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安石《泊船瓜洲》:才剛離開已產生思念之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才剛離開已產生思念之情

丁啟陣

丁啟陣書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1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 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是熙甯元年(1068), 王安石應召自江甯(南京)入京(開封)任翰林學士, 途徑瓜州;二是熙寧七年(1074),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 自京城返回江寧, 途徑瓜州;三是熙寧八年(1075), 王安石第二次拜相, 自江寧赴京城, 途徑瓜州。

我傾向於認同第三種說法。 第一種, 第一次奉召入京, 春風得意, 不太可能生出懷鄉的惆悵;第二種, 京口瓜州距離南京鐘山不遠, 如果說“還”的目的地是南京, 不該有“何時”之歎。 如果說“還”的目的地是京城,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不免懸空;只有第三種說法, 一、二兩種說法的問題才都不存在, 最合乎情理、語境。 總之, 我認為應該是作于熙寧八年, 這一年王安石55歲。

需要說明一個情況, 江甯(南京)是王安石青年時代生活的地方。

王安石出生於江西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 17歲那年, 隨父親王益定居江寧, 在那裡生活了三十多年, 因此有深厚的感情。

2

京口、瓜州:京口, 鎮江京口, 在長江南岸;瓜州, 在長江北岸。 鐘山, 即今天南京紫金山。 京口、鐘山兩地, 走水路, 相距約八十公里。 詩中所說“鐘山只隔數重山”, 也是表示兩地相距不遠。

3

這首詩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是第三句中“綠”字的使用。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稱某吳中士人收藏王安石作《泊船瓜洲》詩的草稿, “初雲‘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 注曰不好, 改為過, 複圈去而改為入, 旋改為滿, 凡如是十許字, 始定為綠。 ”

最終改定稿的“綠”字, 被後人奉為經典, 贏得一片讚揚之聲。

實際上, “綠”字在詩句中的動詞用法, 並非王安石首創。 錢鐘書先生已經指出, 唐人已經有一些這樣的用法。 例如:

丘為《題農父廬舍》:東風何時至, 已綠湖上山。

李白《侍從宜春苑賦柳色聽新鶯百囀歌》:東風已綠瀛洲草。

常建《閑齋臥雨行樂至山館稍次湖亭》:行樂至石壁, 東風變萌芽, 主人門外綠, 小隱湖中花。

但是, 不得不承認, 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畫面最為闊大, 語言最有動感, 最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錢鐘書先生對王安石為何反復修改一個字, 提出了幾種猜測:“王安石的反復修改是忘記了唐人的詩句而白費心力呢?還是明知道這些詩句而有心立異呢?他的選定‘綠’字是跟唐人暗合呢?還是最後想起了唐人詩句而欣然沿用呢?還是自覺不能出奇制勝,

終於向唐人認輸呢?”(《宋詩選注》)

4

既然詩題有“泊船瓜州”字樣, 王安石的身體位置, 有兩種可能:一是在船上, 一是在岸上。 我認為應該是在瓜州岸上, 這樣他才能發現“江南岸”綠了。

當時詩人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站在長江北岸, 面南而立, 眼望對過北岸的京口古城, 覺得只是一水之隔, 近在眼前;接著, 目光隨著長江水流, 轉身向西遠眺, 想像著南京紫金山也並不遙遠——只隔著幾座山而已。

三四句, 由發現南岸已經在春風吹拂下泛著綠意——大概是借用韓愈“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思吧——知道春天來了, 頓起留戀之情, 不知道自己此去路途遙遠的京城, 何時得以返回金陵。 因為是泊船過夜, 時當傍晚,

於是對月發問, 即景抒懷。

有意思的是, 這首詩既不同於一般詩賦的登高懷遠, 也不同于唐人宋之問的近鄉情怯, 而是對才離開不遠的故園興起思念之情, 有如情侶間的難捨難分。 可見, 詩句背後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感情。 這種感情, 可能跟他當時的處境有關。 因為第一次做宰相實行改革計畫時, 王安石已經感受到了阻力的巨大;第二次拜相, 心理上已經有了悲觀情緒, 甚至對自己的命運、下場產生了疑懼, 不知道自己能否全身而退, 回到江寧安度晚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