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在三四線城市,中小房企這樣幹,規模逆襲4年20倍不是夢!

2013年銷售額15億, 2017年銷售額349億!4年翻了23倍!這家房企是華鴻嘉信。

2015之前每年也就是百億上下, 但2015、2016, 則連續2年進入地產前50強。 2017年, 他們實現了619億的銷售, 2018年可能破千億, 這家房企是祥生地產。

這兩家房企的爆發式增長表明, 只要看得准, 抓得住, 三四線城市同樣大有可為。

他們掌握了三四線城市的哪些秘訣?

4月14日, 華鴻嘉信副總裁卞克(曾任祥生運營總經理、助理總裁)受邀在第十期地產創新研習社上做了“成長的煩惱——房地產企業的投資與成長”的演講, 就三四線城市走勢、以及中小企業的戰略、拿地原則做了詳細的分享。

明源君結合卞總的演講內容, 整理出了中小型房企決勝三四線城市的要訣。

華鴻嘉信副總裁卞克

1

三四線城市還有潛力

大房企不一定玩得轉

中小房企有機會逆襲

三四線城市風險大, 但風險大的地方往往機遇也大。 卞總認為, 看准幾個中心城市、抓住三四線視窗期,

踩對節奏, 中小房企就有機會追趕大企業。

一、城市化還沒到頂, 中西部還有潛力沒釋放

截至2017年末, 中國的城鎮化率58.5%。 不同地區的城鎮化率差異比較大, 比如城鎮化率最高的北京達到了87.9%, 而中西部有的城市還不到50%。

根據國際經驗,

城鎮化率在70%之前都會快速增長。 也就是說, 未來十年城市化的紅利依然存在。 卞總認為, 長期看好一二線, 但只要中西部城市化進程沒結束, 中小企業就還有機會。

二、預計今年三四線還會加大土地供應

2018年財政要維持去年的水準, 同時又要減稅8000億、減費3000億, 錢從哪裡來?初步判斷土地財政的占比很可能還要增大, 一二線土地供應有限、三四線會加大土地供應。 但在上半年資金面整體偏緊的環境中, 土地價格可能呈現不確定性。

三、三四線城市, 巨頭不一定玩得轉

中國有句古話叫強龍難鬥地頭蛇。 一二線來的巨頭不一定拼得過三四線的本土企業。 在一二線更多是享受土地紅利, 三四線則要拼速度、拼產品適配、拼服務接地氣。

因為定位不同、戰略不同, 企業的基因也不一樣。 從一二線殺到三四線, 想要短期內幹好還是很困難的。 產品線規劃要調整, 供應商體系要調整, 成本管控目標要調整, 組織管控、操盤方式要調整, 甚至團隊都要調整。 一方面成本高, 另一方面還可能不適應。

2

留得住人和錢的城市才能去

衰退期的城市不能去

要抓住三四線城市的視窗期

與2016年一二線城市資源外溢不一樣, 2017年內地三四線城市的崛起, 大部分是得益於棚改、舊改貨幣安置, 是內生需求為主。 資料顯示, 有的三四線城市貨幣安置比例高達80%。 但是, 一個城市能不能進, 不能簡單的用棚改、舊改量來判斷, 大量集中供應本身就是風險。 要注意:

第一、棚改的錢得存得住

如果一個地方棚改貨幣化安置占比太少, 這個地方短期內資產價格不會快速上漲, 如果一個地方全是貨幣化安置, 也要考慮那這個錢能不能存得住?一般來講40%到50%的比例比較適宜。

第二、三四線的視窗期很短, 要抓得住

在三四線, 提前佈局非常重要。

“房地產的本質是金融,金融必然有週期性”,從1998年房改至今,每三到四年就是一個小週期。如果能抓住兩次機會,基本上就能站穩腳跟。

2015年301、330政策鬆動,但7月股災之後土地市場才啟動,一二線反應最快,資產價格暴漲,2016年初去庫存,一二線三四線政策一刀切,繼續高歌猛進。當時一二線面臨著調控的風險,在因城施策的政策預期下,三四線其實已經有了結構性機遇,祥生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2016年初從一二線主動調整為三四線,合理配置資產比例的。

2017年,不少原先佈局一二線的企業在江浙三四線降維拿地是有問題的,而應該提前在江西、安徽、甚至兩湖、川渝佈局,而不是在江浙抬轎子, 16年下半年在一二線、17年在江浙的三四線拿高價地,連踩兩個坑,總是慢半拍,戰略上是短視的。

2018年,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持續分化,週期特徵越來越不明顯,有的城市剛剛起步,有的已進入衰退期,有的已見頂,部分17年比較火的熱點三四線城市去化明顯乏力。當下,誰研究城市越透徹、解讀越深刻誰就能占得先機。

第三、不建議過度下沉

越是末端的資金流量越小、風險越大。2016年之前,三四線可曾如此火過?作為資源的下游,它的反應比一二線慢,過去調控一刀切,視窗期很短,還沒輪到三四線就結束了,現在因城施策,有了梯度、才有了行情。但產業、人口、交通資源、能級弱的城市是無法價量轉換的市場,作為資金流的末端不會有多少機會,經不起風浪。

3

要安全,一得快周轉,二要用對杠杆

深耕做透、多盤聯動,可與巨頭抗衡

當前市場環境,百億是生死線,千億是發展起步線,達到一定規模才有全新的視野和平臺。很多時候,企業不是沒錢不拿地,是不拿地才沒有錢。成長,有的是主動性的戰略挑戰和選擇,更多的是被動式成長,因為不發展就死了。

企業成長,一靠積累,二靠負債,三靠股權,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中小企業本身沒有多少積累,想要快速積累就要快周轉,當年拿地、當年銷售、當年再投,在上升通道中要敢於負債加杠杆,在震盪通道中要及時去杠杆增加股權性融資比例,小股操盤。總的來說,想在三四線城市活得好,抵抗來自巨頭的衝擊,一要快;二要樹壁壘。

一、保持快周轉,用流動性覆蓋安全性

研究房企規模成長的底層邏輯,通過杜邦公式房地產模型的分析,不難制定企業戰略:

權益利潤率(年化)=自有資金周轉率×權益乘數(杠杆率)×地貨比×土地當年轉化率×當年銷供比×息稅後淨利潤率

1、極致快周轉的關鍵資料

沒有跨週期的能力,就得快周轉,一是因為錢太貴,二是要上規模,三是為了避險。從公式來看,自有資金周轉率已經極致的情況下,再縮短開盤時間能增加的權益利潤率其實有限,邊際效用遞減,當下追求極致快周轉主要還是為了避險,因為部分三四線土地市場上半年可能會出現異動,需要調整節奏。

快周轉不是快生產,去化不快、快生產沒有意義,徒增成本,切記流動性覆蓋安全性,安全性大於盈利性。

怎麼快周轉?設計、采招、金融、行銷、團隊前置,要在業務標準化、標準模組化、模組功能表化前提下分級授權,決策快、路徑短,讓一線員工有決策能力、決策權力,又能把風暴控制在茶杯內。要培養一批市場化的鐵杆供應商,各部門緊密配合提高供應商積極性,相互成就、共同成長。同時要學會分享,配套的激勵機制要跟上。

要關注幾個指標,實現當年拿地、當年銷售、當年再投:

①自有資金周轉率

要提高自有資金周轉率就要快周轉。

兩年幹一個16%的項目,不如兩年幹兩個8%的項目。16%的專案很難找,8%的專案機會則很多。銷售利潤很低的項目,只要運轉起來,資金規模也會在流動中被放大,只要能快起來,就能產生降低投資峰值、平抑現金流波動的作用,一是IRR不見得低、二是對整體現金流安全有貢獻、三是增加了投資機會。

②當年土地轉化率

提高當年土地轉化率,就要求地塊面積以10到15萬方為好,除非地貨比足夠低,土儲才有意義。另外,土地儲備的時間還不宜過長,一般來說不跨年儲備,小企業要少儲備土地,付款節奏要和開發節奏緊扣。

③ 當年銷供比

這個比例越高,說明產品跟市場匹配、定價合理、銷控得當。要當年拿地,當年銷售比例達80%,要精准定位、合理定價,快速開盤為銷售爭取時間,要調整拿地節奏,強銷期以上半年為宜,在最好的窗口期快速把貨賣掉。

2、上升通道要加杠杆,震盪通道去杠杆

在上升通道中要敢於負債加杠杆,在震盪通道中要及時去杠杆增加股權性融資比例,小股操盤。

負利率環境中,通過債權融資,果斷加杠杆上規模。2015年,因為形勢判斷準確,不少企業靜態測算拿地標準銷售淨利潤率是負5%,也就是虧5%拿地,當時拿地多、佔有了資源的房企就搶得了先機。

有的公司曾用一個億撬動三十億的項目,掙了十幾個億,當然這個視窗期非常短,可遇不可求,勇立潮頭才能拿到土地、抓住資金。

弱市加杠杆極度危險,在震盪通道中,一定要少用債務融資,通過股權性融資維持一定的杠杆實現小股操盤,越是賺錢的項目越要分享股權。

二、深耕、多盤聯動,你就比外來的巨頭有優勢

卞總認為,城市深耕、多盤聯動的戰略就是與巨頭抗爭的砝碼,外來房企總規模大,但我資源集中、決策路徑短,在區域市場我比你佔優勢,你進來兩個盤,我有十個盤,價格拍上去,我所有的庫存全部漲價了,必要時讓一讓,價格回落還可以抄後路。應該注意的反倒是燈下黑,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價值低估。

1、集中優勢資源在區域市場深耕,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首先,深耕一個城市圈,可以獲得品牌溢價、服務溢價。

深耕一個城市,做到市場佔有率達到30%到40%。這樣才有空間打造市場口碑,因為口碑需要時間沉澱、需要積累,有口碑,才會有品牌溢價。華鴻嘉信、祥生以超高性價比獲得區域市場口碑,打敗競品樹立品牌,後面的專案就享受到品牌溢價。沒有一定市場佔有率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更沒有多盤聯動的空間。當然,過高的單一城市佔有率也會有無法對沖政策風險,需要注意。

其次,對一個城市足夠瞭解以後,有利於整合地方資源,可以找到別人看不到的價格窪地,有比較優勢。

卞總建議,擬新進城市,可以安排投資部員工在當地駐點紮根,逛菜場、進超市、踩樓盤,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對透徹瞭解目標市場會很有説明。

最後,區域集中度越高,客戶密度越高,線下整合的成本低,很多增值服務也就隨之而來了。

2、不要急著掙一個盤的錢,也不能有死盤和僵屍盤

華鴻嘉信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小盤不要跟周邊的大盤較勁,大盤就要把握主導權。 一個單盤、小盤不能賣太高,沒有存貨,幫周邊的大盤抬轎子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一旦在大盤上佔據主導權,多盤的騰挪空間就大了,高價低價都好操作。當然,要注意,如果項目虧損並且很難扭轉,那晚虧不如早虧,不能有死盤和僵屍盤。

戰略定了,落地就必須做取捨。你要關注現階段的戰略任務是什麼?成本和進度、售價和去化、包括利潤和權益要平衡好,不能平衡時要果斷圍繞戰略做取捨。

4

股東,家族,老員工

中小房企不翻過這三座大山

再牛的戰略也難落地

選對城市,用對戰略,最終還得靠人去執行、去落地。沒有一個有前瞻性的決策層,沒有一群令行禁止的員工,再牛的戰略都是空中樓閣。中小房企想上規模,先要理順人的關係,搭班子、定戰略、建團隊。

成長期的中小型房企面前有三座大山:股東,家族,老員工:

❶ 股東。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股份制改造不做,股東與公司戰略方向甚至操盤思路上的不同會導致戰略無法落地、業務無法推進。小到一個專案的定價,大到區域的佈局,比如有的股東想向周邊城市擴張,有的股東想偏安一隅,內部意見不統一,公司決策就左右搖擺。

股份制改造的關鍵動作是把集團平臺的資金下沉到SPV公司去,根據不同投資方向組建不同的SPV,把內部合作夥伴外部化,保持合作彈性,極端情況下也可以採取股轉債的方式進行緩衝,逐步清算退出,拿時間換空間。

❷ 家族。企業小的時候,親戚朋友一起做,熟人信得過,凡事好商量,特定階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家族參與內部管理或配套業務過多,即便能力能跟上,也會導致決策透明度、管理效能降低,新的合作夥伴、人才引進困難,管理不易理順。

隨著投資規模增長,應逐步降低對家族業務的依賴,做好關聯利益切割,輕業務重股權,慢慢向股東角色轉變。

❸ 老員工。老員工是企業的寶貴財富,要珍惜並善待,部分老員工隨著企業的發展出現能崗匹配度降低。企業在發展初期更多是一些資源性人才,隨著企業的發展,要向管理性人才、業務性人才轉變。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創業者的老闆依然會非常重視政府資源、土地資源,金融資源,對於管理規範性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沒有強烈的意識,但是這些資源型人才包括老闆,往往是體系的破壞者。

人事問題影響企業的發展、但也只能在發展中消化,防止急劇變化對業務產生衝擊,破立之際最考驗老闆的用人智慧。

小結

管理是為經營服務,戰略不先進、管理再精細等於零。這幾年有很多企業管理非常到位,團隊和諧、文化先進、流程清晰、成本精細、風險可控,但是企業沒有發展,發展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畢竟要打破原先的平衡、在新的水準上再平衡,且辛苦、不舒服。總之一句話,要想得明白,幹得堅決!(整理:明源地產研究院 陳麗如)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體驗採購門戶

“房地產的本質是金融,金融必然有週期性”,從1998年房改至今,每三到四年就是一個小週期。如果能抓住兩次機會,基本上就能站穩腳跟。

2015年301、330政策鬆動,但7月股災之後土地市場才啟動,一二線反應最快,資產價格暴漲,2016年初去庫存,一二線三四線政策一刀切,繼續高歌猛進。當時一二線面臨著調控的風險,在因城施策的政策預期下,三四線其實已經有了結構性機遇,祥生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2016年初從一二線主動調整為三四線,合理配置資產比例的。

2017年,不少原先佈局一二線的企業在江浙三四線降維拿地是有問題的,而應該提前在江西、安徽、甚至兩湖、川渝佈局,而不是在江浙抬轎子, 16年下半年在一二線、17年在江浙的三四線拿高價地,連踩兩個坑,總是慢半拍,戰略上是短視的。

2018年,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持續分化,週期特徵越來越不明顯,有的城市剛剛起步,有的已進入衰退期,有的已見頂,部分17年比較火的熱點三四線城市去化明顯乏力。當下,誰研究城市越透徹、解讀越深刻誰就能占得先機。

第三、不建議過度下沉

越是末端的資金流量越小、風險越大。2016年之前,三四線可曾如此火過?作為資源的下游,它的反應比一二線慢,過去調控一刀切,視窗期很短,還沒輪到三四線就結束了,現在因城施策,有了梯度、才有了行情。但產業、人口、交通資源、能級弱的城市是無法價量轉換的市場,作為資金流的末端不會有多少機會,經不起風浪。

3

要安全,一得快周轉,二要用對杠杆

深耕做透、多盤聯動,可與巨頭抗衡

當前市場環境,百億是生死線,千億是發展起步線,達到一定規模才有全新的視野和平臺。很多時候,企業不是沒錢不拿地,是不拿地才沒有錢。成長,有的是主動性的戰略挑戰和選擇,更多的是被動式成長,因為不發展就死了。

企業成長,一靠積累,二靠負債,三靠股權,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中小企業本身沒有多少積累,想要快速積累就要快周轉,當年拿地、當年銷售、當年再投,在上升通道中要敢於負債加杠杆,在震盪通道中要及時去杠杆增加股權性融資比例,小股操盤。總的來說,想在三四線城市活得好,抵抗來自巨頭的衝擊,一要快;二要樹壁壘。

一、保持快周轉,用流動性覆蓋安全性

研究房企規模成長的底層邏輯,通過杜邦公式房地產模型的分析,不難制定企業戰略:

權益利潤率(年化)=自有資金周轉率×權益乘數(杠杆率)×地貨比×土地當年轉化率×當年銷供比×息稅後淨利潤率

1、極致快周轉的關鍵資料

沒有跨週期的能力,就得快周轉,一是因為錢太貴,二是要上規模,三是為了避險。從公式來看,自有資金周轉率已經極致的情況下,再縮短開盤時間能增加的權益利潤率其實有限,邊際效用遞減,當下追求極致快周轉主要還是為了避險,因為部分三四線土地市場上半年可能會出現異動,需要調整節奏。

快周轉不是快生產,去化不快、快生產沒有意義,徒增成本,切記流動性覆蓋安全性,安全性大於盈利性。

怎麼快周轉?設計、采招、金融、行銷、團隊前置,要在業務標準化、標準模組化、模組功能表化前提下分級授權,決策快、路徑短,讓一線員工有決策能力、決策權力,又能把風暴控制在茶杯內。要培養一批市場化的鐵杆供應商,各部門緊密配合提高供應商積極性,相互成就、共同成長。同時要學會分享,配套的激勵機制要跟上。

要關注幾個指標,實現當年拿地、當年銷售、當年再投:

①自有資金周轉率

要提高自有資金周轉率就要快周轉。

兩年幹一個16%的項目,不如兩年幹兩個8%的項目。16%的專案很難找,8%的專案機會則很多。銷售利潤很低的項目,只要運轉起來,資金規模也會在流動中被放大,只要能快起來,就能產生降低投資峰值、平抑現金流波動的作用,一是IRR不見得低、二是對整體現金流安全有貢獻、三是增加了投資機會。

②當年土地轉化率

提高當年土地轉化率,就要求地塊面積以10到15萬方為好,除非地貨比足夠低,土儲才有意義。另外,土地儲備的時間還不宜過長,一般來說不跨年儲備,小企業要少儲備土地,付款節奏要和開發節奏緊扣。

③ 當年銷供比

這個比例越高,說明產品跟市場匹配、定價合理、銷控得當。要當年拿地,當年銷售比例達80%,要精准定位、合理定價,快速開盤為銷售爭取時間,要調整拿地節奏,強銷期以上半年為宜,在最好的窗口期快速把貨賣掉。

2、上升通道要加杠杆,震盪通道去杠杆

在上升通道中要敢於負債加杠杆,在震盪通道中要及時去杠杆增加股權性融資比例,小股操盤。

負利率環境中,通過債權融資,果斷加杠杆上規模。2015年,因為形勢判斷準確,不少企業靜態測算拿地標準銷售淨利潤率是負5%,也就是虧5%拿地,當時拿地多、佔有了資源的房企就搶得了先機。

有的公司曾用一個億撬動三十億的項目,掙了十幾個億,當然這個視窗期非常短,可遇不可求,勇立潮頭才能拿到土地、抓住資金。

弱市加杠杆極度危險,在震盪通道中,一定要少用債務融資,通過股權性融資維持一定的杠杆實現小股操盤,越是賺錢的項目越要分享股權。

二、深耕、多盤聯動,你就比外來的巨頭有優勢

卞總認為,城市深耕、多盤聯動的戰略就是與巨頭抗爭的砝碼,外來房企總規模大,但我資源集中、決策路徑短,在區域市場我比你佔優勢,你進來兩個盤,我有十個盤,價格拍上去,我所有的庫存全部漲價了,必要時讓一讓,價格回落還可以抄後路。應該注意的反倒是燈下黑,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價值低估。

1、集中優勢資源在區域市場深耕,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首先,深耕一個城市圈,可以獲得品牌溢價、服務溢價。

深耕一個城市,做到市場佔有率達到30%到40%。這樣才有空間打造市場口碑,因為口碑需要時間沉澱、需要積累,有口碑,才會有品牌溢價。華鴻嘉信、祥生以超高性價比獲得區域市場口碑,打敗競品樹立品牌,後面的專案就享受到品牌溢價。沒有一定市場佔有率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更沒有多盤聯動的空間。當然,過高的單一城市佔有率也會有無法對沖政策風險,需要注意。

其次,對一個城市足夠瞭解以後,有利於整合地方資源,可以找到別人看不到的價格窪地,有比較優勢。

卞總建議,擬新進城市,可以安排投資部員工在當地駐點紮根,逛菜場、進超市、踩樓盤,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對透徹瞭解目標市場會很有説明。

最後,區域集中度越高,客戶密度越高,線下整合的成本低,很多增值服務也就隨之而來了。

2、不要急著掙一個盤的錢,也不能有死盤和僵屍盤

華鴻嘉信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小盤不要跟周邊的大盤較勁,大盤就要把握主導權。 一個單盤、小盤不能賣太高,沒有存貨,幫周邊的大盤抬轎子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一旦在大盤上佔據主導權,多盤的騰挪空間就大了,高價低價都好操作。當然,要注意,如果項目虧損並且很難扭轉,那晚虧不如早虧,不能有死盤和僵屍盤。

戰略定了,落地就必須做取捨。你要關注現階段的戰略任務是什麼?成本和進度、售價和去化、包括利潤和權益要平衡好,不能平衡時要果斷圍繞戰略做取捨。

4

股東,家族,老員工

中小房企不翻過這三座大山

再牛的戰略也難落地

選對城市,用對戰略,最終還得靠人去執行、去落地。沒有一個有前瞻性的決策層,沒有一群令行禁止的員工,再牛的戰略都是空中樓閣。中小房企想上規模,先要理順人的關係,搭班子、定戰略、建團隊。

成長期的中小型房企面前有三座大山:股東,家族,老員工:

❶ 股東。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股份制改造不做,股東與公司戰略方向甚至操盤思路上的不同會導致戰略無法落地、業務無法推進。小到一個專案的定價,大到區域的佈局,比如有的股東想向周邊城市擴張,有的股東想偏安一隅,內部意見不統一,公司決策就左右搖擺。

股份制改造的關鍵動作是把集團平臺的資金下沉到SPV公司去,根據不同投資方向組建不同的SPV,把內部合作夥伴外部化,保持合作彈性,極端情況下也可以採取股轉債的方式進行緩衝,逐步清算退出,拿時間換空間。

❷ 家族。企業小的時候,親戚朋友一起做,熟人信得過,凡事好商量,特定階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家族參與內部管理或配套業務過多,即便能力能跟上,也會導致決策透明度、管理效能降低,新的合作夥伴、人才引進困難,管理不易理順。

隨著投資規模增長,應逐步降低對家族業務的依賴,做好關聯利益切割,輕業務重股權,慢慢向股東角色轉變。

❸ 老員工。老員工是企業的寶貴財富,要珍惜並善待,部分老員工隨著企業的發展出現能崗匹配度降低。企業在發展初期更多是一些資源性人才,隨著企業的發展,要向管理性人才、業務性人才轉變。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創業者的老闆依然會非常重視政府資源、土地資源,金融資源,對於管理規範性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沒有強烈的意識,但是這些資源型人才包括老闆,往往是體系的破壞者。

人事問題影響企業的發展、但也只能在發展中消化,防止急劇變化對業務產生衝擊,破立之際最考驗老闆的用人智慧。

小結

管理是為經營服務,戰略不先進、管理再精細等於零。這幾年有很多企業管理非常到位,團隊和諧、文化先進、流程清晰、成本精細、風險可控,但是企業沒有發展,發展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畢竟要打破原先的平衡、在新的水準上再平衡,且辛苦、不舒服。總之一句話,要想得明白,幹得堅決!(整理:明源地產研究院 陳麗如)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體驗採購門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