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沙鋼的機器人與海瀾的互聯網 江蘇製造業轉型升級樣本

本報記者 王俊仙 南京報導

4月6日, 沙鋼集團發佈消息稱, 近日沙鋼鋼鐵研究院“一種鋼筋及其製備方法”發明專利在韓國獲得專利授權,

這是沙鋼首個國際授權專利, 填補了沙鋼在國際專利授權方面的空白。 截至目前, 沙鋼已申請專利320項, 其中發明專利271項;獲得專利授權163項, 其中發明專利127項, 這為沙鋼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 沙鋼集團重視科研專利, 發展“智慧製造”, 正是江蘇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 在新舊勢能轉換的浪潮中, 江蘇製造業正在堅定地轉型蛻變。 在這個過程中, 以沙鋼集團、海瀾之家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 已經率先突圍, 成為全省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樣本。

轉型“領頭兵”

在張家港市沙鋼集團, 已經有100多台機器人“上崗”, 他們有的負責自動加渣, 有的負責快速線上自動測溫取樣……在沙鋼電爐煉鋼廠,

國內首套爐前快速線上自動測溫取樣機器人, 整個過程僅需25秒, 就自動完成對電爐鋼水的檢測取樣工作。

而這只是沙鋼集團推進“智慧製造”的一小部分成果。

沙鋼集團, 在江蘇的民營企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其連續9年入圍《財富》雜誌發佈的世界500強名單, 2017年7月, 其以2016年營業收入298.622億美元的業績排名世界500強名單第365位。 根據沙鋼集團2017年度先進表彰大會消息, 沙鋼集團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200億元, 利稅254.5億元, 利潤192.74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22.3%、220%、282%。

事實上, 作為傳統的製造業企業, 近年來沙鋼已經將智慧製造融入“血液”。

“推進智慧製造是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2015年國家推出《中國製造2025》, 江蘇也出臺了相應的2025江蘇行動綱要,

當時沙鋼就開始研究智慧化改造工作, 並列入2016-2020年《沙鋼集團‘九五’發展規劃綱要》。 ”沙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常務執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彬表示, 2017年沙鋼還在張家港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協同支持下, 向工業部成功申報了國家級智慧製造專項專案——高端線材全流程智慧製造新模式應用專案, 為鋼企提供智慧工廠解決方案。

據瞭解, 2017年, 沙鋼共開發高新品種鋼47個, 高品鋼銷量佔據了半壁江山, 還改造完成10余項重大資訊化專案建設, 並投入使用30多台機器人用於生產。 而根據沙鋼制定的智慧化發展目標, 未來3-5年內, 沙鋼將採用1000-1500台機器人, 形成強大的機器人“軍團”。

而在江蘇另一個傳統強勢領域——服裝產業,

擁抱互聯網化正成為眾多服裝企業的一致選擇。

以國內服裝龍頭企業、位於江蘇無錫的海瀾集團為例, 其在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中名列166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名列31位。

面對互聯網電商的衝擊, 海瀾集團旗下主要的服裝資產——海瀾之家已經積極“觸網”, 其不僅實現了天貓、京東、蘇甯易購、亞馬遜等網路銷售平臺的多管道佈局, 而且還新入駐大眾點評、美團等平臺;此外, 其先後宣佈與阿裡、騰訊這兩大互聯網巨頭展開深入合作——2017年9月2日, 海瀾之家宣佈與阿裡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今年2月2日晚間, 海瀾之家公告稱騰訊斥資近25億元入股其5.31%股權。

“江蘇製造業正在銳意求變, 不僅僅體現在互聯網+上面。 ”蘇州一家製造業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已經不再滿足於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 轉而向產業鏈高端發起衝擊。 ”

“補短板”做到“心口合一”

江蘇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 以張謇、榮氏兄弟為代表的實業家, 創造了中國製造業的多個第一。 自改革開放以來, 江蘇抓住發展鄉鎮企業和開發區建設等機遇, 確立了製造業大省的地位。 如今, 江蘇工業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而與全國一樣, 近年來製造業大省——江蘇也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曾向媒體表示, 實體經濟占江蘇省經濟總量的80%以上, 是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和優勢所在。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製造企業投資信心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新舊動能轉換有待提速, 迫切需要政府出臺政策、改善環境、破解難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發展質效提升。

在全國兩會上,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客觀分析了江蘇高品質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短板,並著重指出,江蘇的產業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儘管江蘇的實體經濟、製造業在國內是強的,但是從全球產業佈局情況看還沒有全面達到中高端水準,高速發展的比較優勢不那麼充分了。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一是“農轉工”階段,即“蘇南模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農村發展路徑;二是“內轉外”階段,即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轉向利用外資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階段;三是“投轉創”階段,即根據轉型升級的要求,把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化為創新驅動型經濟的發展階段。

他認為,江蘇發展總的來看在上述前兩個階段應該是非常成功的,但“投轉創”這一發展階段,雖然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連續位於第一,但其與產業創新能力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創新驅動戰略還不能說已經取得了成功,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實現。

近年來,江蘇也不僅是口頭上認識到短板,在政策層面也不斷發力。

2015年6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就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主要圍繞1個總目標、聚焦15個重點領域、落實8項主要任務、實施8大工程,定下“到2025年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強省”的目標,力爭經過10年努力,讓江蘇製造業在“中國製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準。

圍繞此,江蘇隨後制定並落地了一系列的細化政策。如《江蘇省企業製造裝備升級計畫》中提出目標是,到“十三五”末,全省規模以上企業製造裝備智慧化水準大幅提升,關鍵工序核心裝備數控化率超過80%;《江蘇省企業互聯網化提升計畫》提出,到“十三五”末,規模以上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行銷服務等關鍵環節互聯網應用覆蓋率達到60%,建成100個面向重點行業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化服務平臺。

一位長期觀察江蘇經濟的人士分析稱,江蘇經濟目前正處於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第三次轉型期,除了政策支援外,企業還需著重考慮自身市場掌控力、關鍵技術、專業人才等現實問題。

迫切需要政府出臺政策、改善環境、破解難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發展質效提升。

在全國兩會上,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客觀分析了江蘇高品質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短板,並著重指出,江蘇的產業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儘管江蘇的實體經濟、製造業在國內是強的,但是從全球產業佈局情況看還沒有全面達到中高端水準,高速發展的比較優勢不那麼充分了。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一是“農轉工”階段,即“蘇南模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農村發展路徑;二是“內轉外”階段,即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轉向利用外資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階段;三是“投轉創”階段,即根據轉型升級的要求,把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化為創新驅動型經濟的發展階段。

他認為,江蘇發展總的來看在上述前兩個階段應該是非常成功的,但“投轉創”這一發展階段,雖然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連續位於第一,但其與產業創新能力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創新驅動戰略還不能說已經取得了成功,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實現。

近年來,江蘇也不僅是口頭上認識到短板,在政策層面也不斷發力。

2015年6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就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主要圍繞1個總目標、聚焦15個重點領域、落實8項主要任務、實施8大工程,定下“到2025年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強省”的目標,力爭經過10年努力,讓江蘇製造業在“中國製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準。

圍繞此,江蘇隨後制定並落地了一系列的細化政策。如《江蘇省企業製造裝備升級計畫》中提出目標是,到“十三五”末,全省規模以上企業製造裝備智慧化水準大幅提升,關鍵工序核心裝備數控化率超過80%;《江蘇省企業互聯網化提升計畫》提出,到“十三五”末,規模以上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行銷服務等關鍵環節互聯網應用覆蓋率達到60%,建成100個面向重點行業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化服務平臺。

一位長期觀察江蘇經濟的人士分析稱,江蘇經濟目前正處於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第三次轉型期,除了政策支援外,企業還需著重考慮自身市場掌控力、關鍵技術、專業人才等現實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