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先棄按揭貸再棄房抵貸,小銀行們打的什麼算盤?

據中國證券報消息, 多家中小銀行暫停個人住房抵押消費貸業務(即房抵貸業務)。 在銀行業推動零售轉型、靠消費貸款實現淨利潤逆勢增長的的背景下,

暫停房抵貸業務, 難免有點自斷臂膀的意味。

看上去, 是有一些理由, 比如貸款資金流入樓市的風險、比如追逐利率更高的信用貸業務, 但是, 就中小銀行自身所處的競爭環境看, 這麼做, 真的想清楚了嗎?

恐怕未必。

追逐性價比, 戰略性“放棄”住房按揭貸款

2012年以來, 銀行業對公貸款出現大面積不良, 不得已開啟了零售轉型之路, 經過幾年的探索, 個人貸款已然佔據了新增貸款的半壁江山。

在個人貸款中, 按照貸款投向可分為住房按揭貸款、消費貸款和經營性貸款三類, 不同銀行採取不同策略、倚重不同產品實現了零售轉型。

就大銀行而言, 住房按揭貸款一直是個貸部門的定海神針, 占比逐年提升。 2012-2017年, 中農工建交郵儲六家銀行中, 住房按揭貸款在個人貸款中的平均占比從64.69%升至76.44%, 是其零售業務成功轉型的最大功臣。

所以, 只要守住住房按揭貸款, 國有大行是不介意對個人消費貸動刀的, 收緊房抵貸無礙大局。

而對中小銀行而言, 情況正好相反。

2010-2017年, 上市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平均情況看, 消費貸款在個人貸款中的占比從13.16%升至36.85%, 而住房按揭貸款占比, 則從73.56%降至44.35%。

與國有大行集中精力搞住房按揭貸款不同, 過去幾年, 中小銀行的策略顯然是戰略性“放棄”住房按揭貸款, 集中精力抓個人消費貸款的增長。

原因不難理解, 住房按揭貸款不賺錢, “性價比”很低。

5年期以上基準利率貸款4.9%, 按首套房上浮5%-20%看, 住房按揭貸款利率基本在5.15%-5.88%之間, 和1年期同業存款利率差不多, 可見住房按揭貸款沒什麼賺頭。

對於中小銀行而言, 本來就面臨吸儲難的問題, 資金多來源於理財資金和同業資金,

成本較高, 自然要“高進高出”, 戰略性“放棄”低利率的按揭貸款, 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棄了按揭, 再棄房抵貸?

個貸業務中, 除了按揭貸款業務, 便是個人經營貸和消費貸, 按照抵押物的不同, 這兩類貸款均可劃歸為房抵貸、車抵貸和信用貸三類。

房抵貸和車抵貸有靠譜的抵押物, 額度大(一般20萬以上)、利率低;信用貸, 一旦出現逾期, 銀行缺乏處置物, 額度低、利率高。

以房抵貸為例, 銀行的產品一般上浮35%-40%左右, 年化利率6.4%-6.6%之間, 中小銀行的利率定價還會再高一些, 但基本不會太離譜。

這個利率, 已然不低, 但與信用卡借款年化15%-18%的水準比, 還是相形見絀。 集中資源, 主攻價格更高的信用卡借款和信用貸, 在戰略層面說得通。

過去的幾年,銀行也是這麼做的,尤其是2016年以來,信用卡業務取得了爆發式增長,2017年,新增髮卡量更是達到1.23億張。

只是,戰略性“放棄”房抵貸業務,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收益水準低。就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市場機構相似產品看,房抵貸業務的綜合成本完全可以媲美信用卡借款。

以平安普惠的宅e經營貸產品來看,其收費結構為:

首先會有3%的一次性放款手續費,接下來會有針對借款餘額的月0.68%~0.77%利息和針對借款額的月0.4%~0.5%擔保費。

若貸款期限為1年,年化綜合成本約為20%-24%之間,比信用卡業務還要賺錢。參照這個定價模式,中小銀行在房抵貸業務上完全還有很大的空間可挖。

中小銀行之所以收緊該業務,還是要回到政策性風險上來。

自從中央明確“房住不炒”的原則以來,控制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便成為監管機構落實中央政策的重要抓手。

2017年9月,住建部、人行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規範購房融資和加強反洗錢工作的通知》(建房【2017】215號文),嚴控信貸資金用於購房首付款,重申了房地產公司、仲介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得變相提供首付貸融資,嚴禁個人綜合消費貸款等資金挪用于購房,並加大從從業機構的違規查處力度。

隨後,地方銀監局出臺配套細則,嚴查大額消費貸資金用途。如2017年9月,北京銀監局發佈《關於開展銀行個人貸款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檢查的通知》,明確指出,

“轄內個別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存在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用於購房的情況,這類行為不符合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要求”,

並要求轄內機構就單筆貸款20萬以上的個人消費貸和單筆貸款100萬以上的個人經營貸進行自查,其中,房抵貸業務便是重點的檢查對象。

監管檔發佈後,銀行業普遍加大了對大額消費貸的資金用途查處力度,隨著一些金融機構的受罰,怕麻煩,擔心惹來政策風險,趁著資金額度緊張,暫時收緊房抵貸業務也就順理成章了。

轉型零售業務,中小銀行的騰挪空間在哪裡?

銀行收緊房抵貸業務,其他放貸機構自然會填補市場缺口,對於借款人群體,並不會有實質的影響。

只是,中小商業銀行的騰挪空間並不大。

面對金融業務互聯網化的衝擊,大型銀行依靠龐大的客戶基礎、成本優勢和人才優勢,與互金巨頭競相發力金融科技,競合發展,有望成功轉型。

而地方性中小銀行,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偏居一隅,客戶、資金、人才無所不缺。

隨著業務的互聯網化拉平了物理地域的差距,地方性客戶可以便捷地享受全國性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優勢不再,產品少、體驗差、利率高等劣勢反而一一暴露,壓力倍增。

就消費金融業務而言,優質客群有大銀行和互金巨頭,資信稍差的次級客群有大量的小貸公司、P2P平臺服務,中小銀行的差異化之路,只能是大銀行嫌麻煩、互聯網機構的利又太高的業務,比如房抵貸業務。

其實,對於房抵貸業務,政策上並未禁止,只不過要求加強貸款用途管理而已。大銀行可以嫌麻煩,而中小銀行不可以,多做些麻煩事,才有差異化的空間。

所以,兜兜轉轉,恐怕還要把這類業務給撿起來吧,哪又何必放棄呢。

戰略層面的不清晰,恐怕才是中小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

過去的幾年,銀行也是這麼做的,尤其是2016年以來,信用卡業務取得了爆發式增長,2017年,新增髮卡量更是達到1.23億張。

只是,戰略性“放棄”房抵貸業務,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收益水準低。就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市場機構相似產品看,房抵貸業務的綜合成本完全可以媲美信用卡借款。

以平安普惠的宅e經營貸產品來看,其收費結構為:

首先會有3%的一次性放款手續費,接下來會有針對借款餘額的月0.68%~0.77%利息和針對借款額的月0.4%~0.5%擔保費。

若貸款期限為1年,年化綜合成本約為20%-24%之間,比信用卡業務還要賺錢。參照這個定價模式,中小銀行在房抵貸業務上完全還有很大的空間可挖。

中小銀行之所以收緊該業務,還是要回到政策性風險上來。

自從中央明確“房住不炒”的原則以來,控制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便成為監管機構落實中央政策的重要抓手。

2017年9月,住建部、人行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規範購房融資和加強反洗錢工作的通知》(建房【2017】215號文),嚴控信貸資金用於購房首付款,重申了房地產公司、仲介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得變相提供首付貸融資,嚴禁個人綜合消費貸款等資金挪用于購房,並加大從從業機構的違規查處力度。

隨後,地方銀監局出臺配套細則,嚴查大額消費貸資金用途。如2017年9月,北京銀監局發佈《關於開展銀行個人貸款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檢查的通知》,明確指出,

“轄內個別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存在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用於購房的情況,這類行為不符合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要求”,

並要求轄內機構就單筆貸款20萬以上的個人消費貸和單筆貸款100萬以上的個人經營貸進行自查,其中,房抵貸業務便是重點的檢查對象。

監管檔發佈後,銀行業普遍加大了對大額消費貸的資金用途查處力度,隨著一些金融機構的受罰,怕麻煩,擔心惹來政策風險,趁著資金額度緊張,暫時收緊房抵貸業務也就順理成章了。

轉型零售業務,中小銀行的騰挪空間在哪裡?

銀行收緊房抵貸業務,其他放貸機構自然會填補市場缺口,對於借款人群體,並不會有實質的影響。

只是,中小商業銀行的騰挪空間並不大。

面對金融業務互聯網化的衝擊,大型銀行依靠龐大的客戶基礎、成本優勢和人才優勢,與互金巨頭競相發力金融科技,競合發展,有望成功轉型。

而地方性中小銀行,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偏居一隅,客戶、資金、人才無所不缺。

隨著業務的互聯網化拉平了物理地域的差距,地方性客戶可以便捷地享受全國性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優勢不再,產品少、體驗差、利率高等劣勢反而一一暴露,壓力倍增。

就消費金融業務而言,優質客群有大銀行和互金巨頭,資信稍差的次級客群有大量的小貸公司、P2P平臺服務,中小銀行的差異化之路,只能是大銀行嫌麻煩、互聯網機構的利又太高的業務,比如房抵貸業務。

其實,對於房抵貸業務,政策上並未禁止,只不過要求加強貸款用途管理而已。大銀行可以嫌麻煩,而中小銀行不可以,多做些麻煩事,才有差異化的空間。

所以,兜兜轉轉,恐怕還要把這類業務給撿起來吧,哪又何必放棄呢。

戰略層面的不清晰,恐怕才是中小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