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她幫助視障人士“看”電影 她是“講電影小組”文化志願者

文化志願者陳俐麗正聚精會神地給視障人士講電影 受訪者供圖

東莞時間網訊電影開始了, 沒有熄燈。

“這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老電影。

電影根據甘肅慶陽中學生李勇的真實事蹟改編……, 上面零星用紅色的筆做了一些標記。 “這是修改6次後的版本。 ”初稿成型後, 她就坐在電腦面前, 邊看邊念, 一遍一遍看, 一遍一遍改, 反復推敲。

準備登臺期間, 陳俐麗經常練到淩晨一點才睡。 白天忙公司的事情, 晚上要照顧家庭, 之後才有時間靜下心來練習。

要對得起他們的耳朵

一部電影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往往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陳俐麗, 因缺乏農村生活經歷, 在試講《背起爸爸上學》這部以農村為背景的電影時, 還鬧出不少笑話。 “麥稈”說成“稻草”, “大黃狗”說成“小狗狗”, 不知道是“銅勺子”還是“鋁勺子”、是“泥胚牆”還是“青磚牆”……回憶當初試講時的尷尬場景,

她忍不住笑出了聲。

可能有人會覺得, 這些小細節並不影響視障人士對劇情的理解。 但在較真、嚴謹的陳俐麗看來, 必須對畫面上的東西進行真實的描述, 不能隨便應付, 要對得起他們的耳朵。

準備的過程並不都伴隨著歡樂。 “中間其實是很枯燥很艱辛的, 要有耐心, 很耗時間和精力。 ”陳俐麗深有體會。

一次, 她拿著話筒在同伴面前講了40分鐘, 後來發現自己的手很酸痛——因為話筒有點沉。 怎麼辦?她回家後找了一個和話筒差不多重的錘子, 然後用塑膠袋、繩子包紮好, 拿著坐在電腦面前練, 鍛煉自己的臂力。 沒想到效果挺好, 給視障人士講的那天, 真的不累了。

收穫最大的是自己

陳俐麗擔任電影講述人緣於2016年她看的一本書——《沒眼人》。

該書的作者亞妮曾是浙江衛視的當家花旦, 她花了13年時間在太行山深處跟蹤紀錄拍攝, 完整再現“沒眼人”的前世今生。 這些“沒眼人”是二戰時期一支盲人諜戰部隊的後裔。 他們與世隔絕, 以流浪賣唱為生, 至今保持著軍隊的生活建制;他們不知道他們唱的歌, 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們是最原始的傳承人。

看完之後沒多久, 讓視障人士也能“看”電影的“心目影院”項目啟動, 並面向社會招募講電影的志願者。 看到消息, 陳俐麗毫不猶豫報了名。

講電影雖然辛苦, 費時費力, 但她樂在其中, “其實, 收穫最大的是我自己, 不覺得嗎?”因為講電影, 她讓視障人士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因為講電影,

她得到了成長, 學到了很多東西, 明白了什麼是鏡頭的推、拉、搖、移。 溫暖他人, 快樂自己, 這可說是志願精神的生動體現。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 在陳俐麗等文化志願者的推動下, “心目影院”專案吸引了東莞大學生的關注, 已經有高校學生前去“聽”電影, 戴著眼罩, 用耳朵去感受故事情節, 體驗視障人士感知社會的方式。

採訪快結束時, 陳俐麗分享了一段復旦名師陳果關於正能量的話:真正的正能量就是你活出了一個光源, 你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你不需要跟他說什麼, 當你活成一束光的時候, 他要接近你就是接近光,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 你都溫暖到他了, 你都照亮到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