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易筋經修煉心得整理

第一式 韋馱捧杵

身體直立如柱,兩眼平視半垂簾,頭懸如頂天,足立如入地三尺,兩手勞宮相對,徐徐升起與肩平,兩手勞宮慢慢相合曲肘,雙手心相合,置於氣會檀中穴處,兩足與肩同寬.

體驗評論:

“身體直立如柱,頭懸如頂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氣力從腰出 , 下到腳,上必須出於手。 四肢出筋骨隨, 腎氣現。 頂天立地接天地氣。 可見這是身體內外氣的練習。 這也是天人觀念, 天地人相合, 形正、心正、氣正, 三正天地氣合於身。

“兩眼平視半垂簾”放鬆身心,精神內守, 更好釋放經絡氣 , 發動氣機。

“兩手勞宮相對,徐徐升起與肩平,兩手勞宮慢慢相合曲肘,雙手心相合 ”這個是利用了關鍵穴位激發感應的原理 ,

目的在於激發氣 。 勞宮是非常重要的內外氣通道。 經絡穴位左右合必開其中穴, 激發檀中行氣。 經常做, 兩手勞宮與肘都有氣在互相吸引與牽扯的感覺, 同時檀中穴處與雙手心也有相通的體驗。

這個的機理在醫學上, 外經雷公曰:請言心主之經。 岐伯曰:心主之經即包絡之府也, 又名膻中。 心包經之榮穴在勞宮, 募穴在膻中。 就是說勞宮又引通心包經的作用, 而心包經之氣血是在檀中聚集的, 從經絡氣走向上看, 勞宮之部位之氣沿著心包路線充實于檀中, 這是人體的自然機能 。 那麼, 加強勞宮天部之氣, 必定增加對心包經從手心到檀中的氣血回流,

使得心包經的墓穴彙集更多更強的心包氣血。

人一身, 心主之。 養身, 不過養氣血。 練習功夫麼, 也不過強氣血。 那麼關鍵是從何處入手? 這個易筋經顯然是從主要處開始。 這裡也最容易激發, 也是養神之處, 可以說立足非常巧妙。 也符合黃帝內經的氣血論述---氣血相依。 何況兼顧了神。 氣聚則神足, 神是以氣和血作為基礎, 所以很容易體驗到氣血和精神的關係。 還借助氣血最豐富的上肢 展開激發導引。

這就是《易筋》入門練習的巧妙之處。

第二式 橫擔降龍

雙手兩側分開, 如展翅向上與肩平,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運氣, 引氣下丹田, 然後地氣上升, 如青龍絲絲向上。

體驗評論:

雙手兩側分開, 如展翅向上與肩平。 應該在胸前分開手的時候吸氣,

五指張開, 如展翅向上與肩平, 到肩平的時候應該是五指微微向上, 掌心向肩外, 呼氣。 這個動作配合呼吸把勞宮和檀中的氣聯繫起來了, 發動了整個氣機, 是對前一式練氣的一個升級放大。 頓覺氣機大開, 氣感強烈。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運氣, 引氣下丹田, 直臂在身體兩側, 掌心向下, 吸氣的時候手臂提起不超過肩, 猶如鳥張翅, 呼氣的時候

手臂還是在身體側直臂壓下,只是五指

併攏, 利於集中聚氣。 這樣你可以體驗到腹部飽滿, 有氣沿任脈降下, 達到聚氣丹田的效果。

然後地氣上升, 如青龍絲絲上。 這個仍然保持剛才的姿勢 , 只是留意上腹部臍上三指的地方, 可以體驗到肚臍下丹田張開, 從腿下有絲絲涼氣進入。

這就是立刻聚氣丹田的方法 , 然後就會一身發熱。

綜觀這個第二式 正所謂:一呼一吸降龍虎,水火升沉既濟成。 從此丹田開啟, 由此可入練氣之道。 因為前面第一式只是激發了人體關鍵的得氣穴位經絡, 後面借呼吸、動作和姿勢發動氣機, 把氣直接運行到丹田, 並聯繫全身, 也接了天地氣。

難怪《易筋經》的效果大呢 , 大道的方法啊。

第三式 掌托天門

雙手由肩向上運動, 手心向上托天, 雙手中指對應百會, 臂肘挺直, 全身伸展, 扣齒, 雙足跟提起, 並外展, 眼反觀內視, 反觀百會, 內視丹田, 起呼落吸, 墊腳托天3---5次。

然後雙手從兩側分開, 下降與肩平, 手指先從小指收起, 然後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 握拳, 邊收手指邊吸氣。

再分半陰半陽掌, 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順序展開。 邊展開邊呼氣, 身型微微下降。

體驗評論:

上一個動作要求呼吸緩慢, 配合動作, 目的在於開通中脈。 建議不要超過三次, 身體上下要作到如一, 包含上下扣住齒, 神光內收。 動作重點要求在腰腿上。 內視丹田的時候必須深入, 相對的腰陽關, 這樣全身中脈開了, 不是一根而是介於身體中的一個層面 。

下一個動作通過握拳、展開手指, 從中脈化氣入12經絡中。 務必要求意、氣、力合一。 後按照開掌的順序,又收于陰脈之海中

練習後, 全身通暢, 有氣透全身, 力貫四肢的體驗。

第四式 摘星換鬥

右手上起至頭頂, 手掌心向前內側, 左手向後置於命門, 目視勞宮, 意守命門, 轉體三次。 再換勢左上右下。 深調息,吸氣在命門呼氣在勞宮,呼吸三次達到掌心發熱發麻的感覺。這樣封左陰、開右陽,封右陰開左陽,作用在陰蹺陽維脈。

開三門:期門、章門、京門,上升吸下降呼,兩手運轉如拉橡皮筋,互相帶動。足前虛後實,重心前三後七。左右動作各兩次。口呼吸。

體驗評論:

這一式最關鍵的是兩手必須成龍爪,否則不能聚氣于勞宮。

關於“右手上起至頭頂,手掌心向前內側,左手向後置於命門,目視勞宮,意守命門,轉體三次”,保持姿勢不變,身體向右側轉動三次。轉回的時候吸氣,轉出的時候呼氣。

對於“開三門:期門、章門、京門,上升吸下降呼,兩手運轉如拉橡皮筋,互相帶動。足前虛後實,重心前三後七。左右動作各兩次。口呼吸”,和上一個動作的區別在於:兩手要轉動,互相帶動。轉動時候,兩側蹺脈、維脈充氣,身體發熱。

口呼吸原理(微微張口而已)在於調氣肝脾後,避免肝脾不調的練習者逆氣上沖。口微開,濁氣出,任脈氣清,丹田飽滿,命門充實。先天轉後天,這也是易的真義。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右腿上前半步,雙手如鷹爪拽牛尾,前腿弓後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後,手起落三次。前手鷹爪置於前胸肋下,後手鷹爪置於後腿股外側,起落時膝腿動,身體不動。轉身換足,反觀內視,前蹬後拔,各做二次,轉體時雙手相合再分開。

體驗評論:

肝脾膽肋部位,平常間是很少得到運動的,比較有效的運動比如漁民划船的動作以及華佗原始五禽戲的熊擺姿勢。這個倒拽九牛尾動作,巧妙在於兩腿用力,作用於肝腎,前吸後呼,實質是抑制一側同時開放一側,和前一式“摘星換鬥”屬於同一原理。這樣既符合陰陽相生原理,又適應一般人氣血不足的實際情況,集中氣血開通一側。左右結合,達到全開的目的。

其次是鷹爪,收斂氣血於筋骨,合於肝腎。內經雲:肝主筋,腎主骨。

關於“雙手如鷹爪拽牛尾,前腿弓後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後”,是一個氣血呼吸過程:吸氣,在身體前側,呼氣在另一側。腳上和手上用力一致的時候,著力點就反應在同側腎上。所以前人說腎主力,這就是一個實際動作姿勢檢驗的例子。

這樣姿勢和動作結合手型再加上呼吸,很充沛地暢通了身體兩側肝脾。的確是肝膽保健的上乘方法。當然可以單獨練習作為保健肝脾的長期方式。

“轉身換足、反觀內視”是為了保證精神內守,保持自身氣血體驗,否則變成了體力鍛煉。

“轉體時雙手相合再分開”,一平衡氣血,二應起手式的精神氣血:檀中、勞宮、心包經絡,統於全身之中。

經過“倒拽九牛尾”鍛煉,心情舒暢,甚至腹中鳴動,腰腿有力,帶脈自動激發打開。

特別需要提示的是:兩手握牛尾的動作,前手正握,拳心朝前。後手拳心有一個隨呼吸變化的動作,吸氣的時候,拳心在後,呼氣的時候拳心轉為朝前。在實際操作中就很好理解。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雙手向前推,推出時呼氣,手指併攏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滿月。雙手後收至胸肋,四指分開如海水還朝。吸氣,肌肉震震起起伏伏,兩足與肩同寬。動柔中有剛,靜綿裡藏針,做七次。

體驗評論:

關鍵就在這個月的變化上。

推出時如望月芽:應檀中開穴,如月芽;應兩手勞宮開穴,如月芽

。月之大小變化,也暗含著氣運用的遠近變化。

收回時掌尖已經變為朝下,掌心仍然朝前,與檀中應成一片,如滿月。二者皆可以體驗到光色。

奇妙啊,奇妙!

久練此法,知道氣在勞宮、檀中、命門、與天目,場與真力所以產生。

在勞宮,內外交接的穴位;在檀中,神氣聚集的部位;在天目,神奇變化的所在;在命門,化氣於骨,養護五臟,為根本所在。

奧秘啊,奧秘!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右手食指、中指夾耳朵,掌心壓頸椎,緊緊扣住玉枕關.體向左轉,眼看右腳。三次轉體回顧。

然後,右手從上向頭後夾提耳朵, 左手向後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關盡有力,意念勞宮自領會,左右柔動行如柳絲,健腰強腎有奇效。各做兩次,向前呼向後吸 。

體驗評論:

這是左右對稱的兩個動作。運用了“腎開竅於耳”的原理,激發腎氣。也秉承了前面幾式抑揚結合原則:關閉一側,旺盛一側。

最大的特點在於上“掌心壓頸椎,緊緊扣住玉枕關”和下“左手向後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關盡有力”,並且用勞宮合督脈呼吸。這樣效果很好,有棄風清利大腦,活血頸椎,通暢督脈,強化勞宮。也合乎“心神主腦”的醫理。

如果不學習前人的經驗,或者一生也難體會到啊。

有利於電腦工作久的頸椎、肩椎不適的人做常規保健 。

也是通督脈的好方法。隨著練習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貼在命門或者兩肩胛骨之間,起到補虛通氣作用。

第八式 三盤落地

身體微微下蹲,上下一體。直臂,雙掌身體兩側下按、上托。上托齊額、下按齊丹田。氣感沉浮,身軀如羅漢。

身體下蹲如坐椅,雙手陽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氣,下呼氣,升降三次接天地,強腰固腎有力氣。

體驗評論:

“雙掌身體兩側下按、上托。上托齊額、下按齊丹田。”發動氣機,兩肋開,氣從手臂出,兩臂對應激發。以緩慢配合呼吸,可以體驗到“氣感沉浮,身軀如羅漢。”

“身體下蹲如坐椅”這個是加強了下肢激發全身氣血加快迴圈,起到內外氣混合的目的。“雙手陽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氣,下呼氣,升降三次接天地”,陽掌純粹動陰脈,切忌手心向下,否則動一身陽氣,氣血上浮。陽掌直臂上下運動,兩臂兩掌氣充沛後,檀中開,任脈隨之大開,借助手臂貫通勞宮,引外氣進入任脈,入五臟,一身清爽,“升降三次接天地”。

至於“強腰固腎有力氣”,從兩個方向理解:先是“身體下蹲如坐椅”,透過兩手強化了氣。後是借助接引外氣進入任脈,通過過後天陽熱激發處可以入命門從腎化於脊柱。也可以天氣直下足三陰,行於肝、脾、腎,緩解肝、脾、腎陰虛。所謂氣補就是這個道理。

第九式 青龍探爪

右腳上前半步,手由上式變半陰半陽掌,雙手抓爪於兩側,左手置於左前胸,身體左轉,右爪左前抓劃,靠近左手時略停,吸氣,向右側劃動回到身體有側。動作呼吸三次。

再換左腳,身體右轉,左手右抓。隨呼氣出爪,口裡噓氣,調理肝目,爪抓如龍行蛇動。眼看四方不停手,以身帶動手運動。

體驗評論:

其實是很簡單的動作,開始的時候,左爪停于肋前方,右爪隨轉身,呼氣而接近左爪。略停,吸氣而右爪歲身體轉回右側。每一側三遍動作,先左後右。

這個動作呼吸的目的在於兩肋理氣。通過兩臂兩爪的接近完成。

動作氣感比較強。仍然是壓抑一側激發一側原理,交替進行,符合太極易的原理。

因為是爪型運氣,在於走肝的筋膜。

第十式 打躬擊鼓

雙手掌心壓卷耳,雙手十指扣天鼓,十二經絡命入門,觀天攀足心自如。

左右十指天鼓鳴、變動陰陽有仰俯。眼見前程心不倦,低下頭來看後面。

天鼓鳴時腎氣振,腎強腰硬自有神。

提示:

“ 雙手掌心壓卷耳,雙手十指扣天鼓”雙手捂耳,十指扣擊耳後玉枕關及其附近區域,聲響猶如擊鼓一般。

“觀天攀足心自如”仰俯的姿勢和心境要求。心境閒適、恬淡曠遠,摩足觀天,自得其樂。同時,這個觀天攀足姿勢本身就有導引腎經絡的效果。這就是打躬的動作。後動腰腎,拔脊透活力。

“左右十指天鼓鳴、變動陰陽有仰俯。眼見前程心不倦,低下頭來看後面。”整個兩句都是說在扣擊的時候,頭部與腰配合有仰俯的變化。後句是說仰俯時候的心境:要有鼓蕩腎氣的意識。

整個地看,這一式有動作和靜養的闡述,動作為“ 雙手掌心壓卷耳,雙手十指扣天鼓”,靜養為“觀天攀足心自如”。運用了“腎開竅於耳的”內經理論,也有心腎交泰的養生觀念。姿勢上與華佗五禽的部位導引原理一致。

第十一式 臥虎撲食

右腳向前一步,雙手撐著地,四肢十爪全著地,前躬後伸伏虎威,吸氣抬頭虎爪起,呼氣伸爪體近地。

下伏右勢左腿屈,起勢右腿後伸力,起吸伏呼三次起,後面翹起虎尾巴,右腳上來雙開合,調理三焦。

提示:

“四肢十爪全著地”,這個動作可不簡單。可見聚氣筋骨,也不是輕鬆加容易的事。

最有趣和最典型的是:“後面翹起虎尾巴,右腳上來雙開合,調理三焦。”通過右小腿曲伸配合上肢的起伏加上呼吸,很精彩的鍛煉了後腎,可起到腎氣只達足踵的補陰效果。

有右小腿才可以這樣鍛煉呢?左腿當然也可以,左右陰陽平衡緣故。

腎氣調,肝脾得養,所以能調理三焦。

這個動作典型的是易筋經太極理論的一種新運用:緊迫上肢氣血,松透下肢氣血。前面幾式,一般是左右配合。

第十二式 搖頭擺尾

雙手向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前推三次。

上推天,下推地,眼看四方自運氣。十二經絡氣收回來,歸入丹田加收勢,雙手腕轉前七次,收如前韋馱式。

提示:

全式三個動作:向前推、上下推、雙手腕轉。

"向前推",雙手十指交叉,翻掌才能向前推,收回時候得翻掌回來才可以收回。這個動作配合呼吸,收吸、推呼。掌推掌收的部位恰好在檀中中對應的部位。正是為了集中一身之氣,強化氣血融合,以氣補血。

“上下推”的時候,翻掌上推,呼氣,經絡氣上下肢貫通,陽維、陽蹺通,凝神通暢在督脈。上推完,吸氣略停,下推時候,任脈通,丹田貫注。

因為是收,起調節作用。“雙手腕轉前七次”,全力鼓蕩氣勁於關節筋腕,兩臂如太極的抱球動作,身軀柔動猶如搖頭擺尾,活動的中心在命門。動作呼吸緩慢為佳。

經過前面的鍛煉,氣血已經壯於全身,雖然如前面韋馱式,雙掌相合,已經定於精神中。

首尾相連,練氣行經絡,強健筋骨,為之易筋。

雖然十二式儉樸,但涉及眾多導引通經絡的有效手法,值得借鑒。同時抑揚結合的原則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的啟迪莫過於行任督、強中脈的方法。同時也發現幾種傳統保健導引的相同之處,甚至某些現代功法對易筋經的個別動作借鑒。不過十二式共同的特點是精神內守,動作配合呼吸,緩慢而氣感強烈。只要明白原理不必要機械要求動作同一。這也是《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練習易筋經以微馬步為好,避免氣運無根。

深調息,吸氣在命門呼氣在勞宮,呼吸三次達到掌心發熱發麻的感覺。這樣封左陰、開右陽,封右陰開左陽,作用在陰蹺陽維脈。

開三門:期門、章門、京門,上升吸下降呼,兩手運轉如拉橡皮筋,互相帶動。足前虛後實,重心前三後七。左右動作各兩次。口呼吸。

體驗評論:

這一式最關鍵的是兩手必須成龍爪,否則不能聚氣于勞宮。

關於“右手上起至頭頂,手掌心向前內側,左手向後置於命門,目視勞宮,意守命門,轉體三次”,保持姿勢不變,身體向右側轉動三次。轉回的時候吸氣,轉出的時候呼氣。

對於“開三門:期門、章門、京門,上升吸下降呼,兩手運轉如拉橡皮筋,互相帶動。足前虛後實,重心前三後七。左右動作各兩次。口呼吸”,和上一個動作的區別在於:兩手要轉動,互相帶動。轉動時候,兩側蹺脈、維脈充氣,身體發熱。

口呼吸原理(微微張口而已)在於調氣肝脾後,避免肝脾不調的練習者逆氣上沖。口微開,濁氣出,任脈氣清,丹田飽滿,命門充實。先天轉後天,這也是易的真義。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右腿上前半步,雙手如鷹爪拽牛尾,前腿弓後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後,手起落三次。前手鷹爪置於前胸肋下,後手鷹爪置於後腿股外側,起落時膝腿動,身體不動。轉身換足,反觀內視,前蹬後拔,各做二次,轉體時雙手相合再分開。

體驗評論:

肝脾膽肋部位,平常間是很少得到運動的,比較有效的運動比如漁民划船的動作以及華佗原始五禽戲的熊擺姿勢。這個倒拽九牛尾動作,巧妙在於兩腿用力,作用於肝腎,前吸後呼,實質是抑制一側同時開放一側,和前一式“摘星換鬥”屬於同一原理。這樣既符合陰陽相生原理,又適應一般人氣血不足的實際情況,集中氣血開通一側。左右結合,達到全開的目的。

其次是鷹爪,收斂氣血於筋骨,合於肝腎。內經雲:肝主筋,腎主骨。

關於“雙手如鷹爪拽牛尾,前腿弓後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後”,是一個氣血呼吸過程:吸氣,在身體前側,呼氣在另一側。腳上和手上用力一致的時候,著力點就反應在同側腎上。所以前人說腎主力,這就是一個實際動作姿勢檢驗的例子。

這樣姿勢和動作結合手型再加上呼吸,很充沛地暢通了身體兩側肝脾。的確是肝膽保健的上乘方法。當然可以單獨練習作為保健肝脾的長期方式。

“轉身換足、反觀內視”是為了保證精神內守,保持自身氣血體驗,否則變成了體力鍛煉。

“轉體時雙手相合再分開”,一平衡氣血,二應起手式的精神氣血:檀中、勞宮、心包經絡,統於全身之中。

經過“倒拽九牛尾”鍛煉,心情舒暢,甚至腹中鳴動,腰腿有力,帶脈自動激發打開。

特別需要提示的是:兩手握牛尾的動作,前手正握,拳心朝前。後手拳心有一個隨呼吸變化的動作,吸氣的時候,拳心在後,呼氣的時候拳心轉為朝前。在實際操作中就很好理解。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雙手向前推,推出時呼氣,手指併攏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滿月。雙手後收至胸肋,四指分開如海水還朝。吸氣,肌肉震震起起伏伏,兩足與肩同寬。動柔中有剛,靜綿裡藏針,做七次。

體驗評論:

關鍵就在這個月的變化上。

推出時如望月芽:應檀中開穴,如月芽;應兩手勞宮開穴,如月芽

。月之大小變化,也暗含著氣運用的遠近變化。

收回時掌尖已經變為朝下,掌心仍然朝前,與檀中應成一片,如滿月。二者皆可以體驗到光色。

奇妙啊,奇妙!

久練此法,知道氣在勞宮、檀中、命門、與天目,場與真力所以產生。

在勞宮,內外交接的穴位;在檀中,神氣聚集的部位;在天目,神奇變化的所在;在命門,化氣於骨,養護五臟,為根本所在。

奧秘啊,奧秘!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右手食指、中指夾耳朵,掌心壓頸椎,緊緊扣住玉枕關.體向左轉,眼看右腳。三次轉體回顧。

然後,右手從上向頭後夾提耳朵, 左手向後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關盡有力,意念勞宮自領會,左右柔動行如柳絲,健腰強腎有奇效。各做兩次,向前呼向後吸 。

體驗評論:

這是左右對稱的兩個動作。運用了“腎開竅於耳”的原理,激發腎氣。也秉承了前面幾式抑揚結合原則:關閉一側,旺盛一側。

最大的特點在於上“掌心壓頸椎,緊緊扣住玉枕關”和下“左手向後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關盡有力”,並且用勞宮合督脈呼吸。這樣效果很好,有棄風清利大腦,活血頸椎,通暢督脈,強化勞宮。也合乎“心神主腦”的醫理。

如果不學習前人的經驗,或者一生也難體會到啊。

有利於電腦工作久的頸椎、肩椎不適的人做常規保健 。

也是通督脈的好方法。隨著練習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貼在命門或者兩肩胛骨之間,起到補虛通氣作用。

第八式 三盤落地

身體微微下蹲,上下一體。直臂,雙掌身體兩側下按、上托。上托齊額、下按齊丹田。氣感沉浮,身軀如羅漢。

身體下蹲如坐椅,雙手陽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氣,下呼氣,升降三次接天地,強腰固腎有力氣。

體驗評論:

“雙掌身體兩側下按、上托。上托齊額、下按齊丹田。”發動氣機,兩肋開,氣從手臂出,兩臂對應激發。以緩慢配合呼吸,可以體驗到“氣感沉浮,身軀如羅漢。”

“身體下蹲如坐椅”這個是加強了下肢激發全身氣血加快迴圈,起到內外氣混合的目的。“雙手陽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氣,下呼氣,升降三次接天地”,陽掌純粹動陰脈,切忌手心向下,否則動一身陽氣,氣血上浮。陽掌直臂上下運動,兩臂兩掌氣充沛後,檀中開,任脈隨之大開,借助手臂貫通勞宮,引外氣進入任脈,入五臟,一身清爽,“升降三次接天地”。

至於“強腰固腎有力氣”,從兩個方向理解:先是“身體下蹲如坐椅”,透過兩手強化了氣。後是借助接引外氣進入任脈,通過過後天陽熱激發處可以入命門從腎化於脊柱。也可以天氣直下足三陰,行於肝、脾、腎,緩解肝、脾、腎陰虛。所謂氣補就是這個道理。

第九式 青龍探爪

右腳上前半步,手由上式變半陰半陽掌,雙手抓爪於兩側,左手置於左前胸,身體左轉,右爪左前抓劃,靠近左手時略停,吸氣,向右側劃動回到身體有側。動作呼吸三次。

再換左腳,身體右轉,左手右抓。隨呼氣出爪,口裡噓氣,調理肝目,爪抓如龍行蛇動。眼看四方不停手,以身帶動手運動。

體驗評論:

其實是很簡單的動作,開始的時候,左爪停于肋前方,右爪隨轉身,呼氣而接近左爪。略停,吸氣而右爪歲身體轉回右側。每一側三遍動作,先左後右。

這個動作呼吸的目的在於兩肋理氣。通過兩臂兩爪的接近完成。

動作氣感比較強。仍然是壓抑一側激發一側原理,交替進行,符合太極易的原理。

因為是爪型運氣,在於走肝的筋膜。

第十式 打躬擊鼓

雙手掌心壓卷耳,雙手十指扣天鼓,十二經絡命入門,觀天攀足心自如。

左右十指天鼓鳴、變動陰陽有仰俯。眼見前程心不倦,低下頭來看後面。

天鼓鳴時腎氣振,腎強腰硬自有神。

提示:

“ 雙手掌心壓卷耳,雙手十指扣天鼓”雙手捂耳,十指扣擊耳後玉枕關及其附近區域,聲響猶如擊鼓一般。

“觀天攀足心自如”仰俯的姿勢和心境要求。心境閒適、恬淡曠遠,摩足觀天,自得其樂。同時,這個觀天攀足姿勢本身就有導引腎經絡的效果。這就是打躬的動作。後動腰腎,拔脊透活力。

“左右十指天鼓鳴、變動陰陽有仰俯。眼見前程心不倦,低下頭來看後面。”整個兩句都是說在扣擊的時候,頭部與腰配合有仰俯的變化。後句是說仰俯時候的心境:要有鼓蕩腎氣的意識。

整個地看,這一式有動作和靜養的闡述,動作為“ 雙手掌心壓卷耳,雙手十指扣天鼓”,靜養為“觀天攀足心自如”。運用了“腎開竅於耳的”內經理論,也有心腎交泰的養生觀念。姿勢上與華佗五禽的部位導引原理一致。

第十一式 臥虎撲食

右腳向前一步,雙手撐著地,四肢十爪全著地,前躬後伸伏虎威,吸氣抬頭虎爪起,呼氣伸爪體近地。

下伏右勢左腿屈,起勢右腿後伸力,起吸伏呼三次起,後面翹起虎尾巴,右腳上來雙開合,調理三焦。

提示:

“四肢十爪全著地”,這個動作可不簡單。可見聚氣筋骨,也不是輕鬆加容易的事。

最有趣和最典型的是:“後面翹起虎尾巴,右腳上來雙開合,調理三焦。”通過右小腿曲伸配合上肢的起伏加上呼吸,很精彩的鍛煉了後腎,可起到腎氣只達足踵的補陰效果。

有右小腿才可以這樣鍛煉呢?左腿當然也可以,左右陰陽平衡緣故。

腎氣調,肝脾得養,所以能調理三焦。

這個動作典型的是易筋經太極理論的一種新運用:緊迫上肢氣血,松透下肢氣血。前面幾式,一般是左右配合。

第十二式 搖頭擺尾

雙手向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前推三次。

上推天,下推地,眼看四方自運氣。十二經絡氣收回來,歸入丹田加收勢,雙手腕轉前七次,收如前韋馱式。

提示:

全式三個動作:向前推、上下推、雙手腕轉。

"向前推",雙手十指交叉,翻掌才能向前推,收回時候得翻掌回來才可以收回。這個動作配合呼吸,收吸、推呼。掌推掌收的部位恰好在檀中中對應的部位。正是為了集中一身之氣,強化氣血融合,以氣補血。

“上下推”的時候,翻掌上推,呼氣,經絡氣上下肢貫通,陽維、陽蹺通,凝神通暢在督脈。上推完,吸氣略停,下推時候,任脈通,丹田貫注。

因為是收,起調節作用。“雙手腕轉前七次”,全力鼓蕩氣勁於關節筋腕,兩臂如太極的抱球動作,身軀柔動猶如搖頭擺尾,活動的中心在命門。動作呼吸緩慢為佳。

經過前面的鍛煉,氣血已經壯於全身,雖然如前面韋馱式,雙掌相合,已經定於精神中。

首尾相連,練氣行經絡,強健筋骨,為之易筋。

雖然十二式儉樸,但涉及眾多導引通經絡的有效手法,值得借鑒。同時抑揚結合的原則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的啟迪莫過於行任督、強中脈的方法。同時也發現幾種傳統保健導引的相同之處,甚至某些現代功法對易筋經的個別動作借鑒。不過十二式共同的特點是精神內守,動作配合呼吸,緩慢而氣感強烈。只要明白原理不必要機械要求動作同一。這也是《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練習易筋經以微馬步為好,避免氣運無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