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尋覓散落民間的蜀道往事

熊芙蓉

四川線上消息(記者 文莎)一大摞方志、數本採訪筆記、上萬張照片……4月23日, 在廣元利州區的一處社區內, 紀實文學創作者熊芙蓉向記者展示了她蜀道之行的成果。

自2016年3月起, 熊芙蓉從廣元出發, 沿著金牛道的遺跡, 五進五出秦嶺、大巴山, 穿越秦蜀古道, 行程數萬公里, 途經村莊無數。 她表示, 這一路走來, 既將蜀道上的自然風光、築路故事收納於心, 也遇見保護蜀道、研究蜀道的民間人士, 目前她正在將這些故事化于文稿, 向世人展現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堅守。 #SplitPageHere#

重走蜀道, 驗證典籍詩詞

“細流不擇能成海,

撮土雖微可助山”, 由天梯雲棧構成的古老蜀道, 一直為文人墨客歌詠和神往, “我想把蜀道走一遍, 親自去驗證典籍、詩詞裡關於蜀道的記載。 ”熊芙蓉說。

在尋訪至褒斜二水相會的五裡坡時, 熊芙蓉對古籍記載的“少翻山, 路捷徑”, 一目了然。 “五裡坡兩邊是海拔3千多米的高山, 而從褒斜二水爬上五裡坡, 僅有五裡路程, 是秦嶺山脊中最平緩地段。 古人讓褒斜道從此通過, 足見古人的勘查智慧。 ”

站在古陽平關, 熊芙蓉感悟道:諸葛亮為什麼將北伐行轅設在勉縣而不設在古漢台, 也不設在褒河口;為什麼先不直接兵出秦嶺, 而要繞道祁山?死後為什麼要葬在定軍山下。 “在冷兵器時代, 軍事統帥的戰略思想必須依據山形地理謀劃。

在尋訪中, 熊芙蓉發現古蜀道在不同朝代, 有不同的稱謂、路徑。 古道在很多地段都有改道, 主道與輔道也因此發生改變。 比如廣元昭化至劍閣段, 秦漢沿清江河, 唐宋過泥溪浩, 明清才上天雄關。 “我之前只知道第一條, 是在青川縣誌上看到, 另外兩條從當地人口中探聽得知, 再查閱文獻, 最終確認的。 ”#SplitPageHere#

7條古道, 古人智慧至今受用

秦蜀古道在漢中以北主要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4條主幹道, 從長安翻越秦嶺, 在漢中平原稍作歇息, 便彙聚成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翻越大巴山到達成都。

在熊芙蓉看來, 古蜀道最初其實是7條縫隙, 古人順天行事, 沿7條縫隙踩出7條古道, 7條古道之間又有多條分道, 主道與分道共同構成一個網狀的交通系統。

途中有很多絕壁深潭, 於是, 古人便在絕壁上鑿孔架棧, 甚至用火燒水激的方法開鑿人工隧道——石門隧道。

如今, 現代公路、鐵路、飛機航線、水上交通的線路也基本遵循了7條古蜀道的走勢。 “道路是為了適應交通工具, 所以, 有些地段新路比老路長, 因為現代公路爬坡的度數有限制, 必須繞;有些地段新路比老路短, 因為現代築路手段可以穿隧道, 架橋梁。 ”熊芙蓉說, 7條古蜀道中, 唯一整體沒被現代文明破壞的就是儻駱道。 因為儻駱道太過險峻, 坡度太大, 不適宜修築現代公路, 所以只能開通航線。 從西安飛往漢中的航線, 就是沿儻駱道走勢開通。 還有古路上的防滑帶、減震帶、攔馬牆等設施, 現代公路仍在沿用。

#SplitPageHere#

熊芙蓉

蜀道衛士, 多年如一日的守護

在尋訪中, 熊芙蓉遇見不少紮根蜀道、服務蜀道、研究蜀道的人, 在他們的“護衛”下, 這些穿越千年的道路, 才有跡可循, 有史為據。

苟迎春是廣元人, 在昭化古城說評書為生, 喜歡讀歷史類書籍, 對於蜀道也頗有研究。 在他的評書表演中, 經常會講到“望夫橋”的故事。

清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 羅江堯氏喪夫守節不嫁, 捐家產維修古驛道。 後人為紀念堯氏建立了“望夫橋”, 並立有石碑。

“將一腔閨怨化作公益, 堯氏乃蜀道奇女子也!”苟迎春說, 作為一名評書藝人, 他要把這樣的民間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 讓人們對蜀道有更多的遐想和憧憬。

每天演出結束後, 苟迎春還主動給遊客免費當導遊。 當熊芙蓉向他諮詢昭化附近蜀道的路徑時,

他直接提出帶著熊芙蓉走一遍。

在廣元昭化區大朝鄉, 熊芙蓉還發現一支“蜀道衛士”的隊伍。 據介紹, 2011年大朝鄉成立蜀道管理辦公室, 當地的村民很多都是“蜀道衛士”。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清理雜草荊棘, 修補塌方損壞的路段, 如需更換青石板, 則將情況上報, 由鄉上統一更換, 每個月只有50元的補貼, 運行至今。 ”這讓熊芙蓉肅然起敬。 “如果沒有對古道的一分熱愛, 恐怕無法堅守下來。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