濾掉的。因此季調後的資料依然能夠體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季節性特徵。由於調查失業率為月度資料,為了方便我們分析當月資料波動是趨勢還是脈衝,更好地識別當期資料和判斷下期走勢,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其季節性進行分析和預判。

失業率具有季節性的可能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每年年中大學生畢業季會產生大量的待就業人員。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1月26日在人社部2017年第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透露,中國2018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20萬,而2017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僅為1351萬。因此,大學生在畢業季的“就業難”問題很可能帶動失業率的季節性上升。

其次,我國目前仍有大量的農民工,農民工就業受地產投資影響顯著,後者存在季節性。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人數達到28652萬人,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狀況與地產投資直接相關,投資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如冬季和春節前後投資專案一般處於停工狀態,會對農民工就業有負面影響,春節後,返鄉的農民工重新尋找工作,可能導致春節前後失業率處於較高點,而隨著春季企業專案陸續開工,農民工就業也會陸續改善。農民工外出務工勞動力人數呈現明顯季節性,一季度和四季度一般是年內低點,年中的二、三季度新增勞動力人數是年內高點,體現出農民工流動及市場就業需求的季節性。

綜上,我們認為調查失業率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徵,一般來講,伴隨著年中大學生畢業季和專案工期、農民工流動,預計調查失業率在春節前後和每年年中將出現環比上行,時段過後將有所回落。因此,將當月資料與去年同期做比較更具可比性,對未來就業形勢的趨勢性判斷才更有效。

問題七:為什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值設定為5.5%?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管理目標,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勞動力市場設定的全年預期目標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5.5%的調查失業率目標實際上顯著高於去年底的4.98%及金融危機以來5%左右的水準。根據我們的測算結果,2000年之後,我國只有2009年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迅速下滑期,失業率才達到了5.48%的較高水準,近似觸碰5.5%,其餘年度資料均顯著低於5.5%。尤其是2017年失業率資料相比此前年份出現了明顯的改善,2017年4月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降至5%以下,為4.9%左右;9月降至4.83%的歷史低位。全國調查失業率也於12月收為4.98%,降至5%以下,距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目標值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另外,從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來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6.8%,仍然保持穩健運行的態勢,我們預計後三個季度平緩回落,均為6.7%的增速,全年增速6.7%,在此情況下失業率也不會失速上行,因此我們認為今年5.5%的目標值實現難度不大。

之所以設定5.5%的目標值,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首先,5.5%目標的設定主要是依據全球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失業水準設定的。國際勞工組織資料顯示,當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失業水準為6.6%,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平均失業水準為5.5%,全球平均失業率水準為5.7%。

其次,我國政府設定的目標值此前均為超額完成。以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例,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新增城鎮就業目標由2014-2016年的1000萬人提高至1100萬人,GDP增速目標與2016年持平為6.5%,低於2016年的7%,這意味著每1個百分點GDP增長將需要帶動更多的城鎮新增就業,體現出中央政府對我國經濟健康性恢復的信心。實際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351萬人,同比增加了37萬人,超額完成年度任務22.8%。

另外,年內月度間波動較大將是失業率運行的常態,因此個別月份可能較高,甚至接近5.5%,設定此目標值也可以有效排除月度間資料波動加劇對政策的擾動。根據統計局今年4月17日發佈的今 年1-3月失業率資料及同比變動資料,2017年2月失業率達到5.4%的水準,我們認為失業率年度均值保持穩定、年內出現季節性波動的概率較高。而單月資料的波動,不一定代表趨勢性,而更多的是一種季節效應。

問題八:實現5.5%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有壓力嗎?

雖然目前的失業率水準距離年度目標5.5%仍有一段距離,說明我國勞動力市場比較穩健,經濟增速暫未觸及民生,居民收入水準仍有穩定的保證,但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調查失業率想要控制在5.5%的目標以內,還是要經過各級政府很大的努力,所以就業壓力還是很大”。那麼今年5.5%的目標實現有沒有壓力,可能存在哪些不確定因素,我們從去產能、農民工、大學生就業三個可能對失業率產生負向拖累的方面分別進行分別論述,總體來看,我們認為今年我國就業市場壓力不大,5.5%的年度目標大概率可實現。

1、去產能會帶來更多的轉崗職工,如果無法有效安置就業,會拖累失業率?

關於去產能,我們認為去產能未來對失業率的壓力不大。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對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就業形成較大衝擊,但去年我國勞動力市場並未由此惡化,失業率反而大幅改善,我們認為這與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和我國新型業態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2017年3月,五部門發佈《關於做好2017年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從鼓勵企業更多內部分流、促進轉崗就業創業和強化托底安置等幾個方面確保不發生因職工安置引發的規模性失業和重大群體性事件。

去產能行業轉崗職工主要進入了原企業服務行業、網約車或物流行業,以及自主創業等。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2017年10月1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2016年去產能中,有100多萬人順利轉崗,如河北的一些鋼鐵企業職工都順利轉崗,轉到本企業的服務行業去了。另外,在全國興起了創新創業,也吸納了大批在去產能當中轉崗的職工”。滴滴出行2017年1月發佈的《2016年度企業公民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平臺為全社會創造了1750.9萬靈活就業和收入機會,其中238.4萬來自去產能行業,占比14%。

2、地產投資增速下行,將衝擊農民工就業?

關於農民工就業壓力,我們認為今年地產投資不會失速下行,農民工失業率壓力可控。從歷史資料來看,農民工就業與房地產投資增速直接相關,與基建投資增速相關性相對較弱。對於今年的地產投資增速的判斷,由於去年地產投資超預期與棚改的貨幣化安置帶來三四線城市加速去庫存直接相關,住建部資料,2017年全國棚戶區改造已開工609萬套,2018年安排580萬套的棚改量,從這個角度我們認為今年地產投資增速超預期下行的概率不大,由此認為農民工就業壓力仍然可控。

3、人社部資訊稱今年大學生就業人數預計將達820萬人,對就業形勢構成壓力?

對於大學生就業問題,我們上文提到,每年年中的大學生畢業季可能出現個別月份失業率環比走高的情況,體現為失業率的季節性,但是我們不認為大學生就業問題會成為拖累我國失業率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學生年度就業率仍然較高。根據協力廠商教育品質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的歷年《就業藍皮書: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資料,雖然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但是就業率持續維持高位,在2008年、2009年受金融危機衝擊時期,仍分別達到85.6%和86.6%的較高水準。實際上,2009年之後,大學生就業率走出了穩步上行的走勢,2011年之後持續處於90%,2014年達到近幾年高位92.1%。這得益於我國產業轉型對就業吸納效率的提升,隨著第三產業占比的提升,由於第三產業能消化更多就業,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等高素質勞動力,大學生的就業率有望保持穩定。

問題九:總量無壓力,結構有問題:從用工荒看我國的農民工就業問題?

自2004年以來,“用工荒”的字眼不絕於媒體,今年春節後再次出現了用工荒的小高峰。實際上我國的求人倍率2010年一季度站上1之後,處於持續波動上行的狀態,說明雖然經濟增速緩慢下行,但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我們認為這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較強相關性。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就業占比就進入上行通道,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2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我們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GDP下行時,因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更強,因而失業率沒有出現上行,甚至有所改善,求人倍率也逐年攀升。

我們認為,用工荒主要體現在農民工勞動力的供不應求,主要出現在貨運、快遞等物流行業,酒店、家政等服務類行業,確實更加密集地出現在第三產業。我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崗位待遇問題。隨著一、二線城市經濟發展和消費水準的提高,外出農民工的生活成本高企是近幾年的突出問題。為準確反映全國農民工規模、流向、分佈等情況,國家統計局2008年建立農民工監測調查制度,在農民工輸出地開展監測調查。調查範圍是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村地域,在1527個調查縣(區)抽選了8906個村和23.7萬名農村勞動力作為調查樣本。採用入戶訪問調查的形式,按季度進行調查,並於2009年開始發佈年度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這是我們觀測農民工勞動力現狀的重要途徑。由於資料可得性問題,我們使用2015年的資料觀測農民工生活成本現狀。2015年我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增速7.2%,相比2014年回落2.6個百分點;目前我們只能拿到2015年以前的外出農民工消費支出資料,資料顯示,2015年外出農民工的月均生活消費支出人均1012元,同比增長7.2%,比2014年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居住支出在其總消費支出中占比約47%,是最大的一項支出項,2015年居住支出人均475元,增速達到6.7%,較2014年增速-1.8%顯著提高。這種收入增速回落,支出增速上升的現象在2015年首次出現。

二是年齡問題,農民工高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農民工年齡普遍偏大,總體在四五十歲左右,而年輕人很少會去工廠或工地從事高強度的勞作。但是,許多工廠招工時卻明確規定,招工年齡在35歲以下。目前農民工仍以青壯年為主,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平均年齡卻不斷提高。2016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9歲,比上年提高0.4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53.9%,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9.2%,比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

三是專業技術問題,目前工廠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逐步增多,而許多農民工的自身技能與工廠的要求無法匹配,因而只能找一些對技術要求比較低的工作,如保潔員、清潔工等,而這種工作崗位的數量是一定的。統計局年度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資料顯示,2015、2016年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比重分別僅為33.1%和32.9%,且分別較前一年下降0.3和0.2個百分點。因此,結構性失業是目前農民工群體面臨的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工荒和失業問題的同時存在。

農民工高齡化問題其實是伴隨著全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高齡化同時產生的,解決人口維度的問題具有中長期的特徵,難以在短期內顯著改善。我們認為,通過定向減輕農民工生活成本負擔、強制打擊農民工工資拖欠、增加專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可以從結構上,通過提高農民工就業意願和減少結構性失業的方式改善農民工就業現狀。

風險提示:1、經濟超預期下行,對就業市場構成衝擊;2、農民工就業狀況與房地產投資增速直接相關,房地產投資增速迅速下行拖累農民工就業;3、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不及預期,無法吸納增量就業。

免責聲明

本公眾平臺不是華泰證券研究所官方訂閱平臺。相關觀點或資訊請以華泰證券官方公眾平臺為准。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本公眾號內容僅面向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公眾號內容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並非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取消關注本公眾號,不再訂閱、接收或使用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因本公眾號難以設置存取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諒解!本公眾號旨在溝通研究資訊,交流研究經驗,華泰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者視為華泰證券的客戶。

本公眾號研究報告有關內容摘編自已經發佈的研究報告的,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佈當日的完整內容為准。如需瞭解詳細內容,請具體參見華泰證券所發佈的完整版報告。

本公眾號內容基於作者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資訊編制,但作者對該等資訊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對證券價格的漲跌或市場走勢作確定性判斷。本公眾號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反映發佈當日的觀點和判斷。在不同時期,華泰證券可能會發出與本公眾號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公眾號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訂閱人不應單獨依靠本訂閱號中的資訊而取代自身獨立的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內容所造成的一切後果,華泰證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公眾號版權僅為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經公司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翻版、複製、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眾號發佈的所有內容的版權。如因侵權行為給華泰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華泰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核准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經營許可證編號為:91320000704041011J。

問題一:2018年一季度調查失業率如何解讀?當前就業形勢如何?

我們認為,當前就業形勢整體表現穩健,3月失業率走高受季節性擾動,預計二季度大概率改善。國家統計局自4月17日起定期發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月度資料。統計局資料顯示,1至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9%、4.8%和4.9%,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個百分點。這是統計局首次正式發佈調查失業率資料,統計局此前披露,今年1-2月全國調查失業率相比上年年末的4.98%繼續有小幅回落,考慮到四捨五入的情況,我們認為3月資料相比1-2月出現了明顯的環比上行,上行幅度至少在0.08個百分點,預計這與春節較晚、春節與兩會臨近帶來的地產企業開工較晚有關,經我們觀察,農民工就業資料與地產投資增速歷史資料相關性較強,因此我們認為3月失業率資料存在一定季節性因素,預計二季度失業率大概率有所改善。3月資料相比去年同期仍是改善的,我國就業狀況仍然優於國際其他國家一般水準,就業形勢仍總體穩定,預計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基礎扎實。

統計局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與人社部的登記失業率有多方面差異,主要體現在資料獲取方式、統計物件、對失業的認定及應用等方面,調查失業率在全面、準確、及時反映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狀況、服務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方面必不可少;登記失業率在政府制定出臺就業政策、提供精准就業服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調查失業率採用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統計標準,通過勞動力調查的方式獲取資料,不僅代表性更強,也更具國際可比性(我們將在下文詳述兩者差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目標,年度目標值設定為5.5%,我們認為月度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資料有望成為未來觀測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制定的核心指標,有助於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為科學制定就業政策提供資訊支撐。

問題二:失業率的定義?失業率+就業率=1嗎?

失業率的一般定義為:

我國有兩個失業率資料,一個是由人社部按季度發佈的登記失業率,一個是統計局今年4月17日起正式按月度發佈的調查失業率,我們將在第三部分詳述兩者的差異,最直觀的區別就是資料獲取方式的不同,登記失業率需要失業者主動去就業管理部門登記備案,而調查失業率採用統計調查的方式取得資料。統計局對調查失業率給出的官方定義是:通過勞動力調查或相關抽樣調查推算得到的失業人口占全部勞動力(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計算失業率首先要區分幾類人口,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Organization,ILO)的標準,全部人口分為經濟活動人口和非經濟活動人口,判斷依據為該個體是否具有勞動能力。經濟活動人口又分成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判斷依據為該個體是否具有找工作的意願。勞動力人口繼續分成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判斷依據為該個體是否找到了工作。

下圖中,由於我國的勞動力調查體系目前尚不完備,因此可得的資料只有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口及目前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資料,當然使用這三項資料已經能夠近似推測中其他幾項重要資料,並用於計算其他相關資料,如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勞動參與率=勞動力人口/經濟活動人口,從定義就可以看出,勞動參與率能夠體現勞動年齡人口的就業意願,因此該指標是美聯儲觀測勞動力市場的核心指標之一;這裡需提示大家注意的是注意就業率並不等於1-失業率,就業率=就業人口/經濟活動人口。

ILO提供經濟活動人口、勞動力人口及失業人口的判斷的一般標準,各國略有差異,我國的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定義與國際勞工組織標準相一致,調查失業率具有國際可比性。國家統計局資訊披露,我國使用的標準是,就業人口是指16周歲及以上,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指調查時點前一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時的人,也包括休假、臨時停工等在職但未工作的人口。失業人口是指16周歲及以上,沒有工作但近3個月在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能夠在2周內開始工作的人。勞動力的年齡下限為16周歲,沒有上限。與勞動力相對應,16周歲及以上人口中既不屬於就業人口也不屬於失業人口的人被稱為非勞動力,如沒有工作意願的家庭婦女、在校學生和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口等。

問題三: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區別?

統計局的調查失業率與人社部的登記失業率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料來源不同,前者的失業人口資料來自於勞動力調查,而後者的失業人口資料來自於政府就業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

二是失業人口的指標定義不同,前者採用國際勞工組織的失業標準,後者是指16歲至退休年齡內,沒有工作而想工作,並在就業服務機構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員。

三是統計範圍不同,前者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既包括城鎮本地人,也包括外來的常住人口),後者是本地非農戶籍的人員。

四是應用不同,前者更注重反映市場就業狀況,反映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後者更注重社保保障,據此對失業保險金的發放進行管理。通過對個人情況的詳細記錄,準確掌握勞動力市場上的弱者,以便進行必要的就業援助。

我們對此做具體的匯總如下表。

將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並用,同時公佈兩種來源的資料,能夠為分析研判我國就業失業狀況提供更加全面、準確、完整、及時的資訊依據。

問題四:我國調查失業率的調查方法?

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的演變歷程。我國國家統計局從1996年開始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的試點,2004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2005年11月首次正式開始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勞動力抽樣調查,每年兩次,5月和11月,資料包送中央和國務院,但不公開;2007年起,調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分別於2月、5月、8月和11月進行;2009年3月開始,為了及時反映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又建立了月度勞動力調查制度,調查範圍為27個省會城市及4個直轄市,即31個大城市;2013年4月起,將月度調查城市增加為65個,入戶近4萬餘戶,新增城市多是經濟較活躍、勞動力市場發展成熟的地區,同時,也開始進行每年1次的全國勞動力調查。

2016年,為了更加全面、快速、準確反映我國勞動力市場變化,國家統計局將上述並行的全國勞動力季度調查制度和主要城市月度勞動力調查兩項進行了整合,建立了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調查範圍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州、盟)。

分別從以下項目介紹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

抽樣方式:月度勞動力調查採用了分層兩階段概率抽樣方法(PPS),並綜合考慮各地區人口規模和居民城鄉結構。以我國大陸地區所有住戶為總體,採用兩階段抽樣方法。第一階段採用分層、與住房單元(house unit)數多少成比例的抽樣方法(PPS抽樣)抽取居(村)委會,第二階段採用隨機等距抽樣在抽中的居(村)委會中抽取住房單元,並對抽中住房單元內的所有人員進行調查。根據“在95%的置信度下,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相對誤差控制在3.5%以內”的要求,全國每月調查約12萬戶,涵蓋家庭戶和集體戶,調查樣本代表性強,樣本覆蓋我國所有市(地、州、盟)和約1800個縣(市、區、旗)。據國家統計局標準,縣(市、區、旗)對應的是縣級行政區劃的概念,包含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工農區、林區等範圍,截至2016年底,全國縣級區劃數達到2851個,由於歷年數字變動不大,自2002年以來一直處於2850-2860個區間內,因此我們大概估計,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覆蓋的1800個縣約占我國全部縣級區劃的63%。

樣本輪換:為減少指標月度間變化、年度間變化估計的標準誤,同時減輕受訪者接受訪問的負擔,提高應答率,世界各國的勞動力調查基本都會採用一定規則的樣本輪換方法。我國勞動力調查採用2-10-2模式對樣本進行輪換,即一個住戶連續2個月接受調查,在接下來的10個月中不接受調查,然後再接受連續2個月的調查,之後退出樣本。樣本輪換確保:(1)每個月都有1/4的樣本第一次接受調查,1/4的樣本接受第二次調查,1/4的樣本第三次接受調查,1/4的樣本接受第四次調查。(2)月度之間樣本有50%重複。(3)年度之間相同日曆月樣本有50%重複。

調查對象:抽中戶中在調查時點的現住人口(居住在本戶的人口)和常住人口(包括本戶人口中外出不滿半年的人口)均為調查對象,不受地域、戶籍、年齡等限制。這點是與登記失業率存在較大差異的一點,登記失業率調查對象限定城鎮戶籍人口,而調查失業率的調查對象內包含居住於本地超半年的非戶籍人口,比如農民工。

調查相關標準:調查採用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統計標準。該項在1.1部分已經詳述。

調查內容:據統計局披露,我國勞動力調查問卷所設調查專案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基本人口資訊,包括受訪者與戶主關係、性別、出生年月、戶口登記情況、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二是勞動力市場狀態資訊,包括就業身份、工作單位、工作時間、工作報酬、就業行業、就業職業、未工作原因、未工作時間、是否尋找工作、尋找工作的方式、未尋找工作原因、當前是否能工作、不能工作的原因、失去工作前的工作單位與職業等,涵蓋了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力市場關鍵指標所列的幾乎所有專案。此外,還根據我國國情,設置了反映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創業情況的專案,既可滿足國際比較的需要,也滿足了我國就業工作對重點人群進行觀測的需要。

調查方式:資料獲取依託國家統計局聯網直報系統進行,每月由1萬多名調查員利用手持電子終端(PDA)設備入戶即時採集資料,通過網路直接報送國家統計局,即錄即報,各級統計部門在勞動力調查平臺上對上報資料進行審核、驗收。

調查頻率及日期:調查頻率為月度,調查時點為每月10日零時,入戶登記為每月10-14日。

問題五:我國調查失業率的歷史資料

5.1官方披露的歷史資料

在調查所得資料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按照國際通用方法計算調查失業率,並自2013年起不定期地對外發佈,由於不同時期勞動力調查範圍不同,資料需要區分全國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的差異。2013年之前的資料,據統計局2008年底發佈的《2007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檢測報告》的披露,2000-2007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一直處在5~6%之間,由於此段期間我國開展的是全國性的勞動力調查,因此本資料為全國調查失業率資料。觀察我們匯總的失業率資料可以發現,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一般低於全國調查失業率,且波動幅度更小,體現出大城市就業狀況更好、也更加穩定,失業率的分佈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分佈是一致的。

5.2 我們測算的此前歷年資料

由於我國目前沒有定期發佈的調查失業率資料,可得的只有上述零星的公開資料,這限制了對其的定量研究。計算調查失業率,需要使用調查失業人數及城鎮常駐經濟活動人口資料,而我國這方面的勞動力指標公佈體系尚不健全,如使用替代指標,所得資料會誤差較大。因此,我們採用調整係數法,通過將登記失業率資料乘以一定的調整係數來測算調查失業率。這樣做的原因在於,登記失業率是已知的,調整係數相比人口數目的近似值也相對更加準確。但是這種做法的前提假設是調查失業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之間極強的相關關係,我們用經濟活動人口與就業人口之差作為調查失業人數的近似,經計算,調查失業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的相關係數高達0.905,較高的相關性符合我們這種方法的前提假設。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據我們測算,我國調查失業率2012年至2014年略有上升,由2011年的4.9%左右上升至2014年的5.15%左右,和官方所公佈的零星資料能夠較好地吻合。由於目前仍缺失2015年、2016年的部分人口統計資料,因此暫無法測算這兩年的調查失業率資料。但由於這兩年官方對外發佈資料的頻率大幅提高,依據公開資料可估算出2015、2016年資料分別為5.11%和5.05%左右,相比2014年已現回落。2016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中葡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提到,我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低於5%,這是近年來的首次低於5%。

問題六:調查失業率是否存在季節性?

我們認為,調查失業率資料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因此失業率當月資料需與去年同期做對比,以判斷資料趨勢。雖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基本都經過季調,但我們認為資料中仍殘留部分季節性。以PMI為例,每年春節前後都會出現很明顯的節前、節後的波動,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季調方法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企業行為使然,比如春節前企業備產,原材料庫存自然累計,春節後陸續開工,原材料逐步消耗,庫存自然下行,這是季調方法沒法完全過濾掉的。因此季調後的資料依然能夠體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季節性特徵。由於調查失業率為月度資料,為了方便我們分析當月資料波動是趨勢還是脈衝,更好地識別當期資料和判斷下期走勢,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其季節性進行分析和預判。

失業率具有季節性的可能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每年年中大學生畢業季會產生大量的待就業人員。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1月26日在人社部2017年第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透露,中國2018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20萬,而2017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僅為1351萬。因此,大學生在畢業季的“就業難”問題很可能帶動失業率的季節性上升。

其次,我國目前仍有大量的農民工,農民工就業受地產投資影響顯著,後者存在季節性。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人數達到28652萬人,農民工群體的就業狀況與地產投資直接相關,投資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如冬季和春節前後投資專案一般處於停工狀態,會對農民工就業有負面影響,春節後,返鄉的農民工重新尋找工作,可能導致春節前後失業率處於較高點,而隨著春季企業專案陸續開工,農民工就業也會陸續改善。農民工外出務工勞動力人數呈現明顯季節性,一季度和四季度一般是年內低點,年中的二、三季度新增勞動力人數是年內高點,體現出農民工流動及市場就業需求的季節性。

綜上,我們認為調查失業率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徵,一般來講,伴隨著年中大學生畢業季和專案工期、農民工流動,預計調查失業率在春節前後和每年年中將出現環比上行,時段過後將有所回落。因此,將當月資料與去年同期做比較更具可比性,對未來就業形勢的趨勢性判斷才更有效。

問題七:為什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值設定為5.5%?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管理目標,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勞動力市場設定的全年預期目標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5.5%的調查失業率目標實際上顯著高於去年底的4.98%及金融危機以來5%左右的水準。根據我們的測算結果,2000年之後,我國只有2009年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迅速下滑期,失業率才達到了5.48%的較高水準,近似觸碰5.5%,其餘年度資料均顯著低於5.5%。尤其是2017年失業率資料相比此前年份出現了明顯的改善,2017年4月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降至5%以下,為4.9%左右;9月降至4.83%的歷史低位。全國調查失業率也於12月收為4.98%,降至5%以下,距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目標值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另外,從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來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6.8%,仍然保持穩健運行的態勢,我們預計後三個季度平緩回落,均為6.7%的增速,全年增速6.7%,在此情況下失業率也不會失速上行,因此我們認為今年5.5%的目標值實現難度不大。

之所以設定5.5%的目標值,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首先,5.5%目標的設定主要是依據全球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失業水準設定的。國際勞工組織資料顯示,當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失業水準為6.6%,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平均失業水準為5.5%,全球平均失業率水準為5.7%。

其次,我國政府設定的目標值此前均為超額完成。以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例,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新增城鎮就業目標由2014-2016年的1000萬人提高至1100萬人,GDP增速目標與2016年持平為6.5%,低於2016年的7%,這意味著每1個百分點GDP增長將需要帶動更多的城鎮新增就業,體現出中央政府對我國經濟健康性恢復的信心。實際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351萬人,同比增加了37萬人,超額完成年度任務22.8%。

另外,年內月度間波動較大將是失業率運行的常態,因此個別月份可能較高,甚至接近5.5%,設定此目標值也可以有效排除月度間資料波動加劇對政策的擾動。根據統計局今年4月17日發佈的今 年1-3月失業率資料及同比變動資料,2017年2月失業率達到5.4%的水準,我們認為失業率年度均值保持穩定、年內出現季節性波動的概率較高。而單月資料的波動,不一定代表趨勢性,而更多的是一種季節效應。

問題八:實現5.5%調查失業率年度目標有壓力嗎?

雖然目前的失業率水準距離年度目標5.5%仍有一段距離,說明我國勞動力市場比較穩健,經濟增速暫未觸及民生,居民收入水準仍有穩定的保證,但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調查失業率想要控制在5.5%的目標以內,還是要經過各級政府很大的努力,所以就業壓力還是很大”。那麼今年5.5%的目標實現有沒有壓力,可能存在哪些不確定因素,我們從去產能、農民工、大學生就業三個可能對失業率產生負向拖累的方面分別進行分別論述,總體來看,我們認為今年我國就業市場壓力不大,5.5%的年度目標大概率可實現。

1、去產能會帶來更多的轉崗職工,如果無法有效安置就業,會拖累失業率?

關於去產能,我們認為去產能未來對失業率的壓力不大。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對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就業形成較大衝擊,但去年我國勞動力市場並未由此惡化,失業率反而大幅改善,我們認為這與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和我國新型業態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2017年3月,五部門發佈《關於做好2017年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從鼓勵企業更多內部分流、促進轉崗就業創業和強化托底安置等幾個方面確保不發生因職工安置引發的規模性失業和重大群體性事件。

去產能行業轉崗職工主要進入了原企業服務行業、網約車或物流行業,以及自主創業等。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2017年10月1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2016年去產能中,有100多萬人順利轉崗,如河北的一些鋼鐵企業職工都順利轉崗,轉到本企業的服務行業去了。另外,在全國興起了創新創業,也吸納了大批在去產能當中轉崗的職工”。滴滴出行2017年1月發佈的《2016年度企業公民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平臺為全社會創造了1750.9萬靈活就業和收入機會,其中238.4萬來自去產能行業,占比14%。

2、地產投資增速下行,將衝擊農民工就業?

關於農民工就業壓力,我們認為今年地產投資不會失速下行,農民工失業率壓力可控。從歷史資料來看,農民工就業與房地產投資增速直接相關,與基建投資增速相關性相對較弱。對於今年的地產投資增速的判斷,由於去年地產投資超預期與棚改的貨幣化安置帶來三四線城市加速去庫存直接相關,住建部資料,2017年全國棚戶區改造已開工609萬套,2018年安排580萬套的棚改量,從這個角度我們認為今年地產投資增速超預期下行的概率不大,由此認為農民工就業壓力仍然可控。

3、人社部資訊稱今年大學生就業人數預計將達820萬人,對就業形勢構成壓力?

對於大學生就業問題,我們上文提到,每年年中的大學生畢業季可能出現個別月份失業率環比走高的情況,體現為失業率的季節性,但是我們不認為大學生就業問題會成為拖累我國失業率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學生年度就業率仍然較高。根據協力廠商教育品質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的歷年《就業藍皮書: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資料,雖然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但是就業率持續維持高位,在2008年、2009年受金融危機衝擊時期,仍分別達到85.6%和86.6%的較高水準。實際上,2009年之後,大學生就業率走出了穩步上行的走勢,2011年之後持續處於90%,2014年達到近幾年高位92.1%。這得益於我國產業轉型對就業吸納效率的提升,隨著第三產業占比的提升,由於第三產業能消化更多就業,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等高素質勞動力,大學生的就業率有望保持穩定。

問題九:總量無壓力,結構有問題:從用工荒看我國的農民工就業問題?

自2004年以來,“用工荒”的字眼不絕於媒體,今年春節後再次出現了用工荒的小高峰。實際上我國的求人倍率2010年一季度站上1之後,處於持續波動上行的狀態,說明雖然經濟增速緩慢下行,但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我們認為這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較強相關性。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就業占比就進入上行通道,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2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我們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GDP下行時,因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更強,因而失業率沒有出現上行,甚至有所改善,求人倍率也逐年攀升。

我們認為,用工荒主要體現在農民工勞動力的供不應求,主要出現在貨運、快遞等物流行業,酒店、家政等服務類行業,確實更加密集地出現在第三產業。我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崗位待遇問題。隨著一、二線城市經濟發展和消費水準的提高,外出農民工的生活成本高企是近幾年的突出問題。為準確反映全國農民工規模、流向、分佈等情況,國家統計局2008年建立農民工監測調查制度,在農民工輸出地開展監測調查。調查範圍是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村地域,在1527個調查縣(區)抽選了8906個村和23.7萬名農村勞動力作為調查樣本。採用入戶訪問調查的形式,按季度進行調查,並於2009年開始發佈年度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這是我們觀測農民工勞動力現狀的重要途徑。由於資料可得性問題,我們使用2015年的資料觀測農民工生活成本現狀。2015年我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增速7.2%,相比2014年回落2.6個百分點;目前我們只能拿到2015年以前的外出農民工消費支出資料,資料顯示,2015年外出農民工的月均生活消費支出人均1012元,同比增長7.2%,比2014年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居住支出在其總消費支出中占比約47%,是最大的一項支出項,2015年居住支出人均475元,增速達到6.7%,較2014年增速-1.8%顯著提高。這種收入增速回落,支出增速上升的現象在2015年首次出現。

二是年齡問題,農民工高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農民工年齡普遍偏大,總體在四五十歲左右,而年輕人很少會去工廠或工地從事高強度的勞作。但是,許多工廠招工時卻明確規定,招工年齡在35歲以下。目前農民工仍以青壯年為主,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平均年齡卻不斷提高。2016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9歲,比上年提高0.4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53.9%,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9.2%,比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

三是專業技術問題,目前工廠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逐步增多,而許多農民工的自身技能與工廠的要求無法匹配,因而只能找一些對技術要求比較低的工作,如保潔員、清潔工等,而這種工作崗位的數量是一定的。統計局年度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資料顯示,2015、2016年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比重分別僅為33.1%和32.9%,且分別較前一年下降0.3和0.2個百分點。因此,結構性失業是目前農民工群體面臨的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工荒和失業問題的同時存在。

農民工高齡化問題其實是伴隨著全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高齡化同時產生的,解決人口維度的問題具有中長期的特徵,難以在短期內顯著改善。我們認為,通過定向減輕農民工生活成本負擔、強制打擊農民工工資拖欠、增加專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可以從結構上,通過提高農民工就業意願和減少結構性失業的方式改善農民工就業現狀。

風險提示:1、經濟超預期下行,對就業市場構成衝擊;2、農民工就業狀況與房地產投資增速直接相關,房地產投資增速迅速下行拖累農民工就業;3、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不及預期,無法吸納增量就業。

免責聲明

本公眾平臺不是華泰證券研究所官方訂閱平臺。相關觀點或資訊請以華泰證券官方公眾平臺為准。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本公眾號內容僅面向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公眾號內容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並非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取消關注本公眾號,不再訂閱、接收或使用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因本公眾號難以設置存取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諒解!本公眾號旨在溝通研究資訊,交流研究經驗,華泰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者視為華泰證券的客戶。

本公眾號研究報告有關內容摘編自已經發佈的研究報告的,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佈當日的完整內容為准。如需瞭解詳細內容,請具體參見華泰證券所發佈的完整版報告。

本公眾號內容基於作者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資訊編制,但作者對該等資訊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對證券價格的漲跌或市場走勢作確定性判斷。本公眾號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反映發佈當日的觀點和判斷。在不同時期,華泰證券可能會發出與本公眾號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公眾號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訂閱人不應單獨依靠本訂閱號中的資訊而取代自身獨立的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內容所造成的一切後果,華泰證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公眾號版權僅為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經公司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翻版、複製、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眾號發佈的所有內容的版權。如因侵權行為給華泰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華泰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核准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經營許可證編號為:91320000704041011J。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