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山產業轉型升級指數居第二梯隊

碩泰智慧為中山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解決方案。 圖為碩泰智慧為製造企業設計組裝的智慧生產線。

南方日報記者 王雲 攝

日前,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發佈了《2017年度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指數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中山以663.29分的綜合測評得分居全省第六, 與惠州、東莞和佛山等城市同被《報告》列入全省第二梯隊。

據悉, 該研究從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結構和效益三個維度來構建產業轉型升級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包括3個一級指標, 分別是動力轉換、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 體現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本質內涵。 一級指標再分解為研發投入、金融支持等9個二級指標, 從各個不同層面系統地反映產業轉型升級狀況。

南方日報記者 羅麗娟

培育新興產業要借好“大灣區”東風

依據前述的產業轉型升級指數評價體系及評估方法, 課題組搜集廣東21個地級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各項資料, 測算得出了21個地級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指數。 從《報告》提供的資料來看, 深圳、廣州、珠海3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指數綜合得分在700分以上, 產業轉型升級進入了相對優化的階段;中山等4個城市綜合得分在600分到700分之間,

屬於第二梯隊。

《報告》稱, 第二梯隊的4個城市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初見成效, 在產業提升、產品提質、環境優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但轉型升級的任務仍然比較重。

根據分析, 處於第二梯隊的中山和其他3個城市一樣, 在產業轉型升級在動力轉換和提質增效方面具有共性特徵, 在推動模式、業態、制度、文化、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創新方面, 有較強力舉措推進。 分析指出, 包括中山等在內的第二梯隊城市, 在壯大傳統優勢產業, 培育新產業, 加速集聚智慧製造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方面, 在推動先進技術密集流入珠三角, 積極融入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方面, 都作出了積極探索,

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和“一帶一路”發展契機。

就中山而言, 因毗鄰深圳、香港科技創新高地, 中山被賦予打造成“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的戰略定位。 承天時和地利, 要實現上述目標, 關鍵要在如何優化創新環境、承接創新資源上面做好文章。

根據日前召開的中山全市科技創新大會透露, 中山將在優化內部營商環境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如進一步深入實施“四減”改革, 推動專案審批和企業服務更加便企惠民, 同時圍繞各類創新載體和要素, 制定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 推動科技金融產品更多地惠及中小微企業。 在創新開輾轉貸創新試點、“助保貸”等特色金融服務方面,

則加大財政、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 加快建設線上線下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

在承接外部資源方面, 中山提出了要以大灣區規劃發展、深中通道建設為契機, 主動參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做好“東承西接”文章, 尤其承接好廣州、深圳、香港外溢的創新資源, 發展中高端產業。 其中包括瞄準具有產業資源服務能力的創新機構, 通過引進龍頭, 帶動產業發展相關的人才、技術、服務向中山轉移。

人才投入指標僅次於深圳排全省第二

在動力轉換指標中, 二級指標“人才投入指標”中山表現不俗: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科研人員的數量為182.95人, 僅次於深圳, 排在第二位。

《報告》稱,動力轉換指標反映的是全省21個地級市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換的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及成效,體現了21個地級市對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中山的人才投入指標,恰恰也反映了全市近年來在大力引進、培育人才方面的力度。

2017年,中山頒佈“人才新政18條”,黃金政策效應初顯。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中山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總數超過1萬人,領軍人才增速在珠三角排第1,引進博士增速在珠三角排第2。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新的創新高地必將吸引和加速集聚全國乃至全球創新人才。作為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中山提出通過“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大力引進一批站在科技前沿、處在創新高峰期的創新領獎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團隊,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同時,中山也將通過出臺系列的政策,持續增強中山對海內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立足本地的產業實際,中山也提出引進各層次人才目標,既包括“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等高層次人才,也包括適合中山產業需求實際的緊缺適用性人才。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像重視高層次人才一樣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貫通技能人才與專技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加快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體系。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要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生態,既要提供空氣清新、出行便利等城市硬環境,更要提供制度軟環境,特別是優化政策環境。中山市提出,要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持續破除一切不利於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性障礙,著力解決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等問題,讓人才從細微處感受到中山這座城市的溫度。

高企從“數量”增長轉向“品質”追求

從《報告》各項指標來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動力轉換是關鍵。

作為改革開放之初崛起的“廣東四小虎”之一,中山打下了扎實的產業基礎,全市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了以燈飾光源、紅木傢俱、遊戲遊藝、五金鎖具等為代表的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傳統產業基礎扎實,轉型任務也相對艱巨。為進一步加快動力轉換,中山提出“喜新不厭舊”的產業發展方向,一手提升傳統產業,一手培育新興產業:

一方面,通過組建“智慧製造公共服務平臺”,中山市為傳統企業提供智慧製造一體化解決方案、關鍵共性技術聯合研發、專業人才培訓、設備租賃等服務,推動傳統專業鎮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中山培育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近年來,中山湧現了裝備製造、電子資訊、家用電器、健康醫藥等一批千億級的現代產業集群。2017年,中山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718家,增速排珠三角第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1%。有了一定數量的支撐,中山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工作,從“量”的提升轉變到了“質”的追求。

高新技術企業也已經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嘗到甜頭。比如,明陽智慧能源集團從1993年主營配電箱的企業開始做起,如今成為攻克海上風力發電核心技術的國內領先、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智慧能源企業集團。中山提出,要圍繞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對國際國內先進前沿技術的跟蹤和辨識,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集中科研力量和資金,著力攻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一批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核心技術攻關需要堅強的平臺支撐。當前,中山明確了包括三角迪茵湖科創基地、坦洲科創島、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在內的“兩區一湖一島”創新格局,進一步打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大力構建生態、生產、生活、孵化區一體化相融合的新型雙創載體。

在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方面,中山市正推進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加州伯克利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全球頂尖院校的合作,未來將有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在中山集聚,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在中山實現產業化。

排在第二位。

《報告》稱,動力轉換指標反映的是全省21個地級市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換的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及成效,體現了21個地級市對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中山的人才投入指標,恰恰也反映了全市近年來在大力引進、培育人才方面的力度。

2017年,中山頒佈“人才新政18條”,黃金政策效應初顯。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中山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總數超過1萬人,領軍人才增速在珠三角排第1,引進博士增速在珠三角排第2。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新的創新高地必將吸引和加速集聚全國乃至全球創新人才。作為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中山提出通過“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大力引進一批站在科技前沿、處在創新高峰期的創新領獎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團隊,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同時,中山也將通過出臺系列的政策,持續增強中山對海內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立足本地的產業實際,中山也提出引進各層次人才目標,既包括“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等高層次人才,也包括適合中山產業需求實際的緊缺適用性人才。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像重視高層次人才一樣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貫通技能人才與專技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加快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體系。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要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生態,既要提供空氣清新、出行便利等城市硬環境,更要提供制度軟環境,特別是優化政策環境。中山市提出,要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持續破除一切不利於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性障礙,著力解決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等問題,讓人才從細微處感受到中山這座城市的溫度。

高企從“數量”增長轉向“品質”追求

從《報告》各項指標來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動力轉換是關鍵。

作為改革開放之初崛起的“廣東四小虎”之一,中山打下了扎實的產業基礎,全市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了以燈飾光源、紅木傢俱、遊戲遊藝、五金鎖具等為代表的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傳統產業基礎扎實,轉型任務也相對艱巨。為進一步加快動力轉換,中山提出“喜新不厭舊”的產業發展方向,一手提升傳統產業,一手培育新興產業:

一方面,通過組建“智慧製造公共服務平臺”,中山市為傳統企業提供智慧製造一體化解決方案、關鍵共性技術聯合研發、專業人才培訓、設備租賃等服務,推動傳統專業鎮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中山培育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近年來,中山湧現了裝備製造、電子資訊、家用電器、健康醫藥等一批千億級的現代產業集群。2017年,中山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718家,增速排珠三角第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1%。有了一定數量的支撐,中山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工作,從“量”的提升轉變到了“質”的追求。

高新技術企業也已經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嘗到甜頭。比如,明陽智慧能源集團從1993年主營配電箱的企業開始做起,如今成為攻克海上風力發電核心技術的國內領先、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智慧能源企業集團。中山提出,要圍繞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對國際國內先進前沿技術的跟蹤和辨識,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集中科研力量和資金,著力攻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一批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核心技術攻關需要堅強的平臺支撐。當前,中山明確了包括三角迪茵湖科創基地、坦洲科創島、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在內的“兩區一湖一島”創新格局,進一步打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大力構建生態、生產、生活、孵化區一體化相融合的新型雙創載體。

在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方面,中山市正推進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加州伯克利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全球頂尖院校的合作,未來將有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在中山集聚,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在中山實現產業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