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二十一大姓氏遷徙史,資料珍貴

一、李氏, 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約9530萬人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 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大約自東漢開始,

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 分佈於川、滇一帶, 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 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 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 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李氏作為國姓, 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 李氏部分人南遷, 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 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 因動亂, 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 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 始于明朝初年, 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

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 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 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 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堂號:“隴西堂”, 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二、王姓, 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41%, 約8890萬人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 周靈王後裔王元避秦亂, 遷於琅邪, 後徙至臨沂。 河內王氏, 其先為太原人, 世居祁縣, 後徙平州, 又遷至河內溫縣。 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 悼生賢, 西漢時徙居霸陵, 遂為京兆人。

王氏遷往江南, 始於西晉末年。 唐僖宗時, 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 王審知被封為閩王, 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 北宋末, 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流, 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

宋末元初, 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 其後裔散處廣東、廣西各地。 明末開始, 王氏陸續有人遷往臺灣。 王姓移居海外, 始於明清之際, 主要分佈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 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三、張姓, 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07%, 約8480萬人

分佈在各地的張氏, 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 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 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 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 隨晉南遷, 至君政, 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 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 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 出自張嵩第四子睦,

東漢時任蜀郡太守, 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 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 歆第協, 生魏太山太守岱, 自河內徙清河, 傳自彝, 為後魏侍中, 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 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 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 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 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 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 王潮、王審知入閩, 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 後被封為梁國公, 福建張氏, 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 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 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 從清初開始, 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移居海外的張氏, 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堂號:"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 張公藝九世同居, 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 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 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 高宗很佩服, 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嶽"、"敬誼"、"源流"等。

四、劉姓, 占全國漢族人口的5.38%, 約6460萬人

劉氏最早發源于河北唐縣, 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 西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 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 稱劉氏, 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 魏滅後遷至大樑, 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 孫分佈于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國,直至今日。

堂號:“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五、陳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4.53%,約5440萬人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尼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堂號:"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于祝,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六、楊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3700萬人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于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堂號:"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七、趙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29%,約2750萬人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于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于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堂號:"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禦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趙氏還以"天水"、"孝思"、"穀治"、"萃渙"等為堂號。

八、黃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23%,約2680人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于楚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今河北境),今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于長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使黃姓在南方的分佈更廣泛。與此同時,黃姓已同胡、林、陳、鄭、丘、何、曾等八族遷入閩(福建),成為後來入閩的“八大姓氏”之一。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和繁衍,黃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蘇、福建、廣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黃潛善,其九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以梅州居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開封,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臺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至海外。黃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蛋等少數民族。唐代以前黃氏已在嶺南、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紮根。其中,為蛋民者,居於廣州沙南;遷到廣西黃洞者,叫黃洞蠻,大多為壯族;融入瑤族者,分佈相當廣泛,居於廣西、廣東、湖南、雲南、貴州的許多 、鄉,以廣西居多。

堂號: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九、周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12%,約2540人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士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當時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為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寧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從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開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唐代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為鮮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孫周燕,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堂號:"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侵犯漢朝。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慰勞官兵。走近細柳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官兵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位傳報,說是車駕到來。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准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他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雖然從污泥裡鑽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裡洗濯,但一點兒也不妖豔。它的香又清又遠,它的直不會發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

十、吳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05%,約2460萬人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于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于東南,其中季紮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西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紮的50世孫吳權于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豔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堂號:"延陵堂":季紮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十一、徐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1.73%,約2000萬人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世祖分居於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 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佈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以後,已經分佈于廣大江南地區了。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堂號: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禦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十二、孫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52%,約1848萬人

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出自安樂的孫氏,至孫武時逃至吳國。其後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郟城。在唐代中原孫氏曾兩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孫利定居于江西寧都,傳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其後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紫金縣,其後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既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孫子孫敬賢有三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妻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據有關資料記載,臺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孫氏系唐末自光州遷入。孫氏不僅在國內分佈相當廣泛,而且海外不少國家也有不少華人。

堂號: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大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裡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名。

十三、胡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31%,約1572萬人

胡氏的源地是周初的封地陳國,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十四、朱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26%,約1512萬人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甯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佈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堂號: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折檻堂":漢代時有槐裡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於向我提意見。"朱氏還以"鳳陽"為堂號。

十五、高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約1452萬人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後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兒子高洋 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有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 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在漢末時,又 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於聖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 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堂號: 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

十六、林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18%,約1416萬人

林堅子孫在博陵一帶發展繁衍。至林載時,子孫也在這一廣大範圍中生活,甚至遷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遷徙而來到東周國都。秦漢時代,在魯國林雍後人,遷到齊郡縣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堂號: 九龍門:比干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十七、何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17%,約1404萬人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佈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十八、郭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15%,約1382萬人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陝西、山西省外,已播遷 于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後 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 又有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三國時吳國有富春人(今屬 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聞喜人(今屬山西) 郭璞於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是唐總章年間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 光父子入閩 開闢漳州,在龍溪郭埭鄉安家落戶,又有將將佐郭益,亦隨陳氏父子入閩;一是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于新寧,子孫傳衍于仙遊、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後散 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臺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堂號: 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有招賢,先 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 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於是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於是強大起來。

十九、馬姓,占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約1260萬人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西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于907年被後樑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佈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 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二十、羅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86%,約1032萬人

羅姓是我國名大姓之一,漢代主要分佈在分佈於今山西、陝西、河北 、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

堂號: 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 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二十一、梁姓,占全國漢族人口0.84%,約1008萬人

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終於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國名為姓。該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鱣的第45代後裔後唐天平節度官梁惟忠,舉族定居于山東東平,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時期成為科甲鼎盛的望族。

堂號:儀國堂、安定堂。

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 孫分佈于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國,直至今日。

堂號:“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五、陳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4.53%,約5440萬人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尼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堂號:"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于祝,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六、楊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3700萬人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于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堂號:"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七、趙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29%,約2750萬人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于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于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堂號:"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禦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趙氏還以"天水"、"孝思"、"穀治"、"萃渙"等為堂號。

八、黃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23%,約2680人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于楚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今河北境),今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于長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使黃姓在南方的分佈更廣泛。與此同時,黃姓已同胡、林、陳、鄭、丘、何、曾等八族遷入閩(福建),成為後來入閩的“八大姓氏”之一。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和繁衍,黃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蘇、福建、廣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黃潛善,其九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以梅州居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開封,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臺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至海外。黃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蛋等少數民族。唐代以前黃氏已在嶺南、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紮根。其中,為蛋民者,居於廣州沙南;遷到廣西黃洞者,叫黃洞蠻,大多為壯族;融入瑤族者,分佈相當廣泛,居於廣西、廣東、湖南、雲南、貴州的許多 、鄉,以廣西居多。

堂號: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九、周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12%,約2540人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士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當時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為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寧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從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開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唐代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為鮮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孫周燕,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堂號:"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侵犯漢朝。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慰勞官兵。走近細柳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官兵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位傳報,說是車駕到來。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准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他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雖然從污泥裡鑽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裡洗濯,但一點兒也不妖豔。它的香又清又遠,它的直不會發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

十、吳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05%,約2460萬人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于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于東南,其中季紮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西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紮的50世孫吳權于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豔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堂號:"延陵堂":季紮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十一、徐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1.73%,約2000萬人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世祖分居於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 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佈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以後,已經分佈于廣大江南地區了。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堂號: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禦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十二、孫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52%,約1848萬人

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出自安樂的孫氏,至孫武時逃至吳國。其後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郟城。在唐代中原孫氏曾兩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孫利定居于江西寧都,傳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其後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紫金縣,其後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既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孫子孫敬賢有三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妻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據有關資料記載,臺灣的孫氏皆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孫氏系唐末自光州遷入。孫氏不僅在國內分佈相當廣泛,而且海外不少國家也有不少華人。

堂號: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大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裡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名。

十三、胡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31%,約1572萬人

胡氏的源地是周初的封地陳國,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十四、朱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26%,約1512萬人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甯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佈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堂號: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折檻堂":漢代時有槐裡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於向我提意見。"朱氏還以"鳳陽"為堂號。

十五、高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約1452萬人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後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兒子高洋 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有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 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在漢末時,又 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於聖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 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堂號: 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

十六、林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18%,約1416萬人

林堅子孫在博陵一帶發展繁衍。至林載時,子孫也在這一廣大範圍中生活,甚至遷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遷徙而來到東周國都。秦漢時代,在魯國林雍後人,遷到齊郡縣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堂號: 九龍門:比干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十七、何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17%,約1404萬人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佈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十八、郭姓,占全國漢族人口1.15%,約1382萬人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陝西、山西省外,已播遷 于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後 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 又有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三國時吳國有富春人(今屬 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聞喜人(今屬山西) 郭璞於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是唐總章年間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 光父子入閩 開闢漳州,在龍溪郭埭鄉安家落戶,又有將將佐郭益,亦隨陳氏父子入閩;一是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于新寧,子孫傳衍于仙遊、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後散 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臺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堂號: 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有招賢,先 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 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於是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於是強大起來。

十九、馬姓,占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約1260萬人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西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于907年被後樑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佈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 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二十、羅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86%,約1032萬人

羅姓是我國名大姓之一,漢代主要分佈在分佈於今山西、陝西、河北 、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

堂號: 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 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二十一、梁姓,占全國漢族人口0.84%,約1008萬人

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終於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國名為姓。該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鱣的第45代後裔後唐天平節度官梁惟忠,舉族定居于山東東平,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時期成為科甲鼎盛的望族。

堂號:儀國堂、安定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