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納蘭容若這首邊塞詞,豪放與柔情並重,毛主席四字評價:看出興亡

納蘭容若, 清初第一詞人, 詞風哀感頑豔, 一時被街頭巷尾所傳唱。 也使得他的詞透過歷史濃濃的墨韻, 流傳至今。 至少, 但凡對宋詞有所涉獵之人, 都會在家中備上一本《飲水詞校箋》。 借用徐志摩先生的一句話“我們只能以一個凡夫俗子的姿態張望並豔羨他”我想, 讀納蘭詞的人越多, 公子的心便越是落寞。

愛公子的人都應該知道, 那闋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柬友)但這定不是他們的最愛, 人們偏愛這闋詞, 或許只是因為它契合了太多人的悲傷。 然而寫這首詞的人的心事, 竟被遠遠的拋在了後面。 這究竟應令人歡欣還是悲哀?

真是應了一句:家家爭唱飲水詞, 納蘭心事幾人知?

不管旁人理解如何, 納蘭詞的地位還是舉世公認的甚至有一首詞得到了毛主席的專門評價, 這首詞就是《蝶戀花·出塞》:

蝶戀花·出塞

清代: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 畫角聲中,

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 鐵馬金戈, 青塚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這首出塞詞, 當為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 通過對塞外古戰場的描寫, 抒發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 描寫塞外古戰場的荒涼景象。 面對大好河山, 多少風雲人物, 你爭我奪, 或長期或短暫地佔據它, 但誰也沒有永久地據有這些地方。 放眼望去, 整個塞北, 平沙萬里, 荒漠淒涼, 連個說話的人也很難找到。 西風颯颯, 只有那幾株楓樹, 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 使人聯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廝殺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像。 這些紅葉, 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 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 寫自己出塞的感觸。 面對古戰場的淒涼景色, 鬱結在心頭的愁恨無法計算。 自古以來, 為了爭奪江山, 時戰時和, 或二者並用, 這就是歷史。 回顧歷史, 面對這塞外古戰場,

詩人對自己的祖國一往情深。 這深情猶如夕陽餘輝照射下, 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 詞意深沉含蓄, 有弦外之音。

漢元帝時, 昭君奉旨出塞和番, 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 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 她死後就葬在胡地, 因其墓依大青山, 傍黃河水, 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塚”,

杜甫有詩“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納蘭由青塚想到王昭君, 問她說:“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 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 ”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衛, 作者經常要隨聖駕出巡, 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 但他顯然不想通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 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 他以景語結束, 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 在這其中, 既包含了豪放, 又充滿了柔情, 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淒涼與無奈。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

因此毛主席在讀到這首詞後,特意在旁邊批註:“看出興亡”,應該說是對這首詞的思想意義的肯定。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

因此毛主席在讀到這首詞後,特意在旁邊批註:“看出興亡”,應該說是對這首詞的思想意義的肯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