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從中興缺芯看中國製造如何做強

中興既不能以偏概全為中國製造的代表, 也不是中國製造的個例, 中興的困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製造的現狀——夠大不夠強。 做大和做強並不是獨立的, 不經歷市場份額的擴大很難做強, 但規模並非是做強的本質, 從做大到做強, 關鍵的問題是:是否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和產業鏈的高附加值階段發生了進口替代?是否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是否掌握了技術能力並能夠反覆運算創新?

上世紀80年代, 中國通訊市場用的全是進口設備, 當時行業內流傳著“七國八制”的說法, 因為總共有8種制式的機型,

分別來自7個國家: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國朗訊、瑞典愛立信、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卡特、比利時BTM和加拿大北電。

1991年, 38歲的鄭州解放軍資訊工程學院院長鄔江興主持研製出了HJD04(簡稱04機)萬門數位程式控制交換機, 忙時處理能力是德國西門子的三倍, 一舉打破了“七國八制”的技術壟斷, 奠定了中國通訊設備行業的技術基石。

1985年, 43歲的西安航太691廠技術科長侯為貴來到深圳, 創辦了一家組裝話機和電風扇的企業。 90年代初, 針對農村市場推出了第一代程式控制交換機, 賺到了第一桶金。 1993年, 這家企業通過改制成為了今天的中興通訊。

封面圖:中興創業初期, 右三為侯為貴

同年, 華為自主研發出了C&C08(簡稱08機)萬門交換機, 徹底打破“七國八制”的壟斷, 本土通訊設備廠商開始崛起。 研發08機之前, 任正非站在5樓會議室的窗邊沉靜地對全體幹部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 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 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

憑藉著04機打下的技術基礎和“創一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拼搏精神, 中國通訊設備行業迅速崛起了四家企業——“巨大中華”,

分別是北京的巨龍、大唐, 深圳的中興、華為, 後來家底最厚的巨龍首先被歷史輾為塵埃。 不到十年的時間, 當年的“七國八制”被“巨大中華”以無法企及的速度掃地出門, 中國的大型程式控制交換機實現了從模仿引進到自主研發的跨越。 當年靠組裝話機和電風扇起家的中興通訊, 如今成為了中國第二、全球第四的通信設備供應商。 當年的“七國八制”, 如今只剩下朗訊阿爾卡特(16年併入諾基亞)和愛立信。

2018年2月13日, 美國情報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 呼籲美國人不要用中興手機。 2018年4月16日, 美國商務部以“中興未履行和解協定中的部分協定”為由, 宣佈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銷售元器件至2025年。

30年, 歷史走了一個輪回。 30年前, 中興在“七國八制”的圍剿中起步, 在技術封鎖中誕生。 30年後, 中興又回到了技術封鎖的原點。 當年的中國製造幾乎處處被卡脖子, 雖然今非昔比, 京東方已經突破了“少屏”, 但中興仍然被美國的晶片、核心零部件以及作業系統卡住了脖子。

說中國在晶片上完全依靠進口, 其實是妄自菲薄了, 中國在晶片領域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華為不計成本投入海思做晶片, 消費電子端的海思麒麟系列晶片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紫光股份收購了展訊、RDA、OmniVision, 大力引進核心技術和人才;中芯國際挖來三星和台積電的元老梁孟松加速技術攻關;中國超算神威的CPU是上海國家高性能積體電路設計中心研發的SW26010。

不過,

在高端晶片以及精密設備上要突破技術封鎖, 實現國產替代, 中國製造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中興為例, 中興的三大主營業務:基站、光通信、手機, 其中基站的上游晶片、射頻基本依賴進口, 光通信的高速晶片(DSP)也主要靠進口, 手機的高端晶片和存儲也是以進口為主。

中興的困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製造的現狀——夠大不夠強。 有人說“中國製造參與全球分工, 做大依靠的是勞動力廉價的比較優勢, 做強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用政策補貼做強是一種效率損失”, 遺憾的是這種簡單的經濟學想法並不符合現實世界。 大而不強的中國製造被顛覆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國的CRT彩電工業一度做到全球市占率第一, 但遇到液晶的技術替代時被打得措手不及, 原因是中國彩電工業與新技術的演進過程基本絕緣,既不瞭解液晶技術的進展,也難理解新技術的影響。

可是從做大到做強並不容易,2013年CCTV2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大國重器》,第1集的名字叫《國家博弈》,其中有句話是某裝備製造廠的廠長說的:“做大容易,有錢就能擴張規模,但是要做強、做到品質完全可控,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

中興的困難既不是中國製造的個例,也不能以偏概全為中國製造的代表,至少和它的對手華為比,差距不止一個海思——據雙方年報顯示,2017年華為的銷售收入是中興的近6倍,淨利潤超過10倍,研發費用約為7倍。最近十年,中國製造做強的曙光初現,出現了一批領跑者和創新者,比如通訊設備中的華為,智慧手機中的華米OV,國產晶片中的海思,視頻安防中的海康大華,雲計算中的阿裡,無人機中的大疆,軌道交通中的中車集團,聲學電子元件中的歌爾瑞聲,顯示面板中的京東方,動力電池中的寧德時代等。

研究過這些企業的歷史就會知道做大和做強並不是獨立的,不經歷市場份額的擴大很難做強,但是規模並非是做強的本質,從做大到做強,關鍵的問題是:是否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和產業鏈的高附加值階段發生了進口替代?是否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是否掌握了技術能力並能夠反覆運算創新?

第一問:中國製造是否在技術密集型行業發生了進口替代?

答案在上一期《哪些中國製造正在做大》,在技術密集型行業裡,進口替代率較高的中國製造包括:製藥,電氣設備,汽車,運輸設備,電腦、電子、光學產品,石油煉焦,化學化工等。細分行業中,進口替代率較高的還包括:光電技術、積體電路、電腦通信、航空航太、汽車零部件、儀器儀錶、機電設備、環保機械、塑膠橡膠、有機化學等。

圖1:2014年中國各行業進口替代率排名(本國消費驅動的本國總產出比全球總產出)

表1: 當前中國核心積體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

第二問:中國製造到底在全球價值鏈的什麼位置?

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有兩個特點:一是中國製造的價值鏈長,二是中國製造的附加值率低。一個產業的價值鏈越長,說明這個產業的全球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精細,附加值就越低,這就好比是奧運會,一個項目參加的國家越多,中國奪金的難度就越大,像馬術這種少數國家參加的項目,中國努力一下反而可能突破。在《哪些中國製造正在做大》說過:雖然中國在最低端製造占比已經很低,但市占率較高的製造業多數屬於中低度技術密集型,處於價值鏈的中下游,而中高度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還不夠多。價值鏈越短,附加值反而越高,意味著產業鏈的整合程度高,通常技術密集度也高。

圖2:中國產業價值鏈長度 vs 附加值率

所以中國製造主要就是兩個方向:一是往價值鏈短的行業集聚,比如知識和技術密集的高端製造,然後把價值鏈長的行業逐漸轉移出去;二是往價值鏈的中高端轉移,比如從組裝製造升級到設備材料和設計研發。中國製造裡相對上游度較高(大於0.5)的是運輸設備、塑膠橡膠、金屬製品。處在中間(0.3-0.5)的是汽車、電氣設備、機械設備。處在末尾(0.1-0.3)的是電腦、電子、光學產品、化學化工、基本金屬。越在末尾的行業,越容易被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卡脖子,也是中國製造越應該努力突破的方向。

圖3:2014年中國製造相對上游度 vs 附加值率

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資料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準;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有哪些中國製造正在邁向價值鏈的中上游呢?2004-2014年,上游度提升最快的技術密集型行業:運輸設備,汽車,機械設備,電腦、電子、光學產品、電氣設備。

圖4:2004-2014年,全行業相對上游度變動率

這些往價值鏈中高端走的行業,共同的特徵是掌握技術,然後反覆運算。在技術密集型產業裡,領先者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會對後進者形成進入壁壘,而且壁壘還在迅速變高,差距越大進入的門檻就越高。追趕型國家想要在一個領先者已經做大做強的領域切出一塊蛋糕,一定要有新技術,並從邊緣應用切入迅速降低成本後擴大應用,當邊緣應用成為主流後,新技術迅速反覆運算佔領市場,將原來的領先者擠出去,這就是技術替代的過程。從做大到做強的拐點就是掌握技術,然後就出現跳躍式發展。

第三問:中國製造是否掌握了技術能力並能夠反覆運算創新?

如下圖所示,從技術和專利申請的角度,2017年中國實現了一個超越,在技術方面反映技術應用活躍程度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中國在2017年4月的月度申請量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各專利技術,基本是美中日領跑。中國在視聽技術、電子通信、數位通信的專利申請數量是世界第一,在電氣工程、電腦技術、光學、控制、製藥等專利申請量是世界第二,在半導體、測量、醫療技術、精細有機化學、生物技術、材料冶金、塗料、納米技術、化工、環保技術等專利申請量是世界第三。但在機床、高分子化學、高分子材料、發動機、渦輪機、機械元件等專利申請量在三名開外,這些是中國製造進一步實現技術突破和國產替代的方向。

圖5:各國PCT專利申請對比

麥肯錫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對比中美創新力,將行業分成四類:工程技術型、效率驅動型、客戶中心型、科學研究型。中國在資本密集的效率驅動型行業對比裡全面占優,在比市場規模和服務水準的客戶中心型行業裡也不占下風。中美差距最大的是工程技術型行業裡的航空、軟體、醫療器械和科學研究型行業裡的特種化學品、生物技術、半導體設計、創新藥。

圖6:中美創新實力對比

綜合前面幾個維度的分析(進口替代、價值鏈中高端、技術專利差距、創新程度),可以看出中國製造在一些領域和美國存在差距,但正在實現技術突破、進口替代,這些就是中國製造正在做強的行業方向。這些產業包括但不限於:ICT(積體電路、半導體設備材料、光電技術、軟體),航空(飛機、航空發動機、航空材料),醫藥生物(醫療器械、創新藥、生物技術),新材料(特種化學品、高分子化學、高分子材料),高端裝備(機床、發動機、泵、渦輪機、機械元件、儀器儀錶)等。能縮小中美在這些領域創新能力差距的企業,就是未來中國製造的核心資產。

第四問:中國製造如何“補芯”

回到中興受制於人的晶片領域,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度最高的製造領域,被稱為電子資訊產業塔尖上的皇冠,晶片製造對設備材料工藝的要求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大國製造崛起的試金石。

2017年,中國晶片市場總需求預計達到1.3萬億人民幣。2014年,我國成立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大基金設立以來,實施項目覆蓋了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生態建設等各環節,實現了在產業鏈上的完整佈局。中芯國際2016年的營收為29.21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有率6%,排名世界第四。

中國在晶片的設計、製造、封裝三大環節之中,差距最大是製造。2016年中國的積體電路進口為2271億美元,也就是說約90%的晶片需要進口。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統計,全球排名前十的晶片代工廠商,台積電占59%,美國格羅方德占11%,臺灣聯華電子占9%,中國製造僅占9%,到2020年國產化率預計將提升至15%。

晶片製造領域的中芯國際,據其財報顯示,最先進的28納米制程占營收的比例從2016年Q4的3.5%提高到了2017年第三季度的8.8%,梁孟松的到來能夠加速中芯的28納米高端制程的技術攻關。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目前類似5年前的京東方,正在快速建設推進記憶體的研發和製造,擁有大批的研發隊伍,短期看不到大規模盈利,但在技術上已經有所突破。據DIGITIMES報導,長江存儲已于2017年成功研發32層NAND FLASH產品。

晶片設計集成領域,中國的集成能力應該屬於世界先進水準。不要小看集成能力。這就好比一堆木料在某些人手裡只能當柴火燒,某些人手裡可以做出好傢俱。2017年,匯頂科技在指紋識別晶片領域實現了對瑞典FPC的超越,成為國產設計晶片在消費電子領域少有的全球第一。士蘭微從積體電路晶片設計業務開始,逐步搭建了晶片製造平臺,並已將技術和製造平臺延伸至功率器件、功率模組和MEMS感測器的封裝領域。

晶片國產化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不斷帶動國產半導體設備商的進步。在技術密集型行業裡,一旦下游的品牌管道、系統集成設計、精密工藝技術被中國掌控,上游(設備、材料、核心零部件)就會集聚,如果中國企業能夠通過研發或技術轉移掌握了技術,上游最終也會被中國取代,這就是中國製造一步步實現完備產業鏈的過程。

京東方5代線量產後,吸引了數十家廠商在附近投資建廠,為京東方配套。事實證明,京東方不僅支撐了半導體顯示工業,也帶動了中國上游工業(設備和材料)的出現和發展,帶起了做面板檢測的精測電子,做LED晶片封裝的木林森,做玻璃基板的東旭光電和彩虹股份,做偏光片的三利譜和盛波光電。

當然國產晶片有的不只是希望,也在一些領域還處於望不見盡頭的落後狀態。比如,2017年中國資本把全球三大移動GPU企業之一,蘋果的GPU設計供應商的Imagination買了下來,該公司是和高通,ARM三分天下的移動GPU晶片設計公司,但至今尚未找到合適的中國科技公司對其進行技術吸收和轉移。汽車晶片完全依賴進口,對國產廠商來說還是禁區,儘管紫光、大唐等正在試圖突破,但目前國產廠商在汽車晶片領域還是處於望不見頭的落後狀態。

中國製造雖然在一些領域和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正在實現技術突破和進口替代,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晶片國產化雖然在一些領域還處於望不見頭的落後狀態,但依靠國產晶片在設計集成和消費領域的市場規模和技術基礎,實現晶片製造和晶片設備材料的進口替代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美國對中興的技術封鎖到2025年,中興正在發展的5G也是《中國製造2025》裡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沒了美國的技術支持,中興的日子不好過,5G也可能受影響,但是回頭看歷史,中興華為等又何嘗不是在技術封鎖裡誕生的呢?歷史總是以不同的方式重蹈覆轍,今天對中興的技術封鎖,可能會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加速實現晶片國產化、5G、高端製造的催化劑。

原因是中國彩電工業與新技術的演進過程基本絕緣,既不瞭解液晶技術的進展,也難理解新技術的影響。

可是從做大到做強並不容易,2013年CCTV2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大國重器》,第1集的名字叫《國家博弈》,其中有句話是某裝備製造廠的廠長說的:“做大容易,有錢就能擴張規模,但是要做強、做到品質完全可控,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

中興的困難既不是中國製造的個例,也不能以偏概全為中國製造的代表,至少和它的對手華為比,差距不止一個海思——據雙方年報顯示,2017年華為的銷售收入是中興的近6倍,淨利潤超過10倍,研發費用約為7倍。最近十年,中國製造做強的曙光初現,出現了一批領跑者和創新者,比如通訊設備中的華為,智慧手機中的華米OV,國產晶片中的海思,視頻安防中的海康大華,雲計算中的阿裡,無人機中的大疆,軌道交通中的中車集團,聲學電子元件中的歌爾瑞聲,顯示面板中的京東方,動力電池中的寧德時代等。

研究過這些企業的歷史就會知道做大和做強並不是獨立的,不經歷市場份額的擴大很難做強,但是規模並非是做強的本質,從做大到做強,關鍵的問題是:是否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和產業鏈的高附加值階段發生了進口替代?是否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是否掌握了技術能力並能夠反覆運算創新?

第一問:中國製造是否在技術密集型行業發生了進口替代?

答案在上一期《哪些中國製造正在做大》,在技術密集型行業裡,進口替代率較高的中國製造包括:製藥,電氣設備,汽車,運輸設備,電腦、電子、光學產品,石油煉焦,化學化工等。細分行業中,進口替代率較高的還包括:光電技術、積體電路、電腦通信、航空航太、汽車零部件、儀器儀錶、機電設備、環保機械、塑膠橡膠、有機化學等。

圖1:2014年中國各行業進口替代率排名(本國消費驅動的本國總產出比全球總產出)

表1: 當前中國核心積體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

第二問:中國製造到底在全球價值鏈的什麼位置?

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有兩個特點:一是中國製造的價值鏈長,二是中國製造的附加值率低。一個產業的價值鏈越長,說明這個產業的全球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精細,附加值就越低,這就好比是奧運會,一個項目參加的國家越多,中國奪金的難度就越大,像馬術這種少數國家參加的項目,中國努力一下反而可能突破。在《哪些中國製造正在做大》說過:雖然中國在最低端製造占比已經很低,但市占率較高的製造業多數屬於中低度技術密集型,處於價值鏈的中下游,而中高度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還不夠多。價值鏈越短,附加值反而越高,意味著產業鏈的整合程度高,通常技術密集度也高。

圖2:中國產業價值鏈長度 vs 附加值率

所以中國製造主要就是兩個方向:一是往價值鏈短的行業集聚,比如知識和技術密集的高端製造,然後把價值鏈長的行業逐漸轉移出去;二是往價值鏈的中高端轉移,比如從組裝製造升級到設備材料和設計研發。中國製造裡相對上游度較高(大於0.5)的是運輸設備、塑膠橡膠、金屬製品。處在中間(0.3-0.5)的是汽車、電氣設備、機械設備。處在末尾(0.1-0.3)的是電腦、電子、光學產品、化學化工、基本金屬。越在末尾的行業,越容易被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卡脖子,也是中國製造越應該努力突破的方向。

圖3:2014年中國製造相對上游度 vs 附加值率

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資料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準;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有哪些中國製造正在邁向價值鏈的中上游呢?2004-2014年,上游度提升最快的技術密集型行業:運輸設備,汽車,機械設備,電腦、電子、光學產品、電氣設備。

圖4:2004-2014年,全行業相對上游度變動率

這些往價值鏈中高端走的行業,共同的特徵是掌握技術,然後反覆運算。在技術密集型產業裡,領先者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會對後進者形成進入壁壘,而且壁壘還在迅速變高,差距越大進入的門檻就越高。追趕型國家想要在一個領先者已經做大做強的領域切出一塊蛋糕,一定要有新技術,並從邊緣應用切入迅速降低成本後擴大應用,當邊緣應用成為主流後,新技術迅速反覆運算佔領市場,將原來的領先者擠出去,這就是技術替代的過程。從做大到做強的拐點就是掌握技術,然後就出現跳躍式發展。

第三問:中國製造是否掌握了技術能力並能夠反覆運算創新?

如下圖所示,從技術和專利申請的角度,2017年中國實現了一個超越,在技術方面反映技術應用活躍程度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中國在2017年4月的月度申請量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各專利技術,基本是美中日領跑。中國在視聽技術、電子通信、數位通信的專利申請數量是世界第一,在電氣工程、電腦技術、光學、控制、製藥等專利申請量是世界第二,在半導體、測量、醫療技術、精細有機化學、生物技術、材料冶金、塗料、納米技術、化工、環保技術等專利申請量是世界第三。但在機床、高分子化學、高分子材料、發動機、渦輪機、機械元件等專利申請量在三名開外,這些是中國製造進一步實現技術突破和國產替代的方向。

圖5:各國PCT專利申請對比

麥肯錫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對比中美創新力,將行業分成四類:工程技術型、效率驅動型、客戶中心型、科學研究型。中國在資本密集的效率驅動型行業對比裡全面占優,在比市場規模和服務水準的客戶中心型行業裡也不占下風。中美差距最大的是工程技術型行業裡的航空、軟體、醫療器械和科學研究型行業裡的特種化學品、生物技術、半導體設計、創新藥。

圖6:中美創新實力對比

綜合前面幾個維度的分析(進口替代、價值鏈中高端、技術專利差距、創新程度),可以看出中國製造在一些領域和美國存在差距,但正在實現技術突破、進口替代,這些就是中國製造正在做強的行業方向。這些產業包括但不限於:ICT(積體電路、半導體設備材料、光電技術、軟體),航空(飛機、航空發動機、航空材料),醫藥生物(醫療器械、創新藥、生物技術),新材料(特種化學品、高分子化學、高分子材料),高端裝備(機床、發動機、泵、渦輪機、機械元件、儀器儀錶)等。能縮小中美在這些領域創新能力差距的企業,就是未來中國製造的核心資產。

第四問:中國製造如何“補芯”

回到中興受制於人的晶片領域,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度最高的製造領域,被稱為電子資訊產業塔尖上的皇冠,晶片製造對設備材料工藝的要求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大國製造崛起的試金石。

2017年,中國晶片市場總需求預計達到1.3萬億人民幣。2014年,我國成立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大基金設立以來,實施項目覆蓋了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生態建設等各環節,實現了在產業鏈上的完整佈局。中芯國際2016年的營收為29.21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有率6%,排名世界第四。

中國在晶片的設計、製造、封裝三大環節之中,差距最大是製造。2016年中國的積體電路進口為2271億美元,也就是說約90%的晶片需要進口。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統計,全球排名前十的晶片代工廠商,台積電占59%,美國格羅方德占11%,臺灣聯華電子占9%,中國製造僅占9%,到2020年國產化率預計將提升至15%。

晶片製造領域的中芯國際,據其財報顯示,最先進的28納米制程占營收的比例從2016年Q4的3.5%提高到了2017年第三季度的8.8%,梁孟松的到來能夠加速中芯的28納米高端制程的技術攻關。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目前類似5年前的京東方,正在快速建設推進記憶體的研發和製造,擁有大批的研發隊伍,短期看不到大規模盈利,但在技術上已經有所突破。據DIGITIMES報導,長江存儲已于2017年成功研發32層NAND FLASH產品。

晶片設計集成領域,中國的集成能力應該屬於世界先進水準。不要小看集成能力。這就好比一堆木料在某些人手裡只能當柴火燒,某些人手裡可以做出好傢俱。2017年,匯頂科技在指紋識別晶片領域實現了對瑞典FPC的超越,成為國產設計晶片在消費電子領域少有的全球第一。士蘭微從積體電路晶片設計業務開始,逐步搭建了晶片製造平臺,並已將技術和製造平臺延伸至功率器件、功率模組和MEMS感測器的封裝領域。

晶片國產化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不斷帶動國產半導體設備商的進步。在技術密集型行業裡,一旦下游的品牌管道、系統集成設計、精密工藝技術被中國掌控,上游(設備、材料、核心零部件)就會集聚,如果中國企業能夠通過研發或技術轉移掌握了技術,上游最終也會被中國取代,這就是中國製造一步步實現完備產業鏈的過程。

京東方5代線量產後,吸引了數十家廠商在附近投資建廠,為京東方配套。事實證明,京東方不僅支撐了半導體顯示工業,也帶動了中國上游工業(設備和材料)的出現和發展,帶起了做面板檢測的精測電子,做LED晶片封裝的木林森,做玻璃基板的東旭光電和彩虹股份,做偏光片的三利譜和盛波光電。

當然國產晶片有的不只是希望,也在一些領域還處於望不見盡頭的落後狀態。比如,2017年中國資本把全球三大移動GPU企業之一,蘋果的GPU設計供應商的Imagination買了下來,該公司是和高通,ARM三分天下的移動GPU晶片設計公司,但至今尚未找到合適的中國科技公司對其進行技術吸收和轉移。汽車晶片完全依賴進口,對國產廠商來說還是禁區,儘管紫光、大唐等正在試圖突破,但目前國產廠商在汽車晶片領域還是處於望不見頭的落後狀態。

中國製造雖然在一些領域和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正在實現技術突破和進口替代,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晶片國產化雖然在一些領域還處於望不見頭的落後狀態,但依靠國產晶片在設計集成和消費領域的市場規模和技術基礎,實現晶片製造和晶片設備材料的進口替代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美國對中興的技術封鎖到2025年,中興正在發展的5G也是《中國製造2025》裡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沒了美國的技術支持,中興的日子不好過,5G也可能受影響,但是回頭看歷史,中興華為等又何嘗不是在技術封鎖裡誕生的呢?歷史總是以不同的方式重蹈覆轍,今天對中興的技術封鎖,可能會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加速實現晶片國產化、5G、高端製造的催化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