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聚焦|雲茂村騰蔑廠自然村的前世今生

微美芒市—芒市最具影響力的公眾號

這是滇西邊境一個毫不起眼的自然村落, 這裡曾經受到過滇西抗戰的洗禮, 見證過文革動盪的時局, 經歷過1976年大地震的的侵襲……

1

芒市雲茂村騰蔑廠自然村位於芒市和龍陵縣的交界處, 距離龍陵縣城十餘公里, 距芒市政府所在地約四十公里。

❈❈

這是一個劃歸民族自治地方管轄的純漢族村落。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的民風習俗兼具傳統漢族的信仰和地域性民族文化的融匯, 這裡的人們自始至終都保留著民族文化的本真和偏安一隅的生活習性。

❈❈

騰蔑廠又寫作藤篾場

前世·開山立寨

若是從字眼上看, 騰蔑廠可能會給人藤篾如林、山野纏繞、蟲鳥野獸、野蠻荒蕪的第一印象, 但如今寨中的藤篾僅剩一株、瀕臨絕跡, 百姓的生活也算祥和寧靜、自在安居。 之所以以藤篾為名, 或許是初來的先人辛辛苦苦把漫山的藤篾剷除後才開闢出合適生存居住的場地,

才在此處開山建寨吧。

村裡共計二十餘戶人家, 人員家族構成以沈姓、彭姓、姚姓、胡姓、段姓為主, 百多年來, 各姓氏和諧共生, 彼此照拂。

沈姓一族是最後遷來寨子裡的, 其它彭姓、姚姓等家族在此處定居的時間要更長。 若是細細考究, 可能往日的人家姓氏遠遠不止這些, 寨子中初有人煙的時間也能追溯到更久更遠。

寨子周圍的地名, 諸如高家田、高家地、萬仁家家、董高二墳、爛家、羅家小坡、董家梨樹、趙家墳等等都證明此處曾經有這些姓氏人家的存在, 但不知是何原因使他們遷出或是敗落。 如今寨子的山間也仍有一堆堆無人供奉的孤墳, 他們曾經存在的印記也早就被歲月埋葬山野,

只能看出昔日房屋地基的模樣;此外, 還有回子墳等地名或許又證明這裡曾居住過其它的民族同胞, 此處也曾是民族共融的天堂。

如今, 我們已很難考證到底是何人於何時慧眼識寶地、在此地開山立寨, 但聽爺爺說, 我們沈姓一族大概是在民國建國後的幾年間遷來的, 搬家的原因可能與當時民國政府的禁煙政策有關。 據史料, 民國政府上臺後查拿禁煙、雷厲風行。 雲南是國內煙土的主要產地, 滇西邊區又是煙毒的主產區、重災區, 但由於滇西德宏等地民族眾多、民情複雜, 禁煙政策又不能與靠內一側地區同時並舉, 所以只有採取分區、分時段禁煙的政策。

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從龍陵縣的猛外壩遷到臨近芒市土司管轄地的騰蔑廠,

或許正是因為兩地禁煙政策不同, 到此處可以定居開山、種煙獲利吧。

一直以來, 寨中的祖先們和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小農一樣, 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生活。 與世無爭、桃園愜意。

滇西抗戰·烽火

日軍入侵,

打破了這個小山村原有的寧靜……

1942年5月日軍沿滇緬公路入侵滇西, 畹町、芒市、龍陵等地相繼淪陷, 滇西各族百姓深陷戰火煎熬, 生活苦不堪言。

雖說騰蔑廠群山掩蓋、人煙稀少、位置隱匿, 但也沒能躲過日軍的鐵蹄踐踏, 日軍小股力量曾多次入寨中掃蕩。

我爺爺生於1938年, 那時四五歲, 他說日本人來的時候寨子裡的人都舉家藏入深山避難, 終日食不果腹、難見天日。 熬到日軍離開後回家來看, 僅有的家禽財務已被日軍洗劫, 可恨的日軍竟然還齷齪到在家中的米缸裡屙屎撒尿, 可恥殘忍的行徑、令人作嘔。

前幾年, 媽媽做蕎面粑粑吃時, 爺爺回憶說以前日本人來的時侯, 家裡的糧食本來就緊張, 還隨時面臨被日寇搶去的危險, 所以百姓們就把做好的蕎面粑粑偽裝成牆,避難回來後可以拆下果腹,暫緩危機。

如今想來,那時成天被日寇侵擾、東躲西藏的日子真是不容易!

我爺爺的叔叔沈開如不幸被來寨中掃蕩的日軍抓住,強迫他為其帶路,後被日寇殘忍殺害于龍陵小廠的田壩上。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戰事響起,克松山、收龍陵、下芒市……數萬遠征軍將士血灑邊地,以巨大的代價邊城驅敵寇、收復滇西淪陷失地。

騰蔑廠由於地理位置離龍陵縣城很近,又處於進河頭、連江東、出梁河的要衝,且山勢高陡,溝深林密,適合遊擊作戰。據《雲南文史資料32輯:滇西抗戰》一書記載,龍潞遊擊隊曾在這一沿線與敵寇周旋;吳致皋在其所作《滇西作戰實錄》中也對騰蔑廠寨子的石老虎、臨寨水槽子等地的收復戰役有所介紹。爺爺也說到寨子背後的草原坡頭當時曾戰壕連排,溝壑縱橫,戰後,戰爭留下的子彈殼被龍陵縣一碗水人撿去。後來,戰壕被老百姓在耕作時填去一部分,剩下的如今也被杉木落葉覆蓋,僅存遺跡,石老虎等地的戰壕也仍依稀可見。

爺爺說,戰後犧牲士兵的屍體被成堆埋在草原坡頭旁的黃家煙地山窪處。幾年前,老百姓在黃家煙地挖山種樹時還曾挖到過手榴彈殼、子彈殼、走馬燈、遺骨等。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老百姓們在言行之中都顯得對草原坡頭、黃家煙地和石老虎很忌諱,的確,這些地方到雨季山霧繚繞時更顯得恍若戰場仍存、英靈猶在,很多人都不敢獨自上山。

有一次,我從背後的公路獨自穿過黃家煙地走小路回家,爺爺還被我不知者無畏的膽大所嚇到。

可見,戰爭遺留的恐慌能延續影響幾代人,七十多年過去了,經歷者仍無法忘記那些殘酷、血腥的廝殺場面,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在當事區域的人群當中不脛而走,人人效仿,不敢觸碰。

*

*

文革·混亂

文革時,這裡也和祖國的其他地方一樣:幹革命,鬥地主。

寨子裡唯一一個富農成分的人被寨中其他青年人拿來批鬥、出氣。

文革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每想起此事,那個曾被批鬥的老人仍老淚縱橫,對當時將他吊打的人也依然耿耿于懷、時常咒駡。

1976年·大地震

1976年5月至年底,龍陵發生最大震級7.4級大地震,臨滄、保山、德宏三地受災嚴重。與震中龍陵縣城僅十餘公里之隔的騰蔑廠自然震感強烈、受到災害摧殘。

媽媽那時四歲,在她記憶中那次地震地動山搖、坐立不安。

所幸寨中的房屋多為穿鬥式木架房或是草房,抗震能力較強,據爺爺說,除了房屋瓦片被震落外沒有受到其它致命的影響。

深山中·見證

位於寨子下山位置的桐果坡,因曾經滿山種植有桐果樹而得名。1948年雲南省騰龍邊區芒市安撫使司代辦方克勝在向國民政府呈報的邊疆開發方案《建設騰龍邊區各土司地意見書》中有種植桐果樹、發展桐油產業、推動經濟建設一提,或許這正是此後土司實施此方案動員百姓種植桐果樹的某一基地。

五丘田頭的山林中,大樹蔥郁之下藏匿著許多油茶樹,據說是曾經知青下鄉時工作隊組織種植的,或許也是想用來發展產業,但後來又因經濟變遷和時局換顏而不了了之吧 。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仍然固守鄉土,向山林田地索取經濟,很少有人外出務工。雖不富不貴,倒也生活規律,自在和諧。

今生·鄉土轉型

如今,寨子的許多人家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鼓舞幫扶下搬入壩區,正在開始全新的生活勞作模式。幾年以後,或許中國的地名冊上就再也查不到這個本來就毫不顯眼的小山村,鄉親們的身份證住址也將換成搬遷後的新地名。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尚未被深度挖掘就要被歲月無情的抹去,戰爭的遺跡、固有的鄉土人情也將和昔日被草草掩埋的遠征軍將士一樣深埋地底,難以安息。

只願人們在搬遷離開多年後仍能想起這片曾經的山野故地.....

所以百姓們就把做好的蕎面粑粑偽裝成牆,避難回來後可以拆下果腹,暫緩危機。

如今想來,那時成天被日寇侵擾、東躲西藏的日子真是不容易!

我爺爺的叔叔沈開如不幸被來寨中掃蕩的日軍抓住,強迫他為其帶路,後被日寇殘忍殺害于龍陵小廠的田壩上。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戰事響起,克松山、收龍陵、下芒市……數萬遠征軍將士血灑邊地,以巨大的代價邊城驅敵寇、收復滇西淪陷失地。

騰蔑廠由於地理位置離龍陵縣城很近,又處於進河頭、連江東、出梁河的要衝,且山勢高陡,溝深林密,適合遊擊作戰。據《雲南文史資料32輯:滇西抗戰》一書記載,龍潞遊擊隊曾在這一沿線與敵寇周旋;吳致皋在其所作《滇西作戰實錄》中也對騰蔑廠寨子的石老虎、臨寨水槽子等地的收復戰役有所介紹。爺爺也說到寨子背後的草原坡頭當時曾戰壕連排,溝壑縱橫,戰後,戰爭留下的子彈殼被龍陵縣一碗水人撿去。後來,戰壕被老百姓在耕作時填去一部分,剩下的如今也被杉木落葉覆蓋,僅存遺跡,石老虎等地的戰壕也仍依稀可見。

爺爺說,戰後犧牲士兵的屍體被成堆埋在草原坡頭旁的黃家煙地山窪處。幾年前,老百姓在黃家煙地挖山種樹時還曾挖到過手榴彈殼、子彈殼、走馬燈、遺骨等。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老百姓們在言行之中都顯得對草原坡頭、黃家煙地和石老虎很忌諱,的確,這些地方到雨季山霧繚繞時更顯得恍若戰場仍存、英靈猶在,很多人都不敢獨自上山。

有一次,我從背後的公路獨自穿過黃家煙地走小路回家,爺爺還被我不知者無畏的膽大所嚇到。

可見,戰爭遺留的恐慌能延續影響幾代人,七十多年過去了,經歷者仍無法忘記那些殘酷、血腥的廝殺場面,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在當事區域的人群當中不脛而走,人人效仿,不敢觸碰。

*

*

文革·混亂

文革時,這裡也和祖國的其他地方一樣:幹革命,鬥地主。

寨子裡唯一一個富農成分的人被寨中其他青年人拿來批鬥、出氣。

文革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每想起此事,那個曾被批鬥的老人仍老淚縱橫,對當時將他吊打的人也依然耿耿于懷、時常咒駡。

1976年·大地震

1976年5月至年底,龍陵發生最大震級7.4級大地震,臨滄、保山、德宏三地受災嚴重。與震中龍陵縣城僅十餘公里之隔的騰蔑廠自然震感強烈、受到災害摧殘。

媽媽那時四歲,在她記憶中那次地震地動山搖、坐立不安。

所幸寨中的房屋多為穿鬥式木架房或是草房,抗震能力較強,據爺爺說,除了房屋瓦片被震落外沒有受到其它致命的影響。

深山中·見證

位於寨子下山位置的桐果坡,因曾經滿山種植有桐果樹而得名。1948年雲南省騰龍邊區芒市安撫使司代辦方克勝在向國民政府呈報的邊疆開發方案《建設騰龍邊區各土司地意見書》中有種植桐果樹、發展桐油產業、推動經濟建設一提,或許這正是此後土司實施此方案動員百姓種植桐果樹的某一基地。

五丘田頭的山林中,大樹蔥郁之下藏匿著許多油茶樹,據說是曾經知青下鄉時工作隊組織種植的,或許也是想用來發展產業,但後來又因經濟變遷和時局換顏而不了了之吧 。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仍然固守鄉土,向山林田地索取經濟,很少有人外出務工。雖不富不貴,倒也生活規律,自在和諧。

今生·鄉土轉型

如今,寨子的許多人家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鼓舞幫扶下搬入壩區,正在開始全新的生活勞作模式。幾年以後,或許中國的地名冊上就再也查不到這個本來就毫不顯眼的小山村,鄉親們的身份證住址也將換成搬遷後的新地名。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尚未被深度挖掘就要被歲月無情的抹去,戰爭的遺跡、固有的鄉土人情也將和昔日被草草掩埋的遠征軍將士一樣深埋地底,難以安息。

只願人們在搬遷離開多年後仍能想起這片曾經的山野故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