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貝因美虧損超10億,營收賬款周轉率急速下跌成謎

一條財經 / 於戀洋

【摘要】連續發佈27份公告, 貝因美財務問題顯現。 “客戶授信”究竟是為了“遮掩”營收的下降?還是有更多的可能?

4月26日,

曾因年初大幅向下修正業績虧損而引起廣泛關注的貝因美連續發佈27份公告, 其中2017年年報給貝因美過去一年的經營情況做出了最終定論。 據年報顯示, 貝因美公司2017年度的營業收入為26.6億,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57億,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淨利潤為-11.39億。

貝因美在1月21日發佈《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顯示, 將此前2017年三季報中的預計全年虧損3.5-5億, 向下修正為預計虧損8-10億。 而如今的結果顯然還是超出了貝因美的預計, 其中“應收賬款”成了虧損的關鍵, 2017年末應收賬款超8億, 但實際該結果還是在扣除近4.45億壞賬準備後, 實際上在2017年末應收賬款帳面餘額高達12.5億。

貝因美的“應收賬款”是如何一步步走入如今這種近乎“無法挽回”的局面?

被掩蓋的數值:應收賬款周轉率

2011年, 貝因美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中給出了一個資料“應收賬款周轉率”, 在2008-2010年的三年時間裡, 應收賬款周轉率(次)分別為14.38、17.73、16.32, 這一資料如何得出?應收賬款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應收賬款平均餘額;應收賬款平均餘額=(期初應收賬款餘額+期末應收賬款餘額)/2。

應收賬款周轉率是用於衡量企業應收賬款流動程度的指標, 它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賒銷淨額與應收賬款平均餘額的比率。 一般來說, 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 平均收賬期越短, 說明應收賬款的收回越快。 否則, 企業的營運資金會過多地呆滯在應收賬款上, 影響正常的資金周轉。

而“應收賬款周轉率”這一財務指標在貝因美上市後的數年年報中再也沒有出現。 到2017年, 根據貝因美發佈年度報告計算, 這一數值變成為了2.7。 有調查表示, 應收帳款周轉率社會平均值為7.8, 優秀值為24.3, 良好值為15.2。 建築業平均4.2, 房地產業平均3.8, 批發零售業8.9, 住宿餐飲業8.3, 輕工業6.0。 顯然, 貝因美的應收帳款周轉率嚴重偏離了行業平均值。

再往前推算, 根據貝因美2011-2016年年度報告計算, 六年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別為15.47、19.74、21.09、12.99、5.07、2.19。 明顯的變動從2014年開始, 到2015年就可以說已經“失控”, 到2016年更是進一步降到低谷的2.19。

如果說是在2014年和2015年就已經埋下“禍根”, 那這兩年都發生了什麼?

急速下跌成謎, 曾以“高額授信”遮羞

在2015年的年報中, 貝因美解釋表明, 從2015年11月底開始對優質客戶進行了大幅度授信。 為此, 貝因美將客戶授信總金額由平時的0.5億提高至10.3億,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2015年12月實現對授信客戶的銷售收入8.77億, 形成應收賬款10.26億。

其實所謂“客戶授信”說簡單就是賒銷, 這也恰恰印證了2015年“失控”的應收賬款期末餘額。 從11月底到12月底, 一個月的時間形成應收賬款10.26億。

2015年, 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45.34億, 同比下降10.20%, 如果沒有這10.26億的“賒銷”收入, 那貝因美的營業收入也就在35億左右, 相比較2014年的50億直接下降30%。 這樣的情況下“客戶授信”的目的就讓人值得懷疑。

營業收入的下降, 在庫存沒有大變動的情況下, 往往伴隨著採購成本的下降, 但貝因美的採購成本下降幅度卻頗為“詭異”。2013-2016年,貝因美的年度採購總額分別為22.95億、21.44億、15.2億、14.1億,其中在2015年採購總額下降最為明顯,直接下降29%。

對於成本的下降,貝因美表示“受前期進口原料遠期合約影響,公司原材料庫存成本偏高,但隨著庫存的逐步消化,國際進口原料降價利好得以體現。”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顯示,液體乳及乳製品的價格也在2015年出現下跌。可以說2015年乳製品原材料和成品均出現了下跌。

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客戶授信”的10億,那貝因美2015年的營業收入下降30%,採購總額下降29%,二者下降幅度將極為接近。“客戶授信”究竟是為了“遮掩”營收的下降?還是有更多的可能,比如虛增,甚至是財務造假?

4年前,工信部聯合四部委曾出臺過一份檔,名為《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佈,提出到2018年底努力形成3到5家年銷售收入超50億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在這“3到5家”的範圍內是否還能有貝因美的身影?還是會出現更大額度“客戶授信”?

但貝因美的採購成本下降幅度卻頗為“詭異”。2013-2016年,貝因美的年度採購總額分別為22.95億、21.44億、15.2億、14.1億,其中在2015年採購總額下降最為明顯,直接下降29%。

對於成本的下降,貝因美表示“受前期進口原料遠期合約影響,公司原材料庫存成本偏高,但隨著庫存的逐步消化,國際進口原料降價利好得以體現。”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顯示,液體乳及乳製品的價格也在2015年出現下跌。可以說2015年乳製品原材料和成品均出現了下跌。

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客戶授信”的10億,那貝因美2015年的營業收入下降30%,採購總額下降29%,二者下降幅度將極為接近。“客戶授信”究竟是為了“遮掩”營收的下降?還是有更多的可能,比如虛增,甚至是財務造假?

4年前,工信部聯合四部委曾出臺過一份檔,名為《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併重組工作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佈,提出到2018年底努力形成3到5家年銷售收入超50億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在這“3到5家”的範圍內是否還能有貝因美的身影?還是會出現更大額度“客戶授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