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散文中的恬靜美:當風吹過小巷、從往事巷口穿過、穿行書林斷簡

馬溫:當風吹過小巷


風吹過小巷, 觸發了哪片屋瓦的心思, 搖落了哪棵紫藤的花瓣, 吹皺了哪口水井的平靜?

風吹過小巷, 捎來了誰的口信, 拒絕了誰的約會, 癡迷了誰的雙眼, 撩亂了誰的劉海?

風吹過小巷, 讓風鈴敲擊出哪串音符, 讓燭光挑逗了哪個黃昏, 哪粒植物的花種被它悄悄撒播, 哪件牆內的紅衫被它遙遙撫摸?

小巷有的長, 有的短, 可是, 再長或再短, 也終究是小巷。 不是河邊的一棵柳, 不是柳樹上飄舞的枝條, 小巷只是枝上那一片柳葉, 像女人好看的眉毛。

在月色中, 小巷款款走來, 沒有簪花髻,

卻有皂莢咖啡色的清香, 紡車上織出的土布, 裁裁剪剪, 穿戴到身上, 就是上衣的斜襟盤扣和長裙曳地的復古氣息, 一步一擺, 將腳下的月光撥弄出道道水紋。

路是青石路, 由一塊塊青石板編成, 就像一張張紙疊在一起縫出了一本書。

青石板是粗糙的紙張。 青石板的纖維裡, 大概有山羊沒啃光的草根, 結過南瓜的枯藤, 蟲子咬出了洞眼的玉米葉, 開在籬笆牆上的薔薇, 興許還有很硬的山風、很軟的河水、很響亮的牲口叫喚和無論如何也篩不淨的瑣細泥土。 還有什麼東西構造了這些青石板呢?小巷中的青石板來路遙遠卻又來歷不明, 誰說得清?

說得清的是它的粗糙——這麼糙的紙頭, 不是為毛筆準備的。 得由咿呀作響的獨輪車來寫,

得由販賣時鮮蔬果的草鞋底來寫, 得由撂在門前曬太陽的舊籐椅來寫, 得由和小巷一樣窄窄長長的月光來寫。

小巷裡的叫賣聲, 叫賣的是季節, 是每個季節的味道、色彩和誘惑。 土泥色的菱角, 水綠色的蓮蓬, 白茉莉, 紫蘿蔔, 繽紛五彩的石榴、花紅, 還有門上插的菖蒲、剛剛爆芽的水仙、浸在木盆裡的粽葉, 牽著土壤、池沼, 挽著橫出旁逸的果樹枝和時令節氣, 一起來到巷兒裡。 叫賣的東西多著呢, 甜酒釀、豆腐腦、炸炒米、紫皮甘蔗、洋糖發糕、北方大饃, 這是能吃的;還有磨刀、補鍋、修洋傘的, 還有穿棕綳、彈棉花、挑個擔子收荒貨的, 有時是郵差一邊撳著車鈴拍大門, 一邊喊“來信啦!”這些聲色氣味, 也許能讓小巷回到自己的童年,

想起兒時的玩伴和丟失的童夢。

幾乎看不出小巷有什麼閱讀活動。 閱讀從來不是小巷的公開話題。 小巷人家什麼都說, 唯獨不會說到閱讀和心得。 再衰敗的巷子裡也是有書、有認字的孩童、有閱讀的, 但這樣的生活和經驗是非主流, 不值得也不宜於當眾討論。 當小孩出現時, 一定不是在讀書, 而是在玩耍打鬧, 滾鐵環, 抽陀螺, 拍洋畫, 或者扛著竹竿到附近的公園裡粘知了。 下雪天, 巷子裡的孩子可沒有興趣堆雪人, 他們熱衷於打雪仗, 男孩女孩都參加。 倒是巷中的小貓顯得比小孩更斯文, 小貓走路的樣子, 你怎麼貶低, 它也像個讀書郎。

風來了。 風吹過長衫短褂, 吹過窗戶紙, 吹過屋簷上的瓦松, 吹過爛臉盆裡種的一簇蔥,

吹過褪色的春聯, 吹過生銹的門環, 吹過牆頭上豎立的電視天線, 吹過路邊的泡桐樹和掛在樹上的一籠八哥, 吹過井臺旁的杵衣聲, 吹過竹匾裡醃制的蘿蔔乾和晾在鐵絲上的寒菜。 打從小巷裡吹過的風, 還能指望有別的什麼邂逅、什麼豔遇、什麼驀然回首?

從更高的地方看下來, 小巷其實像支竹笛。 可是風吹不響這件樂器, 因為小巷到處都是洞洞眼。 代替風做了這事的是小巷裡一個臉色蒼白的青年, 他隱在門後吹笛, 能夠吹出鷓鴣的叫聲, 吹出鼓點, 吹出人歡馬叫。 構成小巷音樂生活的元素還有有線喇叭裡的揚州評話、錫劇和黃梅戲。 有一天, 哪戶人家緊閉的小窗裡傳出唱片機的聲音, 放的是西洋樂曲,

這樣的涉及文化的偶發事件常常讓小巷不知所措。

一直覺得, 包著藍印花布頭巾, 挎個竹籃子, 籃中裝著青菜蘿蔔, 走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中的女子, 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巷。 其實, 這個女人早已鬢髮如雪, 早已星飛雲散。

當年讓小巷冒出炊煙的一套工具, 煤球爐、芭蕉扇、火鉗、一小把劈柴, 如今都成了夢境。 同一類的東西還有打井水的鉛桶、曬衣服的晾繩、木頭做的陀螺、樹枝做的彈弓。 如果是青石板上的車轍, 漢白玉的井圈, 誰如擁有, 簡直就能申請“非遺”了。

小巷大規模活著的時候, 是個問題。

小巷大規模消失之後, 仍然是個問題。

風怎樣吹短了小巷?風怎樣吹瘦了小巷?風又是怎樣吹走了小巷?

問風, 風已無影。

問巷, 巷已無蹤。

問自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如今……已惘然。

小巷就是一片葉,青石板都已被風碾碎,讓一片葉子怎麼邁過、怎麼抵擋、怎麼保全自己?

我有時會想,小巷那麼的狹窄,那麼的曲折,風吹得進來麼?在歷史虛無主義的折磨下,我甚至覺得小巷中其實從未有過一場真正的風,雖然我就在小巷的風中長大。

(選自2016年3期《散文》)

李丹崖:從往事巷口穿過

01

一個人的心該有多細,才能讓他輕鬆穿過往事的針鼻。

一個針鼻該有多寬,才能容得下一根針遊刃有餘地穿過。

巷口開滿了薔薇,詩意得一塌糊塗,黃昏營造了詩意的黃,讓薔薇紅得不那麼恣肆,不那麼徹底,有了些許矜持。

牆根處,一院子芭蕉豐腴地伸開臂膀,夜裡的露,在她的臂膀上誇誇其談。

巷口,也是心事的出口。

老地方,是用來寄存故人。

老光陰,如唱片機上的磁頭,遊動得像一尾魚,輕鬆地穿過人的心靈。遇到人心事的巷口生銹處,總能霍然衝開,那光陰的鱗片散落一地,似鳥雀的落羽。

02

那年的單車,那年的雨意,那院的芭蕉吐著綠意,那年的花事已荼蘼。

一切鮮花著錦,韶光也氤氳著詩意。人的一生,誰也難以耽美在這樣華美的時光,誰也難以逃脫生死別離。

巷口的爆米花甜,一朵朵玉米被催熟到了心傷。開得過早,就要忍受這個世界的聒噪。

牆上的綠苔躲不過一場烈陽的炙烤,綠色的粉,似那年早凋的花期。

你穿米色長裙,群上有一尾魚。米色被你洗成了白,錦鯉被你洗出了褐意。

這樣的季節,做好了所有的功課,積累了所有的勇氣,只為走進你,卻與你失之交臂。

03

隔壁吉他班的吉他聲,嘈切如雨。

一幫孩子嘰嘰喳喳,在磨碎自己的花期。

多年前,我也似他們,一門心思要學一種樂器。只為在巷口等你,借著拙笨的琴弦,為你撩撥一段甜蜜。而每一次,你總是置若罔聞地低頭走過,低頭的刹那,淡然地像是一朵茉莉。

在對你的追尋和游離裡,我成了全巷口最著名的跑調天王。一把吉他,被我捉在手裡,儼然是一把兇器。

04

院子裡的草瘋長,畫板上的油彩漫漶成了詭異。

人一閑,心就要黴變。好比那年的雨季,那根沒有送出去的發簪。

一根發簪,也似一根針,怎麼也穿不透一場夢的距離。

二月裡的煙雨濛濛,三月裡的門扉緊閉,四月裡的馬達聲滴滴,五月裡的芍藥花苞瑩潤著蜜,六月裡的烈陽似一枚虎符,禁錮著一場秘密。

七月,我搭著綠皮車去了遠方的城市。

海邊的沙灘燙人,海水也醃得人想要逃離。海邊的酒吧裡響起陳奕迅的歌,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

而我,竟然不知道那條路是你走,那條巷子讓你逗留。

05

叫上一杯咖啡,等到了涼。

看上一本雜誌,看到了目光游離。

撥通了一連串熟悉的號碼,只為打聽一個人的消息。

在自己心裡,深深叩門,卻杳然沉寂。

一個人的心劫,需要多少根針的疼痛才能把他紮醒。

一個人的膽怯,需要多少碗烈酒才能讓他醍醐灌頂。

故鄉的夜懂得,他鄉的月懂得。

用盡了平生的力氣開啟心事的鎖,打開勇氣的閥門。

那晚的月白,那晚的風輕,那晚的床沒有夢。

06

異鄉的路怎麼走,都是迷路。

我心裡裝著一個叫做你的指南針。

開口問遍了所有的路人,有人把我指到了湖邊山麓的一條小街。

我甚至查勘到了那個門牌號,卻不敢敲門。

粉色的郵筒,鐵皮的柵欄,薔薇花開滿了一地,一個女孩從屋內跑到了院子裡。

我躲在一旁,那個嗅著薔薇花女孩,三四歲光景,像極了當年的你。

作者簡介:李丹崖,中國作協會員,《讀者》等多本暢銷期刊簽約作家,文字幽美且富有哲理,人間煙火中浸潤著生活的詩情。著有《揚眉歡喜,低眉自在》、《不出鞘的心靈》《人生有味是清歡》等10餘冊。

引自作者新浪博客

葛兆光:穿行書林斷簡

斷簡之一 三年一箱書

三十五年前的秋天,我離開城市去當農民。記得那天下雨,天色沉甸甸的,陰雲好像扯也扯不開,風卷著細雨斜斜地漫過來,空氣中就有一種憂鬱。我告別家人的時候,並不像徐志摩告別康橋那麼輕鬆,“揮一揮衣袖,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我帶的東西很沉很沉,左手提著足以過冬的行李捲,右手拎著一個很重的樟木箱。

箱裡裝的,是我後三年天天翻看的書,現在想想,還記得的書裡面,有一套說不清楚什麼版本的《石頭記》,因為書前書後各缺了好幾頁,不過,後來三年裡它成了我的鎮箱之寶,在那個年代裡,“夜深挑燈看禁書”,沒有革命說教的書反而“奇貨可居”似的身價百倍。有半套劉大傑的《中國文學史》,說半套太誇張,其實三冊裡只有一冊,還缺了好幾頁。還有兩本封面已經看不清楚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本《宋元學案》只是半部,其實還缺了卷五十一以下的一冊。此外,還有當時年輕人最愛讀的三部英雄主義小說《斯巴達克思》、《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來的三年裡面,這些書成了我煤油燈下的伴侶,在閱讀中,我可以時而很革命地想像世界“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仿佛“不窺牖,知天下”;時而很哀婉地想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被一首《葬花辭》借去半天的心思;時而又被歷史挾裹著情緒沉浮,快意地念誦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和杜甫一起經歷大喜大悲。

在那個時候,這些很稀罕的書也是可以互相借的,畢竟都是同命運的人,所以一千多天裡面,這些書被周圍二三十裡的朋友借來借去,從這一寨子到那一寨子,漸漸越借越少,直到有一天,它們終於再也找不見了,也正是這個時候,我離開了那個一千天與我日日相伴的苗民和苗寨。

走的那天,天還是下雨,天色仍然沉甸甸的,我左手拎的還是那個行李捲,右手拎的還是那個樟木箱,可是箱子卻變得很輕,書已經沒有了,那一行行的字、一首首詩和一個個故事,化成文字的精魂駐紮在心裡。

斷簡之二 書林穿行

四分之一多世紀以前,我從貴州考進了北京大學。也許是讀大學時,已經快到而立之年的緣故罷,那時候的人,仿佛格外珍惜讀書的機會,我可能是北京大學圖書館最勤快的讀者。那時北大的學生好幸運,學生的借書證,居然可以借出十函線裝書。於是,絕不讓它有半天的閒置,每次到圖書館去,都是用網兜扛出一大堆來,幾天以後,匆匆地又扛一大堆去還,害得圖書館員支起老花眼鏡,從鏡框上用疑惑的眼光打量我,心想,到底這傢伙是真的看,還是借來還去,扮演狗熊掰棒子的把戲作作樣子?其實,怎麼會是做樣子?那個時候,看書好像瘋了一樣,在苗寨昏暗的煤油燈搖曳之下,也能看他個三五小時,何況是在大學宿舍明亮的日光燈下!

常常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書庫裡穿行。那個時候,好多線裝古書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人翻看過了,上面積滿的灰塵常常會讓人噴嚏連連,苦不堪言。不過,看書,看古書,看沒有人看的古書仍然是一種愉悅。除了看書的愉快,也有過意外的發現,放在塵封已久的書庫裡的書中,有時會夾了一些名人當年偶爾遺忘在書中的便條和書簡。這些便條或書簡夾在書裡幾十年,也把往事塵封了半世紀,被我偶然地撞見,常常讓我有尋寶得寶的驚喜。一次,看到一位已經過世的老先生當年給胡適的信,信上卑躬屈膝地央求胡適,能否給剛剛畢業的他找個差事,頓時讓我想起後來他嚴詞批判胡適的事情,不由得產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但稍稍也有一些窺破人心後不夠厚道的竊喜。

看書也有悵然若失的時候,我當時重點看宋人文集,自以為看得前無古人地多,但當年北大圖書館所藏很多宋人文集的借書簽上,卻都簽有“錢鍾書”三個字,也許是當年他做《宋詩選注》時的記錄,這讓我仿佛有“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覺,直到翻得一冊沒有錢先生題字的書,才噓出一口氣,好像發現一部錢先生沒有看過的宋人文集,也仿佛是一個大發現似的。不過,這種發現似乎不太多,這時才體會到前輩學者讀書範圍的廣大。

在這種閱讀中過了二十五年,漸漸地沒有了炫博爭勝的念頭,只是仍然一本一本地看。看書成為一種習慣,習慣如果很頑固,就仿佛上癮,“癮”這個字用了“病”字作偏旁,真是有它的道理。妻子打趣說,現在我好像一天不看書,就好像煙鬼沒有煙抽一樣,覺得欠欠的,心裡好像空了一塊兒。書林中的穿行,似乎成了日常功課,紙上的旅遊,往往比地上的旅遊更開心。今年到臺灣大學來,便一頭紮進圖書館,因為這裡有當年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購置的好多日本早期雜誌,在密集書庫中一本一本翻,撲面而來的是舊時紙張油墨放久了以後特有的微微黴味,在這種氣味中我想起百年以前的往事,不免又隨著歷史重走一遭。

斷簡之三 旅遊、圍獵和偵探

說到閱讀,陸續想起來三個比喻。

先想到的一個,是參加旅行社的旅遊者,一大隊人由導遊帶著在書林裡流覽隨喜,讀不讀得到好書要看導遊是否盡心。不必太懷疑這種導遊的意圖,旅行社的導遊大都有一個固定的套數,成了套數的路線選的是公認的景致,雖然未必真實,卻總是大致不差地讓你滿足“到此一遊”的願望。跟著學術導遊和導讀走,這是普通讀書人的路數,看看歷來的“導讀書目”,也看看年年要評的“十大好書”、“必讀書單”,想起的是梁啟超、胡適之這些人開出的“最低限度閱讀書目”,雖然讓魯迅狠狠地挖苦一通,但是這些青年導師大體上並不是有意害人的人,不妨跟著走上一趟。

當然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前兩年就當過這樣的角色。有一次是應邀給暑假讀書郎開書目,想了很久才知識與興趣兼顧地開出十一種(不知道為什麼是“十一”)。想了很久,說明我還是真心實意地想貢獻一些經驗。不過,套用胡適之的一句話,讀書被人牽了鼻子走,終究不是好漢,所以更上一層的,是讀者自己在書海裡尋覓,於是,這裡就有了第二個比喻,就是獵場秋狩的打獵人。看英國人打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概就像當年我們清朝八旗的木蘭圍獵罷,大規模地包圍和驅趕,雖然不像殷墟卜辭和《逸周書》裡記載的每次都能獵獲若干虎鹿,但總是可以尋到一些狐兔。這比喻的是自己到圖書館去訪書,或者到舊書攤裡尋書,整日價地穿行在圖書的密林裡面,有時眼睛一亮,找到三兩種喜歡的書或者有用的書,有了收穫,便掌得勝鼓而去,一騎絕塵。

這是最愉快的閱讀者,沒有強迫性的耳提面命,沒有功利性的計算考量,興趣是唯一的指標,愉快是最後的收穫。但是,對於我們這種職業讀書人來說,那仿佛是奢侈的閱讀,絕不是我們這種專業的閱讀者。那麼,我們是什麼讀者呢?這裡就有了第三個比喻,就是我們這種閱讀者仿佛是專門職業的偵探。左抽右繹,上下求索,當年傅斯年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找什麼?找破案的線索,於是閣樓上翻翻,弄得滿身塵土,垃圾裡找找,惹得一團臭氣,找到了興高采烈,找不到垂頭喪氣。記得有一年我在北京柏林寺的圖書館看清代所刻的舊書,外面雪花飄飄,屋裡煤氣熏人,偏偏翻的書裡蟲眼伴著黴味,讓人直打噴嚏,八小時過去,天色擦黑,卻沒有找到半個線索,於是這一天心情鬱悶。

斷簡之四 書事記幸

心情鬱悶固然免不了,但是意外驚喜也不少。偵探式的閱讀,常常已經進入專業研究,專業研究其實是苦事,因為它必須錙銖必較,尋頭覓縫,把賞心樂事變成自我折磨,把養情怡性變成智力考校,人與書過不去似的想穿透紙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突然“得來全不費工夫”地找到線索,使案情豁然開朗。

說起來,像古典學者瓦拉(Lorenzo Valla)以精密的語文學文獻學推翻“君士坦丁封賜”(The Donation of Constantine)的歷史、商博良(Jean Francois Champolion)從阿布辛勒神廟銘文破譯埃及古文字從而打開古埃及大門,這樣的幸運並不是常有的事情。不過,偵探式的閱讀者也常常有意外的驚喜。我自己記得很清楚的有兩次,一次是在法式善的文集中偶然發現內府《全唐文》的線索,從而步步推演,順藤摸瓜,確定現在的清朝官修《全唐文》原來借用了海甯陳氏早年編的《唐文》為底本,並不全是清朝官方學者的辛勞。那是20年前的事情,剛剛出道就有所斬獲,這讓我至今感到很得意。一次是在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圖書館發現王國維先生《殷墟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的手稿,從而知道近代學術史上這篇最著名的論文,現在通行的版本都沒有後面的《餘論》,所有的研究者都不知道這篇《餘論》的存在,然而他送給內藤湖南的這份手稿後面,卻附有這一段思考很深的文字,頓時讓人明白,其實看似細碎的考據背後有一個很大的理論支撐,看似傳統的方法背後有極現代的想法,這真是學術史上的一大因緣。記得剛剛看到那手稿的時候,高興得仿佛掘到金礦。

混雜著艱辛和愉悅,時而心煩意亂,時而興奮莫名,有時面對書山厭煩得幾乎無法繼續下去,但是有時又如癮君子一樣對書本戀戀不捨。可是閱讀就是“命”,“命”可以有很多種含義,它是“命運”,也是“宿命”。人有時是很奇怪的,視作“生命”的東西,有時未必是最快樂的,相反有時它好像是折磨人的,“偏偏是你冤家,磨得人好苦,卻是喚作相思”,一個以學術為職業的偵探式閱讀者的精神,大體皆是如此。

問自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如今……已惘然。

小巷就是一片葉,青石板都已被風碾碎,讓一片葉子怎麼邁過、怎麼抵擋、怎麼保全自己?

我有時會想,小巷那麼的狹窄,那麼的曲折,風吹得進來麼?在歷史虛無主義的折磨下,我甚至覺得小巷中其實從未有過一場真正的風,雖然我就在小巷的風中長大。

(選自2016年3期《散文》)

李丹崖:從往事巷口穿過

01

一個人的心該有多細,才能讓他輕鬆穿過往事的針鼻。

一個針鼻該有多寬,才能容得下一根針遊刃有餘地穿過。

巷口開滿了薔薇,詩意得一塌糊塗,黃昏營造了詩意的黃,讓薔薇紅得不那麼恣肆,不那麼徹底,有了些許矜持。

牆根處,一院子芭蕉豐腴地伸開臂膀,夜裡的露,在她的臂膀上誇誇其談。

巷口,也是心事的出口。

老地方,是用來寄存故人。

老光陰,如唱片機上的磁頭,遊動得像一尾魚,輕鬆地穿過人的心靈。遇到人心事的巷口生銹處,總能霍然衝開,那光陰的鱗片散落一地,似鳥雀的落羽。

02

那年的單車,那年的雨意,那院的芭蕉吐著綠意,那年的花事已荼蘼。

一切鮮花著錦,韶光也氤氳著詩意。人的一生,誰也難以耽美在這樣華美的時光,誰也難以逃脫生死別離。

巷口的爆米花甜,一朵朵玉米被催熟到了心傷。開得過早,就要忍受這個世界的聒噪。

牆上的綠苔躲不過一場烈陽的炙烤,綠色的粉,似那年早凋的花期。

你穿米色長裙,群上有一尾魚。米色被你洗成了白,錦鯉被你洗出了褐意。

這樣的季節,做好了所有的功課,積累了所有的勇氣,只為走進你,卻與你失之交臂。

03

隔壁吉他班的吉他聲,嘈切如雨。

一幫孩子嘰嘰喳喳,在磨碎自己的花期。

多年前,我也似他們,一門心思要學一種樂器。只為在巷口等你,借著拙笨的琴弦,為你撩撥一段甜蜜。而每一次,你總是置若罔聞地低頭走過,低頭的刹那,淡然地像是一朵茉莉。

在對你的追尋和游離裡,我成了全巷口最著名的跑調天王。一把吉他,被我捉在手裡,儼然是一把兇器。

04

院子裡的草瘋長,畫板上的油彩漫漶成了詭異。

人一閑,心就要黴變。好比那年的雨季,那根沒有送出去的發簪。

一根發簪,也似一根針,怎麼也穿不透一場夢的距離。

二月裡的煙雨濛濛,三月裡的門扉緊閉,四月裡的馬達聲滴滴,五月裡的芍藥花苞瑩潤著蜜,六月裡的烈陽似一枚虎符,禁錮著一場秘密。

七月,我搭著綠皮車去了遠方的城市。

海邊的沙灘燙人,海水也醃得人想要逃離。海邊的酒吧裡響起陳奕迅的歌,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

而我,竟然不知道那條路是你走,那條巷子讓你逗留。

05

叫上一杯咖啡,等到了涼。

看上一本雜誌,看到了目光游離。

撥通了一連串熟悉的號碼,只為打聽一個人的消息。

在自己心裡,深深叩門,卻杳然沉寂。

一個人的心劫,需要多少根針的疼痛才能把他紮醒。

一個人的膽怯,需要多少碗烈酒才能讓他醍醐灌頂。

故鄉的夜懂得,他鄉的月懂得。

用盡了平生的力氣開啟心事的鎖,打開勇氣的閥門。

那晚的月白,那晚的風輕,那晚的床沒有夢。

06

異鄉的路怎麼走,都是迷路。

我心裡裝著一個叫做你的指南針。

開口問遍了所有的路人,有人把我指到了湖邊山麓的一條小街。

我甚至查勘到了那個門牌號,卻不敢敲門。

粉色的郵筒,鐵皮的柵欄,薔薇花開滿了一地,一個女孩從屋內跑到了院子裡。

我躲在一旁,那個嗅著薔薇花女孩,三四歲光景,像極了當年的你。

作者簡介:李丹崖,中國作協會員,《讀者》等多本暢銷期刊簽約作家,文字幽美且富有哲理,人間煙火中浸潤著生活的詩情。著有《揚眉歡喜,低眉自在》、《不出鞘的心靈》《人生有味是清歡》等10餘冊。

引自作者新浪博客

葛兆光:穿行書林斷簡

斷簡之一 三年一箱書

三十五年前的秋天,我離開城市去當農民。記得那天下雨,天色沉甸甸的,陰雲好像扯也扯不開,風卷著細雨斜斜地漫過來,空氣中就有一種憂鬱。我告別家人的時候,並不像徐志摩告別康橋那麼輕鬆,“揮一揮衣袖,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我帶的東西很沉很沉,左手提著足以過冬的行李捲,右手拎著一個很重的樟木箱。

箱裡裝的,是我後三年天天翻看的書,現在想想,還記得的書裡面,有一套說不清楚什麼版本的《石頭記》,因為書前書後各缺了好幾頁,不過,後來三年裡它成了我的鎮箱之寶,在那個年代裡,“夜深挑燈看禁書”,沒有革命說教的書反而“奇貨可居”似的身價百倍。有半套劉大傑的《中國文學史》,說半套太誇張,其實三冊裡只有一冊,還缺了好幾頁。還有兩本封面已經看不清楚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本《宋元學案》只是半部,其實還缺了卷五十一以下的一冊。此外,還有當時年輕人最愛讀的三部英雄主義小說《斯巴達克思》、《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來的三年裡面,這些書成了我煤油燈下的伴侶,在閱讀中,我可以時而很革命地想像世界“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仿佛“不窺牖,知天下”;時而很哀婉地想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被一首《葬花辭》借去半天的心思;時而又被歷史挾裹著情緒沉浮,快意地念誦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和杜甫一起經歷大喜大悲。

在那個時候,這些很稀罕的書也是可以互相借的,畢竟都是同命運的人,所以一千多天裡面,這些書被周圍二三十裡的朋友借來借去,從這一寨子到那一寨子,漸漸越借越少,直到有一天,它們終於再也找不見了,也正是這個時候,我離開了那個一千天與我日日相伴的苗民和苗寨。

走的那天,天還是下雨,天色仍然沉甸甸的,我左手拎的還是那個行李捲,右手拎的還是那個樟木箱,可是箱子卻變得很輕,書已經沒有了,那一行行的字、一首首詩和一個個故事,化成文字的精魂駐紮在心裡。

斷簡之二 書林穿行

四分之一多世紀以前,我從貴州考進了北京大學。也許是讀大學時,已經快到而立之年的緣故罷,那時候的人,仿佛格外珍惜讀書的機會,我可能是北京大學圖書館最勤快的讀者。那時北大的學生好幸運,學生的借書證,居然可以借出十函線裝書。於是,絕不讓它有半天的閒置,每次到圖書館去,都是用網兜扛出一大堆來,幾天以後,匆匆地又扛一大堆去還,害得圖書館員支起老花眼鏡,從鏡框上用疑惑的眼光打量我,心想,到底這傢伙是真的看,還是借來還去,扮演狗熊掰棒子的把戲作作樣子?其實,怎麼會是做樣子?那個時候,看書好像瘋了一樣,在苗寨昏暗的煤油燈搖曳之下,也能看他個三五小時,何況是在大學宿舍明亮的日光燈下!

常常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書庫裡穿行。那個時候,好多線裝古書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人翻看過了,上面積滿的灰塵常常會讓人噴嚏連連,苦不堪言。不過,看書,看古書,看沒有人看的古書仍然是一種愉悅。除了看書的愉快,也有過意外的發現,放在塵封已久的書庫裡的書中,有時會夾了一些名人當年偶爾遺忘在書中的便條和書簡。這些便條或書簡夾在書裡幾十年,也把往事塵封了半世紀,被我偶然地撞見,常常讓我有尋寶得寶的驚喜。一次,看到一位已經過世的老先生當年給胡適的信,信上卑躬屈膝地央求胡適,能否給剛剛畢業的他找個差事,頓時讓我想起後來他嚴詞批判胡適的事情,不由得產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但稍稍也有一些窺破人心後不夠厚道的竊喜。

看書也有悵然若失的時候,我當時重點看宋人文集,自以為看得前無古人地多,但當年北大圖書館所藏很多宋人文集的借書簽上,卻都簽有“錢鍾書”三個字,也許是當年他做《宋詩選注》時的記錄,這讓我仿佛有“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覺,直到翻得一冊沒有錢先生題字的書,才噓出一口氣,好像發現一部錢先生沒有看過的宋人文集,也仿佛是一個大發現似的。不過,這種發現似乎不太多,這時才體會到前輩學者讀書範圍的廣大。

在這種閱讀中過了二十五年,漸漸地沒有了炫博爭勝的念頭,只是仍然一本一本地看。看書成為一種習慣,習慣如果很頑固,就仿佛上癮,“癮”這個字用了“病”字作偏旁,真是有它的道理。妻子打趣說,現在我好像一天不看書,就好像煙鬼沒有煙抽一樣,覺得欠欠的,心裡好像空了一塊兒。書林中的穿行,似乎成了日常功課,紙上的旅遊,往往比地上的旅遊更開心。今年到臺灣大學來,便一頭紮進圖書館,因為這裡有當年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購置的好多日本早期雜誌,在密集書庫中一本一本翻,撲面而來的是舊時紙張油墨放久了以後特有的微微黴味,在這種氣味中我想起百年以前的往事,不免又隨著歷史重走一遭。

斷簡之三 旅遊、圍獵和偵探

說到閱讀,陸續想起來三個比喻。

先想到的一個,是參加旅行社的旅遊者,一大隊人由導遊帶著在書林裡流覽隨喜,讀不讀得到好書要看導遊是否盡心。不必太懷疑這種導遊的意圖,旅行社的導遊大都有一個固定的套數,成了套數的路線選的是公認的景致,雖然未必真實,卻總是大致不差地讓你滿足“到此一遊”的願望。跟著學術導遊和導讀走,這是普通讀書人的路數,看看歷來的“導讀書目”,也看看年年要評的“十大好書”、“必讀書單”,想起的是梁啟超、胡適之這些人開出的“最低限度閱讀書目”,雖然讓魯迅狠狠地挖苦一通,但是這些青年導師大體上並不是有意害人的人,不妨跟著走上一趟。

當然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前兩年就當過這樣的角色。有一次是應邀給暑假讀書郎開書目,想了很久才知識與興趣兼顧地開出十一種(不知道為什麼是“十一”)。想了很久,說明我還是真心實意地想貢獻一些經驗。不過,套用胡適之的一句話,讀書被人牽了鼻子走,終究不是好漢,所以更上一層的,是讀者自己在書海裡尋覓,於是,這裡就有了第二個比喻,就是獵場秋狩的打獵人。看英國人打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概就像當年我們清朝八旗的木蘭圍獵罷,大規模地包圍和驅趕,雖然不像殷墟卜辭和《逸周書》裡記載的每次都能獵獲若干虎鹿,但總是可以尋到一些狐兔。這比喻的是自己到圖書館去訪書,或者到舊書攤裡尋書,整日價地穿行在圖書的密林裡面,有時眼睛一亮,找到三兩種喜歡的書或者有用的書,有了收穫,便掌得勝鼓而去,一騎絕塵。

這是最愉快的閱讀者,沒有強迫性的耳提面命,沒有功利性的計算考量,興趣是唯一的指標,愉快是最後的收穫。但是,對於我們這種職業讀書人來說,那仿佛是奢侈的閱讀,絕不是我們這種專業的閱讀者。那麼,我們是什麼讀者呢?這裡就有了第三個比喻,就是我們這種閱讀者仿佛是專門職業的偵探。左抽右繹,上下求索,當年傅斯年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找什麼?找破案的線索,於是閣樓上翻翻,弄得滿身塵土,垃圾裡找找,惹得一團臭氣,找到了興高采烈,找不到垂頭喪氣。記得有一年我在北京柏林寺的圖書館看清代所刻的舊書,外面雪花飄飄,屋裡煤氣熏人,偏偏翻的書裡蟲眼伴著黴味,讓人直打噴嚏,八小時過去,天色擦黑,卻沒有找到半個線索,於是這一天心情鬱悶。

斷簡之四 書事記幸

心情鬱悶固然免不了,但是意外驚喜也不少。偵探式的閱讀,常常已經進入專業研究,專業研究其實是苦事,因為它必須錙銖必較,尋頭覓縫,把賞心樂事變成自我折磨,把養情怡性變成智力考校,人與書過不去似的想穿透紙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突然“得來全不費工夫”地找到線索,使案情豁然開朗。

說起來,像古典學者瓦拉(Lorenzo Valla)以精密的語文學文獻學推翻“君士坦丁封賜”(The Donation of Constantine)的歷史、商博良(Jean Francois Champolion)從阿布辛勒神廟銘文破譯埃及古文字從而打開古埃及大門,這樣的幸運並不是常有的事情。不過,偵探式的閱讀者也常常有意外的驚喜。我自己記得很清楚的有兩次,一次是在法式善的文集中偶然發現內府《全唐文》的線索,從而步步推演,順藤摸瓜,確定現在的清朝官修《全唐文》原來借用了海甯陳氏早年編的《唐文》為底本,並不全是清朝官方學者的辛勞。那是20年前的事情,剛剛出道就有所斬獲,這讓我至今感到很得意。一次是在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圖書館發現王國維先生《殷墟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的手稿,從而知道近代學術史上這篇最著名的論文,現在通行的版本都沒有後面的《餘論》,所有的研究者都不知道這篇《餘論》的存在,然而他送給內藤湖南的這份手稿後面,卻附有這一段思考很深的文字,頓時讓人明白,其實看似細碎的考據背後有一個很大的理論支撐,看似傳統的方法背後有極現代的想法,這真是學術史上的一大因緣。記得剛剛看到那手稿的時候,高興得仿佛掘到金礦。

混雜著艱辛和愉悅,時而心煩意亂,時而興奮莫名,有時面對書山厭煩得幾乎無法繼續下去,但是有時又如癮君子一樣對書本戀戀不捨。可是閱讀就是“命”,“命”可以有很多種含義,它是“命運”,也是“宿命”。人有時是很奇怪的,視作“生命”的東西,有時未必是最快樂的,相反有時它好像是折磨人的,“偏偏是你冤家,磨得人好苦,卻是喚作相思”,一個以學術為職業的偵探式閱讀者的精神,大體皆是如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