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分析:白酒龍頭交替史的思考!

白酒是一項絕佳的生意, 上游原材料充足, 下游廣大消費者極度分散, 行業平均70%以上的毛利率, 幾乎不需要什麼再投資, 典型的現金奶牛的生意模式。 同時又因為中國的餐飲社交文化, 以及白酒所代表的歷史文化符號, 也阻攔了新進者和替代品。 白酒品類才得以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漸實現消費升級。

回顧白酒過去的發展歷史, 從市場經濟初期以前的汾酒, 再到五糧液, 最後到茅臺。 白酒行業龍頭的變遷挺值得思考的。 尤其是不同產品屬性帶來的企業產品定位, 發展戰略以及管道的選擇,

最終彙聚成當前這樣一種競爭格局, 很難說這是誰能成功是必然的結果。

白酒產品因為釀造工藝和原料的差別大致分為13種, 但最早的分類源自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 當時只有醬香、濃香、清香和米香四大類。 目前, 最主流的還是濃香、醬香以及清香。

醬香酒出酒率低(噸耗4.5噸材料), 且生產週期一般在5年, 基酒品質和純度高, 絕大部分適合做高端;而濃香型出酒率一般(噸耗3-3.5萬噸材料), 生產週期大約2年, 基酒品質高低不均, 高端占比不到兩成, 也造成濃香型白酒企業產品價格頻寬的原因;清香型白酒出酒率最高(噸耗2-2.5萬噸材料), 生產週期相較濃香型在發酵階段時間更短, 但同時基酒品質整體偏低, 產品多數定位低端。

在計劃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開放初期, 可以說是清香型白酒稱霸的時代。 這個階段仍處於溫飽尚未完全解決的狀態, 而釀酒所需的糧食卻消耗巨大。 從1988年國務院《放開名煙名酒價格提高部分煙酒價格的宣傳提綱》檔中可以知道, 1987年全國釀酒耗用糧食1400萬噸, 這相當於當時十億人口一個月的平均口糧, 此外, 1980-198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僅1100+萬噸。 這個階段, 出酒率高且生產週期短的清香型白酒頗受歡迎, 而山西汾酒也是自1985年開始連續10年奪得白酒桂冠。 但也同時埋下伏筆, 產品屬性帶來定位大眾低端的緣故, 大概率使得其在後期無緣持續化的消費升級。 而也是在1988年開始, 國家放開部分白酒的定價, 競爭開始加劇。

在90年代後, 由於人們擺脫了溫飽問題, 開始衍生出更多的需求, 這個階段濃香型白酒順利接上清香型白酒的位置, 奠定了濃香型市占率最高的地位。 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濃香型白酒產品價格頻寬能滿足各層人民需求外, 也與瀘州老窖70年代間對濃香白酒釀造工藝和理論的廣泛傳播有關。 這個階段, 五糧液憑藉其品牌力, 大力發展系列酒, 在管道端採取提供OEM服務, 衍生出大量的子品牌, 既提高了產能利用率, 也為五糧液帶來大量的收入, 並於1994年奪得白酒桂冠。 與此同時, 過多的子品牌分化了高端品牌的品牌力, 對終端管道的管控混亂使得價格紊亂, 為後期被茅臺超越埋下伏筆。

白酒黃金十年階段(2003-2012), 茅臺因為產品始終定位高端而使得品牌力維持良好,

在這個階段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居民收入快速提升的同時也拉動了高端白酒的需求。 這個階段茅臺和五糧液可以說是相愛相殺, 在爭奪絕對價格第一的時候採取了各種手段。 但管道的選擇不同導致五糧液漸漸的敗下陣來。 茅臺因為一直定位高端, 消費群眾少且優質, 因此在管道上比較注重個人消費的專賣店, 並以優質客戶為基礎擴散自己的品牌力, 算是借助了意見領袖的作用。

2013年開始的三公消費限制, 導致了白酒行業深度調整, 但同時也奠定了茅臺成為白酒老大的基礎。 茅臺因為管道扁平(小商制), 對終端管道管控較好, 疊加此前管道利潤空間多的原因, 使得茅臺在調整期階段穩定出廠價不變應對,

而五糧液(大商制)和1573(柒泉+品牌專營)均出現了價格浮動的情況, 原因便是管道鏈較長, 對終端管控不嚴。 最終導致了高端白酒茅臺五糧液1573大概721的競爭格局。

回顧整個白酒行業發展歷程, 可以說茅臺只是針對其產品屬性選擇了合適的發展戰略和合適的管道, 並在恰當的時候沒有犯錯。 高端定位+醬香產品屬性+小商管道最終形成了當前最強的白酒品牌。 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因為濃香白酒特點, 不得不發展多個系列酒, 因此也難以選擇像茅臺那樣的小商模式, 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五糧液與瀘州老窖也各自犯下一些錯誤, 如五糧液大力發展子品牌甚至為其他企業代工, 瀘州老窖一段時間定位做民眾喝得起的名酒等。 但就我個人而言,如果站在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當時所處的位置,或許也很難做出更優質的抉擇。(作者:Guilty)

但就我個人而言,如果站在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當時所處的位置,或許也很難做出更優質的抉擇。(作者:Guilt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