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別人3年排名飆升50位,你卻狂降100名,被踢出地產百強,為啥?

房地產企業銷售百強榜一向被地產人視為地產行業的至高榮譽。 明源君甚至聽過小道消息, 某房企為了保住自己在百強中的名次, 每年都要花重金收買放榜機構。 因為房企銷售百強座次往往意味著江湖地位和話語權。

但“鐵打的榜單, 流水的房企”, 隨著百強房企門檻的提高, 銷售業績增長無法跟上大部隊的房企都紛紛掉隊了。 明源君對比2014年及2017年房企銷售百強榜發現, 短短3年間, 有28家房企跌出百強。

其中, 有的房企已經被並購掉了消失於地產江湖, 有的排名下滑100多位被踢出百強。 相反, 把這28家房企擠掉的新面孔,

發展迅猛, 有的一進百強就跨進了50強, 也有百強內的房企排名飆升了44位。

地產黑馬們的殺手鐧是什麼?被踢出地產百強的房企犯了啥致命錯誤?今天, 明源君想結合案例,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察, 歡迎大家加入分析討論。

1

每年業績增速低於30%

你的百強位置可能就保不住了

這是一個要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的時代。

據統計, 201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13萬億元, 相比2014年的7.7萬億, 3年增幅約達到69%。 換言之, 你3年內銷售業績增長如果沒達到69%, 意味著你很可能已經掉隊了。

一、業績年均增長33%才能留在百強榜

從2014年及2017年房企銷售排名來看, 10強門檻從658億提高到了1512億, 這一梯隊基本要保持在20%甚至更高的增長, 30強門檻從223億提高到689.1億,

相當於2014年10強, 而百強門檻也從70.3億提高到152.6億, 至少要保持平均每年增長33%, 你才能保住百強位置。

換言之, 對於大部分房企來說, 如果每年業績增長低於30%甚至20%, 即便你規模持續上漲, 但也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退步。 最直接的體現是, 你會被踢出百強座次榜。

未來房企不是不進則退, 而是跑慢了就是退步。

二、TOP50~100梯隊競爭最激烈, 變數最高

從這幾年百強榜單看來, TOP10梯隊的排名是最穩定的, 只有2家房企掉出了10強。 TOP50中有12家房企跌出50強, 但也有15家房企名次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比如泰禾、金輝、新城等排名都上升了10位以上。

而TOP50~TOP100這個梯隊的房企規模優勢不明顯, 大家都差不多, 你追我趕, 競爭異常激烈, 所以變數也是最高的。 從2014年房企銷售百強榜來看, 有28家房企被踢出了百強, 甚至有房企名次下滑了100多位。

有舊人被踢走就會有新人入圍。 2017年房企銷售百強榜單出現了不少新面孔, 比如2014年還沒進入百強的魯能、中梁、祥生、新力等幾家黑馬房企, 在2017年更分別排到了20名、25名、35名、54名。

那麼, 這些爬升非常快的房企他們都有哪些共性?那些在百強榜單已經消失不見的房企, 他們又犯了哪些致命錯誤?下面明源君來簡單分析一下。

2

地產黑馬業績爆發

5大關鍵字

據明源君觀察, 在房企銷售百強榜上穩坐前排、或大步前進的房企, 他們都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戰略佈局眼光獨到,

積極佈局的同時選對了城市, 二是區域深耕, 做大根據地, 單城銷售份額持續增長, 三是周轉很快, 四是產品力突出, 五是積極發錢、捨得激勵。

一、積極佈局, 有地才能談發展

房地產行業最核心的三個要素:人、地、錢。 對於中小房企, 拿地是生存問題, 手裡有餘糧心裡才不慌。 所以, 陽光城執行副總裁吳建斌也說, 誰擁有了豐厚的土地儲備, 你在行業就是戰無不勝。

這幾年業績增長比較快的房企, 他們戰略都相對激進, 積極佈局、大膽擴張。 2014年融創排名第10, 自2015年至今, 融創通過招拍掛、收並購等手段, 新進入了46個城市, 2017年融創排名第4, 業績也從658億增長到3620億。

融創2017年新增土地貨值更高達14358.5億元, 排名第一, 這保證它在未來3年裡至少都能名列前茅。

從2017年新增貨值門檻來看,百強的貨值門檻已經到了150億,也就是說,現在你手裡沒握有150億貨值的話,那你很可能要被踢出百強。

當然,積極佈局的同時,也很考驗眼光,即要選對城市。

某L房企佈局聚焦在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去年一二線城市遭遇史上最嚴調控,但L房企沒有拉開戰線對沖調控風險,加上海外佈局投入大量資金,導致銷售業績影響嚴重,排名相比2014年下滑了55名。

二、城市深耕,做大單城市場份額

雖然積極佈局很重要,但長遠來看,城市深耕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城市佈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深耕區域可以規避掉進入新城市以及市場誤判的風險。

華鴻嘉信副總裁卞克也指出,城市深耕、多盤聯動的戰略,是中小房企與大鱷博弈抗爭的砝碼,因為規模是相對的,如果你在某個區域的總規模大,在區域市場上就佔優勢,比如外來房企兩個盤,你有十個盤,就會敢跟巨頭抬價,因為我價格拍上去,我所有的庫存全部漲價了。

即便沒有拍到那也是被人搶走了,但是我貨值也提升了一點,我靠近你的盤我立馬降價,我也能幹死你。

所以我們能看到,2017年標杆房企都放緩了進入新城市的腳步。

而單個城市的銷售業績體量有一個很明顯的增長趨勢。2017年表現非常突出的地產黑馬新力地產,其大本營南昌去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62.6億,相當於一家百強房企的銷售業績。

那如何選擇深耕城市呢?以做得比較好的萬科為例。

首先,聚焦一二線核心城市,在深耕核心城市基礎上向臨近城市適度擴張,2017年加速往核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下沉覆蓋。

其次,圈定並聚焦經濟圈,選擇經濟圈內的中心城市,深耕達到一定規模後向周邊衛星城覆蓋。

最後,在選擇城市時,精選經濟及市場指標,並設定該項指標的底線值,沒有達到底線值的城市不考慮進入。

從2017年萬科各大城市銷售業績來看,不少城市都突破百億,而且做到了當地排名前三。更直觀的資料是,碧桂園恒大200多個城市佈局,萬科才60多個城市就做到了5千多億業績,城市深耕的程度非常驚人了。

三、快速周轉,現金為王

這幾天,明源君連接推送了幾篇關於高周轉的文章,閱讀量都很高,可見大家都明白快周轉對於企業沖規模的重要性。

而近幾年的地產黑馬,他們的飛速發展更和快周轉密不可分。以祥生地產為例,2016年,祥生提出“36781”的快周轉模式,即3個月內動工,6個月開盤,開盤銷售去化70%,一個月後去化達80%,1年現金流歸正,提高整體資產收益率。

2017年,該戰略升級為“25710”模式:2個月內動工,5個月內開盤,開盤當日銷售去化70%(100畝以內),10個月內現金流歸正。

同時,祥生在快速銷售快速回款上有自己獨特的心法。祥生認為,沒有賣出不去的房子,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怎麼理解?他們的專案完全根據行情和去化速度來定價,一般要求首次開盤貨值去化達到80%,如果一旦發現有難度,祥生會馬上調整價格以保證去化量。所以他們從來不捂盤惜售,只賺“快進快出”的錢和產品溢價的錢。

中梁地產也秉持快周轉、現金為王的開發策略。比如中梁堅決不拿高價地,項目自身的篩選上,二三十萬方的最合適,以滿足快周轉;大的地塊要求承受的容量更高,是有發展潛力的板塊且地價低。

其次,2014和2015年中梁都在做範本,因此2016和2017可以快速複製,還能規避風險,如果沒有標準和範本,一拍腦袋很容易出問題。

中梁和祥生一樣追求快銷,市場不景氣時敢於降價,只要不虧本或者有薄利就把房子賣了,以快速回籠現金。

四、合作開發,快速撬動銷售規模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合作開發成為了一個常態,一塊地兩三家一起做,每一家房企都可以分到市場份額。尤其在地價高企的一二線城市,這是降低操盤風險的好辦法。

當然,對於標杆房企,則可以憑藉品牌和管理優勢,以聯合開發策略迅速獲取銷售規模,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

比如萬科2017年銷售流量金額有5239億,權益金額3772.1億,權益占比約72%,通過72%左右的權益比,撬動了1000多億的銷售規模。更有不少房企權益占比只有50%,但通過業績並表,銷售業績排名輕鬆就能上一個梯級,性價比不要太高!

五、捨得、積極發錢

這兩年,為了做大規模,各大房企都在推行共用或跟投機制,根本目的是為了挖到及留住最優秀的人才,把公司的利益和優秀人才的利益綁在一起,能最大程度啟動人才的潛能。目前來看,這些機制確實發揮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典型的是碧桂園,自從推出成就共用制度後,業績5年間增長了12倍。

而在沖千億的房企陣營裡面,中梁、祥生等房企都很積極給員工發錢,也非常捨得。據博志成李銘鋮介紹,祥生內部提出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沖1000億,必須要有老總收入超過1000萬。

祥生在內部實行了一套“共創互盈”的人才機制,即讓經營團隊、內部員工、合作夥伴等以有限合夥人方式成為“微開發商”,與公司共用經營成果。

比如根據地以30億規模為基數。

①完成30億,祥生給根據地公司獎勵千分之一,即30億返回300萬獎金,區域總拿三分之一,即區域總分到100萬左右,其他給團隊;

②如果做到30億以上,多出部分就是千分之二獎勵,比如做到50億,那麼多出的20億就會增加400萬,加上30億以內的300萬,總共700萬獎金,那麼根據地區域總就能拿到30%即210萬獎金。

中梁地產在激勵層面同樣做得非常到位。中梁搭建了“事業合夥”、“費用包乾”、“成就共用”、“專案跟投”和“專項激勵”等多層級激勵體系。

據瞭解,中梁的一個銷售30億的區域團隊能夠拿走五六千萬的獎金!中梁的專案跟投制度,控股集團8%,區域集團8%,區域公司8%,合計24%,遠高於行業水準。核心管理層強制跟投,其他人員自願跟投。

而且,中梁一跟投就配杠杆,提供內部1:4的高杠杆,加上中梁大部分是十幾二十萬方的專案,周轉速度快,平均6個月就開盤,7~8個月現金流就能回正並分配本金,利潤則分兩次分配:回款達到70%時分配一半的利潤,回款達到90%利潤全部分配。

3

這28家房企為啥被踢出百強榜?

從2014年到2017年的銷售百強榜單看,有28家房企(中信地產、嘉凱城因分別被中海、恒大收購,故除外)跌出百強榜單。他們都犯了哪些錯?歸結起來,無非就是踏空週期,佈局失誤,多元化業務探索失誤和宏觀調控等不可控因素等等,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值得我們反思。

一、房企老闆的“原罪”被揭發,企業發展一蹶不振

在法治化日益透明的今天,房企老闆們的“原罪”成了房企快速發展中最大的風險因素,一旦引爆,企業不死也會脫層皮。

某跨界R房企,前幾年的發展勢頭很猛,但由於老闆涉及行賄,當地官員落馬後,R企老闆也進去了。老闆出事後,整個企業陷入停頓,很多項目陷入爛尾,2017年R房企的排名也從2014年的前50一路跌出了200名。

二、踏錯週期,栽到調控陷阱

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幾次調控,很多中小房企沒有摸清調控規律,導致踏錯週期。

比如在政府沒有調控,市場大好的時候捂盤惜售,捂著捂著調控來了,市場下行,他們的項目錯過了市場良機,陷入困境。

市場下行時又不敢買地,害怕市場不好賣不掉,最後陷入了惡性循環,拿到的都是高價地,項目入市都遇到調控。

三、擴張過於保守、佈局失誤

早期由於業績增長很快,被稱為地產黑馬的L房企,由於過於強調資金的安全,在佈局上很保守,熱點一二線基本沒有佈局,反而是進入了風險很大的冷門三四線城市,比如蘭州、銀川、拉薩等,結果行情踏空,導致跟不上行業的節奏。

去年,不得不將旗下30多個項目股權出售,2017年榜單上,該房企銷售排名相比2014年,下降了122名,令人唏噓。

四、多元化發展,能力沒跟上

除住宅地產外,很多房企由於涉足商業地產、旅遊地產、城市更新等,投資、精力分散,管理難度增長,而新業務還處於探索期,回報週期非常長,導致現金路吃緊,住宅業務難以擴張。

比如H房企就涉足商業管理、酒店經營等多方面的業務,未完全聚焦地產開發,但在商業地產這塊的能力沒跟上,也沒能做出業績,導致拖累了房企的擴張速度。

五、跨界外來房企,撈一把就跑

這幾年,其他行業很多企業看到房地產行業的突飛猛進,也想跑來分一杯羹,所以不管做IT的、賣食品的,甚至賣空調的等等都跑來搞房地產了。

他們抱著撈一票就跑的心態來開發專案,但調控一來,發現不好混了馬上跑路了。

六、戰略定位追求穩健

當然,並非所有開發商都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還有一部分房企追求小而美的發展模式,相比沖規模,他們更希望企業穩健發展,他們是選擇性地慢。

這在港資房企體現得特別明顯,從2014年到2017年的房企銷售百強排行來看,大部分港資房企排名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

小結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體驗項目跟投

這保證它在未來3年裡至少都能名列前茅。

從2017年新增貨值門檻來看,百強的貨值門檻已經到了150億,也就是說,現在你手裡沒握有150億貨值的話,那你很可能要被踢出百強。

當然,積極佈局的同時,也很考驗眼光,即要選對城市。

某L房企佈局聚焦在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去年一二線城市遭遇史上最嚴調控,但L房企沒有拉開戰線對沖調控風險,加上海外佈局投入大量資金,導致銷售業績影響嚴重,排名相比2014年下滑了55名。

二、城市深耕,做大單城市場份額

雖然積極佈局很重要,但長遠來看,城市深耕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城市佈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深耕區域可以規避掉進入新城市以及市場誤判的風險。

華鴻嘉信副總裁卞克也指出,城市深耕、多盤聯動的戰略,是中小房企與大鱷博弈抗爭的砝碼,因為規模是相對的,如果你在某個區域的總規模大,在區域市場上就佔優勢,比如外來房企兩個盤,你有十個盤,就會敢跟巨頭抬價,因為我價格拍上去,我所有的庫存全部漲價了。

即便沒有拍到那也是被人搶走了,但是我貨值也提升了一點,我靠近你的盤我立馬降價,我也能幹死你。

所以我們能看到,2017年標杆房企都放緩了進入新城市的腳步。

而單個城市的銷售業績體量有一個很明顯的增長趨勢。2017年表現非常突出的地產黑馬新力地產,其大本營南昌去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62.6億,相當於一家百強房企的銷售業績。

那如何選擇深耕城市呢?以做得比較好的萬科為例。

首先,聚焦一二線核心城市,在深耕核心城市基礎上向臨近城市適度擴張,2017年加速往核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下沉覆蓋。

其次,圈定並聚焦經濟圈,選擇經濟圈內的中心城市,深耕達到一定規模後向周邊衛星城覆蓋。

最後,在選擇城市時,精選經濟及市場指標,並設定該項指標的底線值,沒有達到底線值的城市不考慮進入。

從2017年萬科各大城市銷售業績來看,不少城市都突破百億,而且做到了當地排名前三。更直觀的資料是,碧桂園恒大200多個城市佈局,萬科才60多個城市就做到了5千多億業績,城市深耕的程度非常驚人了。

三、快速周轉,現金為王

這幾天,明源君連接推送了幾篇關於高周轉的文章,閱讀量都很高,可見大家都明白快周轉對於企業沖規模的重要性。

而近幾年的地產黑馬,他們的飛速發展更和快周轉密不可分。以祥生地產為例,2016年,祥生提出“36781”的快周轉模式,即3個月內動工,6個月開盤,開盤銷售去化70%,一個月後去化達80%,1年現金流歸正,提高整體資產收益率。

2017年,該戰略升級為“25710”模式:2個月內動工,5個月內開盤,開盤當日銷售去化70%(100畝以內),10個月內現金流歸正。

同時,祥生在快速銷售快速回款上有自己獨特的心法。祥生認為,沒有賣出不去的房子,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怎麼理解?他們的專案完全根據行情和去化速度來定價,一般要求首次開盤貨值去化達到80%,如果一旦發現有難度,祥生會馬上調整價格以保證去化量。所以他們從來不捂盤惜售,只賺“快進快出”的錢和產品溢價的錢。

中梁地產也秉持快周轉、現金為王的開發策略。比如中梁堅決不拿高價地,項目自身的篩選上,二三十萬方的最合適,以滿足快周轉;大的地塊要求承受的容量更高,是有發展潛力的板塊且地價低。

其次,2014和2015年中梁都在做範本,因此2016和2017可以快速複製,還能規避風險,如果沒有標準和範本,一拍腦袋很容易出問題。

中梁和祥生一樣追求快銷,市場不景氣時敢於降價,只要不虧本或者有薄利就把房子賣了,以快速回籠現金。

四、合作開發,快速撬動銷售規模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合作開發成為了一個常態,一塊地兩三家一起做,每一家房企都可以分到市場份額。尤其在地價高企的一二線城市,這是降低操盤風險的好辦法。

當然,對於標杆房企,則可以憑藉品牌和管理優勢,以聯合開發策略迅速獲取銷售規模,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

比如萬科2017年銷售流量金額有5239億,權益金額3772.1億,權益占比約72%,通過72%左右的權益比,撬動了1000多億的銷售規模。更有不少房企權益占比只有50%,但通過業績並表,銷售業績排名輕鬆就能上一個梯級,性價比不要太高!

五、捨得、積極發錢

這兩年,為了做大規模,各大房企都在推行共用或跟投機制,根本目的是為了挖到及留住最優秀的人才,把公司的利益和優秀人才的利益綁在一起,能最大程度啟動人才的潛能。目前來看,這些機制確實發揮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典型的是碧桂園,自從推出成就共用制度後,業績5年間增長了12倍。

而在沖千億的房企陣營裡面,中梁、祥生等房企都很積極給員工發錢,也非常捨得。據博志成李銘鋮介紹,祥生內部提出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沖1000億,必須要有老總收入超過1000萬。

祥生在內部實行了一套“共創互盈”的人才機制,即讓經營團隊、內部員工、合作夥伴等以有限合夥人方式成為“微開發商”,與公司共用經營成果。

比如根據地以30億規模為基數。

①完成30億,祥生給根據地公司獎勵千分之一,即30億返回300萬獎金,區域總拿三分之一,即區域總分到100萬左右,其他給團隊;

②如果做到30億以上,多出部分就是千分之二獎勵,比如做到50億,那麼多出的20億就會增加400萬,加上30億以內的300萬,總共700萬獎金,那麼根據地區域總就能拿到30%即210萬獎金。

中梁地產在激勵層面同樣做得非常到位。中梁搭建了“事業合夥”、“費用包乾”、“成就共用”、“專案跟投”和“專項激勵”等多層級激勵體系。

據瞭解,中梁的一個銷售30億的區域團隊能夠拿走五六千萬的獎金!中梁的專案跟投制度,控股集團8%,區域集團8%,區域公司8%,合計24%,遠高於行業水準。核心管理層強制跟投,其他人員自願跟投。

而且,中梁一跟投就配杠杆,提供內部1:4的高杠杆,加上中梁大部分是十幾二十萬方的專案,周轉速度快,平均6個月就開盤,7~8個月現金流就能回正並分配本金,利潤則分兩次分配:回款達到70%時分配一半的利潤,回款達到90%利潤全部分配。

3

這28家房企為啥被踢出百強榜?

從2014年到2017年的銷售百強榜單看,有28家房企(中信地產、嘉凱城因分別被中海、恒大收購,故除外)跌出百強榜單。他們都犯了哪些錯?歸結起來,無非就是踏空週期,佈局失誤,多元化業務探索失誤和宏觀調控等不可控因素等等,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值得我們反思。

一、房企老闆的“原罪”被揭發,企業發展一蹶不振

在法治化日益透明的今天,房企老闆們的“原罪”成了房企快速發展中最大的風險因素,一旦引爆,企業不死也會脫層皮。

某跨界R房企,前幾年的發展勢頭很猛,但由於老闆涉及行賄,當地官員落馬後,R企老闆也進去了。老闆出事後,整個企業陷入停頓,很多項目陷入爛尾,2017年R房企的排名也從2014年的前50一路跌出了200名。

二、踏錯週期,栽到調控陷阱

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幾次調控,很多中小房企沒有摸清調控規律,導致踏錯週期。

比如在政府沒有調控,市場大好的時候捂盤惜售,捂著捂著調控來了,市場下行,他們的項目錯過了市場良機,陷入困境。

市場下行時又不敢買地,害怕市場不好賣不掉,最後陷入了惡性循環,拿到的都是高價地,項目入市都遇到調控。

三、擴張過於保守、佈局失誤

早期由於業績增長很快,被稱為地產黑馬的L房企,由於過於強調資金的安全,在佈局上很保守,熱點一二線基本沒有佈局,反而是進入了風險很大的冷門三四線城市,比如蘭州、銀川、拉薩等,結果行情踏空,導致跟不上行業的節奏。

去年,不得不將旗下30多個項目股權出售,2017年榜單上,該房企銷售排名相比2014年,下降了122名,令人唏噓。

四、多元化發展,能力沒跟上

除住宅地產外,很多房企由於涉足商業地產、旅遊地產、城市更新等,投資、精力分散,管理難度增長,而新業務還處於探索期,回報週期非常長,導致現金路吃緊,住宅業務難以擴張。

比如H房企就涉足商業管理、酒店經營等多方面的業務,未完全聚焦地產開發,但在商業地產這塊的能力沒跟上,也沒能做出業績,導致拖累了房企的擴張速度。

五、跨界外來房企,撈一把就跑

這幾年,其他行業很多企業看到房地產行業的突飛猛進,也想跑來分一杯羹,所以不管做IT的、賣食品的,甚至賣空調的等等都跑來搞房地產了。

他們抱著撈一票就跑的心態來開發專案,但調控一來,發現不好混了馬上跑路了。

六、戰略定位追求穩健

當然,並非所有開發商都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還有一部分房企追求小而美的發展模式,相比沖規模,他們更希望企業穩健發展,他們是選擇性地慢。

這在港資房企體現得特別明顯,從2014年到2017年的房企銷售百強排行來看,大部分港資房企排名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

小結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體驗項目跟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