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君子孝于親

君子孝于親

鄒友湖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中, 孝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要是人, 或者只要是正常人, 我們都要求其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 具有作為一個生命體的這種責任行為及其意義體現。 不管其行孝的方式、途徑、效果怎樣, 孝于親的道德指向和道德實踐都必須是理所當然存在的。 否則, 其作為人的資格和意義就要受到質疑。 更何況作為君子, 君子在孝于親方面應該體現出高於一般人的人格自覺。

必須知道, “孝”之所以在我們的社會、民族和道德文化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是源於我們對於人及其行為的基本認識:孝是我們對於生命之源、對於情感之源、對於事業之源的尊重,

這種尊重在人的一生中特別是在具有自覺意識和行為能力的人生階段是都應該保有的。 為什麼說孝是我們對於生命之源、對於情感之源、對於事業之源的尊重呢?我們不妨做如下具體的認識和解讀:

先看孝是對生命之源的尊重。 對於人而言, 其生命均來源於父母, 而且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 始終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 儘管各個個體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境況和受到的關愛存在著千差萬別, 甚至存在著父母對兒女拋棄和虐待的個別現象, 但作為人類總體而言, 父母對兒女的那種親情養育和精心呵護, 是普遍存在著的。 人的生命的天生脆弱性,

使之脫離父母和家庭的呵護, 就很難生存和成長。 父母在孕育我們生命、培育我們成長的過程中, 要付出長期的精力和心血, 儘管從現在的法律意義來說是他(她)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但實際上, 父母的付出從一開始就不是迫於社會的外在壓力, 而是一種完全發自內心的自覺無私的奉獻。 完全可以說, 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存在, 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 因此, 當父母需要我們的照料和關愛時, 履行我們的孝道, 就是一種對生命之源的尊重。

再看孝是對感情之源的尊重。 從感情產生的情形來看, 我們人的感情最初就是從與父母的親密接觸中形成的。 父母的關愛呵護, 包括食物、健康、安全等生存條件的提供,

讓我們有了對於自己欲求的滿足, 同時也有了對於父母的依賴。 正是這樣的滿足和依賴, 讓我們產生感情——一種對於滿足提供物件和生存依賴物件的強烈的心理反應。 這是我們人類感情的源頭和基礎, 其他各種感情都建立在這個源頭和基礎之上。 對於兒女而言, 從對於父母的這種感情出發, 反哺和外推的基本態度和方式應該就是感恩。 由感恩而衍生出親情、愛情、友情和同情等等屬於感情的東西, 由對於父母之愛而外推出對於他人對於社會的愛。 因此, 孝敬父母, 就是對於我們所擁有的所有感情之源的尊重。

至於孝是對事業之源的尊重問題, 則是基於我們的事業都是從孝敬父母開始的認識。

中國傳統的事業路徑(或環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中不難看出, “家”是事業的起點。 即使從現在文明時代來看, 事業的發展路徑也應如此。 作為事業人, 首先要搞好的是家裡的事情, 而家事最重要的就是孝(悌)。 如果連孝(悌)都不能做好, 那他的事業就難以成功, 因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支持。 不可想像, 一個成功人士會是一個忤逆不孝之子, 會是一個連家事也處理不好的人。 也許有例外, 但終究只會是例外, 而且即使暫時成功了, 也不會長久。 因此, 家是事業之源, 在家行孝道, 就是對於我們事業之源的尊重。

總之, 無論從自我生命來看, 還是從感情、事業來看, 行孝都是必然要求。 既然如此, 作為君子的人們, 或者想要成為君子的人們,

孝於親便是起碼的人格自覺。 在文明理性的現實社會中, 大家不會相信一個連自己生命之源、感情之源和事業之源都不尊重的人, 能夠去關愛他人, 尊重社會, 貢獻國家, 也不會認可這樣的人是正人君子。 要做君子, 就應該從孝於親出發, 珍惜生命, 珍惜感情, 珍惜事業。 有了這樣的人格自覺之後, 才能夠示範于他人, 成功於社會, 才夠得上名副其實的君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