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6年股市老司機傳奇:2億營收支撐360億市值,大股東套現6億

一家總市值360多億的上市公司, 把全年營收的一半投入到研發上, 是不是很讓人“肅然起敬”, 有一種立刻要入手的感覺?

先別激動,

這家公司的全年營收其實只有1.84億。 而且, 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10年虧損。 是不是有一點涼涼?

不到2億營收, 卻擁有360多億市值, 創造如此傳奇的公司就是A股老兵, 海虹控股(000503.SZ)。

今天, 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家26年前就在深交所上市的股市老幹部。

這不是傳說:1.84億營業收入支撐367億市值

海虹控股全稱海虹企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1年。 1992年公司登陸深交所, 原從事醫藥電子商務業, 現主要從事健康保障服務行業。

2018年4月下旬, 海虹控股公佈了2017年度報告和2018年一季報。 年報顯示, 公司201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1.84億元, 較上年同期減少15.15%。 實現歸母淨利潤1667.49萬元, 較上年同期減少40.49%。

2018年一季報中, 公司業績繼續下滑, 第一季度的營收總額僅為1215.98萬元, 比上年同期減少68.98%,

歸母淨利潤虧損5863.57萬元。

頂著這樣的業績, 市場竟然給出了海虹控股361億的市值(以2018年4月26日收盤價計算), 確實是傳奇了。

或許市場對海虹控股的高看是因為公司涉及的PBM(醫藥福利管理服務)業務, 但自公司於2009年第一次提出PBM專案以來, 8年時間過去了, 公司整體的經營情況似乎跟市場預期還有很大差距。

再往前翻一翻他家的財報。

賣賣賣撐利潤, 連續9年扣非虧損, 從未被ST

財報顯示, 自2009至2017年, 海虹控股歸母淨利潤維持盈利, 但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卻已連續9年為負值。 以下是公司歷年歸母淨利潤與扣非淨利潤走勢圖:

大致估算一下:從2009年到2017年, 公司歸母淨利潤合計約為1.68億元, 但扣非後合計虧損約6.25億元。

從對比中可知, 非經常性損益扛起了讓海虹控股實現歸母淨利潤保持盈利的大旗。 尤其是最近這兩年, 出售子公司支撐了公司盈利的重任。

海虹控股從2016年開始持續剝離原有的醫藥電子商務及電子交易部分業務。 2016年公司陸續處置了北京藥通、重慶衛虹、金萃科技等9家子公司,

2017年繼續出售及處置了廣東海虹、海南衛虹交易中心等3家子公司。 而不斷的“賣賣賣”也對公司維持淨利潤為正數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2016年為例, 海虹控股在2016年前三季度已虧損8514萬。 2016年12月5日, 海虹控股公告稱擬將旗下北京藥通、重慶衛虹、金萃科技三家子公司100%的股權進行轉讓, 最終這筆總金額超過1.4億元的交易“恰好”趕在了2016年年底之前完成, 海虹控股因此收穫超過1億元的投資收益, 淨利潤也因此扭虧為盈。

縱觀海虹控股多年財務資料, 在業績遇險時, 公司都恰好能通過變賣股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等措施化險為夷。 即便扣非淨利潤持續為負, 公司在歷史上還從來沒被ST過。

股市老司機, 熟諳遊戲規則, 在合法的框架內,

綜合運用各種財務技巧, 保持歸母淨利潤為正的金身, 不得不讓人嘆服。 那些剛上市財務報表就錯漏百出, 被監管部門點名拆穿的菜鳥級上市公司, 真應該多讀讀人家的財報, 取取經。

研發費用資本化增利潤:一半收入用於研發?

即使是在這種營收水準下, 公司依然“心系研發”。 假如只看研發費用占比, 不看絕對金額, 真可算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了。

財報顯示, 海虹控股從2013年開始出現研發支出。 2013-2017年公司的研發支出金額、占營收比例及資本化比例如下:

海虹控股2016年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46.72%, 2017年占比增加到57.49%, 這一占比無論是在A股、港股還是美股, 都可以名列前茅了。

到底有多名列前茅呢?麵包財經做了一個大致的統計:在A股上市公司中, 披露研發費用的公司共有2800家左右。海虹控股的研發占比,可以排進前10名。

不過,細心的讀者在上表中也許還會看到另一個數字:自2014年開始,海虹控股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驟增。

熟悉會計準則的人通常會知道,研發支出的資本化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企業的當期利潤。

2015和2016年海虹控股的研發費用資本化率一度接近90%,即使2017年資本化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0%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準。海虹控股在申萬細分行業分類中為醫療服務,來看其與同行業可比公司2017年度研發支出資本化情況:

海虹控股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水準明顯高於同業。以公司所處的一級行業——醫藥生物來看,粗略計算,2017年度整個醫藥生物行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率平均約為28.5%(以發佈2017年報的上市公司為基準計算)。海虹控股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仍然遠高於行業平均值。

做一個假設測算:若海虹控股以行業平均值的比率對研發支出進行資本化,則公司2017年度的淨利潤將由當前的盈利1667.49萬元變為虧損。

當然,這種假設是不能當真的,做這種測算只是為了說明原理。既然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上簽了字,想必海虹控股的財務處理已經得到了認可。

大股東減持套現6億,會有新故事嗎?

海虹控股最近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頗多。

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海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2017年5月,海虹控股停牌籌畫重大資產重組,2017年12月4日公司複牌。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複牌後,中海恒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5次減持公司股票,累計減持近1800萬股,合計減持金額超過6億元。上述減持均通過大宗交易完成,而公司在關於控股股東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的相關公告中,披露的買方除了廈門信託鑫金二號信託計畫,還有李金航、杜少龍、莊大傑及李娜四位境內自然人。目前四人的合計持股比例為1.34%。

2017年12月28日,海虹控股公告實控人變更,變更原因系中海恒的控股股東變更為國風投基金,國風投基金因而成為公司的間接控股股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國風投基金的實際控制人中國國新。此次實控人變更後,海虹控股被編入“國家隊”,不知海虹控股喊了8年的PBM業務能否借此真正起航?

財技深如海。2億營收能撐360多億的市值,司機還是老的強。(GCH/CBB)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披露研發費用的公司共有2800家左右。海虹控股的研發占比,可以排進前10名。

不過,細心的讀者在上表中也許還會看到另一個數字:自2014年開始,海虹控股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驟增。

熟悉會計準則的人通常會知道,研發支出的資本化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企業的當期利潤。

2015和2016年海虹控股的研發費用資本化率一度接近90%,即使2017年資本化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0%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準。海虹控股在申萬細分行業分類中為醫療服務,來看其與同行業可比公司2017年度研發支出資本化情況:

海虹控股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水準明顯高於同業。以公司所處的一級行業——醫藥生物來看,粗略計算,2017年度整個醫藥生物行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率平均約為28.5%(以發佈2017年報的上市公司為基準計算)。海虹控股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仍然遠高於行業平均值。

做一個假設測算:若海虹控股以行業平均值的比率對研發支出進行資本化,則公司2017年度的淨利潤將由當前的盈利1667.49萬元變為虧損。

當然,這種假設是不能當真的,做這種測算只是為了說明原理。既然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上簽了字,想必海虹控股的財務處理已經得到了認可。

大股東減持套現6億,會有新故事嗎?

海虹控股最近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頗多。

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海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2017年5月,海虹控股停牌籌畫重大資產重組,2017年12月4日公司複牌。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複牌後,中海恒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5次減持公司股票,累計減持近1800萬股,合計減持金額超過6億元。上述減持均通過大宗交易完成,而公司在關於控股股東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的相關公告中,披露的買方除了廈門信託鑫金二號信託計畫,還有李金航、杜少龍、莊大傑及李娜四位境內自然人。目前四人的合計持股比例為1.34%。

2017年12月28日,海虹控股公告實控人變更,變更原因系中海恒的控股股東變更為國風投基金,國風投基金因而成為公司的間接控股股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國風投基金的實際控制人中國國新。此次實控人變更後,海虹控股被編入“國家隊”,不知海虹控股喊了8年的PBM業務能否借此真正起航?

財技深如海。2億營收能撐360多億的市值,司機還是老的強。(GCH/CBB)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資訊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