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周磊:科技賦能保險 深度連接用戶

現場圖片

4月23日晚, 由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中國金融資訊中心、陸家嘴互聯網金融協會、上海市各地在滬企業(商會)聯合會金融分會主辦,

國泰君安、資邦金服、翼勳金融、有魚普惠協辦的“陸家嘴互聯網金融+沙龍”第八講在中國金融資訊中心舉行。 大特保創始人兼CEO周磊為大家做題為《科技賦能保險深度連接使用者》的主題報告。

周磊簡介:

周磊, 大特保創始人兼CEO,

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法國Grenoble高等商學院經濟學碩士, MBA。 擁有二十餘年保險行業經驗, 創立大特保之前, 曾先後擔任美亞保險中國副總裁、蘇黎世保險中國高級副總裁、德國安聯救援大中華區首席管道官。 曾主持一系列創新型保險產品研發專案。 在2015年中國經濟新聞人物評選活動中, 周磊被授予“創業創新新聞人物”稱號。

嘉賓致辭

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秘書長趙雷

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秘書長趙雷表示, 前些年在講互聯網+保險, 保險+互聯網都顯得過時了, 現在講科技保險, 人工智慧等等。 大特保創業的切入點是目前大熱的點, 但真正這個產業有沒有特別明顯的反覆運算升級?這個產業在這幾年發展過程中, 是不是真的給這個行業帶來了質的變化?科技到底是為了解決原來的問題, 還僅是給原來的問題做一個華麗的包裝?這些問題都非常值得業內同仁共同思考。 趙雷認為, 所有的科技手段都應該為目的服務, 保險的本質可能就是一個零售業務。

那麼在科技賦能的過程中, 就要對保險銷售、零售業務有相當深的瞭解。 所有的投入都應能夠降低產業的成本, 提升產業的效率。 同時保險科技的發展, 可能從利用互聯網作為管道, 後來延伸到理賠的手段, 到現在出現了場景。 趙雷認為真正未來保險行業與科技的結合需要建立一個生態, 既包含了前端的銷售, 又有後端的理賠服務, 更有中間的風險防控, 幫助所有在生態圈中生存的組織, 通過這個生態降低成本, 提升效率, 改善生態鏈裡面所有參與者的利潤, 形成一個成功的閉環。

中國金融資訊中心副總裁張鳳明

演講實錄:

開場

科技賦能保險, 深度連接用戶, 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 保險在中國發展迅速, 預計在2027年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保險市場, 但其深度和密度要遠遠低於歐美和日本。 一方面保險產品賣不出去, 另一方面用戶不知道怎麼買保險。 如何有效的讓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保險產品, 同時又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 一直是行業在普遍探索的一個問題。保險行業本身的痛點很多,是當前最有可能通過技術驅動來實現變革的市場之一。當然了,保險科技也能夠成為連接供需兩端的重要紐帶。

關於大特保

先介紹一下大特保。大特保於2014年底正式官網上線,公司的定位,首先是一個保險經紀公司,同時也是一個保險科技公司。目前大特保完成了B輪融資,股東包括複星集團、策源創投、中華開發金控。主要的合作夥伴,在供給側更多以再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為主,需求方更多的是來自於各行業的線上的流量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利用科技來解決供需兩端所面臨的問題,這關乎產品、關乎風控、關乎行銷,更關乎理賠和服務。

為什麼選擇創業以及選擇了人身險這個切入點

過去在保險公司面臨的一些普遍問題,相信業內同仁也會深有同感。首先是壽險公司面臨的增員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現在講保險要姓保了,保障性的產品,好像不是傳統的行銷管道非常容易推廣的一個產品。第二,財險公司,車險的綜合成本率的壓力也是非常大,怎麼辦呢?車險占的都是大頭,要尋求轉型就面臨很多問題,第一決策是需要成本的,第二試錯也是需要成本的,第三歷史包袱很重。作為任何一家保險公司的領導都很難做出決策去把很多資源投入到一個產出可能是非常長遠的,而且後續產出效果又不是非常明確的一種創新中去。但問題是行業的確面臨這樣一個轉型的需求和挑戰,那怎麼辦呢?而且我們面對的是跟以往完全不同的全新市場,用戶行為在改變,使用者年齡結構等等各方面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必須承認的是現在處於非常好的時期,因為有資本的推動,有這樣一個好的需求變化的轉折期,都是很好的機會。有很多人認為我過去分管過車險業務,對車險非常瞭解,為什麼沒有去做車險?而且車險是剛需,一開始保險創業公司絕大多數都是聚焦在車險這一塊,只要把價格做得便宜了,把服務做好了,更容易切入這一塊業務。當然我的想法可能跟別人有些不一樣,第一,按這個角度來講的話車險的滲透率趨於飽和,而人身險的滲透率卻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換句話說,市場留下的空間非常大。同時還有一個更原始的想法,人總比車多吧。所以當時挑選了人身險領域的切入點。

大特保創始人兼CEO周磊

在去年的一個保險科技的會議上,主持人問我,互聯網公司發展很快,什麼時候能夠顛覆傳統保險行業?我認為本身保險行業有它自己的規律,有它的特殊性。即使是美國的互聯網保險創新項目,也只是更多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打造自己的能力,垂直做深一個市場。但在中國呢,傳統保險行業面臨一個轉型期,恰恰是大特保的一個機會,我們通過比較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機制,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來賦能傳統保險行業,是互補的關係,而非顛覆。從我們團隊的結構上也體現了這樣一個定位,跟一般的保險機構不太一樣,目前團隊一共120多人,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除了保險行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BAT等互聯網公司。作為創業公司,有比較好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尤其可以在保險技術領域做持續的投入和深挖,在公司內部,我們提倡創新,能夠容錯,給予每個人發揮的空間,希望每個人跳出舊有的思維習慣和約束,站在用戶角度想問題。

行業面臨的挑戰

消費市場和消費習慣的改變

保險科技滲透四大環節

保險科技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討論比較多的是三個方面的技術:第一是大資料,第二是區塊鏈,第三是人工智慧。這些新技術如何優化現有的保險產業鏈,進一步幫助傳統保險行業延伸到剛才所提到的還沒有能夠覆蓋到的市場?在新的科技加持下,原來保險行業的四個環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以迎合興保險人群和保險需求,這四個環節就是:產品創新、推廣分發、風控以及服務升級。

為了優化保險的選擇、投保、支付、理賠等步驟,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這三大核心科技,介入了保險的核心業務流程,從產品設計到售前,包括諮詢、保險推薦、保險顧問,再到承保、定價、理賠,包括反欺詐、核審等。行銷和風控方面也大量依託了新科技,今天更多的是從創業公司以及保險仲介的角度,與大家交流一下大特保的實踐。

產品創新分享

產品創新,公司組建初期第一個搭建的團隊是技術研發中心,第二個是我們自己的精算團隊。大特保的合作夥伴,包括幾大再保公司和國內大型保險公司,,說明各個保險公司對市場後續變化的預判、展望都是高度一致的。我們認為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應用對傳統保險的改變,第一是優化,第二是創新。優化,是優化傳統的保險產品,必須建立一個動態的定價能力,如果把動態定價能力建立起來的話,就難以被模仿,這是核心競爭力。用戶行為習慣在迅速更替,通過科技可以對趨勢資料進行識別和分析,快速調整定價和承保策略,提升自身的承保以及防止欺詐功能,確保產品的盈利和可持續性。這裡頭有一個關健詞就是可持續性,這在業內也不是新鮮事,有很多協力廠商平臺碰到困惑,這個產品賣得挺好的,不錯,三個月以後下架了,為什麼呢?沒有多久賠穿了。產品的可持續性,一直是線上上銷售保險所要面臨的痛點。因為之前線上上對於用戶的觸達是沒有任何的預判的,等到知道這位元客戶是高風險的已經晚了。創新,就是將以往沒有辦法去確定的風險變得可控,比如說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場景化的保險。大特保在2015年的時候做的第一個創新的產品,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保險“退糖鼓”。基於比較精確的資料獲取以及精算定價的過程,加上相應的健康管理和整個病程管理的工具,其實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併發症也能夠成為一個可保的風險。充分利用大資料,其實能夠説明在現有的產品框架下做很多突破。如果能夠做到精准觸達用戶,對於風險很低的用戶群,不一定要有等待期。未來在創新技術加持下,產品設計會有很多新的突破。

現場圖片

當我們在說到產品的時候,一般來說行業內理解的更多的可能是保險產品的研發,互聯網公司除了做保險產品,還需要設計跟使用者交互的產品經理,注重的是研究人性。保險應該是一個很人性的東西,但很遺憾,我們這個行業對人性的研究太少了。比如大家會反復討論一個500塊錢左右的保險產品,到底應該是480還是450還是520。其實我覺得研究這個毫無意義。為什麼呢?因為當使用者看到這個產品的時候,如果是在某個場景下,這個產品符合他的支付意願,他是不會在意這個500的產品是不是別處還有480的。應該注重的是如何優化和用戶之間的交互,幫助他快速的做決策。因為使用者做的是保險產品的費用和支付意願之間的選擇。當我們在講產品創新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應該是一個廣義的產品概念,可能更多的是一個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它可能是基於互聯網交易的一系列的頁面呈現、流程交互以及服務體現。好的企業能夠給我們帶來海量的用戶,而壞的體驗一下子會把用戶趕走了,我們必須把握好每一個和用戶交流的機會,這也是我們保險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如何有更多的跟用戶交流的機會。

關於風控的分享

健康險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什麼健康險一直做不大,因為賠付不好,賠付不好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跟醫療行業是割裂的。能夠知道用戶過往三年的健康狀況,車險也是一樣,二手車延保有很大的空間,但沒有人敢做,因為欺詐風險不可預估。

動態風控和產品的定價、理賠環節緊密關聯。現在定價還缺乏個性化,業務模式單一,理賠效率低,風險難以預測。未來我們相信定價會越來越有依據,理賠多樣性,通過大資料平臺進行分析,能更好的把握用戶的需求。我們在風控端主要把握了四個模組,第一,訓練人工智慧,我們把逆選擇的樣本作為樣本集訓練我們的風控模型,當使用者在投保的時候,根據使用者資訊和行為特徵,風控平臺就可以自動篩選出高風險的交易。第二,整合大資料,模型除了納入黑灰名單之外,還能增加更多的週邊資料,比如:健康狀況、經濟能力、個人征信等這些資料畫像以及全網的聯防資料,跟進這些資料進行關聯挖掘,發現風險特徵,完善風險模型。第三,動態的產品調整,我們每上線一款新的產品,都會預估這個產品理賠的進展因數,同時在理賠的進展中設立一個預警的閥值。第四,智慧核保,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保險覆蓋的人群。比如甲狀腺,現在患甲狀腺的人群比例非常高,但其實甲狀腺已經成為一個慢性病,整個行業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把甲狀腺從重疾的定義中拿掉。甲狀腺腫瘤的治療,一般來說2、3萬就夠了,但往往因其很高的發生率,提高了重疾的定價基礎。我們定制的智慧核保,詢問最多的問題就是您有沒有曾經患過甲狀腺或者乳腺方面的疾病,如果有則可能加費,或拒保或免賠,而不會是拒保一個結果。

關於推廣分發

關於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在保險科技領域的應用,也被寄予厚望。目前的落地主要在三個方面:智慧客服,智慧顧問平臺以及圖像定損。智慧客服,面向用戶端,滿足客戶的保單服務需求,提高效率,給客戶更好的體驗;智慧顧問平臺,更多的通過資料和演算法,為使用者提供保險知識普及、保險導購以及理賠服務。以往做高端醫療險,最擔心的是一張保單全家用,買了一張高端醫療險,全家都能來看病。但從最簡單的人臉識別開始,至少第一次看病的時候拍一張照,就可防止一單多用。如何通過商保推動分級診療,說實話,我們覺得任重而道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去年我們推出了行業首個“聊天”式智慧保顧機器人,會根據與使用者的對話,整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實際特徵和實際風險大資料,並結合當地社保情況,,以及當地各種主要病症發生率的資料,給出合適的保險搭配方案,例如,智慧保顧會根據使用者的地理位置、性別年齡、是否經常開車等資訊,説明使用者評估和選擇保險,比如沿海地區高發颱風,意外險就會優先推薦能覆蓋到颱風的,如果該地區高發疾病是肺癌、乳腺癌,就會優先推薦覆蓋這些疾病且其性別、年齡可以投保的保險。這不但讓用戶對風險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同時也讓他瞭解我們推薦的產品和他面臨的風險的匹配度。

現在我們的智慧保顧也在為保險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及協力廠商諮詢機構等提供諮詢服務。

關於賦能代理人

保險的互聯網化,有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過程。作為一個保險科技公司,如何通過技術輸出來賦能傳統管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我們管道觸達的人群,實現銷售行為的降本增效。我們的晶算師平臺,是立足於B端的保險運營行銷的管理平臺,跟太保、新華等等都有合作,致力於以互聯網技術能力解決保險銷售和團隊發展中的問題,包括培訓、團隊激勵等,提供手機端、PC端的管理方案。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開放式的平臺,但我們的認知可能不太一樣,我們更多的是幫保險公司做運營,做產品設計,,產險公司利用這樣一個工具,推動更多的全員銷售以及交叉銷售,推動綜拓業務。

小結

綜合來講,科技與保險行業有著很高的貼合度,但保險科技的應用和落地,還需要一個過程。尤其在傳統保險行業,技術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時候,目前還面臨著人才、資料等諸多的短板和挑戰,這些都制約著我們保險科技的發展速度。但往往新技術的來臨,都會比我們的預估要來得快。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快速變遷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保險將更多參與和影響產業及人的生活,作為保險經紀公司,我們對自身的定位不會改變,就是持續通過科技優化產品和服務,為每個使用者提供合適的好產品,給大家更多的安全感。

中國金融資訊中心主持人柳小娟

一直是行業在普遍探索的一個問題。保險行業本身的痛點很多,是當前最有可能通過技術驅動來實現變革的市場之一。當然了,保險科技也能夠成為連接供需兩端的重要紐帶。

關於大特保

先介紹一下大特保。大特保於2014年底正式官網上線,公司的定位,首先是一個保險經紀公司,同時也是一個保險科技公司。目前大特保完成了B輪融資,股東包括複星集團、策源創投、中華開發金控。主要的合作夥伴,在供給側更多以再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為主,需求方更多的是來自於各行業的線上的流量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利用科技來解決供需兩端所面臨的問題,這關乎產品、關乎風控、關乎行銷,更關乎理賠和服務。

為什麼選擇創業以及選擇了人身險這個切入點

過去在保險公司面臨的一些普遍問題,相信業內同仁也會深有同感。首先是壽險公司面臨的增員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現在講保險要姓保了,保障性的產品,好像不是傳統的行銷管道非常容易推廣的一個產品。第二,財險公司,車險的綜合成本率的壓力也是非常大,怎麼辦呢?車險占的都是大頭,要尋求轉型就面臨很多問題,第一決策是需要成本的,第二試錯也是需要成本的,第三歷史包袱很重。作為任何一家保險公司的領導都很難做出決策去把很多資源投入到一個產出可能是非常長遠的,而且後續產出效果又不是非常明確的一種創新中去。但問題是行業的確面臨這樣一個轉型的需求和挑戰,那怎麼辦呢?而且我們面對的是跟以往完全不同的全新市場,用戶行為在改變,使用者年齡結構等等各方面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必須承認的是現在處於非常好的時期,因為有資本的推動,有這樣一個好的需求變化的轉折期,都是很好的機會。有很多人認為我過去分管過車險業務,對車險非常瞭解,為什麼沒有去做車險?而且車險是剛需,一開始保險創業公司絕大多數都是聚焦在車險這一塊,只要把價格做得便宜了,把服務做好了,更容易切入這一塊業務。當然我的想法可能跟別人有些不一樣,第一,按這個角度來講的話車險的滲透率趨於飽和,而人身險的滲透率卻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換句話說,市場留下的空間非常大。同時還有一個更原始的想法,人總比車多吧。所以當時挑選了人身險領域的切入點。

大特保創始人兼CEO周磊

在去年的一個保險科技的會議上,主持人問我,互聯網公司發展很快,什麼時候能夠顛覆傳統保險行業?我認為本身保險行業有它自己的規律,有它的特殊性。即使是美國的互聯網保險創新項目,也只是更多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打造自己的能力,垂直做深一個市場。但在中國呢,傳統保險行業面臨一個轉型期,恰恰是大特保的一個機會,我們通過比較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機制,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來賦能傳統保險行業,是互補的關係,而非顛覆。從我們團隊的結構上也體現了這樣一個定位,跟一般的保險機構不太一樣,目前團隊一共120多人,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除了保險行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BAT等互聯網公司。作為創業公司,有比較好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尤其可以在保險技術領域做持續的投入和深挖,在公司內部,我們提倡創新,能夠容錯,給予每個人發揮的空間,希望每個人跳出舊有的思維習慣和約束,站在用戶角度想問題。

行業面臨的挑戰

消費市場和消費習慣的改變

保險科技滲透四大環節

保險科技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討論比較多的是三個方面的技術:第一是大資料,第二是區塊鏈,第三是人工智慧。這些新技術如何優化現有的保險產業鏈,進一步幫助傳統保險行業延伸到剛才所提到的還沒有能夠覆蓋到的市場?在新的科技加持下,原來保險行業的四個環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以迎合興保險人群和保險需求,這四個環節就是:產品創新、推廣分發、風控以及服務升級。

為了優化保險的選擇、投保、支付、理賠等步驟,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這三大核心科技,介入了保險的核心業務流程,從產品設計到售前,包括諮詢、保險推薦、保險顧問,再到承保、定價、理賠,包括反欺詐、核審等。行銷和風控方面也大量依託了新科技,今天更多的是從創業公司以及保險仲介的角度,與大家交流一下大特保的實踐。

產品創新分享

產品創新,公司組建初期第一個搭建的團隊是技術研發中心,第二個是我們自己的精算團隊。大特保的合作夥伴,包括幾大再保公司和國內大型保險公司,,說明各個保險公司對市場後續變化的預判、展望都是高度一致的。我們認為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應用對傳統保險的改變,第一是優化,第二是創新。優化,是優化傳統的保險產品,必須建立一個動態的定價能力,如果把動態定價能力建立起來的話,就難以被模仿,這是核心競爭力。用戶行為習慣在迅速更替,通過科技可以對趨勢資料進行識別和分析,快速調整定價和承保策略,提升自身的承保以及防止欺詐功能,確保產品的盈利和可持續性。這裡頭有一個關健詞就是可持續性,這在業內也不是新鮮事,有很多協力廠商平臺碰到困惑,這個產品賣得挺好的,不錯,三個月以後下架了,為什麼呢?沒有多久賠穿了。產品的可持續性,一直是線上上銷售保險所要面臨的痛點。因為之前線上上對於用戶的觸達是沒有任何的預判的,等到知道這位元客戶是高風險的已經晚了。創新,就是將以往沒有辦法去確定的風險變得可控,比如說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場景化的保險。大特保在2015年的時候做的第一個創新的產品,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保險“退糖鼓”。基於比較精確的資料獲取以及精算定價的過程,加上相應的健康管理和整個病程管理的工具,其實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併發症也能夠成為一個可保的風險。充分利用大資料,其實能夠説明在現有的產品框架下做很多突破。如果能夠做到精准觸達用戶,對於風險很低的用戶群,不一定要有等待期。未來在創新技術加持下,產品設計會有很多新的突破。

現場圖片

當我們在說到產品的時候,一般來說行業內理解的更多的可能是保險產品的研發,互聯網公司除了做保險產品,還需要設計跟使用者交互的產品經理,注重的是研究人性。保險應該是一個很人性的東西,但很遺憾,我們這個行業對人性的研究太少了。比如大家會反復討論一個500塊錢左右的保險產品,到底應該是480還是450還是520。其實我覺得研究這個毫無意義。為什麼呢?因為當使用者看到這個產品的時候,如果是在某個場景下,這個產品符合他的支付意願,他是不會在意這個500的產品是不是別處還有480的。應該注重的是如何優化和用戶之間的交互,幫助他快速的做決策。因為使用者做的是保險產品的費用和支付意願之間的選擇。當我們在講產品創新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應該是一個廣義的產品概念,可能更多的是一個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它可能是基於互聯網交易的一系列的頁面呈現、流程交互以及服務體現。好的企業能夠給我們帶來海量的用戶,而壞的體驗一下子會把用戶趕走了,我們必須把握好每一個和用戶交流的機會,這也是我們保險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如何有更多的跟用戶交流的機會。

關於風控的分享

健康險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什麼健康險一直做不大,因為賠付不好,賠付不好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跟醫療行業是割裂的。能夠知道用戶過往三年的健康狀況,車險也是一樣,二手車延保有很大的空間,但沒有人敢做,因為欺詐風險不可預估。

動態風控和產品的定價、理賠環節緊密關聯。現在定價還缺乏個性化,業務模式單一,理賠效率低,風險難以預測。未來我們相信定價會越來越有依據,理賠多樣性,通過大資料平臺進行分析,能更好的把握用戶的需求。我們在風控端主要把握了四個模組,第一,訓練人工智慧,我們把逆選擇的樣本作為樣本集訓練我們的風控模型,當使用者在投保的時候,根據使用者資訊和行為特徵,風控平臺就可以自動篩選出高風險的交易。第二,整合大資料,模型除了納入黑灰名單之外,還能增加更多的週邊資料,比如:健康狀況、經濟能力、個人征信等這些資料畫像以及全網的聯防資料,跟進這些資料進行關聯挖掘,發現風險特徵,完善風險模型。第三,動態的產品調整,我們每上線一款新的產品,都會預估這個產品理賠的進展因數,同時在理賠的進展中設立一個預警的閥值。第四,智慧核保,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保險覆蓋的人群。比如甲狀腺,現在患甲狀腺的人群比例非常高,但其實甲狀腺已經成為一個慢性病,整個行業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把甲狀腺從重疾的定義中拿掉。甲狀腺腫瘤的治療,一般來說2、3萬就夠了,但往往因其很高的發生率,提高了重疾的定價基礎。我們定制的智慧核保,詢問最多的問題就是您有沒有曾經患過甲狀腺或者乳腺方面的疾病,如果有則可能加費,或拒保或免賠,而不會是拒保一個結果。

關於推廣分發

關於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在保險科技領域的應用,也被寄予厚望。目前的落地主要在三個方面:智慧客服,智慧顧問平臺以及圖像定損。智慧客服,面向用戶端,滿足客戶的保單服務需求,提高效率,給客戶更好的體驗;智慧顧問平臺,更多的通過資料和演算法,為使用者提供保險知識普及、保險導購以及理賠服務。以往做高端醫療險,最擔心的是一張保單全家用,買了一張高端醫療險,全家都能來看病。但從最簡單的人臉識別開始,至少第一次看病的時候拍一張照,就可防止一單多用。如何通過商保推動分級診療,說實話,我們覺得任重而道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去年我們推出了行業首個“聊天”式智慧保顧機器人,會根據與使用者的對話,整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實際特徵和實際風險大資料,並結合當地社保情況,,以及當地各種主要病症發生率的資料,給出合適的保險搭配方案,例如,智慧保顧會根據使用者的地理位置、性別年齡、是否經常開車等資訊,説明使用者評估和選擇保險,比如沿海地區高發颱風,意外險就會優先推薦能覆蓋到颱風的,如果該地區高發疾病是肺癌、乳腺癌,就會優先推薦覆蓋這些疾病且其性別、年齡可以投保的保險。這不但讓用戶對風險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同時也讓他瞭解我們推薦的產品和他面臨的風險的匹配度。

現在我們的智慧保顧也在為保險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及協力廠商諮詢機構等提供諮詢服務。

關於賦能代理人

保險的互聯網化,有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過程。作為一個保險科技公司,如何通過技術輸出來賦能傳統管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我們管道觸達的人群,實現銷售行為的降本增效。我們的晶算師平臺,是立足於B端的保險運營行銷的管理平臺,跟太保、新華等等都有合作,致力於以互聯網技術能力解決保險銷售和團隊發展中的問題,包括培訓、團隊激勵等,提供手機端、PC端的管理方案。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開放式的平臺,但我們的認知可能不太一樣,我們更多的是幫保險公司做運營,做產品設計,,產險公司利用這樣一個工具,推動更多的全員銷售以及交叉銷售,推動綜拓業務。

小結

綜合來講,科技與保險行業有著很高的貼合度,但保險科技的應用和落地,還需要一個過程。尤其在傳統保險行業,技術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時候,目前還面臨著人才、資料等諸多的短板和挑戰,這些都制約著我們保險科技的發展速度。但往往新技術的來臨,都會比我們的預估要來得快。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快速變遷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保險將更多參與和影響產業及人的生活,作為保險經紀公司,我們對自身的定位不會改變,就是持續通過科技優化產品和服務,為每個使用者提供合適的好產品,給大家更多的安全感。

中國金融資訊中心主持人柳小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