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十一屆文展上各地諸多民間技藝亮相,古稀老人操作織機織絲綢

4月20日上午, 以“文化提升城市 藝術改變生活”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文展會在魯台會展中心揭開神秘面紗。 來自本地及全國各地的藝術名家, 帶來了民間繪畫、剪紙、民族樂器、紅木根雕等民間藝術大師精品力作, 也有陶瓷、陶藝藝術名家作品。

群雕《一帶一路》作品局部

群雕《一帶一路》

去年剛獲山花獎

剛走進展廳, 許多人的目光就被一組大型陶藝群雕吸引住了, 紛紛掏出手機拍照。 這組群雕名為《一帶一路》, 由數百個人物、建築、交通工具等組成, 描述的是絲綢之路的場景, 共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共建一帶一路”三大板塊。 通過一組雕塑作品, 讓觀者穿越古今絲綢之路, 瞭解其發展歷史, 增強民族自豪感。

指導創作這組群雕作品的山東華藝雕塑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紹相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這組陶藝作品從構思到創作歷時6個月,

在去年12月剛剛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傅紹相介紹, 這組作品採用了傳統民間藝術陶藝的形式創作, 比較可愛, 老百姓容易接受。

此次, 他還帶來了新近創作的青銅雕塑作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第一次公開展出。 “作為一名藝術家, 藝術創作應該與政治相結合, 謳歌時代正能量, 跟隨時代發展創作出更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作品。 ”傅紹相說。

劉元勳老人演示繭綢織染技藝。

 老藝人現場操作

展示非遺引圍觀

陝西汪氏皮影、河南浚縣泥咕咕、湖南湘繡、福建木雕……來自全國多地的民間藝術集中亮相。

來自我市經濟區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繭綢織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海東還帶著公司的老藝人展示了繭綢織染技藝, 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吱呀吱呀……”在民間藝術博覽會展區, 一張老舊的織機占去了近一個展位的面積, 71歲的劉元勳坐在織機前, 輕輕踩動腳下的踏板, 穿動木梭, 手指靈巧地編織著錯綜複雜的絲線。 “一天也就織兩三米。 ”劉元勳說,

他自幼就學習絲綢織染, 因工藝複雜, 如今還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已經不多。

“我小時候見過母親織布, 好多天才織一點, 蠶絲更細更難織。 ”來自奎文區的孫士海老人說, 他老家安丘, 已經多年沒有見過織機了, 看到劉元勳現場紡織, 這讓他回憶起了許多童年舊事。

織機體積龐大、運輸不便, 孫海東還是專門將其搬運到了展會現場, 想讓更多的市民瞭解繭綢織染技藝, 零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場的旗袍走秀。 張弛攝

景德鎮陶瓷名家

一家三口來參展

陶瓷陶藝藝術名家精品展展出了部分古名窯及景德鎮陶瓷藝術大家的陶瓷作品, 諸多工藝美術大師如鐘榮華、喻明福、何勇等均帶來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其中, 曹木林、曹致友、蘭子家族作品展從布展到作品風格都引人入勝。 記者來到該展區時, 蘭子正手拿一大束百合插入罐中, 她反復調整著每一支花的位置, 只為與展區的風格相融合。

這是蘭子第三次來濰坊參加文展會, 但是是第一次以家族的形式參展。 蘭子說, 曹木林是她的公公,曹致友是她的丈夫,兩人都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

之所以再次來到濰坊,而且還帶了家人一起參展,蘭子對記者說,通過前兩次參展,發現濰坊的文化氛圍濃厚,尤其是市民對於書畫有所認識,對陶瓷陶藝也比較喜歡但瞭解的不多,有較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此次,三人帶來的作品主要是粉彩瓷和高溫顏色釉作品,公公的創作主題以文人雅士為主,丈夫則繼承和延續了他的風格,她的作品則多描繪溫柔婉約的仕女。

濰城中小學學生

第十次組團參展

除了琳琅滿目的民俗、陶瓷、紅木等作品讓人大飽眼福,已經是第十年組團參加文展會的濰城區中小學的學生們,再一次成為焦點。

裝滿多肉植物的草編花盆,畫在樹樁上的農民畫,再現成語故事場景的面塑……與往年相比,在今年文展會上,這些孩子們現場創作的民間藝術作品又有了新的創意。

來自濰城區青年路小學的王子鳴正在一個圓形的燈籠上畫著幾朵梅花,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一年前,學校開設了農民畫興趣班,他以前學習的是國畫,與國畫相比,農民畫創作手法更隨意,色彩也更誇張、豐富,熱愛畫畫的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濰城區教科研培訓中心美術教研員範雲介紹,在此之前,有近20所學校報名,經過篩選後最終確定了9所學校作為代表參展,每個學校一個項目。“參加文展會已經成為濰城區教育系統的傳統,今年已經是第十年,目的是讓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傳承的同時,讓參會的人更直觀地瞭解這些藝術。”範雲說。

曹木林是她的公公,曹致友是她的丈夫,兩人都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

之所以再次來到濰坊,而且還帶了家人一起參展,蘭子對記者說,通過前兩次參展,發現濰坊的文化氛圍濃厚,尤其是市民對於書畫有所認識,對陶瓷陶藝也比較喜歡但瞭解的不多,有較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此次,三人帶來的作品主要是粉彩瓷和高溫顏色釉作品,公公的創作主題以文人雅士為主,丈夫則繼承和延續了他的風格,她的作品則多描繪溫柔婉約的仕女。

濰城中小學學生

第十次組團參展

除了琳琅滿目的民俗、陶瓷、紅木等作品讓人大飽眼福,已經是第十年組團參加文展會的濰城區中小學的學生們,再一次成為焦點。

裝滿多肉植物的草編花盆,畫在樹樁上的農民畫,再現成語故事場景的面塑……與往年相比,在今年文展會上,這些孩子們現場創作的民間藝術作品又有了新的創意。

來自濰城區青年路小學的王子鳴正在一個圓形的燈籠上畫著幾朵梅花,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一年前,學校開設了農民畫興趣班,他以前學習的是國畫,與國畫相比,農民畫創作手法更隨意,色彩也更誇張、豐富,熱愛畫畫的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濰城區教科研培訓中心美術教研員範雲介紹,在此之前,有近20所學校報名,經過篩選後最終確定了9所學校作為代表參展,每個學校一個項目。“參加文展會已經成為濰城區教育系統的傳統,今年已經是第十年,目的是讓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傳承的同時,讓參會的人更直觀地瞭解這些藝術。”範雲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