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弟子規》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進必趨, 退必遲”:拜見長輩時, 不要慢吞吞, 一副不情願的樣子, 而應快步上前, 以示對長輩的尊重;從尊長身邊告退時, 不要轉身就跑, 好像巴不得快點離開, 而應緩慢地退出。 所以, 來要快, 但也不能太快, 像小孩一樣沖過去, 會把別人嚇一跳;去要慢, 要有種依依不捨之情。

“問起對, 視勿移”:拜見的過程中, 當長輩問話時, 應起身恭敬回答, 目光注視著長輩, 不可左顧右盼、東張西望。 昨天, 我問文殊學校的幾個孩子:“你們叫什麼名字?什麼時候來的?”他們什麼都不說。 我問了兩遍沒人應,

就不再問了。 可能是老師沒教過吧?按理說, 這些孩子應該恭敬我才對, 因為我是他們老師的老師(眾笑)。 但他們好像沒有感覺, 眼睛東看西看, 還互相嬉戲打鬧, 一點規矩也沒有。 這是第一次, 我不想說太多, 希望以後問話時, 答得好、答得不好都要開口。 比如我問:“你叫什麼?”大家應爭先恐後地回答:“我叫益西多吉!”“我叫胖胖!”……

在漢地, 我看到一些孩子很可愛, 可能是父母教導有方, 讓他念“阿彌陀佛”, 他馬上合掌念;叫他磕頭, 他馬上就趴在地上。 表面上這只是一種“聽話”, 但有了它, 孩子長大後, 領導、尊長說什麼, 他會一呼即應、馬上執行, 這對一生有很大幫助。 如果從小怎麼叫也不應、怎麼問也不說, 那到了工作崗位、僧眾團體後, 領導或法師吩咐一些事,

他不但不會做, 還會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這樣肯定讓人不悅。 所以, 看似小小的行為, 對人生卻有重大的影響。

古人常說:“人不學, 不知‘道’。 ”故對這些人倫之道, 我們一定要學。 在這個地球上, 天有天道, 地有地道, 人也有人道。 那麼, 何為人道呢?簡單而言, 就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該做的要做, 不該做的不做。 像在宇宙太空中, 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的軌道, 假如不按軌道運行, 就會與其他星球發生碰撞, 人同樣也是如此, 所以對生存所需的自然規律, 每個人務必要學習。

若不學古人的甚深教誨, 自然也就不會入道, 猶如野馬不被馴服, 就無法步入正途一樣。 而要想學習, 就要常讀聖賢書。 古人說得好:“三日不讀書, 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我很喜歡這句話!確實, 有些人剛來學院時, 每天都去聽課, 那時面目很可愛, 心性也調柔。 但過段時間, 不知是業力現前還是非人教唆, 他不願聽課了, 此時再看到他, 感覺有點可怕, 好像很野蠻、很兇惡一樣。 不說別人, 我自己也是如此, 有時出去看病一個月, 不講法也不聞法, 就會覺得:“是不是我的樣子變得很難看、很可惡?是不是別人都怕我?還是回去吧, 應該講一點法。 ”

所以, 天天學習很重要。 我非常佩服一些老法師、老修行人, 他們聞思不是淺嘗輒止、得少為足, 而是“活到老, 學到老”。 只有這樣, 所學的方方面面知識, 才可以調伏自己, 也可以教化別人。 所謂文化, 有人解釋為通過“文”學來調“化”心靈, 而這種調化, 需要很長時間。

當然, 學習的內容, 可以是天文地理等包羅萬象的學問, 但更重要的是, 應該學些調伏煩惱、約束行為的經論教言。 即使不能長期廣泛地聞思, 哪怕學一兩本書, 每天用幾個偈頌來要求自己, 也非常有必要。

總之, 做人就要學禮, 像這裡的“視勿移”, 就體現了細微禮節的重要性。 其實看一個人的眼神, 基本能了知他的心與定力, 若能做到“視勿移”,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 會給別人留下比較好的印象。 否則, 跟人說話時, 眼睛東瞟西瞅, 即使只是短短的接觸, 也會讓人生厭:“這個修行人不行, 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所以, 現在國際上的交往, 講究各種公關禮節, 如今學的人也很多。 如果不瞭解這些基本規則, 要想在這個社會存活下去,

勢必有很大的困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