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岑參:邊塞大漠,漫天飛舞的不是黃沙,而是孤獨

提到岑參, 我們對他的印象應該源於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的飛雪飄揚的壯闊場面, “瀚海闌幹百丈冰, 愁雲慘澹萬里凝”的大漠的雄渾景象, 都留給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這位邊塞詩人。

岑參, 唐代邊塞詩人, 十分擅長七言歌行。 他創作的詩文風格與高適相近, 而且與高適交往甚密, 所以後人多把高適和岑參並稱"高岑"。 雖然是唐太宗時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孫, 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家境早已沒落了, 不過好在書香門第的岑家仍然保留著讀書的傳統。 早年家境貧寒孤苦的他只能跟著自己的哥哥讀書學習, 但是幸運的是他非常聰慧敏銳----岑參五歲的時候開始讀書, 九歲就能夠賦詩寫文了。

這種聰明早慧與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後來父親去世的他們幾經輾轉, 後來岑參在五嶽之一的嵩山那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潛心攻讀。 這段經歷不僅在學問上為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種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 所以如果我們讀他早年的詩歌, 會發現他早期的作品淡遠多於沉雄。

在天寶三年(即西元744年), 岑參成功進士及第, 開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天寶八年, 他第一次出塞, 滿懷報國壯志, 在戎馬中開拓前程卻並沒有得意。 不久回到長安的他與李白、杜甫、高適等大詩人交遊, 很受啟發與鼓舞。 接著到了天寶十三年的時候, 他又開始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 再次出塞。 這次出塞, 岑參的報國立功之情更急切, 殺敵建功之心更熾熱, 所以他很多的邊塞詩名作都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了。 可以說邊塞雄渾闊大的景色以及緊張充實的軍旅生活給了他無限的創作靈感與素材, 同時我們也能夠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種想要報國立功的殷殷期盼。

從下面這首《過磧》我們應該可以逐步感受到他內心裡的那種邊塞特有的剛健風格, 獨特的景象和獨特的感覺:

黃沙磧裡客行迷, 四望雲天直下低。

為言地盡天還盡, 行到安西更向西。

——唐代 岑參 《過磧》

在唐玄宗天寶八年(西元749年), 岑參抱著建功立業的偉大志向, 離開京師長安赴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的職務。

這首詩歌應當創作於他這次出塞赴安西途經沙漠的時候, 時間大約在天寶九年(西元750年)。 岑參在這次途徑沙漠的過程中, 充分領略到了遼闊的沙漠的獨特的沙漠風光, 並且把自己的獨特感受與體會寫入了這首詩歌之中。

第一句“黃沙磧裡客行迷”主要寫的是自己身處大漠中的進退維谷的感覺,既不知前路何方,又不知如何回去。品味這個“迷”字,可以與作者的另一首《宿鐵關西館》“鄉遙夢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來分析,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還含有回首萬里、歸路亦迷的意思在內。第二句“四望雲天直下低”,回應了第一句,描寫此刻自己在遼闊無垠的沙漠之中的觀感----四面遠望,天地相接,雲天低迷,而這種迷茫的景象正引出和加重了岑參這個行者的迷失心情。

第三句“為言地盡天還盡”承接了第二句來寫——正是因為在遠望中雲天四垂,低與地連,所以讓人進而覺得地到了盡頭,天也到了盡頭。這首詩歌中的“過磧”是實寫,是記錄自身的歷程。“地盡”、“天低”則重述了過磧這一過程中由直覺產生的印象。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則是宕開詩筆,另拓詩境。這一句表現天地本自無邊無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大漠給詩人的感覺是過了大漠還在向西方延伸,足以見得天地之無盡。

從這首景象雄渾,意境闊大的詩歌中,我們可以逐漸體會到作者身處大漠時的獨特感覺以及大漠中的獨特景象。岑參是用來白描和誇張的手法,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現了詩人在那樣一個獨特環境中所看到的獨特景象和所產生的獨特感受。

文|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第一句“黃沙磧裡客行迷”主要寫的是自己身處大漠中的進退維谷的感覺,既不知前路何方,又不知如何回去。品味這個“迷”字,可以與作者的另一首《宿鐵關西館》“鄉遙夢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來分析,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還含有回首萬里、歸路亦迷的意思在內。第二句“四望雲天直下低”,回應了第一句,描寫此刻自己在遼闊無垠的沙漠之中的觀感----四面遠望,天地相接,雲天低迷,而這種迷茫的景象正引出和加重了岑參這個行者的迷失心情。

第三句“為言地盡天還盡”承接了第二句來寫——正是因為在遠望中雲天四垂,低與地連,所以讓人進而覺得地到了盡頭,天也到了盡頭。這首詩歌中的“過磧”是實寫,是記錄自身的歷程。“地盡”、“天低”則重述了過磧這一過程中由直覺產生的印象。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則是宕開詩筆,另拓詩境。這一句表現天地本自無邊無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大漠給詩人的感覺是過了大漠還在向西方延伸,足以見得天地之無盡。

從這首景象雄渾,意境闊大的詩歌中,我們可以逐漸體會到作者身處大漠時的獨特感覺以及大漠中的獨特景象。岑參是用來白描和誇張的手法,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現了詩人在那樣一個獨特環境中所看到的獨特景象和所產生的獨特感受。

文|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