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已有915年歷史的西安碑林,應不應該再動搬遷?

最近, 關於西安碑林《開成石經》等石刻的存放地點之遷與不遷的問題, 引起一些議論。 其中也涉及今西安碑林的始建時間問題。 論者或以為在北宋元佑二年(西元1087年), 碑林遷至現址, 此後一直未曾移動。 其實這也一直是今“碑林博物館”的官方說法。

竊以為這一說法並不正確。 昨天由商務印書館再版面世的我的第一本論文集《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其中收有一篇文章, 題為《西安碑林遷置時間新說》, 專門考證過這個問題(論文附後)。 文章寫得很早了, 但“碑林博物館”一直不予認同, 沒有採用拙見。

▲商務印書館新版《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石台孝經

▲開成石經

簡單地說, 今西安碑林起源于唐代, 當時只是存放著所謂《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

要是以這兩種大型石刻的移動過程作為標誌, 來看待“碑林”的遷移過程的話, 那麼, 它前後總共存放過四個地點, 遷移了三次, 在宋徽宗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 始遷至今址。 以唐長安城圖為背景, 可以將其位置的變動過程, 圖示如下:

儘管在歷史時期幾經搬遷,

但它從北宋徽宗崇寧二年起, 到現在, 九百一十五年了, 它一直在現在的位置, 已經成為西安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座標, 無論如何, 也不應再搬動它了。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 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都市, 但到現在, 能夠體現其空間位置且還一直帶有生命的標誌性遺存, 只有這《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了。 為了保存並延續這份歷史的記憶, 它一動也不能動。

“碑林博物館”給我們展現的是歷史, 而歷史本來就是那個樣子, 它絕不會像我們生活的“新時代”一樣富麗堂皇。 讓《開成石經》和《石台孝經》等舊有的陳列和建築一如其舊, 不僅是對歷史文化最合理、最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也只有這樣, 才能反襯出“新時代”的輝煌。

党領導下的“碑林博物館”, 做事兒首先要講政治。

2018年3月31日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