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璞玉人品 大化至純——著名書法家呂崇有先生其人其書

呂崇有, 1952年生於四川篷溪, 自號蓮溪、大化堂主。 師從謝無量弟子蔡竹虛先生, 及黃原先生。 其書法宗漢魏古碑, 道法自然, 獨成一體,

追求“高、大、深、樸、純、簡、逸”的審美思想。 學書四十餘年, 上世紀90年代初便加入全國性書法組織, 多次參加中日、中韓、中新書法展, 作品被海內外機構和個人收藏。 感于書壇流弊, 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潛隱, 讀書、遊歷、研習書藝。 2011年, 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呂崇有書法作品》, 2011年12月, 在雲南省博物館舉辦“呂崇有個人書法展”, 引起極大反響。

經書法界專業人士引薦, 近日, 記者專訪了寓居昆明的川籍書法家呂崇有先生。

三界之外遊書道

呂崇有, 號西蜀蓮溪, 大化堂主。 自幼喜好書法, 先後拜四川著名書法家蔡竹虛先生(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書法家謝無量弟子)和著名藝術教育家、書畫家、四川美院教授黃原先生為師, 打下了堅實的漢魏碑和書學理論基礎。 其間, 遍遊名山, 遍訪名師, 遍臨名帖, 從宇宙、人生、哲學的高度觀照、審視書法, 立志高遠, 不隨流俗, 以“站在宇宙之外看世界, 站在紅塵之外看人生, 站在書法之外看書法”的高度形成了“高、大、深、樸、純、簡、逸”的審美取向和與之相應的風格。

學書四十餘年來, “居塵世如大隱, 祛俗念存素心”, 不事浮華、潛心修煉, 淡泊名利, 高蹈處事, 其書法成就頗受業內外尊崇。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呂崇有先生在藝術上就取得了相當成就, 那時就是多個全國性書法組織的會員, 並先後執教書法課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昆明理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等多所大學。 多次參加全國性大展及中日、中韓、中新等書法展。 作品入編《國際現代書法集》《今日中國書法》《中日書法匯觀》等。

九十年代中後期, 先生有感于書壇流弊, 遂謝絕參展參賽, 潛心讀書教學。 正如“桃花源”中人, 埋頭臨帖, 埋頭讀書, 用心感悟、遊歷。 跳出三界外, 就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方靜地, 不受任何導向的“指引”和左右, 使一己的精神空間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埋頭臨帖, 把臨帖當作日課, “萬取一收”, 不願過早的把自己禁錮起來。

從先生的大量作品就可以看得出:周秦漢魏、晉唐宋明, 名碑名帖, 無不涉獵, 而於漢魏碑版, 用功尤勤。 既不離碑, 又不拘泥於碑, 旨在廣取博收,

以為成就自己“高、大、深、樸、純、簡、逸”的審美理想。 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而且也最符合“寫字”的本意——這麼一個過程, 非急功近利而成, 非短期行為而至, 故此, 會成為最具有“升值”潛力的風格。 看先生前前後後的作品, 無意於風格, 但已現出大的風格, 即“高、大、深、樸、純、簡、逸”。 具體而言, 他的篆、隸、行、草、楷各具特點而又統一于漢魏風骨之中。 在這個大風格下, 信手拈來、遊刃有餘。 有的古拙厚重、質樸率真、藏巧於拙;有的開張大氣、雄渾勁健、洗練自然;有的整體意態悠遊, 氣息靈動, 細節上又極耐品味。 看先生的臨摹作品, 直追氣息, 遺貌取神, 反復咀嚼, 可知先生是在走“熟而後生”的路, 這就是為什麼先生的作品極少雷同, 卻耐品味。 須知,這種創作更需功力和修養,這是一條艱辛之路。但先生的作品卻表現得輕鬆、自然、沉靜!讀了先生感悟篇詩文,才覺得這絕非偶然。這是一種高蹈——藐視浮華的高蹈;一種責任——書以載道的責任;一種探求——道、釋、儒文化相結合融入書法藝術的探求!不論結果如何,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高韻、一種深情!就一個書家的藝術生涯來說,功力、技巧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階段,其他如修為、感悟,更需要終身去學習、探索、豐富、昇華!審美體系的建立、人格的完善更至關重要。當然,已欠根基,又急著把自已驅往“套”中者,早已踏上了不歸路,徒喚奈何!先生則如“坐在城樓觀山景”,悠哉遊哉,啜著普洱,錘煉著腕下的一管柔毫,馳騁於宇宙之間,大氣象已然舒展開來……

禪道儒詩入書魂

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雲:“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曰如其人也”。反復品讀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呂崇有書法作品集》,可知先生是以“禪心、道心、儒心、詩心,心心入書魂”來為書。

禪者,徹悟宇宙人生,身在塵市,心在菩提,自性清靜也。先生作品集隨處可見禪心:“常記先哲咐真言,外師造化得心源。靜裡乾坤心多妙,拈花微笑一瞬間”。又“書道本自物外求,何必斤斤計美醜。無形大象何須執,天地之間一沙鷗”。好一個靜裡乾坤、無形大象。字字見佛理,處處露禪機。特大草書“禪”字,運筆輕鬆、沉穩,法無定法,結體開張自然,字外一派寂靜空靈境界。與之形成對應的是楷書對聯“真情翰墨,逸韻禪茶”,以張猛龍碑為骨,張黑女墓誌為韻,雲峰山刻石為勢,經石峪為氣,骨峻氣靜,儼然君子。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字,以泰山經石峪,四山摩崖字體寫成,雍容、閒雅、大度、莊嚴、靜氣,似佛陀降臨,具廟堂之氣,令人景仰。先生身居鬧市,其名不顯,非其名不顯,是藐視虛名,遠離顛倒,無意於顯,這豈不是禪心!

道者,老子曰:“道常無名樸”。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文子述老子語曰:“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宏廣大,不可為外,柝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總名也”。先生六十抒懷曰:“昊天宇宙在我心,滄桑世界若浮雲,六十初度如一瞬,八荒始越勝九陰,不以鵬鳥比鴻志,但將精氣禦風神,守一不二奇氣聚,三千世界任我行”。分明老莊精神,逍遙宏視,其篆、隸書,正是這逍遙宏視的充分表達,觀其作品大氣樸拙,不主故常。其自作普洱茶賦,其文言簡意賅,質樸大氣,其書既如深山老藤古樹,歷經滄桑,又如大千世界,雄奇渾樸,詩書合一。又如以東巴紙所書道德經句,主題思想,表現形式,書寫韻味完美結合,把這自然樸拙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可謂高也,大也,遠也,深也!

儒者,天地之心,風騷之意,浩然之氣,盡善盡美也。“誰道書生不經風,堅質浩氣自存雄。遺韻長存現本色,死而不亡越時空。”又“青藤道人才識高,藐視塵俗膽氣豪。昊天為書讀不盡,大海磨墨弄波濤。奇俠倚天舞長劍,天地為之也低昂,筆墨翻卷波濤驚,心潮起伏海嘯小。蜩鳩一躍榆枋高,竊笑大鵬萬里翔。可歎先生空懷志,心隨前賢逐浪高”!詩中有道,更有儒。是其志未申的風騷之意之真情激昂之渲瀉!觀先生作品,無論真、草、隸、篆、行,在開張、宏肆氣格下含蘊靜氣,剛健中正,決無怪異,與“子不語怪力亂神”是如此契合。字外似有聖影隨行!見“世間微塵”“得大自在,守靜無為”數字足可證之。正如司空圖詩品雲:“觀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氣,處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詩心者,言志,“思無邪”也,先生非詩人,然詩具真情,不以雕琢勝,字字入書魂!先生謙言:“吾非詩人,作詩抒懷、陶情入書耳”。陶情入書,正如先生作品集感悟篇言:“胸中有清風朗月,腕底出吳帶曹衣;胸中有浩然正氣,腕底出大唐中興;胸中有大千世界,腕底出摩崖石刻;胸中有風騷之意,腕底出祭侄蘭亭;胸中有虔誠率真,腕底出夏鼎周彝;胸中有山水清音,腕底出絕晌空靈;胸中有冰雪世界,腕底出潔淨澄明;胸中有風雲激蕩,腕底出交響宏偉;胸中有質樸之氣,腕底出自然率真;胸中有高韻深情,腕底出拔俗之韻;胸中有獨立人格,腕底無媚俗之氣;胸中有超然之氣,腕底必瀟灑出塵”!

先生“高、大、深、樸、純、簡、逸”的審美思想,正是這禪心、道心、儒心、詩心的最好表達。其書,動人心魄;其詩,直抒性靈;其人,誠實篤信。難道這不是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嗎?羅丹說:“偉大的藝術家總是冒著危險去推倒既成的偏見,偉大的藝術家到處聽見心靈在回答他的心靈”。先生的作品,必將產生更多更廣的心靈共鳴!

漢魏風骨六朝韻

在長期的書法探索中,先生從宇宙、人生、哲學的高度觀照和審視書法。故先生書法,含天地之心,高韻深情;具風騷之意,獨立蒼茫。其用筆沉穩而跳躍,筆筆中鋒,力透紙背,或重而不濁,或輕而不浮,或狂而不怪,或流而不滑,或紛而不亂。用意高妙,具古德之寧靜,無時人之燥迫,含天地之大氣,無井底之緊塞,堂堂正正,具君子之胸,渾厚酣暢,讀之如對至尊;品之,如飲甘醇。先生書法,漢魏風骨統馭而面目各具;其隸書,以張遷、禮器、石門為基,取精用宏,或稚幼,或古樸,或安詳,或靈動,或縱逸,或含蓄。其行書,以漢魏為基,或入篆意,或檀入草情,或羲之,或己意;或骨力崢崢,或柔情似水,或圓勤高吉,或穿插縱橫,自成高格,妙不自尋(如書東坡詩詞)。其草書,以羲之為基,上溯章草,下及癲狂,或高簡空靈,筆短意長(如書辛詞);或騰挪跳躍,音樂篇章(如書“問君能有幾多愁”大草中堂);或龍騰鳳翥、自由翱翔(如書毛澤東詞八尺四屏狂草);或大海狂濤,莽莽滄滄(如書李白“將進酒”狂草六條屏)。其楷書,以碑帖摩崖為基,方圓並用,形成了以鐘繇為基,滲加隸書筆法的小楷書;以大爨、靈廟碑為基,滲入己意的中楷書;以張猛龍、張黑女為基,滲加鄭文公的大楷書;以泰山經石峪為基,滲入四山摩崖的榜書。其篆書,以大篆溶入行書,大氣而寬博,高古而靈動。

更難得的是先生詩文之美、感悟之深,其書法才有了深厚的理論學養支撐,才產生了一種曠世之美。“誰道書生不經風,堅質浩氣自存雄。遺韻長存見本色,死而不亡越時空。”“日日臨池把墨研,心手雙暢遊太玄。浮生名利無緣我,好留風骨在人間。”真正的藝術家必須站在宇宙之外,俯仰人生。他應該視虛名如浮雲!浮雲過後,天空一片澄明;視貪利如糞土!得之者多,失之者多,得失之後,一無所有;包容一切!是非、善惡、榮辱、喜樂,波瀾之後,只剩下平靜;正視一切!從無終來,向無中去,只剩下靈魂的歸所;超越一切!“他是人類萬古不毀的實體,如同汪洋、大陸”;他充實、洗練、沉靜、大氣,把崇高的精神凝聚於作品之中;他不計收穫、不知疲倦,永無止境的提煉、昇華他的靈魂;他的內心是那麼淡定、閒雅、從容、安詳、自信,他在塑造一個崇高的生命體,一個不受塵染的靈魂!

淡泊名利璞歸真

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大篆到小篆,隸、行、草、楷各種字體逐漸形成,千年的書寫,筆墨揮灑間,透露著人文精神,並逐漸產生了世界獨一的書法藝術。書法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的核心之一,它不僅僅是講求書寫線條的審美,其內涵更是一種超乎筆劃之外的玄妙,是一個幽深無盡的文化世界。中國書法可謂“一墨大千,一點塵劫”。沈括《夢溪筆談》有雲:“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以行器求也。”書法注重的是內在精神,追求神與形,氣與韻的統一。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一種來自個人道德修養的“精神”。

呂崇有先生在他作品集中寫道:“澹然無極求至美,超然無礙歸至真,坦然無欲入大化,寂然無躁臻至純。”先生系出名師,潛心書法藝術一生,數十年來矢志不移,“吾生守拙孤獨行,獨耕硯田存道心,時人哪知愚人志,渺然世間一微塵。”“居塵世如大隱,祛俗念存素心”,以儒、道、釋為師,以天地為師,以古賢為師,形成了“高、大、深、樸、純、簡、逸”和“站在宇宙之外看世界,站在紅塵之外看人生,站在書法外看書法,把自然、人生、文化相融探尋和實踐書法藝術相結合”的審美理論。在藝術上萬取一收,形成了以漢魏風骨為主幹的高古、大氣、朴拙、自然、超逸的獨特書風。

有業內資深書法人士在解讀呂崇有書法作品時寫道:“他的作品線條渾圓爽俊,結體寬博巧妙,章法渾然天成。整篇作品通達豪放,神奇渾樸,氣勢磅礴。”

學者耿瑋評其書“那蒼古的線條,天真稚拙的結字,透出一種撼動心靈的美,使人仿佛看到了漢魏風骨的旌旗獵獵飄揚!”

雲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先生寫道:“從呂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一種寧靜致遠的境界,一種返樸歸真的表達,一種澹泊名利的情懷。”

旅居昆明的呂崇有先生于2011年12月,由雲南省文聯主辦、省博物館承辦了“呂崇有書法作品展暨《呂崇有書法作品集》首發式”,獲得極大成功,雲南省博物館收藏了他的12幅書法作品為館藏文物。展覽期間,一位八十歲的浙江籍收藏家孫德宏老先生感慨地說:“近二十年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展覽了。”

世人有形容“名不副實”者,觀先生反是“實過其名”,可歎矣!值得欣慰的是,先生的藝術成就和其人品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北上廣、港澳臺、滇川黔,國外如新加坡、美國、法國、加拿大的一些有識之士,都喜好並收藏先生的作品,尤其毛主席、鄧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國家領導人身邊工作人員也珍藏了先生的墨寶。佛說,廣大圓滿,無量寶香。願先生之書寶香世間、廣澤有情!


須知,這種創作更需功力和修養,這是一條艱辛之路。但先生的作品卻表現得輕鬆、自然、沉靜!讀了先生感悟篇詩文,才覺得這絕非偶然。這是一種高蹈——藐視浮華的高蹈;一種責任——書以載道的責任;一種探求——道、釋、儒文化相結合融入書法藝術的探求!不論結果如何,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高韻、一種深情!就一個書家的藝術生涯來說,功力、技巧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階段,其他如修為、感悟,更需要終身去學習、探索、豐富、昇華!審美體系的建立、人格的完善更至關重要。當然,已欠根基,又急著把自已驅往“套”中者,早已踏上了不歸路,徒喚奈何!先生則如“坐在城樓觀山景”,悠哉遊哉,啜著普洱,錘煉著腕下的一管柔毫,馳騁於宇宙之間,大氣象已然舒展開來……

禪道儒詩入書魂

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雲:“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曰如其人也”。反復品讀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呂崇有書法作品集》,可知先生是以“禪心、道心、儒心、詩心,心心入書魂”來為書。

禪者,徹悟宇宙人生,身在塵市,心在菩提,自性清靜也。先生作品集隨處可見禪心:“常記先哲咐真言,外師造化得心源。靜裡乾坤心多妙,拈花微笑一瞬間”。又“書道本自物外求,何必斤斤計美醜。無形大象何須執,天地之間一沙鷗”。好一個靜裡乾坤、無形大象。字字見佛理,處處露禪機。特大草書“禪”字,運筆輕鬆、沉穩,法無定法,結體開張自然,字外一派寂靜空靈境界。與之形成對應的是楷書對聯“真情翰墨,逸韻禪茶”,以張猛龍碑為骨,張黑女墓誌為韻,雲峰山刻石為勢,經石峪為氣,骨峻氣靜,儼然君子。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字,以泰山經石峪,四山摩崖字體寫成,雍容、閒雅、大度、莊嚴、靜氣,似佛陀降臨,具廟堂之氣,令人景仰。先生身居鬧市,其名不顯,非其名不顯,是藐視虛名,遠離顛倒,無意於顯,這豈不是禪心!

道者,老子曰:“道常無名樸”。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文子述老子語曰:“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宏廣大,不可為外,柝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總名也”。先生六十抒懷曰:“昊天宇宙在我心,滄桑世界若浮雲,六十初度如一瞬,八荒始越勝九陰,不以鵬鳥比鴻志,但將精氣禦風神,守一不二奇氣聚,三千世界任我行”。分明老莊精神,逍遙宏視,其篆、隸書,正是這逍遙宏視的充分表達,觀其作品大氣樸拙,不主故常。其自作普洱茶賦,其文言簡意賅,質樸大氣,其書既如深山老藤古樹,歷經滄桑,又如大千世界,雄奇渾樸,詩書合一。又如以東巴紙所書道德經句,主題思想,表現形式,書寫韻味完美結合,把這自然樸拙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可謂高也,大也,遠也,深也!

儒者,天地之心,風騷之意,浩然之氣,盡善盡美也。“誰道書生不經風,堅質浩氣自存雄。遺韻長存現本色,死而不亡越時空。”又“青藤道人才識高,藐視塵俗膽氣豪。昊天為書讀不盡,大海磨墨弄波濤。奇俠倚天舞長劍,天地為之也低昂,筆墨翻卷波濤驚,心潮起伏海嘯小。蜩鳩一躍榆枋高,竊笑大鵬萬里翔。可歎先生空懷志,心隨前賢逐浪高”!詩中有道,更有儒。是其志未申的風騷之意之真情激昂之渲瀉!觀先生作品,無論真、草、隸、篆、行,在開張、宏肆氣格下含蘊靜氣,剛健中正,決無怪異,與“子不語怪力亂神”是如此契合。字外似有聖影隨行!見“世間微塵”“得大自在,守靜無為”數字足可證之。正如司空圖詩品雲:“觀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氣,處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詩心者,言志,“思無邪”也,先生非詩人,然詩具真情,不以雕琢勝,字字入書魂!先生謙言:“吾非詩人,作詩抒懷、陶情入書耳”。陶情入書,正如先生作品集感悟篇言:“胸中有清風朗月,腕底出吳帶曹衣;胸中有浩然正氣,腕底出大唐中興;胸中有大千世界,腕底出摩崖石刻;胸中有風騷之意,腕底出祭侄蘭亭;胸中有虔誠率真,腕底出夏鼎周彝;胸中有山水清音,腕底出絕晌空靈;胸中有冰雪世界,腕底出潔淨澄明;胸中有風雲激蕩,腕底出交響宏偉;胸中有質樸之氣,腕底出自然率真;胸中有高韻深情,腕底出拔俗之韻;胸中有獨立人格,腕底無媚俗之氣;胸中有超然之氣,腕底必瀟灑出塵”!

先生“高、大、深、樸、純、簡、逸”的審美思想,正是這禪心、道心、儒心、詩心的最好表達。其書,動人心魄;其詩,直抒性靈;其人,誠實篤信。難道這不是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嗎?羅丹說:“偉大的藝術家總是冒著危險去推倒既成的偏見,偉大的藝術家到處聽見心靈在回答他的心靈”。先生的作品,必將產生更多更廣的心靈共鳴!

漢魏風骨六朝韻

在長期的書法探索中,先生從宇宙、人生、哲學的高度觀照和審視書法。故先生書法,含天地之心,高韻深情;具風騷之意,獨立蒼茫。其用筆沉穩而跳躍,筆筆中鋒,力透紙背,或重而不濁,或輕而不浮,或狂而不怪,或流而不滑,或紛而不亂。用意高妙,具古德之寧靜,無時人之燥迫,含天地之大氣,無井底之緊塞,堂堂正正,具君子之胸,渾厚酣暢,讀之如對至尊;品之,如飲甘醇。先生書法,漢魏風骨統馭而面目各具;其隸書,以張遷、禮器、石門為基,取精用宏,或稚幼,或古樸,或安詳,或靈動,或縱逸,或含蓄。其行書,以漢魏為基,或入篆意,或檀入草情,或羲之,或己意;或骨力崢崢,或柔情似水,或圓勤高吉,或穿插縱橫,自成高格,妙不自尋(如書東坡詩詞)。其草書,以羲之為基,上溯章草,下及癲狂,或高簡空靈,筆短意長(如書辛詞);或騰挪跳躍,音樂篇章(如書“問君能有幾多愁”大草中堂);或龍騰鳳翥、自由翱翔(如書毛澤東詞八尺四屏狂草);或大海狂濤,莽莽滄滄(如書李白“將進酒”狂草六條屏)。其楷書,以碑帖摩崖為基,方圓並用,形成了以鐘繇為基,滲加隸書筆法的小楷書;以大爨、靈廟碑為基,滲入己意的中楷書;以張猛龍、張黑女為基,滲加鄭文公的大楷書;以泰山經石峪為基,滲入四山摩崖的榜書。其篆書,以大篆溶入行書,大氣而寬博,高古而靈動。

更難得的是先生詩文之美、感悟之深,其書法才有了深厚的理論學養支撐,才產生了一種曠世之美。“誰道書生不經風,堅質浩氣自存雄。遺韻長存見本色,死而不亡越時空。”“日日臨池把墨研,心手雙暢遊太玄。浮生名利無緣我,好留風骨在人間。”真正的藝術家必須站在宇宙之外,俯仰人生。他應該視虛名如浮雲!浮雲過後,天空一片澄明;視貪利如糞土!得之者多,失之者多,得失之後,一無所有;包容一切!是非、善惡、榮辱、喜樂,波瀾之後,只剩下平靜;正視一切!從無終來,向無中去,只剩下靈魂的歸所;超越一切!“他是人類萬古不毀的實體,如同汪洋、大陸”;他充實、洗練、沉靜、大氣,把崇高的精神凝聚於作品之中;他不計收穫、不知疲倦,永無止境的提煉、昇華他的靈魂;他的內心是那麼淡定、閒雅、從容、安詳、自信,他在塑造一個崇高的生命體,一個不受塵染的靈魂!

淡泊名利璞歸真

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大篆到小篆,隸、行、草、楷各種字體逐漸形成,千年的書寫,筆墨揮灑間,透露著人文精神,並逐漸產生了世界獨一的書法藝術。書法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的核心之一,它不僅僅是講求書寫線條的審美,其內涵更是一種超乎筆劃之外的玄妙,是一個幽深無盡的文化世界。中國書法可謂“一墨大千,一點塵劫”。沈括《夢溪筆談》有雲:“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以行器求也。”書法注重的是內在精神,追求神與形,氣與韻的統一。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一種來自個人道德修養的“精神”。

呂崇有先生在他作品集中寫道:“澹然無極求至美,超然無礙歸至真,坦然無欲入大化,寂然無躁臻至純。”先生系出名師,潛心書法藝術一生,數十年來矢志不移,“吾生守拙孤獨行,獨耕硯田存道心,時人哪知愚人志,渺然世間一微塵。”“居塵世如大隱,祛俗念存素心”,以儒、道、釋為師,以天地為師,以古賢為師,形成了“高、大、深、樸、純、簡、逸”和“站在宇宙之外看世界,站在紅塵之外看人生,站在書法外看書法,把自然、人生、文化相融探尋和實踐書法藝術相結合”的審美理論。在藝術上萬取一收,形成了以漢魏風骨為主幹的高古、大氣、朴拙、自然、超逸的獨特書風。

有業內資深書法人士在解讀呂崇有書法作品時寫道:“他的作品線條渾圓爽俊,結體寬博巧妙,章法渾然天成。整篇作品通達豪放,神奇渾樸,氣勢磅礴。”

學者耿瑋評其書“那蒼古的線條,天真稚拙的結字,透出一種撼動心靈的美,使人仿佛看到了漢魏風骨的旌旗獵獵飄揚!”

雲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先生寫道:“從呂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一種寧靜致遠的境界,一種返樸歸真的表達,一種澹泊名利的情懷。”

旅居昆明的呂崇有先生于2011年12月,由雲南省文聯主辦、省博物館承辦了“呂崇有書法作品展暨《呂崇有書法作品集》首發式”,獲得極大成功,雲南省博物館收藏了他的12幅書法作品為館藏文物。展覽期間,一位八十歲的浙江籍收藏家孫德宏老先生感慨地說:“近二十年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展覽了。”

世人有形容“名不副實”者,觀先生反是“實過其名”,可歎矣!值得欣慰的是,先生的藝術成就和其人品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北上廣、港澳臺、滇川黔,國外如新加坡、美國、法國、加拿大的一些有識之士,都喜好並收藏先生的作品,尤其毛主席、鄧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國家領導人身邊工作人員也珍藏了先生的墨寶。佛說,廣大圓滿,無量寶香。願先生之書寶香世間、廣澤有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