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二次創業”總失敗——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都跑偏了

近幾年中國商業環境變化之快前所未有, 傳統企業似乎有點不知所措。

對比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經濟時代, 中國傳統企業站在了類似的十字路口:技術的革新推動各產業由單純的產品經濟進入到服務經濟;在更為開放的市場中,

風險、不確定性和變革成為新常態。

不少企業已順應數字經濟大潮開始革故鼎新, 但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埃森哲最近的一份研究也佐證了這種情況。 目前, 八成以上的中國企業尚沒摸清如何通過數位技術使企業變得更高效, 並拓展營收來源, 實現業務增長;同時, 只有4%的中國製造企業真正釋放了數位化的潛力, 並成功將投入轉化為業務成果。

在反思中國傳統企業為何轉型屢屢受挫、墜入增長陷阱的時候, 業界有三種不同的聲音:有人提出“技術決定論”, 認為企業轉型不力主要是因為缺乏技術, 只要加速上“雲”、部署大資料等技術,

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有人指出, 轉型的關鍵在於轉行, 要放下現有業務加速進入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也有人則認為, 轉型本身具有破壞性, 造成企業績效下降和人員流失, 效果有待觀察。

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好比“二次創業”。 相比初創企業的輕裝上陣, 傳統企業的摸索更為艱難, 往往是“轉型找死, 不轉型等死”。 眾多企業掌門人的焦慮可以理解, 上述認識上的誤區卻易導致企業在轉型時機選擇和行動執行上走偏, 對於擺脫數位化轉型的困境有害無益。

誤區一:應用數位技術, 就能立竿見影

中國企業普遍對於投資技術抱有極大的熱情, 許多人認為只要買硬體、上系統就會有立竿見影的回報。 然而,

我們很快就會發現, 多數企業將無法見到經營上的提升。 其癥結在於:一, 真正的變革不會一蹴而就;二, 許多企業在實施數位化的過程中好似盲人摸象, 缺乏對數位化戰略的完整思考, 導致在實際應用中“零敲碎打”。

埃森哲通過調研和在與客戶合作的專案中發現, 中國企業對生產端, 尤其生產線上的數位化建設比較重視, 但比較忽視規劃和管理等方面, 比如在設計方面, 企業還未能充分利用數位技術推出新產品或新服務, 僅有8%的企業能基於可採集使用者行為資料的智慧產品終端, 通過大資料分析提供創新服務。

企業一把手們必須明白, 數位技術只是賦能者。 數位化轉型不應是企業錦上添花的工程, 不能讓數位化停留在某個部門,

而是要讓數位化轉型由企業最高決策者來部署和推動, 使之成為企業發展共識;同時企業需要使數位化切實地貫穿整個組織和職能, 從戰略、組織一直到運營各環節落地並予以執行。

我認為, 有三條路徑可實現企業完整的數位化。 一是企業實現管道的數位化, 從外部推動收入增長;二是借助運營和流程的數位化, 尋求利潤率和淨收益的增長;三是通過業務模式的數位化, 同步提高收入和利潤。

要想真正成為數位化企業, 需要同時關注外部和內部兩個維度。 而目前, 許多中國企業只是追求其中一個維度, 以獲得短期利益為目標,反而顧此失彼。

誤區二:模仿互聯網公司, 就能開闢“新天地”

在新經濟環境下,

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互聯網模式成了“香餑餑”, 許多企業也競相模仿, 拋開原有產業, 努力向線上或新興業務靠攏。 但是, 一味地將互聯網模式當作萬能藥, 而不去思考業務的根本痛點, 結果會適得其反;再者, 盲目的投資將導致低下的回報率, 也將影響對主營業務的研發和技術投入。

以國內某運動品牌為例, 該公司大舉發展電商平臺, 投入線上多管道, 卻忽視了主營業務存在的根本問題, 諸如品牌定位不清, 產品陳舊;庫存管理落後, 產銷不匹配等。 這樣一來, 反而使得線上線下管道陷入混亂, 大批分銷商流失, 自亂陣腳。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 單純地去“探索新機會”的做法並不足取。 找到新動能也不能簡單等同於拋離主營業務, 追趕熱潮搭建平臺。企業應採取的是開展多速度、不同層級的數位化轉型,一手抓“轉型”——運用數位化技術提高現有業務的收益;一手抓“增長”——不斷增強自身投資能力,創造新的業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傳統重資產企業應以正確的姿勢讓自己變得更“輕”,比如在蘊含更多價值的軟體、設計以及服務端進行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以應用雲計算、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生產運營效率,或尋求專業服務來整合資源、接入生態,這些都為商業變現提供了機遇。

例如,施耐德電氣通過結合即時分析、互聯技術和物聯網平臺解決方案,推出了智慧化的互聯解決方案及服務。除了提升現有生產力和節約成本,施耐德電氣因此能更好地響應來自醫療、乳業等行業客戶的用電需求,並在預測性維護、資產監控和能源優化等方面挖掘潛在價值。

誤區三:變革太快,容易失去“根據地”

在許多人看來,轉型的過程總是混亂無序,在變革早期,企業的績效會下降,業務基本面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不少傳統企業在轉型決策面前遲疑不決,行動緩慢。

事實恰恰相反。埃森哲分析了150多家企業中的250項重大變革。結果發現,高績效企業在實施變革舉措時,其成本管理、客戶服務水準以及效益,自始至終都在上升。優秀企業實施的變革比一般企業要高出三到五成,速度也更快。

這和我多年的行業觀察完全一致。管理不善、流程不順和各部門“各自為政”等問題是不少企業的沉屙痼疾,並不是由轉型帶來的。事實上,擁抱數位化已成為傳統企業的“必修課”,躲躲藏藏或是局部修補都不足取。

要想大幅提升企業轉型的成功概率,管理層應著眼于以下幾項“變革智慧”:強大的業務領導力、良好的體系和流程、清晰的願景以及高度的激情和動力。數位化轉型只有在強大的領導力推動、自上而下給出清晰有力的方向下,才能激發全員動力。

此外,在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優化內部流程,培養員工技能,並在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的組織變革中,實施分散化的決策和靈活的基層自主權。

例如,海爾公司的變革管理提供了一個樣板,其研發、生產、銷售、人力、財務等部分全部分拆成3000多個虛擬小微團隊,獨立運營,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全部讓渡給團隊,讓團隊能快速回應消費者需求,又能全流程把控產品供應鏈。

在顛覆時代,傳統企業既不應妄自尊大,也不用妄自菲薄。這些企業首先要做的是認清阻礙數位化轉型成功的三大癥結:戰略不清、模式不明和組織不力,然後樹立長遠的戰略眼光,持續創新。數位化給予了傳統企業新的增長機遇。作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合作夥伴,埃森哲鼓勵更多中國企業抓住數位化變革機會,反哺市場以更大的想像空間。

(本文作者朱偉是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

追趕熱潮搭建平臺。企業應採取的是開展多速度、不同層級的數位化轉型,一手抓“轉型”——運用數位化技術提高現有業務的收益;一手抓“增長”——不斷增強自身投資能力,創造新的業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傳統重資產企業應以正確的姿勢讓自己變得更“輕”,比如在蘊含更多價值的軟體、設計以及服務端進行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以應用雲計算、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生產運營效率,或尋求專業服務來整合資源、接入生態,這些都為商業變現提供了機遇。

例如,施耐德電氣通過結合即時分析、互聯技術和物聯網平臺解決方案,推出了智慧化的互聯解決方案及服務。除了提升現有生產力和節約成本,施耐德電氣因此能更好地響應來自醫療、乳業等行業客戶的用電需求,並在預測性維護、資產監控和能源優化等方面挖掘潛在價值。

誤區三:變革太快,容易失去“根據地”

在許多人看來,轉型的過程總是混亂無序,在變革早期,企業的績效會下降,業務基本面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不少傳統企業在轉型決策面前遲疑不決,行動緩慢。

事實恰恰相反。埃森哲分析了150多家企業中的250項重大變革。結果發現,高績效企業在實施變革舉措時,其成本管理、客戶服務水準以及效益,自始至終都在上升。優秀企業實施的變革比一般企業要高出三到五成,速度也更快。

這和我多年的行業觀察完全一致。管理不善、流程不順和各部門“各自為政”等問題是不少企業的沉屙痼疾,並不是由轉型帶來的。事實上,擁抱數位化已成為傳統企業的“必修課”,躲躲藏藏或是局部修補都不足取。

要想大幅提升企業轉型的成功概率,管理層應著眼于以下幾項“變革智慧”:強大的業務領導力、良好的體系和流程、清晰的願景以及高度的激情和動力。數位化轉型只有在強大的領導力推動、自上而下給出清晰有力的方向下,才能激發全員動力。

此外,在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優化內部流程,培養員工技能,並在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的組織變革中,實施分散化的決策和靈活的基層自主權。

例如,海爾公司的變革管理提供了一個樣板,其研發、生產、銷售、人力、財務等部分全部分拆成3000多個虛擬小微團隊,獨立運營,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全部讓渡給團隊,讓團隊能快速回應消費者需求,又能全流程把控產品供應鏈。

在顛覆時代,傳統企業既不應妄自尊大,也不用妄自菲薄。這些企業首先要做的是認清阻礙數位化轉型成功的三大癥結:戰略不清、模式不明和組織不力,然後樹立長遠的戰略眼光,持續創新。數位化給予了傳統企業新的增長機遇。作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合作夥伴,埃森哲鼓勵更多中國企業抓住數位化變革機會,反哺市場以更大的想像空間。

(本文作者朱偉是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