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關於古建台基那些事兒

台基在古代也有等級規定。 《禮記》曰:“天子之堂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 ”堂, 即建築的台基。

又如《大清會典》記載: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房屋,

台基允許修建高度為三尺, 四品以下至士民房屋台基高度為一尺。

建築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 為保證建築物建成後不會沉降塌陷, 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製作一個平整堅硬的基礎, 稱為台基。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築物底座, 又稱座基。 其主要作用為防潮、防腐, 承托建築物, 增強單體建築的高大雄偉。 一般房屋用單層台基, 隆重的殿堂用兩層或三層台基。

台基包括台明、臺階、欄杆和月臺四個部分

台明

台明有須彌座和普通台基兩種。

1、普通台基

早期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大夯制而成, 後也用磚石, 常用於小式建築。 但在台基上建漢白玉欄杆的則用於大式建築和宮殿建築中的次要建築。

(台基上建漢白玉欄杆的杏壇)

2、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 須彌”原為佛經中的山名,佛教聖山稱為“須彌山”

,印度把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基座以示佛居於聖山, 更顯示佛的崇高與神聖。 我國最早的這種狀似須彌山的佛像台坐見於山西大同雲岡北魏石窟, 是一種上下出澀, 中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 是在我國早期出現的形式。

可見是這種佛像台座最終演變為須彌坐建築台基。 另一種看法認為《佛經》中喜馬拉雅山的意思是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做佛座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 經代代相傳, 不斷完善、豐富, 之後引伸至建築便成為一種華麗的基座。

(北京故宮須彌座欄杆)

須彌座台基等級最高, 須彌座台基源於佛座, 用佛像的底座顯示建築的崇高級別。 須彌座台基可採用漢白玉材質, 使建築顯得更加宏偉高崇, 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和天壇祈年殿都設三層漢白玉台基, 等級最高。 形體比較複雜, 用磚或石砌成, 一般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是我國古代表示建築級別的標誌之一。 初始的須彌座形式很簡單, 沒有多少裝飾, 後來逐漸出現了凹凸線腳和蓮瓣、卷草紋飾等, 裝飾性很強, 造型也日益複雜, 並建有漢白玉欄杆等。

須彌座多用於中國傳統建築,如宮殿、寺廟、月臺、平臺、丹陛橋、塔幢、華表、碑座、壇台、獸座、神龕、陳設座、寶頂座、影壁等等。

宮殿建築的基座,常由普通台基和須彌座複合而成,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重要的建築也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須彌座,俗稱三台須彌座,簡稱三台。

2

臺階

建築臺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築交通聯繫構件,在建築設計中一直被廣泛使用。臺階具有“台”和“階”的性質和特徵,不僅是供人們上下行走的建築物,也有助於襯托建築形象和豐富建築空間層次。

宮殿中常見的臺階是垂帶踏步,一般都佈置在明間的階下,而且垂帶石中線與明間的階下和明間簷柱中線重合。垂帶石尺寸與階條石尺寸相同,側面不砌象眼。同時在臺階上設禦路,這是一塊長度和垂帶石相同的石條,上刻龍鳳、雲紋等,又稱龍鳳石。

宮殿建築中的臺階,不僅加強了空間序列中的軸線效果,而且在空間形態上增加了斜向要素,使建築在軸線方向有了延伸,空間層次更加清晰明確。

在自由式的園林空間佈局中,一般使用臺階將建築結合自然空間形態,以曲線、折線等將建築連接起來,通過高差的起伏變化豐富園林空間層次,以形成視覺上的變化。同時通過臺階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得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達到“借景”的目的。

3

欄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是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詞中寫下的佳句。玉砌就是白大理石砌築的房屋階基,也叫台基,而雕欄就是那階基上的石欄杆。

欄杆, 宋時稱勾闌或鉤闌。最早使用的是木欄杆,石欄杆出現較晚。目前,所見最早的為隋朝建的安濟橋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棲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欄杆,是仿木形式。石鉤欄的構造和雕刻都是從木欄杆演變而來,後世的鉤欄向單一化和標準化發展。明、清時代的鉤欄只是在望柱之間嵌上一整塊石雕欄板便算構成,望柱頭多雕刻雲紋,加工也比較簡易。 用整塊石板仿同時代木欄杆的形式鏤雕,稱欄板;板間立石柱,稱望柱。欄板、望柱間用榫連接,一般均衡地一板一柱相間。

沿革 欄杆中國古稱闌幹,也稱勾闌。周代禮器座上有類似欄杆的構件。漢代以臥欞式欄杆為最多。六朝盛行鉤片勾闌。欄杆轉角立望柱或尋杖絞口造者,均可見於雲岡石窟、敦煌壁畫。元明清的木欄杆比較纖細,而石欄杆逐漸脫離木制欄杆的形制,趨向厚重。清末以後,西方古典比例、尺度和裝飾的欄杆形式進入中國。現代欄杆的材料和造型更為多樣。

4

月臺

在古時建築上,正房、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臺叫“月臺”,月臺是該建築物的基礎,也是它的組成部分。由於此類平臺寬敞而通透,一般前無遮攔,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賞月之台。而現代的月臺通常指進入火車站後方便旅客上火車的一段與火車車門踏步平行的平臺。

據《同安縣誌》(歷史上杏林為同安縣轄)記載,“月臺”在安仁裡登瀛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陳蓉光建,是當時同安一處著名的勝跡。登瀛即今曾營居委會,原為海邊之意,後因閩南語諧音而衍化。“月臺”遺址總占地為四十餘畝,耗資之巨、用料之考究為當世民居之罕見。“芝圃別墅”築有亭台樓謝、水池假山,栽種許多奇花佳果,並搜羅有一塊回音巨石,其趣無窮。東南臨海,湧海入懷,興之所至可直接乘小船出海。右築有觀景高臺,上矗“月臺”石刻,乃摹泉州承天寺匾額字體。若登臺遠眺,則萬頃碧波,海天一色,飛鳥帆影盡收眼底。

清代同安人王步蟾曾賦《遊月臺》一詩雲:鳥過依群從江來,暇日登臨上月臺。大海茫茫天漠漠,玉雲何處望蓬萊。非常形象的描寫了“月臺”的怡人景色。

並建有漢白玉欄杆等。

須彌座多用於中國傳統建築,如宮殿、寺廟、月臺、平臺、丹陛橋、塔幢、華表、碑座、壇台、獸座、神龕、陳設座、寶頂座、影壁等等。

宮殿建築的基座,常由普通台基和須彌座複合而成,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重要的建築也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須彌座,俗稱三台須彌座,簡稱三台。

2

臺階

建築臺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築交通聯繫構件,在建築設計中一直被廣泛使用。臺階具有“台”和“階”的性質和特徵,不僅是供人們上下行走的建築物,也有助於襯托建築形象和豐富建築空間層次。

宮殿中常見的臺階是垂帶踏步,一般都佈置在明間的階下,而且垂帶石中線與明間的階下和明間簷柱中線重合。垂帶石尺寸與階條石尺寸相同,側面不砌象眼。同時在臺階上設禦路,這是一塊長度和垂帶石相同的石條,上刻龍鳳、雲紋等,又稱龍鳳石。

宮殿建築中的臺階,不僅加強了空間序列中的軸線效果,而且在空間形態上增加了斜向要素,使建築在軸線方向有了延伸,空間層次更加清晰明確。

在自由式的園林空間佈局中,一般使用臺階將建築結合自然空間形態,以曲線、折線等將建築連接起來,通過高差的起伏變化豐富園林空間層次,以形成視覺上的變化。同時通過臺階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得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達到“借景”的目的。

3

欄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是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詞中寫下的佳句。玉砌就是白大理石砌築的房屋階基,也叫台基,而雕欄就是那階基上的石欄杆。

欄杆, 宋時稱勾闌或鉤闌。最早使用的是木欄杆,石欄杆出現較晚。目前,所見最早的為隋朝建的安濟橋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棲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欄杆,是仿木形式。石鉤欄的構造和雕刻都是從木欄杆演變而來,後世的鉤欄向單一化和標準化發展。明、清時代的鉤欄只是在望柱之間嵌上一整塊石雕欄板便算構成,望柱頭多雕刻雲紋,加工也比較簡易。 用整塊石板仿同時代木欄杆的形式鏤雕,稱欄板;板間立石柱,稱望柱。欄板、望柱間用榫連接,一般均衡地一板一柱相間。

沿革 欄杆中國古稱闌幹,也稱勾闌。周代禮器座上有類似欄杆的構件。漢代以臥欞式欄杆為最多。六朝盛行鉤片勾闌。欄杆轉角立望柱或尋杖絞口造者,均可見於雲岡石窟、敦煌壁畫。元明清的木欄杆比較纖細,而石欄杆逐漸脫離木制欄杆的形制,趨向厚重。清末以後,西方古典比例、尺度和裝飾的欄杆形式進入中國。現代欄杆的材料和造型更為多樣。

4

月臺

在古時建築上,正房、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臺叫“月臺”,月臺是該建築物的基礎,也是它的組成部分。由於此類平臺寬敞而通透,一般前無遮攔,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賞月之台。而現代的月臺通常指進入火車站後方便旅客上火車的一段與火車車門踏步平行的平臺。

據《同安縣誌》(歷史上杏林為同安縣轄)記載,“月臺”在安仁裡登瀛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陳蓉光建,是當時同安一處著名的勝跡。登瀛即今曾營居委會,原為海邊之意,後因閩南語諧音而衍化。“月臺”遺址總占地為四十餘畝,耗資之巨、用料之考究為當世民居之罕見。“芝圃別墅”築有亭台樓謝、水池假山,栽種許多奇花佳果,並搜羅有一塊回音巨石,其趣無窮。東南臨海,湧海入懷,興之所至可直接乘小船出海。右築有觀景高臺,上矗“月臺”石刻,乃摹泉州承天寺匾額字體。若登臺遠眺,則萬頃碧波,海天一色,飛鳥帆影盡收眼底。

清代同安人王步蟾曾賦《遊月臺》一詩雲:鳥過依群從江來,暇日登臨上月臺。大海茫茫天漠漠,玉雲何處望蓬萊。非常形象的描寫了“月臺”的怡人景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