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別人買1050萬的學區房,還覺得便宜,我們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寫在前面:

最近一條北京1050萬買地下室學區房的新聞讓人唏噓, 主要是這個半地下室的房子僅有90平米, 而且是屬於一個已經近30年的老小區。

這個套二的房子有下沉式樓梯, 稱為半地下室。 雖然還有隨戶附送的一個小型的花園, 但其實這個花園嚴格意義上也只有使用權, 要知道只要沒寫到房本上的面積, 都不屬於受法律保護的可交易面積, 當然交易的時候也不算價格。

外表上看, 這所老舊社區的半地下室, 單價已經貴到了11萬一平, 可買家為啥覺得不貴呢?

原來這所“網紅地下室”屬於西城區西什庫小學學區片, 而這所小學建校有一百多年了, 學校是英語和法語雙語教學, 很有特色。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 西什庫小學可以直升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算是北京最好的中學。

1)花這個錢, 還不如選擇讀私立或者直接讀國際學校, 選擇移民也是一條更輕鬆的路。

2)這家長太有眼光, 一千萬就能買到這麼好的教育資源, 太值, 下次轉手賣它兩千萬。

3)別人一千萬買地下室學區房還說不貴, 果然我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分別來看看這三種觀點的認知誤區。

01

第一種認為有這個錢讀個國際學校或者私立學校,

選擇移民讀書教育資源更好, 還更輕鬆的想法, 可能更多只是自己的想當然。

作為一個孩子就讀私立學校, 同時對不少國際學校也做過考察有一定瞭解的家長, 我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 想像和現實的差距, 真的很大。

如果是一個對教育有要求的家長, 我就想問這些家長一句話, 只要給錢就能去讀的私立學校, 你真的去嗎?

一些私立學校名氣大, 但其實也是勝在生源優質, 同時, 相對來說招募的老師水準也會更高、責任心也會更強。 但是有錢就讀的那種私立學校, 生源的品質肯定堪憂。

沒有滿意的升學指標考核進行檢驗, 這樣的私立學校可能更像一個高級的教育託管機構, 最多贏在學校的硬體上, 周圍一群有錢人的孩子,

如果缺少積極學習的氛圍, 反而容易助長攀比之心。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有獨特教育理念小而美的學校, 但這些學校未來孩子的出口怎樣, 還需要有效回饋才行。

還有一些缺乏時間積累, 積澱過少的學校, 無法檢教育成果, 太新的教育理念, 落實效果與老師的執行能力也有直接關係。

老師們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也是需要時間的, 更何況教育這件事本身, 就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 才會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價值輸出。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選擇國際學校, 這種全英文的授課環境, 可能更多練了英語的聽力和口語, 但他們所學的體系其實和國外的難度相當, 和中國傳統的公立學校體系完全不同,

可以說, 選擇這條路, 幾乎與中國的應試考試無緣, 做好一條路走到底。

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一直很好且不會出現有太大變故, 並且很早就定下了目標是去國外讀大學, 當然可以從小選擇讀國際學校。

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放棄國內的考試, 專心致志的一條路子走下去。 而且國際學校高中相當於學習的是國外大學的預科課程, 真的要想學明白, 也是要花費大量氣力的。

那種花錢就能出國讀書的海外學校, 如果孩子自身如果沒有競爭力, 真去了也是浪費時間。 因為在這樣的學校裡, 他永遠見不到優秀的學生和老師, 很有可能自己的語言關都遲遲過不了關, 更不要說學有所成了。

以我採訪和瞭解到的一些留學家庭, 我發現還真的存在未來孩子養育路徑有變化的可能,很多時候家庭就因為後來面對的變化,導致與前期規劃截然不同。

比如說,有因為夫妻離婚,有個媽媽自己帶孩子,無力承擔那麼高的費用;還有家庭是爸爸所在的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意出現了巨大虧空,當經濟上出現了不可逆的跌落,也會導致孩子出國夢想的破滅。

當然這些孩子中,自身優秀的能力突出的,就會馬上調整狀態進入公立體系學習,也能有一個好的結果。而那些只能靠錢讓孩子讀書的家庭,一旦遇到風險,孩子自身的能力又不強,轉身回歸公立也回不來了,真的就是兩邊都耽誤了。

因此我覺得在規劃孩子教育路線這件事上,家長自己一定要清晰,全家商定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參加國內的高考順便也能選擇國外的大學,還是一開始就定位出國讀書,或者是就在國內讀大學有機會再出去深造?

每一條路的選擇不同,教育規劃和實施的具體內容也是不同的。

現在我身邊也有些朋友,讓孩子成為小留學生,目標就是以後讀國外的中學,更好直升國外名校。有的一開始就把孩子送去讀寄宿學校,孩子12、13歲就獨自在國外生活。但這種未知的風險不明確,如此小的年紀就與父母分離,的確是一個考驗。

還有的孩子不滿12歲,一般都是媽媽放棄工作,爸爸繼續在國內賺錢,或者是爸爸國內國外兩年跑,因為事業的根基還是在國內。選擇到國外陪讀,一般來講,都是國內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這些家長都不會在國外工作賺錢,而是做全職家長陪伴孩子。

他們去國外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孩子讀書,安排接送以及往返各個興趣班也夠花時間了。經濟上屬於只有支出和消費,而長期穩定供給主要靠自己家人在國內的收入。

在西雅圖留學的一個成都家長群裡,我瞭解到,很多在私立中學就讀的孩子每天睡眠不到6小時,高中的很多孩子睡眠只有4小時,甚至都不到。

這些有名校情結的家庭,到了國外以後,才會發現,華人需要更努力才能考上心儀的學校。這些有目標的家庭和孩子,過得比國內孩子還辛苦。

因為只有一條路可走,這種壓力絕對不會小,覺得去了國外就輕鬆實現自己名校夢想教育目標的,那是根本沒有親身經歷過。

可以說,教育這件事,如果看成是一種服務,當你你想要更好地服務,花錢真的只是起點,其實是沒有上限的。

只想花錢砸教育出效果的,永遠都有更好的教育而自己夠不著,那麼徒增的焦慮感,也只能自己去面對和承受。

花錢的教育和好的教育根本不是一回事。除非你對教育就沒啥要求,覺得孩子一般就行了,反正自己也都一般。

02

而網友的第二種觀點,認為這個老的學區房保值又增值的投資想法,其實也有一定的風險。

房子本身保值,是有價值的投資品,這的確不能否認。但一個房齡已經接近30年的房子,把每年的折舊率算上,增長的幅度並不會有想像中那麼大。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基調定下來,未來各地都會通過制度和政策調節,考慮學區房的人,很可能發現自己的思維跟不上政策的變化。

如果只是考慮就讀學區而非長久自住的房子,這個不確定性,其實很大。當然如果自住順便考慮學區房,那沒太大問題的。

這幾年肯定會是教育的集中改革年,如果教育本身就發生變化,學區房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成都現在的小升初電腦排位搖號,真就不是讀了某一所小學,就能對口全部進入某一所中學,而是在所居住一定範圍內劃片,幾所學校隨機搖號。家附近有好學校的,但是肯定也有一般的學校。

既使孩子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家門口心儀的名校,但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人人都想去名校,報名的人數肯定遠遠超過實際錄取的人數,那就存在孩子進不了原定學區房就讀對口名校的風險。

03

令不少網友們普遍沮喪的第三點,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在我看來,也太過絕對。

看別人的生活永遠都是同一本書的精裝本,仿佛自己的生活再怎麼努力也只是個平裝本。

其實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別的家庭展現出的狀態是對外的狀態,而自己面對的,則是自己真實的雞零狗碎的生活。

六神磊磊曾說過:“再好的學區房,也比不上你們家的書房。”

這句話在我看來,是肺腑之言。

我接觸過很多的優秀學生家長,我發現那些頂級牛娃,並不在私立學校,大多選擇的都是家附近的公立學校。我發現,只要家長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有毅力捨得在教育上親力親為,堅持花時間花精力的家長,孩子都挺優秀的。

我採訪過一位孩子以全額獎學金被美國明德學院錄取的家長,她告訴我,別人覺得她光鮮的生活,自己才知道有多難。

她孩子曾經就讀一所當地知名的私立學校,當然學業負擔非常的繁重,孩子的中學全在應付很難的理科學習,雖然早有出國的計畫,也只能是在英文方面進行應試和閱讀的強化。

可孩子最後去了國外後才發現,自己的閱讀積累量是那麼的少。孩子曾向媽媽抱怨過,當年為什麼不送他讀普通公立學校?這樣他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安排閱讀,也不至於現在這麼吃力。但他在私立學校積累的理科學習能力,在國外也挺出眾的。

上次我還在成都一個新房擬購搖號群裡,看到很多報名的人都在討論該樓盤這麼火,主要有學區房的利好,當然社區本身也很高科技,在業內口碑不錯。

房子和孩子多半是中國女人最喜歡的話題,一來聊起來就容易刷屏。幾個孩子大一些的媽媽,發自內心的感概:孩子之間的教育差距,其實就是家長之間的差距,不付出的家長,根本就不可能有收穫。

很多孩子還小的家長,就會覺得這樣當家長太累了,還有些人說,就讓孩子隨意發展就好。

但這種所謂的放養式教育,家長如果現在落個輕鬆,以後孩子出現的問題更難糾正。對於學生來說,主要的學習任務都完成不好,心裡沒有體會過奮鬥和成功的感受,也會缺乏人生的奮鬥目標。

日本小說《平民之宴》裡就反映出中產階層在下一代孩子教育上,一旦出了問題,別說是階層逆襲,就想保持現有的中產階層都很困難,教育還有讓自己現有階層持續下滑的功能,一代比一代更差也是可能的。不過如果有些家長根本不在意教育,真的就無所謂。

可對於在意的家長,這就是未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04

我孩子以前就讀公立學校,他的一個好朋友,就很有特點。

那個孩子從來沒有在外面機構學過奧數,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刷題,他的興趣愛好很廣泛,但更多的都是一些自由探索,在我看來,他閱讀興趣最大的書,很多都是成人看起來都很燒腦枯燥的歷史書。

他從小跟著媽媽還啃過一些學術領域的英文原版書,現在自己還用微積分來計算圓柱面積啥的,這些都是他長期無太大學習壓力,父母早期引導和激勵的比較好,孩子後期自由探索的結果。

除了鋼琴和羽毛球長期堅持外,這個孩子真的從沒參加過任何學習方面的輔導班,包括英語。省下的錢和時間,每年出國旅行,他總和媽媽一起,實地在各種博物館學習,經常在館裡一呆就是一天。

通過他對事物的理解和表達,以及我觀察到這個孩子所具有的專注力,我真心覺得,他絕對不比任何一所私立學校的優秀孩子差。

我一個朋友是某銀行的行長,那天我在微信上給她留言說事,足足過了五六個小時才回復我。她很抱歉的告訴我,今年孩子上一年級了,剛才她一直陪孩子,才輔導孩子學習,那會人機分離,所以回復晚了。

我這位朋友本來就是川大經濟學的博士,個人的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只是我沒想到,她還能在孩子的教育上真的一點都沒偷懶。

我瞭解到從幼稚園起,她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同樣,她孩子就讀的,也是家附近一所口碑不錯的公立學校。

我是真心佩服她。

但家長如果自身學習能力比較一般,又沒有過多能力輔導孩子,比如我這樣的。可又怕耽誤孩子,那麼選擇學習風氣濃厚、老師認真負責,升學有保障且收費合理的私立學校,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種私校環境,收費在工薪階層咬咬牙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同學之間,其實家庭什麼樣的經濟狀況都有,不少孩子憑獎學金來讀書,是很優秀的。

根本不是大家認為的私立學校就是非富即貴。這些孩子總體上的特點都非常重視學習,家長們也都非常重視教育。

其實這樣的環境,更利於中等生的成長,會更好激發孩子潛能,讓孩子見識到更多優秀的同齡人,受到積極的影響。未來在更大的範圍內競爭時,本來一般的孩子,自身逐漸積累的優勢就會比較明顯。

那些既不願花錢為孩子搭建教育起點,又不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琢磨學習和成長,還對教育成果要求高的人,真叫自己既不出錢也不出力,還想要孩子自行取得優異的成績,肯定有點癡人說夢了。純粹以放養之名讓孩子自由生長的家庭,還總嚷嚷著學校耽誤了自己的孩子,真不是學校毀掉你的孩子。

自己放棄陪伴和養育責任的父母,不僅孩子難以取得較大的進步,自己也很難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本身。

就算別人買的起千萬的半地下室學區房,而你堅持教育上的親力親為,不斷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調整方法,教育的起點,也絕對不會比這個半地下室學區房低。

甚至可以說,你才是給了孩子最好、最奢侈的教育。錢對教育這件事來說,可能真沒你想的那麼重要。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圖作者。

我發現還真的存在未來孩子養育路徑有變化的可能,很多時候家庭就因為後來面對的變化,導致與前期規劃截然不同。

比如說,有因為夫妻離婚,有個媽媽自己帶孩子,無力承擔那麼高的費用;還有家庭是爸爸所在的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意出現了巨大虧空,當經濟上出現了不可逆的跌落,也會導致孩子出國夢想的破滅。

當然這些孩子中,自身優秀的能力突出的,就會馬上調整狀態進入公立體系學習,也能有一個好的結果。而那些只能靠錢讓孩子讀書的家庭,一旦遇到風險,孩子自身的能力又不強,轉身回歸公立也回不來了,真的就是兩邊都耽誤了。

因此我覺得在規劃孩子教育路線這件事上,家長自己一定要清晰,全家商定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參加國內的高考順便也能選擇國外的大學,還是一開始就定位出國讀書,或者是就在國內讀大學有機會再出去深造?

每一條路的選擇不同,教育規劃和實施的具體內容也是不同的。

現在我身邊也有些朋友,讓孩子成為小留學生,目標就是以後讀國外的中學,更好直升國外名校。有的一開始就把孩子送去讀寄宿學校,孩子12、13歲就獨自在國外生活。但這種未知的風險不明確,如此小的年紀就與父母分離,的確是一個考驗。

還有的孩子不滿12歲,一般都是媽媽放棄工作,爸爸繼續在國內賺錢,或者是爸爸國內國外兩年跑,因為事業的根基還是在國內。選擇到國外陪讀,一般來講,都是國內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這些家長都不會在國外工作賺錢,而是做全職家長陪伴孩子。

他們去國外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孩子讀書,安排接送以及往返各個興趣班也夠花時間了。經濟上屬於只有支出和消費,而長期穩定供給主要靠自己家人在國內的收入。

在西雅圖留學的一個成都家長群裡,我瞭解到,很多在私立中學就讀的孩子每天睡眠不到6小時,高中的很多孩子睡眠只有4小時,甚至都不到。

這些有名校情結的家庭,到了國外以後,才會發現,華人需要更努力才能考上心儀的學校。這些有目標的家庭和孩子,過得比國內孩子還辛苦。

因為只有一條路可走,這種壓力絕對不會小,覺得去了國外就輕鬆實現自己名校夢想教育目標的,那是根本沒有親身經歷過。

可以說,教育這件事,如果看成是一種服務,當你你想要更好地服務,花錢真的只是起點,其實是沒有上限的。

只想花錢砸教育出效果的,永遠都有更好的教育而自己夠不著,那麼徒增的焦慮感,也只能自己去面對和承受。

花錢的教育和好的教育根本不是一回事。除非你對教育就沒啥要求,覺得孩子一般就行了,反正自己也都一般。

02

而網友的第二種觀點,認為這個老的學區房保值又增值的投資想法,其實也有一定的風險。

房子本身保值,是有價值的投資品,這的確不能否認。但一個房齡已經接近30年的房子,把每年的折舊率算上,增長的幅度並不會有想像中那麼大。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基調定下來,未來各地都會通過制度和政策調節,考慮學區房的人,很可能發現自己的思維跟不上政策的變化。

如果只是考慮就讀學區而非長久自住的房子,這個不確定性,其實很大。當然如果自住順便考慮學區房,那沒太大問題的。

這幾年肯定會是教育的集中改革年,如果教育本身就發生變化,學區房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成都現在的小升初電腦排位搖號,真就不是讀了某一所小學,就能對口全部進入某一所中學,而是在所居住一定範圍內劃片,幾所學校隨機搖號。家附近有好學校的,但是肯定也有一般的學校。

既使孩子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家門口心儀的名校,但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人人都想去名校,報名的人數肯定遠遠超過實際錄取的人數,那就存在孩子進不了原定學區房就讀對口名校的風險。

03

令不少網友們普遍沮喪的第三點,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在我看來,也太過絕對。

看別人的生活永遠都是同一本書的精裝本,仿佛自己的生活再怎麼努力也只是個平裝本。

其實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別的家庭展現出的狀態是對外的狀態,而自己面對的,則是自己真實的雞零狗碎的生活。

六神磊磊曾說過:“再好的學區房,也比不上你們家的書房。”

這句話在我看來,是肺腑之言。

我接觸過很多的優秀學生家長,我發現那些頂級牛娃,並不在私立學校,大多選擇的都是家附近的公立學校。我發現,只要家長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有毅力捨得在教育上親力親為,堅持花時間花精力的家長,孩子都挺優秀的。

我採訪過一位孩子以全額獎學金被美國明德學院錄取的家長,她告訴我,別人覺得她光鮮的生活,自己才知道有多難。

她孩子曾經就讀一所當地知名的私立學校,當然學業負擔非常的繁重,孩子的中學全在應付很難的理科學習,雖然早有出國的計畫,也只能是在英文方面進行應試和閱讀的強化。

可孩子最後去了國外後才發現,自己的閱讀積累量是那麼的少。孩子曾向媽媽抱怨過,當年為什麼不送他讀普通公立學校?這樣他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安排閱讀,也不至於現在這麼吃力。但他在私立學校積累的理科學習能力,在國外也挺出眾的。

上次我還在成都一個新房擬購搖號群裡,看到很多報名的人都在討論該樓盤這麼火,主要有學區房的利好,當然社區本身也很高科技,在業內口碑不錯。

房子和孩子多半是中國女人最喜歡的話題,一來聊起來就容易刷屏。幾個孩子大一些的媽媽,發自內心的感概:孩子之間的教育差距,其實就是家長之間的差距,不付出的家長,根本就不可能有收穫。

很多孩子還小的家長,就會覺得這樣當家長太累了,還有些人說,就讓孩子隨意發展就好。

但這種所謂的放養式教育,家長如果現在落個輕鬆,以後孩子出現的問題更難糾正。對於學生來說,主要的學習任務都完成不好,心裡沒有體會過奮鬥和成功的感受,也會缺乏人生的奮鬥目標。

日本小說《平民之宴》裡就反映出中產階層在下一代孩子教育上,一旦出了問題,別說是階層逆襲,就想保持現有的中產階層都很困難,教育還有讓自己現有階層持續下滑的功能,一代比一代更差也是可能的。不過如果有些家長根本不在意教育,真的就無所謂。

可對於在意的家長,這就是未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04

我孩子以前就讀公立學校,他的一個好朋友,就很有特點。

那個孩子從來沒有在外面機構學過奧數,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刷題,他的興趣愛好很廣泛,但更多的都是一些自由探索,在我看來,他閱讀興趣最大的書,很多都是成人看起來都很燒腦枯燥的歷史書。

他從小跟著媽媽還啃過一些學術領域的英文原版書,現在自己還用微積分來計算圓柱面積啥的,這些都是他長期無太大學習壓力,父母早期引導和激勵的比較好,孩子後期自由探索的結果。

除了鋼琴和羽毛球長期堅持外,這個孩子真的從沒參加過任何學習方面的輔導班,包括英語。省下的錢和時間,每年出國旅行,他總和媽媽一起,實地在各種博物館學習,經常在館裡一呆就是一天。

通過他對事物的理解和表達,以及我觀察到這個孩子所具有的專注力,我真心覺得,他絕對不比任何一所私立學校的優秀孩子差。

我一個朋友是某銀行的行長,那天我在微信上給她留言說事,足足過了五六個小時才回復我。她很抱歉的告訴我,今年孩子上一年級了,剛才她一直陪孩子,才輔導孩子學習,那會人機分離,所以回復晚了。

我這位朋友本來就是川大經濟學的博士,個人的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只是我沒想到,她還能在孩子的教育上真的一點都沒偷懶。

我瞭解到從幼稚園起,她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同樣,她孩子就讀的,也是家附近一所口碑不錯的公立學校。

我是真心佩服她。

但家長如果自身學習能力比較一般,又沒有過多能力輔導孩子,比如我這樣的。可又怕耽誤孩子,那麼選擇學習風氣濃厚、老師認真負責,升學有保障且收費合理的私立學校,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種私校環境,收費在工薪階層咬咬牙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同學之間,其實家庭什麼樣的經濟狀況都有,不少孩子憑獎學金來讀書,是很優秀的。

根本不是大家認為的私立學校就是非富即貴。這些孩子總體上的特點都非常重視學習,家長們也都非常重視教育。

其實這樣的環境,更利於中等生的成長,會更好激發孩子潛能,讓孩子見識到更多優秀的同齡人,受到積極的影響。未來在更大的範圍內競爭時,本來一般的孩子,自身逐漸積累的優勢就會比較明顯。

那些既不願花錢為孩子搭建教育起點,又不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琢磨學習和成長,還對教育成果要求高的人,真叫自己既不出錢也不出力,還想要孩子自行取得優異的成績,肯定有點癡人說夢了。純粹以放養之名讓孩子自由生長的家庭,還總嚷嚷著學校耽誤了自己的孩子,真不是學校毀掉你的孩子。

自己放棄陪伴和養育責任的父母,不僅孩子難以取得較大的進步,自己也很難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本身。

就算別人買的起千萬的半地下室學區房,而你堅持教育上的親力親為,不斷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調整方法,教育的起點,也絕對不會比這個半地下室學區房低。

甚至可以說,你才是給了孩子最好、最奢侈的教育。錢對教育這件事來說,可能真沒你想的那麼重要。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圖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