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之道|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茶界的書最為著名的是陸羽的《茶經》, 《茶經》一書出世便使茶葉的製作、茶具、包括“茶”字本身得到統一和確定。 古人亦有“自從陸羽生人間, 人間相學事春茶”一說, 後續越來越多的茶書相續出現, 如蔡襄的《茶錄》, 黃儒的《品茶要錄》, 大多走的都是《茶經》科學式的路子, 包括天子之著《大觀茶論》也遵照了這一傳統。

審美, 自然返照真實。

以審美和精神力量而所著的茶書當以朱權所著的《茶譜》為首。 審美, 是人面對自然對自身返照出的真實的存在感;而精神力量, 也就是所謂的“道悟”, 是人在體會自然法則的前提下開創自身生生不息的修為體系。

《茶譜》這本書可謂是中國茶道文化的集大成者。 朱權自幼好道, 而這個“道”不僅僅是道家的道, 這個道還指世間萬物的規律, 如儒家經典《論語》中有“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朱權的審美歸於道家的返璞歸真, 自然清逸, 中年時期的朱權自稱“臞仙”,

意思就是瘦仙人的意思。

此生浮沉, 亦如茶。

追溯朱權的這個人的生平可謂是歷經浮華最終歸於本真, 如同他筆下的茶一樣浮浮沉沉, 最終歸於平靜和安穩。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孩子, 從小體貌魅偉, 聰穎過人, 深受朱元璋的喜愛,

14歲封甯王, 16歲就藩于寧。 朱權個人善於謀略, 故有“燕王善戰, 甯王善謀”一說。 歷經家族皇權鬥爭, 他最終以退為進, 韜光養晦, 在燕王即將攻下南京的時候請辭離開, 燕王登基以後賜他封地南昌, 仍然稱為甯王, 隱忍智慧的度過一生。

劫後餘生的朱權把精力都投向了文化, 除了茶還有音樂、戲劇、詩歌, 以及制琴等等雅事之上。 《茶譜》提出以茶悟道, 領會造化的大法則, 萬物生生不息的內在法則, 在茶的世界自然生長, 與他之前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歷經浮華與落寞最終尋得真味。

飲茶, 傲物玩世之事。

《茶譜》極為看重茶人的品質, 書中記為“自非吃茶漢, 則當握拳布袖, 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 傲物玩世之事, 豈白丁可共語哉?”, 意思是“若不是懂茶的喝茶人, 就當把手縮在袖子裡, 不要貿然伸手。 因為茶道是山林間一個人的事, 傲然於外物, 游離出世間, 怎麼能和那些俗人一起談論呢?”在朱權看來, 茶人的身份地位全可不管, 卻須得志向高遠, 心胸豁達, “舉白眼而 望青天,

汲清泉而烹活火, 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 符水以副內練之功”。

人生的追求, 貴在生生不息, 返璞歸真, 沒有登峰造極, 卻有蔓延和持續。 朱權於《茶譜》中記載了於他而言茶的人生意義, 如“或會于泉石之間, 或處於松竹之下, 或對皓月清風, 或坐明窗靜牖, 乃與客清談欵話, 探虛玄而參造化, 清心神而出塵表。 ”意思是飲茶之時, 要麼是處於清奇的泉石之間, 要麼是處於幽靜的松竹之下, 要麼是面對清風明月。 要麼是在窗明几淨處, 和來訪的客人, 探天地的虛玄, 參研造化, 這樣的言談讓我們的心神清靜, 出離世間的浮華。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陸羽說“茶,南方之嘉木也”,而朱權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在朱權看來茶已經是超出外物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可以將人帶入另外一個世界,開始一場精神的對峙。自然之味,是茶的天性,飲茶是件極為自然的事情,它具備普遍的生活價值,“食之能利大腸,去積熱,化痰下氣,醒睡,解酒,消食,除煩去膩,助興爽神。得春陽之首,占萬木之魁。”

朱權的《茶譜》使中國茶道從“求真”向“悟道”發生轉變,完成從體會自然之味向著體悟自然之道的昇華。中國茶道是一種近乎理想的文化形態,它廣泛自然,好像天地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人們日日受用,而不能知其準確的作用。“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一杯茶面前眾生平等,正是這樣的包容性,中國茶文化跨越種族、宗教的隔閡,並且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在全世界普及。

作者:離蘇丨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 本期編輯✎離蘇

• 圖片來自弘益茶道美學圖庫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陸羽說“茶,南方之嘉木也”,而朱權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在朱權看來茶已經是超出外物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可以將人帶入另外一個世界,開始一場精神的對峙。自然之味,是茶的天性,飲茶是件極為自然的事情,它具備普遍的生活價值,“食之能利大腸,去積熱,化痰下氣,醒睡,解酒,消食,除煩去膩,助興爽神。得春陽之首,占萬木之魁。”

朱權的《茶譜》使中國茶道從“求真”向“悟道”發生轉變,完成從體會自然之味向著體悟自然之道的昇華。中國茶道是一種近乎理想的文化形態,它廣泛自然,好像天地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人們日日受用,而不能知其準確的作用。“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一杯茶面前眾生平等,正是這樣的包容性,中國茶文化跨越種族、宗教的隔閡,並且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在全世界普及。

作者:離蘇丨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 本期編輯✎離蘇

• 圖片來自弘益茶道美學圖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