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靈樞懸解》小針解二

所謂易陳者, 易言也。 難入者, 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 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 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 神者, 正氣也, 客者, 邪氣也。 在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 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 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 在遲速者, 徐疾之意也。 粗守關者, 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 知守氣也。 機之動, 不離其空中者, 知氣之虛實, 用針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 清靜以微者, 針以得氣, 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 氣盛不可以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 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髪者, 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 言不知補瀉之意, 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 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 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暗者, 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 上獨有之者, 盡知針意也。 往者為逆者, 言氣之虛而小, 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 言形氣之平, 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 正行無問者, 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 瀉也。 追而濟之者, 補也。

此解九針十二原小針之要。 易陳說而難深入, 以其難入, 是以難著於人也。 神乎神, 客在門, 神之所在, 客亦隨之, 言正邪之共會也。 以神者, 正氣也, 客者, 邪氣也。 在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 未能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 未能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粗守關者, 守四肢之關節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 知守氣機之動靜也。 機之動, 不離其空中者, 知孔穴之中經氣之虛實, 用針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 清靜以微者, 氣機之動, 難得易失, 針以得氣, 密意守氣而勿失也。 扣之不發者, 言不知補瀉之意, 血氣已至竭盡, 而邪氣猶不下也。 下, 去也。 往者為逆者, 言氣虛而小, 往多於來, 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 言形氣之平, 來如其往, 平者順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 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 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 去血脈也。 邪盛則虛之者, 言諸經有盛者, 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 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 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者, 言實者有氣, 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 若亡若存者, 言氣之虛實, 補瀉之先後也, 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 若得若失者, 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 瀉則怳然若有失也。 宛、莞同, 音鬱。 佖, 音必。

《素問·針解》:刺虛則實之者, 針下熱也, 氣實乃熱也。 滿而瀉之者, 針下寒也。 宛陳則除之者, 去惡血也。 邪盛則虛之者, 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 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 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 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 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 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 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 離其法也。 佖, 滿也。 揚子《校獵賦》:駢衍佖路。 佖然有得, 得意之貌也。

夫氣之在脈也, 邪氣在上者, 言邪氣之中人也高, 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於胃,

其精氣上注於肺, 濁溜於腸胃, 言寒溫不適, 飲食不節, 而病生於腸胃, 故曰濁氣在中也。 清氣在下者, 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 必從足始, 故曰清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 取之上。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 取之陽明合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 言淺浮之病, 不欲深刺也, 深之則邪氣從之入, 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 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取五脈者死, 言病在中, 氣不足, 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 取三脈者恇, 言盡瀉三陽之氣, 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 言取尺之五裡, 五往者也。 奪陽者狂, 正言也。

氣之在脈也, 邪氣在上者, 言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邪氣之中人也高。 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 言水穀入胃, 其精氣上注於肺, 其濁氣溜於腸胃,

寒溫不適宜, 飲食不節儉, 病生腸胃, 郁滿不運, 故曰濁氣在中也。 清氣在下者, 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 必從足始, 故曰清氣在下也。 諸經孔穴, 多在陷中,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 取之上焦諸穴。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 取之陽明之合穴也, 三裡。 刺其合穴, 以瀉陽明胃氣之鬱, 故濁氣出,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 言邪客皮毛, 淺浮之病, 不欲深刺, 深則邪氣從之內入, 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脈, 各有所處者, 言經絡淺深, 各有所主也。 淺則及皮肉, 深則及筋骨。 五脈, 五臟之五俞, 取五脈者死, 言病屬中, 氣不足, 又以針大瀉其諸陰之脈, 瀉五臟五俞也。 重傷其中氣也。 三陽, 手足三陽經, 取三脈者恇, 言盡瀉三陽之氣, 令病人恇然怯弱, 不能復舊也。 五裡, 尺澤後之五裡,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裡,五往而氣盡者也。玉版:迎之五裡,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腧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五裡,手陽明經穴,禁刺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狂者恇怯不寧,傷寒汗多陽亡,而生驚狂者也,取三脈者恇,正此謂也,故曰正言。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修明,修明則聲彰,聲彰則言聲與平生異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又知調尺寸大小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持寸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視其目色二句,舊誤在四時氣。持氣口人迎六句,亦誤在四時氣。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針入則以右手推之,針出則以左手持而禦之。按其針孔以禦之,恐正氣泄而邪氣入也。終始,本經篇名。一其形,聽其動靜,所以調其氣也。所謂一者,持其心而不亂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又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又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徐,故躁。輸與腧通。

陽氣反入,陽氣內陷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九針十二原: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謂氣穴三百六十五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裡,五往而氣盡者也。玉版:迎之五裡,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髒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腧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五裡,手陽明經穴,禁刺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狂者恇怯不寧,傷寒汗多陽亡,而生驚狂者也,取三脈者恇,正此謂也,故曰正言。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修明,修明則聲彰,聲彰則言聲與平生異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又知調尺寸大小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持寸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視其目色二句,舊誤在四時氣。持氣口人迎六句,亦誤在四時氣。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針入則以右手推之,針出則以左手持而禦之。按其針孔以禦之,恐正氣泄而邪氣入也。終始,本經篇名。一其形,聽其動靜,所以調其氣也。所謂一者,持其心而不亂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又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又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徐,故躁。輸與腧通。

陽氣反入,陽氣內陷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九針十二原: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謂氣穴三百六十五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