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漲姿勢|晉職、封賞、賜匾,老北京也曾獎勵“大工匠”!

首屆“北京大工匠”評選近日揭曉, 10位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榮獲首屆“北京大工匠”稱號。 “工匠精神”是時代的需要, 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元明清時期營建北京城時就曾出現過不少“大工匠”, 因技藝卓越、業績突出而受到各種嘉獎:或晉職或封賞或賜匾……

元代興建大都城

石匠楊瓊被封為“弘農君伯侯”官居三品

元太祖十年(1215年)五月, 成吉思汗率軍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區西南部), 十二年(1217年)太師、國王木華黎改“中都”為“燕京”。 中統五年(1264年)八月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複為“中都”。 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舊址東北側修建新的都城。

至元九年(1272年)將所建的都城改名為“大都”, 史稱“元大都”。 大都城的興建歷時二十餘年, 包括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 先後從全國招募了大量的工匠, 石匠楊瓊是其中之一。

據《曲陽曆史名人錄》記載:楊瓊系今河北省曲陽縣西羊平村人, 出身于石工世家, 其石雕技藝“每自出新意, 天巧層出, 人莫能及焉”。 楊瓊曾率領上千石匠參加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鎮)和大都的營建, 他所設計的石質構件在雕刻技法上多採用平雕、浮雕、鏤雕等工藝, 不管是神像、飛龍、舞鳳、人物肖像, 還是飛禽、走獸、山水等, 結構嚴謹, 造型優美, 形象逼真。 忽必烈看到他雕琢的石刻後大為贊許, 封其為“弘農君伯侯”, 官居三品。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修建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時, 楊瓊被任命為石局總管。 當時, 很多人“繪以圖進, 多不可”, 而楊瓊的設計方案令忽必烈非常滿意, “因命督之”。 楊瓊在雕造此橋時, 運用了圓雕、塗雕、高浮雕等多種刀法, 所建之橋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 堪稱元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故宮遺錄》稱:“皆琢龍鳳祥雲, 明瑩如玉。 周橋下有四白石龍, 擎戴水中;甚壯”。 據傳明代皇城的建造者在修建天安門前的金水橋時, 就是借鑒元代周橋的樣式而建的。

阿尼哥

元至元八年(1271年), 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上重建一座喇嘛廟。 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興建, 經過八年的設計和施工, 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大聖壽萬安寺(明代改稱妙應寺, 俗稱白塔寺)。 寺內佛塔通體潔白, 高大挺拔, 造型優美, 以其巍峨精美成為大都城的標誌性建築。 阿尼哥受到元太祖忽必烈的多次嘉獎:至元十年(1273年)他被授予“諸色人匠總管”;至元十五年(1278年)又被擢升為光祿大夫、大司徒,

領“將作院”之事。 “將作院”即掌管宮廷服用及各類器物製造的機構, 主官秩正二品。 大德十年(1306年)阿尼哥猝然逝世于大都, 元成宗特地為他輟朝致哀, 並賜予這位“洋工匠”“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涼國公”、“上柱國”等尊號。

明代修建紫禁城

木匠蒯祥被賜名“蒯魯班”官至工部侍郎

明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當了皇帝後, 升“北平”為“北京”, 又於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 于翌年營建宮城、壇廟。 但因連年戰亂, 造成明王朝經濟負擔過重, 無力馬上動工興建, 永樂十五年(1417年)北京城才正式營建。

在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工匠中, 以蘇州“香山幫”最為知名。 《蘇州香山幫建築》記載:蘇州香山位於太湖之濱, 自古出建築工匠,擅長複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築技術,人稱“香山幫匠人”,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於香山”之說。“香山幫”中以木匠蒯祥的技術最為精湛,有“香山幫鼻祖”之稱。

蒯祥為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人,自幼隨父學藝,《明實錄憲宗實錄》稱其“以木工起隸工部,精於工藝。自正統以來,凡百營造,(蒯)祥無不預。”蒯祥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確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都與設計圖分毫不差。紫禁城開始修建後,蒯祥擔任“營繕所丞”(負責工程設計與施工)。紫禁城的佈局,多出於他的巧妙設計。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築完工後,蒯祥受到眾口一詞的讚揚,被譽為“蒯魯班”。之後,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

蒯祥還常常解決一些技術難題。據傳,有一次一個木工鋸皇極殿宮門門檻時,不小心將木料鋸短了一尺。這根木料是緬甸進貢的珍貴巨木,這個工匠面臨殺身之禍,嚇得沒了主意。蒯祥端詳了一會兒說:“沒有關係,可以補救。”他讓闖了禍的木工將木料的另一頭也鋸短一尺,可那個木工哪敢下手?蒯祥便接過鋸子鋸了起來。鋸完後,他按尺寸另外雕刻了兩個口中含珠的龍頭,用活動頭裝到鋸短了的門檻上。再把門檻安裝到門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於拆卸。這種裝置,被稱為“金剛腿”。到成化年間,蒯祥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但仍“執技供奉”,俸祿食從一品。

營建北京城時,“香山幫”因功勳卓著,先後有多位匠人入仕。除蒯祥官至工部侍郎外,石匠陸祥、木匠蒯義、蒯剛、郭文英也晉升為工部左(右)侍郎。另有永樂朝松江(上海)人、石匠楊青官至工部左侍郎,而嘉靖朝江蘇揚州人徐杲則“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即工部尚書(相當於建設部長)。

據《萬曆野獲編》卷二《工匠見知》記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紫禁城)奉天等三殿及奉天門遭災,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竣工,皆匠官徐杲一人主持。”徐杲“四顧籌算,俄頃即出,而斷材長短大小,不爽錙銖。”特別是修建毓德宮(今永壽宮)時,不到三個月新的宮殿便告成,嘉靖皇帝住在旁邊一個宮殿裡,卻沒有聽到一點斧鑿之聲。徐杲被提升為工部尚書(正二品)。

清代修建宮殿園囿

“樣式雷”被康熙帝任命為“欽工處掌案”

清順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後,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自康熙朝開始便大規模修建宮殿、園林、壇廟、陵寢等。內務府營造司設有樣房(樣式房),專職負責建築設計事務(設計圖紙和製作模型等),與算房(負責應用供料估算的部門)合作編制相關《工程做法》,和各承包商及工頭聯絡並指導現場施工等,故有“樣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之說。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樣式房的“掌案”之職,一直由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的雷氏家族擔任,而且其六代傳人都曾受到朝廷的褒獎。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其鼻祖是雷發達。康熙年間,雷發達參與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修建工作。據傳,太和殿上樑之日,康熙皇帝率文武大臣親臨行禮,正當上樑之際,因卯眼不合,大樑懸起。工部長官相顧愕然,急忙找來雷發達,並授予冠服。雷發達袖斧猱升,急攀梁上,高揚鋼斧,只聽“篤、篤、篤”連響三聲,木梁“轟隆”一聲,穩穩地落了下來。刹時,鼓樂齊鳴,文武百官,三呼“萬歲”!上樑禮成,康熙皇帝當即召見雷發達,命其為工部營造所長班,為七品官階,食七品俸,由此留下“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宮(官)”的民謠。

繼雷發達之後,包括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雷氏子孫六代,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主管樣式房的建築事務。而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燙樣”技術,即建築物的小樣設計製作,也就是按一定比例先製作建築物模型進呈內廷,以供審定。“燙樣”審定後方可依此施工。

在“樣式雷”家族中,名氣最大,最受朝廷賞識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在修建暢春園時嶄露頭角,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贏得內務府“欽工處樣式房掌案”之職,“賞七品官,食七品俸”。雍正六年(1728年),雷金玉70大壽,雍正皇帝命皇太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書寫了“古稀”匾額作為壽禮,並賜油碌蟒袍一件。轉年,雷金玉去世,清廷恩賞盤費一百余金,奉旨馳驛,歸葬原籍。

文字 | 戶力平

編輯 | 孟紫薇

自古出建築工匠,擅長複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築技術,人稱“香山幫匠人”,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於香山”之說。“香山幫”中以木匠蒯祥的技術最為精湛,有“香山幫鼻祖”之稱。

蒯祥為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人,自幼隨父學藝,《明實錄憲宗實錄》稱其“以木工起隸工部,精於工藝。自正統以來,凡百營造,(蒯)祥無不預。”蒯祥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確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都與設計圖分毫不差。紫禁城開始修建後,蒯祥擔任“營繕所丞”(負責工程設計與施工)。紫禁城的佈局,多出於他的巧妙設計。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築完工後,蒯祥受到眾口一詞的讚揚,被譽為“蒯魯班”。之後,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

蒯祥還常常解決一些技術難題。據傳,有一次一個木工鋸皇極殿宮門門檻時,不小心將木料鋸短了一尺。這根木料是緬甸進貢的珍貴巨木,這個工匠面臨殺身之禍,嚇得沒了主意。蒯祥端詳了一會兒說:“沒有關係,可以補救。”他讓闖了禍的木工將木料的另一頭也鋸短一尺,可那個木工哪敢下手?蒯祥便接過鋸子鋸了起來。鋸完後,他按尺寸另外雕刻了兩個口中含珠的龍頭,用活動頭裝到鋸短了的門檻上。再把門檻安裝到門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於拆卸。這種裝置,被稱為“金剛腿”。到成化年間,蒯祥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但仍“執技供奉”,俸祿食從一品。

營建北京城時,“香山幫”因功勳卓著,先後有多位匠人入仕。除蒯祥官至工部侍郎外,石匠陸祥、木匠蒯義、蒯剛、郭文英也晉升為工部左(右)侍郎。另有永樂朝松江(上海)人、石匠楊青官至工部左侍郎,而嘉靖朝江蘇揚州人徐杲則“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即工部尚書(相當於建設部長)。

據《萬曆野獲編》卷二《工匠見知》記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紫禁城)奉天等三殿及奉天門遭災,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竣工,皆匠官徐杲一人主持。”徐杲“四顧籌算,俄頃即出,而斷材長短大小,不爽錙銖。”特別是修建毓德宮(今永壽宮)時,不到三個月新的宮殿便告成,嘉靖皇帝住在旁邊一個宮殿裡,卻沒有聽到一點斧鑿之聲。徐杲被提升為工部尚書(正二品)。

清代修建宮殿園囿

“樣式雷”被康熙帝任命為“欽工處掌案”

清順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後,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自康熙朝開始便大規模修建宮殿、園林、壇廟、陵寢等。內務府營造司設有樣房(樣式房),專職負責建築設計事務(設計圖紙和製作模型等),與算房(負責應用供料估算的部門)合作編制相關《工程做法》,和各承包商及工頭聯絡並指導現場施工等,故有“樣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之說。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樣式房的“掌案”之職,一直由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的雷氏家族擔任,而且其六代傳人都曾受到朝廷的褒獎。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其鼻祖是雷發達。康熙年間,雷發達參與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修建工作。據傳,太和殿上樑之日,康熙皇帝率文武大臣親臨行禮,正當上樑之際,因卯眼不合,大樑懸起。工部長官相顧愕然,急忙找來雷發達,並授予冠服。雷發達袖斧猱升,急攀梁上,高揚鋼斧,只聽“篤、篤、篤”連響三聲,木梁“轟隆”一聲,穩穩地落了下來。刹時,鼓樂齊鳴,文武百官,三呼“萬歲”!上樑禮成,康熙皇帝當即召見雷發達,命其為工部營造所長班,為七品官階,食七品俸,由此留下“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宮(官)”的民謠。

繼雷發達之後,包括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雷氏子孫六代,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主管樣式房的建築事務。而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燙樣”技術,即建築物的小樣設計製作,也就是按一定比例先製作建築物模型進呈內廷,以供審定。“燙樣”審定後方可依此施工。

在“樣式雷”家族中,名氣最大,最受朝廷賞識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在修建暢春園時嶄露頭角,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贏得內務府“欽工處樣式房掌案”之職,“賞七品官,食七品俸”。雍正六年(1728年),雷金玉70大壽,雍正皇帝命皇太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書寫了“古稀”匾額作為壽禮,並賜油碌蟒袍一件。轉年,雷金玉去世,清廷恩賞盤費一百余金,奉旨馳驛,歸葬原籍。

文字 | 戶力平

編輯 | 孟紫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