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X教授把萬磁王的女人給睡了?!

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一部名不見經傳的新片《淹沒》放出了資源, 一看類型是愛情、驚悚, 再看主演是詹一美和坎妹, 碗哥預感不妙, 第一時間嘗了鮮。

看完後的感受呢?正如豆瓣網友所說——

一部法鯊並沒有參與, 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存在的電影……

眾所周知, X教授和萬磁王是《X戰警》系列的核心人物, 他們相愛相殺, 在影迷組CP的呼聲中, 編劇也有意撮合二人成為螢幕情侶, 兩位巨星也常在採訪中公開“秀恩愛”——

而在現實生活中, 法鯊的女朋友是艾希利亞·維坎德, 也就是坎妹。

這一對兒郎才女貌正值事業上升期, 男的有演技女的有顏值, 相戀於2016年9月《大洋之間的燈光》片場, 至今沒鬧出過緋聞, 從出街被抓拍的照片來看, 兩個人很恩愛。

可以沒節操地說, 這部《淹沒》是法鯊男朋友和女朋友搞對象的故事。

本來嘛, 工作歸工作, 生活歸生活, 詹一美和坎妹在片場拉把手接接吻也就算了, 但萬萬沒想到, 片中倆人都是真刀真槍, 一點不含糊:擁抱、舌吻、脫衣、無替身全luo......

總之, 前半段都是法鯊看了想打人的畫面。

別想太多,這並不是一部DC躲在背後試圖瓦解漫威宇宙的作品。

事實上,製片國家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常年游離在主流類型電影之外。

對德國電影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維姆·文德斯在影史的地位。

發跡於上世紀70年代,維姆·文德斯受美國公路電影《逍遙騎士》的啟發,和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裡的漫漫流浪。

他的電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國朋友》、《柏林蒼穹下》、《直到世界末日》,這些影片包含著一個相同的主題:流浪和疏離。

文德斯也籍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

《德州巴黎》

《柏林蒼穹下》

《美國朋友》

這部《淹沒》,同樣包含了對愛情、生命、宇宙、種族隔閡的探討。

影片改編自同名原著,在北美屬於一流暢銷書。

作者J.M.Ledgrad以詩意的語言描寫了一個極簡的愛情故事,並通過一對情侶在面臨死亡時做出的選擇,進行了一系列關乎自然、生命與自我的哲學思考。

放到影片中,維姆文德斯讓一對男女迅速相愛,然後殘忍地將他們分開,以此揭開他對愛情的理解:愛情就是兩個靈魂的赤裸相見,然後,孤獨寂寞冷,噬骨銷魂,挫骨揚灰。

坎妹飾演的丹妮,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用她自己的話來描述:我負責把數學知識帶入到海洋生物領域。

接地氣的描述:她負責到未知海域“深淵帶”探測生命跡象,收集生物樣本。

深淵帶是什麼鬼?

海洋從淺到深依次是光合作用帶、無光帶、深淵帶。

丹妮要進入的,在深層水域中,由於光線無法穿透,因此終日黑暗,由於未知,人類從未涉足。

所以,這次探測,是丹妮的一次玩命之旅。

就像《湮滅》裡娜塔莉·波特曼為了丈夫執意前往“閃光區域”,丹妮常年研究深淵帶也有充分的動機——

她認為深淵帶是生命與非生命的交界地帶,蘊藏著生命起源的秘密,因此對人類的延續至關重要。

她說:不能因為漆黑,就得不到關注。

她是一個探險家。

刻在性格上的探險精神,為她帶來了愛情。

詹一美飾演的摩爾,表面上是非洲汙水處理專家,實際卻是老美派到阿拉伯國家的間諜。

他的工作九死一生,生活居無定所。

支撐他反恐的最大動力,也是這種“逆行”的態度——

都說反恐是歷史遺留問題,想解決它如愚公移山,那是人們逃避和偽善的藉口。

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源上停止暴力。

接到潛入索馬里的任務後,摩爾請假,休息調整,以便更好地工作。

也就是在摩爾短暫的假期中,他與丹妮的愛情萌芽了。

第一眼,歡喜冤家,打情罵俏,誰都不袒露內心。

第二眼,一起吃lunch,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開始慢慢試探。

摩爾自然不能向丹妮透露自己國際間諜的身份。

相反,丹妮熱情描述自己對工作的熱情時,摩爾感受到了共鳴。

原來對面的妹子也是一個拒絕逃避的人。

丹妮說,深淵帶是個隱藏在陰影中的世界。

它黑暗、危險,所以人們忽略它的存在和價值。

而摩爾,作為一名生活在非洲的反恐特工,他所面對的同樣是個因為落後與混亂被“文明世界”所排斥、被大多數人遺忘的陰暗角落。

本質上,他們做的是一個工作。

此時的摩爾,有些像《無間道》裡被心理醫生安慰的陳永仁。

雖然躲在暗處,但世界上真的有人懂自己。

第三眼,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法鯊不願看到的畫面。

他們在大海裡激情遊弋,在餐桌上探討國際局勢......

感情迅速升溫,一發不可收拾。

而兩個人各有自己的使命,酒店無法成為永恆的溫柔鄉,離別來得很殘忍。

觀眾和主角都不知道,一個飛吻後,便是天各一方。

丹妮潛入深海,手機沒有信號;摩爾被恐怖組織囚禁,失去自由。

有人說,記憶是相見的另一種方式。

電影的後半段,用交叉剪輯和閃回的方式,讓兩個人在各自回憶中重逢。

摩爾被虐成狗後,組織頭子強迫他加入伊斯蘭教,丹妮健康而倔強的微笑成了摩爾精神上最後一根支柱。

丹妮相思成災,工作受阻,摩爾不服輸的誓言,讓她再次奔向科學一線。

此時影片接近尾聲:摩爾即將死在恐怖份子的槍口下,丹妮潛入深海的探測器也出現了重大故障。

影片並沒有就這樣走向徹底的悲劇,而是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

二人是否重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這樣一個極簡的故事,用了近兩個小時,對觀眾而言並不友好。

所以不少網友直接開噴,豆瓣也剛剛到及格分。

但極簡並不代表單薄空洞,《淹沒》是一部風格大於內容的影片。

它最抓人的,並不是故事情節,這也代表著,只看這篇影評,你無法完全感受出它的美好。

《淹沒》把碗哥按在沙發長達兩個小時的原因,在於它對情緒的把控,通過畫面、對話來渲染氣氛,從而表達維姆文德斯的思考。

如果這是一部傳統的愛情片,那完全沒有必要用非線性敘事。

之所以交叉剪輯,導演試圖讓男女雙方形成一種性格上的對稱,然後呈現出清晰的交互關係:他們的職業何其相似,同樣是面對危險義無反顧,也同樣相信自己獻身的事業所具有的價值。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之前有篇爆文提出一個有趣的交友標準:聽得懂你笑話的人。

而讀得懂你痛苦的人,是否也能成為精神伴侶的標準呢?

《淹沒》探討的,就是這一主題。

比如他們在分別之後各自遭遇的困境:詹姆斯被囚禁的那個小黑屋,正如同丹妮在深海中的潛水器。

他們在面臨死亡的時刻,都心有靈犀般地想到了彼此。

除了結構上的對稱,鏡頭和畫面也非常空曠、靜謐,特別是在危機四伏的後半段,油畫般的風景甚至多了起來,觀眾甚至不會覺得摩爾丹妮身處險境。

想想《德州巴黎》裡那空洞而遼闊的夜,那肆意吞噬房間的鮮紅。

《淹沒》的風景同樣起到了“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效果。

維姆文德斯一生都在漂泊,世界有多大,人心有多雜,他最清楚。

而難得的是,現今74歲的大師,再次將音樂與畫面貼和在一起,創造出賞心悅目的聲色迷情,還不是為了讓我們趁著年輕放肆去愛。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銳影Vanguard編輯 |碗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別想太多,這並不是一部DC躲在背後試圖瓦解漫威宇宙的作品。

事實上,製片國家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常年游離在主流類型電影之外。

對德國電影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維姆·文德斯在影史的地位。

發跡於上世紀70年代,維姆·文德斯受美國公路電影《逍遙騎士》的啟發,和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裡的漫漫流浪。

他的電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國朋友》、《柏林蒼穹下》、《直到世界末日》,這些影片包含著一個相同的主題:流浪和疏離。

文德斯也籍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

《德州巴黎》

《柏林蒼穹下》

《美國朋友》

這部《淹沒》,同樣包含了對愛情、生命、宇宙、種族隔閡的探討。

影片改編自同名原著,在北美屬於一流暢銷書。

作者J.M.Ledgrad以詩意的語言描寫了一個極簡的愛情故事,並通過一對情侶在面臨死亡時做出的選擇,進行了一系列關乎自然、生命與自我的哲學思考。

放到影片中,維姆文德斯讓一對男女迅速相愛,然後殘忍地將他們分開,以此揭開他對愛情的理解:愛情就是兩個靈魂的赤裸相見,然後,孤獨寂寞冷,噬骨銷魂,挫骨揚灰。

坎妹飾演的丹妮,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用她自己的話來描述:我負責把數學知識帶入到海洋生物領域。

接地氣的描述:她負責到未知海域“深淵帶”探測生命跡象,收集生物樣本。

深淵帶是什麼鬼?

海洋從淺到深依次是光合作用帶、無光帶、深淵帶。

丹妮要進入的,在深層水域中,由於光線無法穿透,因此終日黑暗,由於未知,人類從未涉足。

所以,這次探測,是丹妮的一次玩命之旅。

就像《湮滅》裡娜塔莉·波特曼為了丈夫執意前往“閃光區域”,丹妮常年研究深淵帶也有充分的動機——

她認為深淵帶是生命與非生命的交界地帶,蘊藏著生命起源的秘密,因此對人類的延續至關重要。

她說:不能因為漆黑,就得不到關注。

她是一個探險家。

刻在性格上的探險精神,為她帶來了愛情。

詹一美飾演的摩爾,表面上是非洲汙水處理專家,實際卻是老美派到阿拉伯國家的間諜。

他的工作九死一生,生活居無定所。

支撐他反恐的最大動力,也是這種“逆行”的態度——

都說反恐是歷史遺留問題,想解決它如愚公移山,那是人們逃避和偽善的藉口。

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源上停止暴力。

接到潛入索馬里的任務後,摩爾請假,休息調整,以便更好地工作。

也就是在摩爾短暫的假期中,他與丹妮的愛情萌芽了。

第一眼,歡喜冤家,打情罵俏,誰都不袒露內心。

第二眼,一起吃lunch,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開始慢慢試探。

摩爾自然不能向丹妮透露自己國際間諜的身份。

相反,丹妮熱情描述自己對工作的熱情時,摩爾感受到了共鳴。

原來對面的妹子也是一個拒絕逃避的人。

丹妮說,深淵帶是個隱藏在陰影中的世界。

它黑暗、危險,所以人們忽略它的存在和價值。

而摩爾,作為一名生活在非洲的反恐特工,他所面對的同樣是個因為落後與混亂被“文明世界”所排斥、被大多數人遺忘的陰暗角落。

本質上,他們做的是一個工作。

此時的摩爾,有些像《無間道》裡被心理醫生安慰的陳永仁。

雖然躲在暗處,但世界上真的有人懂自己。

第三眼,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法鯊不願看到的畫面。

他們在大海裡激情遊弋,在餐桌上探討國際局勢......

感情迅速升溫,一發不可收拾。

而兩個人各有自己的使命,酒店無法成為永恆的溫柔鄉,離別來得很殘忍。

觀眾和主角都不知道,一個飛吻後,便是天各一方。

丹妮潛入深海,手機沒有信號;摩爾被恐怖組織囚禁,失去自由。

有人說,記憶是相見的另一種方式。

電影的後半段,用交叉剪輯和閃回的方式,讓兩個人在各自回憶中重逢。

摩爾被虐成狗後,組織頭子強迫他加入伊斯蘭教,丹妮健康而倔強的微笑成了摩爾精神上最後一根支柱。

丹妮相思成災,工作受阻,摩爾不服輸的誓言,讓她再次奔向科學一線。

此時影片接近尾聲:摩爾即將死在恐怖份子的槍口下,丹妮潛入深海的探測器也出現了重大故障。

影片並沒有就這樣走向徹底的悲劇,而是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

二人是否重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這樣一個極簡的故事,用了近兩個小時,對觀眾而言並不友好。

所以不少網友直接開噴,豆瓣也剛剛到及格分。

但極簡並不代表單薄空洞,《淹沒》是一部風格大於內容的影片。

它最抓人的,並不是故事情節,這也代表著,只看這篇影評,你無法完全感受出它的美好。

《淹沒》把碗哥按在沙發長達兩個小時的原因,在於它對情緒的把控,通過畫面、對話來渲染氣氛,從而表達維姆文德斯的思考。

如果這是一部傳統的愛情片,那完全沒有必要用非線性敘事。

之所以交叉剪輯,導演試圖讓男女雙方形成一種性格上的對稱,然後呈現出清晰的交互關係:他們的職業何其相似,同樣是面對危險義無反顧,也同樣相信自己獻身的事業所具有的價值。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之前有篇爆文提出一個有趣的交友標準:聽得懂你笑話的人。

而讀得懂你痛苦的人,是否也能成為精神伴侶的標準呢?

《淹沒》探討的,就是這一主題。

比如他們在分別之後各自遭遇的困境:詹姆斯被囚禁的那個小黑屋,正如同丹妮在深海中的潛水器。

他們在面臨死亡的時刻,都心有靈犀般地想到了彼此。

除了結構上的對稱,鏡頭和畫面也非常空曠、靜謐,特別是在危機四伏的後半段,油畫般的風景甚至多了起來,觀眾甚至不會覺得摩爾丹妮身處險境。

想想《德州巴黎》裡那空洞而遼闊的夜,那肆意吞噬房間的鮮紅。

《淹沒》的風景同樣起到了“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效果。

維姆文德斯一生都在漂泊,世界有多大,人心有多雜,他最清楚。

而難得的是,現今74歲的大師,再次將音樂與畫面貼和在一起,創造出賞心悅目的聲色迷情,還不是為了讓我們趁著年輕放肆去愛。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銳影Vanguard編輯 |碗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注明來源和作者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