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蔡漢順|灞橋,一幅千古流傳的絕世名畫

灞橋, 一幅千古流傳的絕世名畫

圖文|蔡漢順

我到西安灞橋區, 已經是好多次了, 本想為灞橋寫點文字, 但灞橋的文字的確不好寫, 說灞橋的文字不好寫, 原因有二, 一是本人孤陋寡聞才疏學淺, 況兼詞不達意, 怕寫不好, 有辱揭陽文人;二是西安灞橋歷史悠久底蘊深邃, 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之稱, 因而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就更不敢寫了。 總之, 且不說八水繞長安灞橋自得三水的地理風水, 就其厚重博大的歷史文化就如一幅古老的山水畫, 讓你猜不透摸不著。

本次我從漢中轉道來到灞橋, 眼前灞橋兩岸,

河灘寬闊, 長橋跨河, 垂柳依依, 碧水藍天, 一望無垠。 暮春時節, 風吹柳絮, 漫天飛舞, 宛如雪花。 聽熟識歷史的司機介紹:這就是歷代詩人詠贊不已的“灞橋風雪”.漢唐時節, 長安人有親戚朋友東行時, 常常要三十裡相送到灞橋驛, 那肘的灞橋驛也稱滋水驛, 在灞橋驛折柳贈別, 因“柳”與“留”二字諧音, 有表示留戀不舍之情之意, 故而, 久而久之, 灞柳、灞橋竟成為鄉思與離愁的代名詞。 出租司機的這番言語, 引起了我的共鳴, 我想古城西安的計程車司機尚且對西安歷史這麼瞭解, 枉我人稱半個文人, 無論如何我應該向這位計程車司機學習, 為灞橋寫點文字, 於是我鼓起勇氣又開始萌發寫作的念頭。

灞橋, 在我的視線下:她不僅是一座名城, 更是一座城市厚重文化底蘊積澱的胎記, 是一座城市的臍帶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再生。

說她是一座城市厚重文化底蘊積澱的胎記。 並不是我一時的衝動, 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她位於古城西安東郊, 有紫氣東來之祥兆, 是一塊神奇的聖土。

自中國古人類社會誕生之日起, 灞橋就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眾所周知, 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灞河, 由東南流向西北, 與滻河匯流後注入渭河。 中國古人類起源、中國文明起源、華夏文明起源均與此密切相關。 從公王嶺到陳家窩再到華胥古鎮、從老牛坡到西安半坡, 中國古人類百萬年的歷史畫卷, 從猿人到智人再到新人的全部進化歷程, 在灞河兩岸層層疊疊展開, 五彩繽紛, 令人目不暇接, 歎為觀止!僅此一點, 在陝西, 在中國, 乃至全世界絕無二處!所以說灞河才是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 同時, 她又是一本發黃的史書, 見證了老子騎牛, 紫氣東來, 樓觀傳道。 平王東遷, 白鹿神游, 使白鹿原由此聞名遐邇。
見證了秦穆公稱霸西戎, 更滋水為灞水, 以彰霸業, 築灞城以固關中, 遂成“春秋五霸”之一的偉績。 見證了在老牛坡燎原一組沙河村破土而出“中華第一磚”, 把“秦磚漢瓦”的傳統說法向前推進了三千年。 見證了在十裡鋪米家崖遺址新出土的移動陶灶和漏斗, 為五千年前中國人製造啤酒的實物提供了證據。 她又見證了在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網紋盆”和“雙耳尖底瓶” , 集中地反映了遠古人類從具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的過程, 把“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足足一千年。 如果說古都西安的歷史文化是個初生的嬰兒, 那麼灞橋的歷史文化就是這個初生的嬰兒身上的胎記, 永遠揮之不去。 因而, 說她是一座城市的胎記、是厚重文化底蘊的積澱實不為過。

說她是一座城市的臍帶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再生, 是指她這裡有著一群不圖名、不為利、忘我為文大力傳承傳播歷史文化的人。

現在的西安灞橋區, 後來居上, 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同步進行, 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注重文化生活。 你隨便走進一條巷的一戶人家, 是藝術家或者是公人、小職員、個體的商販, 他們的客廳必是懸掛了裝裱考究的字畫, 桌櫃上必是擺設了幾件古陶舊瓷。 對於書法繪畫的理解, 對於文物古董的理解的珍存, 成為他們生活的基本要求。 你再看看它們的濕地公園, 這邊三五成群的民間藝人, 拿著各種各樣的樂器演奏古老的秦腔和經典的灞橋長歌。 那邊書法愛好者拿著自製的毛筆書寫盡唐風漢韻。晚上又有時髦的廣場大媽,她們翩躚起舞,以優美的舞姿悠揚的樂曲歌唱偉大祖國,再現大唐盛世之錦繡斑斕。又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本次我灞橋之行,應了一位文友之邀到她家作客,在她家裡,目睹她十幾歲的兒子正在夜自修,這位聰明的孩子見我到他家作客,不用父母提醒,就倒了杯清茶給我,我與他聊了幾句,問他是否能背出有關古人描寫灞橋區的古詩,他居然不假思索背出了韓退之游太平公主莊園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白居易恥朝堂的“白鹿原頭信馬行”。李太白行送別的“黃鸝愁絕不忍聽” 等千古名句,實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些源於生活來自民間的草根文化,草根也英雄,他們堪稱是這個城市一朵永不凋謝的文化之花。

更值得稱道的是,在這裡我們還看到了一群喜歡文化、熱愛文化、傳承文化的人,他們是航太四院文學協會會長伏萍老師,陝西省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中短篇小說創作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延河文學月刊副主編姚逸仙老師,著名書法家、畫家王季慶老師,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金融作家協會秘書長、陝西省文學藝術創作人白來勤老師,陝西省職工美術家協會會員、灞橋書畫院院長張養平老師,國際港務區党家中心小學雲紅衛校長,航太四院本級工會主席劉繼全主席,社區副主任党端婧老師,洪慶文化藝術協會會長路光暢老師,主持人張鳳閣老師,陝西職工作協會會員、航太四院文學協會秘書長、洪慶文化藝術協會副秘書長王曉萍老師等,他們這些人只為了共同愛好的文學緣,經常走在一起共同學習相互提高,大力弘揚博大精深的古都文化,經常組織形式多樣的各種學術交流會,為灞橋區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堪稱灞橋區的文化傳承長青柳,令人敬仰!

這次我到灞橋區,有幸得到他們的高規格接侍,參加由航太四院文學協會在灞橋區帝都天元大酒店主辦的“文學藝術交流會” ,到會專家學者歡聚一堂暢所欲言,他們對新吋文學創作的精彩發言,可謂餘音嫋嫋,縈繞難忘。特別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著名書畫家王季莊老師對翰墨丹青的解讀,入木三分,富有哲理,讓人信服。他說:“有花無月恨茫茫,有月無花恨轉長;花美似人臨月鏡,月明如水照花香。山水筆墨,美人花月,技藝尚淺,心智很高,鋪開宣紙,磨墨提筆,臨花照水,學著一筆一劃,一勾一描,莫敢怠慢!然,學藝未到,即便有幾年底子,始終不甚滿意。卷帙浩繁,才閱冰山茫茫一角,曆覽古朝前朝,文人墨蹟堪堪紙上,細細領讀,慢慢閱然,方覺自己太過輕狂。纂、隸、草、楷、行,五千年先後隨行華夏。名家迭出,燦燦其華。丹青妙筆,墨香溫存,千載過後不減其華。秦時明月照秦相,李斯纂書天下行;東漢南北兩朝時,蔡邕漢隸杜康草;三國兩晉書聖行,隋唐楷字承先後;盛唐錦繡多才子,歐陽凝式冠翰墨。蔡襄東坡出新意,筆在意內境隨心。元來趙體成主流,溫軟飄逸真秀妍;明朝祝文王三子,最喜唐寅真風流;清朝末路動盪時,猶有有為與金農。欲訴華夏書法史,可謂三天三夜道不完!看罷不覺淚汗顏,又自欣欣心自喜。吾雖未到潑墨萬里明月樓之境,也未達一手書盡古今愁之能。然,詞風雅韻,宋帖臨摹,於清晨午後,陽光微醺之際,臨窗而立,執筆著墨,以尚顯拙劣之筆,書寫心內樸實之境,也未嘗不是件雅文軼事。但求何故知何因,疏於紙墨訴心情。筆墨紙上,方寸之間,一字一句,凝神提筆,雖疏於技藝,然,可養其心性,平心靜氣,內斂昇華心之橫放激狂;抒胸中悶結之氣,散心中窩囊之鬱。於一筆一劃,橫豎撇那之間,領略個中意境;又在偶爾著墨幾筆的山水畫裡,猶自閒庭信步,不可謂不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書中有言,習書法之道,不在一朝一夕,一喜一怒間,更不是意來之時,偶爾隨意寫寫。必須勤耕不挫,孜孜不倦,深入生活;切忌狂妄虛偽、恃才傲物;既要嚴防墨守成規,又需意境通達,鑒往創新;然至關之點,便是堅持。古有王獻之臨池著墨,久之,水成墨色,後終成一代書法名家。可見其心之恒!吾雖無成大業之淩雲壯志,然,既是做了,便要堅持。三五常時,每日臨摹一帖,間或書成幾筆,聊慰時光漫漫。胸中日月明,腳下陰陽停。賞罷了一江風月夜無邊,提筆寫流年。筆鋒纏綿,點過睛描過線,都繪著似水流年。數流年,惦流連,握在手指間,洇墨一片。沐著雲,披著霞,看夕陽落滿天。筆下藏著悱惻千言,案前欲描欲繪丹青顏,只是尚未得道點墨成仙!都說鮮衣怒馬正少年,恰逢花正香天正好,我提筆寫幾行,訴一下心中之所望,書一場少年好時光。 書法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望著眼前這位耄耊之年的長者,聯想這幾天我在灞橋的所見所聞,可謂窺一斑而見全豹。我為灞橋更幸,更幸在這急躁浮華的時下,灞橋還有這麼一群忘我為文熱衷文學的接力者,他們確實是一座城市的臍帶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再生,當之無愧!

有人說:西安作為13朝古都繁華已過,今非早比。我承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已不在這裡。但可愛的是,時至今日,氣派不倒,風範猶存,西安仍是全世界的範圍內最具魅力的古都,我認識西安灞橋緣於八十年代的陝西民歌《灞橋枊》,而真正瞭解西安灞橋卻是近幾年的灞橋之行。西安灞橋確如歌詞中說的“它並非只是一杯酒” ,她是一壺濃烈的老酒,讓你口齒留香。也讓我想到了宋朝的張擇瑞。

陽春三月,綠色湧動,春風旖旎。身為翰林待詔的張擇瑞從宮廷裡溜出來,到都城汴梁的館子裡喝酒。春色滿眼,酒昋彌漫,張擇瑞望著都城的繁華市景,萌生出一個願望,就是用圖畫還原出一個汴梁來。這次酒後的心願,成就了一幅千古流傳的絕世名畫《清明上河圖》。

同理,西安灞橋的文朋好友不遜色于張擇瑞,他們與灞橋一樣也是一幅千古流傳的絕世名畫!

作者簡介: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揭陽市榕城區東興綜合文化站站長,有多篇文章發表,有散文隨筆出版。

那邊書法愛好者拿著自製的毛筆書寫盡唐風漢韻。晚上又有時髦的廣場大媽,她們翩躚起舞,以優美的舞姿悠揚的樂曲歌唱偉大祖國,再現大唐盛世之錦繡斑斕。又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本次我灞橋之行,應了一位文友之邀到她家作客,在她家裡,目睹她十幾歲的兒子正在夜自修,這位聰明的孩子見我到他家作客,不用父母提醒,就倒了杯清茶給我,我與他聊了幾句,問他是否能背出有關古人描寫灞橋區的古詩,他居然不假思索背出了韓退之游太平公主莊園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白居易恥朝堂的“白鹿原頭信馬行”。李太白行送別的“黃鸝愁絕不忍聽” 等千古名句,實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些源於生活來自民間的草根文化,草根也英雄,他們堪稱是這個城市一朵永不凋謝的文化之花。

更值得稱道的是,在這裡我們還看到了一群喜歡文化、熱愛文化、傳承文化的人,他們是航太四院文學協會會長伏萍老師,陝西省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中短篇小說創作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延河文學月刊副主編姚逸仙老師,著名書法家、畫家王季慶老師,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金融作家協會秘書長、陝西省文學藝術創作人白來勤老師,陝西省職工美術家協會會員、灞橋書畫院院長張養平老師,國際港務區党家中心小學雲紅衛校長,航太四院本級工會主席劉繼全主席,社區副主任党端婧老師,洪慶文化藝術協會會長路光暢老師,主持人張鳳閣老師,陝西職工作協會會員、航太四院文學協會秘書長、洪慶文化藝術協會副秘書長王曉萍老師等,他們這些人只為了共同愛好的文學緣,經常走在一起共同學習相互提高,大力弘揚博大精深的古都文化,經常組織形式多樣的各種學術交流會,為灞橋區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堪稱灞橋區的文化傳承長青柳,令人敬仰!

這次我到灞橋區,有幸得到他們的高規格接侍,參加由航太四院文學協會在灞橋區帝都天元大酒店主辦的“文學藝術交流會” ,到會專家學者歡聚一堂暢所欲言,他們對新吋文學創作的精彩發言,可謂餘音嫋嫋,縈繞難忘。特別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著名書畫家王季莊老師對翰墨丹青的解讀,入木三分,富有哲理,讓人信服。他說:“有花無月恨茫茫,有月無花恨轉長;花美似人臨月鏡,月明如水照花香。山水筆墨,美人花月,技藝尚淺,心智很高,鋪開宣紙,磨墨提筆,臨花照水,學著一筆一劃,一勾一描,莫敢怠慢!然,學藝未到,即便有幾年底子,始終不甚滿意。卷帙浩繁,才閱冰山茫茫一角,曆覽古朝前朝,文人墨蹟堪堪紙上,細細領讀,慢慢閱然,方覺自己太過輕狂。纂、隸、草、楷、行,五千年先後隨行華夏。名家迭出,燦燦其華。丹青妙筆,墨香溫存,千載過後不減其華。秦時明月照秦相,李斯纂書天下行;東漢南北兩朝時,蔡邕漢隸杜康草;三國兩晉書聖行,隋唐楷字承先後;盛唐錦繡多才子,歐陽凝式冠翰墨。蔡襄東坡出新意,筆在意內境隨心。元來趙體成主流,溫軟飄逸真秀妍;明朝祝文王三子,最喜唐寅真風流;清朝末路動盪時,猶有有為與金農。欲訴華夏書法史,可謂三天三夜道不完!看罷不覺淚汗顏,又自欣欣心自喜。吾雖未到潑墨萬里明月樓之境,也未達一手書盡古今愁之能。然,詞風雅韻,宋帖臨摹,於清晨午後,陽光微醺之際,臨窗而立,執筆著墨,以尚顯拙劣之筆,書寫心內樸實之境,也未嘗不是件雅文軼事。但求何故知何因,疏於紙墨訴心情。筆墨紙上,方寸之間,一字一句,凝神提筆,雖疏於技藝,然,可養其心性,平心靜氣,內斂昇華心之橫放激狂;抒胸中悶結之氣,散心中窩囊之鬱。於一筆一劃,橫豎撇那之間,領略個中意境;又在偶爾著墨幾筆的山水畫裡,猶自閒庭信步,不可謂不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書中有言,習書法之道,不在一朝一夕,一喜一怒間,更不是意來之時,偶爾隨意寫寫。必須勤耕不挫,孜孜不倦,深入生活;切忌狂妄虛偽、恃才傲物;既要嚴防墨守成規,又需意境通達,鑒往創新;然至關之點,便是堅持。古有王獻之臨池著墨,久之,水成墨色,後終成一代書法名家。可見其心之恒!吾雖無成大業之淩雲壯志,然,既是做了,便要堅持。三五常時,每日臨摹一帖,間或書成幾筆,聊慰時光漫漫。胸中日月明,腳下陰陽停。賞罷了一江風月夜無邊,提筆寫流年。筆鋒纏綿,點過睛描過線,都繪著似水流年。數流年,惦流連,握在手指間,洇墨一片。沐著雲,披著霞,看夕陽落滿天。筆下藏著悱惻千言,案前欲描欲繪丹青顏,只是尚未得道點墨成仙!都說鮮衣怒馬正少年,恰逢花正香天正好,我提筆寫幾行,訴一下心中之所望,書一場少年好時光。 書法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望著眼前這位耄耊之年的長者,聯想這幾天我在灞橋的所見所聞,可謂窺一斑而見全豹。我為灞橋更幸,更幸在這急躁浮華的時下,灞橋還有這麼一群忘我為文熱衷文學的接力者,他們確實是一座城市的臍帶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再生,當之無愧!

有人說:西安作為13朝古都繁華已過,今非早比。我承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已不在這裡。但可愛的是,時至今日,氣派不倒,風範猶存,西安仍是全世界的範圍內最具魅力的古都,我認識西安灞橋緣於八十年代的陝西民歌《灞橋枊》,而真正瞭解西安灞橋卻是近幾年的灞橋之行。西安灞橋確如歌詞中說的“它並非只是一杯酒” ,她是一壺濃烈的老酒,讓你口齒留香。也讓我想到了宋朝的張擇瑞。

陽春三月,綠色湧動,春風旖旎。身為翰林待詔的張擇瑞從宮廷裡溜出來,到都城汴梁的館子裡喝酒。春色滿眼,酒昋彌漫,張擇瑞望著都城的繁華市景,萌生出一個願望,就是用圖畫還原出一個汴梁來。這次酒後的心願,成就了一幅千古流傳的絕世名畫《清明上河圖》。

同理,西安灞橋的文朋好友不遜色于張擇瑞,他們與灞橋一樣也是一幅千古流傳的絕世名畫!

作者簡介: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揭陽市榕城區東興綜合文化站站長,有多篇文章發表,有散文隨筆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