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週六周日,聽餘世存講中國傳統“社日”

讀書不是某一天的事情, 而是一種習慣。 世界讀書日之後, 大河報啟動河之洲讀書月活動, 陸續舉辦名家講座、朗誦沙龍、“中國好書”分享會等一系列活動, 讓我們書香相伴, 不負五月韶光。

第一場名家講座將于4月28日、29日連續開講。 大河報《河之洲》文化週刊聯合嵩山書局邀請著名學者余世存做客“紙年輪”講堂, 講述傳統文化。 歡迎讀者屆時前往鄭州鄭東新區CBD河南藝術中心嵩山書局聽講座。

主講人余世存, 詩人, 學者, 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湖北隨州人, 現居北京。 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志願者。

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 《科學時報》助理編輯。 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 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世間: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等。

《中國的社日和“社”會》

時間:4月28日 15:00—17:00

講座概要

中國節日中的社日

社日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節日, 結社是傳統中國人每年重要的生活。 這一節日的衰敗不僅跟傳統農耕文化的衰敗相連, 而且導致了社會基層的失序。 從對社日的梳理中, 可以看到社日與社會的關係, 可以理解保衛社會的意義。

《中國的地理大勢分析》

時間:4月29日 15:00—17:00

講座概要

中國地理形勢與歷史演化

從空間地理的角度看待歷史是一個久遠的傳統, 地理環境決定論直到今天仍未失去解釋效力。 中國的地理形勢帶來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個性, 如北貴南富、東相西將, 等等。 儘管在現代社會, 地理空間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從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看, 文明的東西南北的均衡發展問題仍未解決。

地點:鄭州鄭東新區CBD1號河南藝術中心北共用大廳一層嵩山書局

溫馨提示:聽講座者請在北共用大廳前取票安檢入場

【附:2017-03/25大河報《河之洲》餘世存專訪】

春分後第二天, 3月21日, 著名學者余世存攜《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做客北京師範大學,

和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共話“時間”問題。 這個三月, 他的另一本書《先知中國》也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視角依然很獨特, 以先秦時代的29位人物的預言為中心展開, 並對預言本身予以分析, 說明一人、一國都有命運軌跡。 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重大中國史實不少都被先知們預言過了。

然而在巨大的社會反響中, 餘世存卻選擇了“逃離”, 暫別北京到雲南大理生活了兩年多。 當然, 每天的生活自然還是讀書寫書, 這段前所未有的自由的日子, 被他稱為是人生的一次很大轉折, 重建了自己的知識觀念。 在文章開頭所列的兩本書的關注點便是餘世存從那時孕育萌芽的, 一個是意識到時間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個是對先秦時期中國文化的重讀和發現。 他說:“讀出了感覺, 並再度發現了文化中國。 ”3月23日, 餘世存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

關鍵字:大視野

--------->>

超越非此即彼視野才會開闊

<<---------

大河報記者:不少讀者感歎余老師駕馭歷史文獻並化為己用的能力, 佩服老師高屋建瓴的龐大格局, 您的這種大視野是如何培養的?

餘世存:我不知道是否跟我個人的生活閱歷有關。 我更願意把你說的這個特點看成是跟我這一代人的閱歷相關的東西, 說好聽一些是宏大敘事, 說得不好聽就是網友罵的裝。 所以, 大視野並非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一不小心就成了做作。

以我個人經驗, 從語言當中能拓展人的心胸, 能影響人的精神氣質。 我出身是地道的農村孩子,從一個狹小的地域走出來,但後來大家還承認我的文字、格局和視野,不是那麼狹小,很大程度上還是語言對我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從多家的經典中汲取營養,而不是只看一家的東西,年輕時我受魯迅影響很深,當一些人讚揚胡適批評魯迅時會心裡不滿,但後來我又從胡適身上發現了很多了不起的東西。還有東西方文化的問題,很多人常常站在西方科學、理性的立場上,提到中國文化時認為會壓抑、束縛人性,但我在閱讀中發現中國文化有很多正面的東西,我現在看待東西方文化心態就更加平實,而不是像一些朋友非此即彼的態度。只有超過這個東西,視野才會開闊,才能得到真正的營養。

關鍵字:精神與追求

--------->>

年輕時代多品嘗人生的苦味

<<---------

大河報記者:前一段年輕人“逃離北京”的網帖流傳很廣,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好像被房價、生存綁架,生活被耽誤掉了,並感受到一種孤獨無力感。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餘世存:當初我年輕在北京生活時,認為自己一天都離開不了,一直追求北京生活的那種在場感,但等我跑到大理生活,我第一個月就感受到過去的想法都是很虛的靠不住的,那就追求真正靠得住的東西。人一旦脫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久一點,他會馬上意識到過去的這種虛妄。我覺得還是應該敢於冒險,要堅持一些年輕時的夢想,而且人生盡可能在年輕時多看一看,多走一走,多交一些朋友,不要固守一些東西。

說到孤獨感,這是大家在青春時期都會有的一種感受。人需要這種孤獨感,我們在年輕時代要多品嘗人生的苦味,無論是饑餓、勞累還是孤絕,要有這樣的情懷,而不是被現代城市所謂的生活神話所誘惑,好像認為一離開學校參與社會生活,便是要去享受去消費,不應該是這樣,而是應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大河報記者:您說過,人活著總要有點精神,沒有精神指引,人的生活會非常糟糕甚至俗不可耐。但現實中更多人深陷焦慮感,恨不得把出發和到達之間的過程都省略掉,自覺不自覺地變得短視,您認為該如何讓心靈平靜?

餘世存:現代人被當下的存在感綁定了,很少有人從長遠的角度,如五年十年甚至人生百年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我們不是教導人們要立足百年來規劃,而是希望人們在三五年內的生活中也有時間想一想長遠,想一想自己生存的品質,想一想自己當下的努力是不是人生有效的積累。

我在《時間之書》裡寫過一句話:“年輕人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好3月、4月的事,到8月、9月自然有答案。”我們年輕人跟物質利益的掛鉤掛得如此快速或者如此貼近,我覺得這是一個有問題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北大畢業的,但是我可能在最近這一兩年生活才稍微穩定下來,才擁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書房,才有這些東西。我畢業之後這二三十年都在做什麼?都在“平整土地”,沒有要焦慮買房、買車,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我去年一年出了6本書,在很多人眼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可能是因為我在前十幾年沒有白費光陰,我認真做了一些積累。

關鍵字:讀書

--------->>

中國文化典籍對現代人非常有啟示意義

<<---------

大河報記者:您近期的一些作品都涉及到先秦時期的中國文化,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的?

餘世存:《非常道》之後我一直在讀書,並到雲南大理生活了一段時間,當時感覺到文化界和知識界大部分人對中國文化還沒有特別好的安頓,沒有回答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我站在現代的立場上開始有自己的體會,發現中國文化的典籍對現代人依然非常有啟示意義,所以這幾年的工作就逐步轉到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解釋和發現上。

寫作《先知中國》的過程中,先秦的先知們給我的啟示很多,首先我從先知那裡讀到了一種人生的大格局,那種人生之大是與天與地構成三才關係,個人活在天地之間。其次,先知的思維方式讓我明白當代人的理性思維、唯物思維是不夠的,他們對世界的觀察有目擊道存的能力。在我看來,先知給人的啟示不比後來的聖哲們給人的啟示少。

關鍵字:“網生代”

--------->>

網紅是一種不成熟狀態的表現

<<---------

大河報記者:這兩年“網紅”當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網路時代成長的一代人可以輕鬆獲得很多知識,但有一種觀點認為,擁有知識和擁有智慧是兩回事,我們古人是多智少識,現在的人是多識少智。您怎麼看?

餘世存:青少年一開始就打下了很好的精神基礎,可能對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一個人受社會影響,被時代綁架了,比如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和人生都全部碎片化了,那他的心智、精神結構和人生意義是非常不完整的。但是他最後還是要回到尋求圓滿和完整的人生道路上。就像很多人提醒我不要過分看重“網生代”目前的生活形態,他們沒有特殊到游離在人類之外。以紙質書為例,網生代不愛看紙質書,但是當他們到了三四十歲成了大叔之後,還是會回歸到對紙質書的閱讀,精神層面還是會有需求,在以後的路上還是要補回來,一台電腦用個十天半個月還是要補漏洞。

現在的網紅只是一種不成熟狀態的表現。網紅是即時、新穎的,缺乏沉澱、過濾。社會的交往溝通、經驗表達經過沉澱過濾是一種冷靜態,比如知識資訊產品報紙、圖書、翻譯圖書、古代經典,等等,越是後面的產品越是經過多種過濾的產物,它們跟大紅大紫的網紅是兩種狀態。

我出身是地道的農村孩子,從一個狹小的地域走出來,但後來大家還承認我的文字、格局和視野,不是那麼狹小,很大程度上還是語言對我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從多家的經典中汲取營養,而不是只看一家的東西,年輕時我受魯迅影響很深,當一些人讚揚胡適批評魯迅時會心裡不滿,但後來我又從胡適身上發現了很多了不起的東西。還有東西方文化的問題,很多人常常站在西方科學、理性的立場上,提到中國文化時認為會壓抑、束縛人性,但我在閱讀中發現中國文化有很多正面的東西,我現在看待東西方文化心態就更加平實,而不是像一些朋友非此即彼的態度。只有超過這個東西,視野才會開闊,才能得到真正的營養。

關鍵字:精神與追求

--------->>

年輕時代多品嘗人生的苦味

<<---------

大河報記者:前一段年輕人“逃離北京”的網帖流傳很廣,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好像被房價、生存綁架,生活被耽誤掉了,並感受到一種孤獨無力感。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餘世存:當初我年輕在北京生活時,認為自己一天都離開不了,一直追求北京生活的那種在場感,但等我跑到大理生活,我第一個月就感受到過去的想法都是很虛的靠不住的,那就追求真正靠得住的東西。人一旦脫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久一點,他會馬上意識到過去的這種虛妄。我覺得還是應該敢於冒險,要堅持一些年輕時的夢想,而且人生盡可能在年輕時多看一看,多走一走,多交一些朋友,不要固守一些東西。

說到孤獨感,這是大家在青春時期都會有的一種感受。人需要這種孤獨感,我們在年輕時代要多品嘗人生的苦味,無論是饑餓、勞累還是孤絕,要有這樣的情懷,而不是被現代城市所謂的生活神話所誘惑,好像認為一離開學校參與社會生活,便是要去享受去消費,不應該是這樣,而是應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大河報記者:您說過,人活著總要有點精神,沒有精神指引,人的生活會非常糟糕甚至俗不可耐。但現實中更多人深陷焦慮感,恨不得把出發和到達之間的過程都省略掉,自覺不自覺地變得短視,您認為該如何讓心靈平靜?

餘世存:現代人被當下的存在感綁定了,很少有人從長遠的角度,如五年十年甚至人生百年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我們不是教導人們要立足百年來規劃,而是希望人們在三五年內的生活中也有時間想一想長遠,想一想自己生存的品質,想一想自己當下的努力是不是人生有效的積累。

我在《時間之書》裡寫過一句話:“年輕人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好3月、4月的事,到8月、9月自然有答案。”我們年輕人跟物質利益的掛鉤掛得如此快速或者如此貼近,我覺得這是一個有問題的事情。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北大畢業的,但是我可能在最近這一兩年生活才稍微穩定下來,才擁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書房,才有這些東西。我畢業之後這二三十年都在做什麼?都在“平整土地”,沒有要焦慮買房、買車,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我去年一年出了6本書,在很多人眼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可能是因為我在前十幾年沒有白費光陰,我認真做了一些積累。

關鍵字:讀書

--------->>

中國文化典籍對現代人非常有啟示意義

<<---------

大河報記者:您近期的一些作品都涉及到先秦時期的中國文化,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的?

餘世存:《非常道》之後我一直在讀書,並到雲南大理生活了一段時間,當時感覺到文化界和知識界大部分人對中國文化還沒有特別好的安頓,沒有回答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我站在現代的立場上開始有自己的體會,發現中國文化的典籍對現代人依然非常有啟示意義,所以這幾年的工作就逐步轉到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解釋和發現上。

寫作《先知中國》的過程中,先秦的先知們給我的啟示很多,首先我從先知那裡讀到了一種人生的大格局,那種人生之大是與天與地構成三才關係,個人活在天地之間。其次,先知的思維方式讓我明白當代人的理性思維、唯物思維是不夠的,他們對世界的觀察有目擊道存的能力。在我看來,先知給人的啟示不比後來的聖哲們給人的啟示少。

關鍵字:“網生代”

--------->>

網紅是一種不成熟狀態的表現

<<---------

大河報記者:這兩年“網紅”當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網路時代成長的一代人可以輕鬆獲得很多知識,但有一種觀點認為,擁有知識和擁有智慧是兩回事,我們古人是多智少識,現在的人是多識少智。您怎麼看?

餘世存:青少年一開始就打下了很好的精神基礎,可能對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一個人受社會影響,被時代綁架了,比如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和人生都全部碎片化了,那他的心智、精神結構和人生意義是非常不完整的。但是他最後還是要回到尋求圓滿和完整的人生道路上。就像很多人提醒我不要過分看重“網生代”目前的生活形態,他們沒有特殊到游離在人類之外。以紙質書為例,網生代不愛看紙質書,但是當他們到了三四十歲成了大叔之後,還是會回歸到對紙質書的閱讀,精神層面還是會有需求,在以後的路上還是要補回來,一台電腦用個十天半個月還是要補漏洞。

現在的網紅只是一種不成熟狀態的表現。網紅是即時、新穎的,缺乏沉澱、過濾。社會的交往溝通、經驗表達經過沉澱過濾是一種冷靜態,比如知識資訊產品報紙、圖書、翻譯圖書、古代經典,等等,越是後面的產品越是經過多種過濾的產物,它們跟大紅大紫的網紅是兩種狀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