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晉侯蘇編鐘被發現的歷史背景

2002年1月18日, 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 目的是保護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 禁止其出境展覽。

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晉侯蘇編鐘是64件(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說起晉侯蘇編鐘, 從重見天日到成為國寶被收藏, 還有一段曲折經歷。

山西曲村天馬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曲沃、翼城兩縣境內, 是西周時期晉國的早期晉侯墓地, 年代為距今2800~3000年。

曲村—天馬遺址發現於1980年, 又名“晉侯墓地遺址”, 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

上世紀90年代前後, 這一地區盜墓分子盜墓猖獗, 晉侯蘇編鐘中的14件被盜墓分子盜挖並輾轉販賣到香港, 在香港漂泊幾年後, 國寶勝利回歸。

國寶勝利回歸, 要歸功於一個人:馬承源。

馬承源(1928-2004), 浙江鎮海人。 1952年, 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 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 歷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館長。 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鑒定。 曾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保利藝術博物館顧問、中華世紀壇名譽館長。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馬承源和他的同事到處徵集文物。 在長年的實踐中, 馬承源練就了一雙鑒定文物的“火眼金睛”,

為國家搶救了許多文物!單是在香港, 經過他手的就有包括青銅器、石刻雕塑、玉器、印章、陶瓷等300多件珍貴文物, 其中有晉侯蘇鼎、晉侯蘇編鐘等。

1992年, 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那裡傳出一條資訊, 即香港文物市場上有一套14件的編鐘,

馬承源憑他多年研究青銅器的經驗, 斷定是真品, 毅然決定搶救回滬, 用重金從香港將流落在外的晉侯編鐘購回。

(圖為1993年出土的2件小編鐘)

1993年初,山西晉侯墓考古發掘出土了殘存的2件小編鐘,形制與14件晉侯蘇鐘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連綴起來,證實上博從香港搶救回歸的14件鐘與此次發掘出土的2件鐘原出同墓,

此套完整的編鐘數目應是16件。

晉侯蘇編鐘編鐘為成組的青銅樂器, 屬西周厲王時期。 該組編鐘大小不一, 大的高52釐米,小的高22釐米,都是甬鐘。 鐘上都刻有規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最後兩鐘為2行11字。

銘文都是用利器刻鑿,刀痕非常明顯,銘文可以連綴起來,完整地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西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

晉侯蘇編鐘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也是64件(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