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別是一番滋味,從來佳茗似佳人

通常認為, 北緯30°是黃金產茶帶。 《茶經》也說:“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

北方似乎從來沒有調教出像樣的茶品。 西湖的龍井、黃山的毛峰、瀾滄的普洱、君山的銀針、安溪的鐵觀音、武夷的大紅袍,

這些價值連城的字型大小, 莫不生在南方, 教北方情何以堪?不過, 北方人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壞毛病, 喝茶的習慣卻根深蒂固。 君不見, 西南的茶葉經 “茶馬古道”, 運到北方, 供盤腿坐在火爐前的北方人煮罐罐茶。

幸運得很, 清明節後幾天, 應天涯社區湖南版邀請, 我來到長沙縣金井鎮, 得以品味金井綠茶, 感知茶鄉春色。

金井鎮位於長沙市長沙縣西北約70公里處。 我來的時候, 正好碰上“2018長沙國際茶文化旅遊節”開幕。 在會場稍事逗留, 便隨大家走進金井茶田,

去領略這個以綠茶名世的三楚小鎮。 說實話, 關於湖南的茶葉, 我只曉得君山銀針, 對金井的茶葉知之甚少。 這次來到長沙, 是一次旅行, 也是一次科普, 讓我瞭解到許多關於長沙金井、關於金井綠茶的故事。

金井種茶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宋時達到鼎盛。 而有關制茶的歷史, 也至少有1300多年。 明清時期, 長沙縣金井和相鄰的高橋一帶, 茶行就達40餘家。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楚之茶, 則有湖南之白露, 長沙之鐵色。 ”

茶園建設要求“頭戴帽, 腰纏帶, 腳穿鞋”, 即煙霧繚繞的高山頂有森林樹木, 茶園開墾成梯田整齊種植,

山腳還必須綠草如茵。 金井鎮地勢平緩, 多低矮丘陵, 相對于西南和東南產茶區, 地理上並無優勢。 不過, 金井人利用茶葉的習性, 在茶田裡套種桂花、杜鵑等樹木, 以遮蔽強烈的陽光, 倒也算是兩全其美。

今天的天氣也怪, 突然間下起小雨來。

三月鷓鴣滿山遊,四月江水到處流;

採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雲頭。

……

不記得從哪裡聽來的《採茶歌》,倒也應景。陸羽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時值農曆三月上旬,正是採茶季節。

茶田如工整的格律詩,尤其“三棵樹”茶田,讓人充分感受到當地人富足的田園生活。這塊茶田裡因有合抱而生的三棵錦葉白蘭樹而得名,“三棵樹”樹齡約60年,也算是見證了金井茶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站在“三棵樹”,向四面張望,到處是茶叢茶垛。就連院落前籬笆旁,也總有摘了又長,長了又摘的茶葉。茶是這裡獨特的景致,茶是這裡濃郁的風情。

在茶田裡流連片刻,便去金井非遺傳習所觀看手工制茶技藝。傳習所內張貼著神農氏的畫像,以及古時制茶器具和制茶工序圖解。制茶師傅姓王,也是金井鎮綠茶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們進來時,他正站在一口鐵鍋前,認真炒茶。王師傅說:“金井鎮綠茶完全以手工製作,從田間到成品,要經過採摘、攤青、殺青、揉撚、炒二青、炒三青、提毫、足火八道工序。”

茶廠負責人帶我們品嘗金井的新茶。陸羽說:“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看來,只有品行高潔,才能與茶葉結緣。蘇東坡更是將茶比作美人:“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元朝洪希文則說:“臨風一啜心自省,此意莫與他人傳。”古人將飲茶當成雅事,不像喝酒那樣惡俗。“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唐朝有位和尚這樣說。

中國是茶的故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即是茶。我去過雲南的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當年販賣茶葉的馬幫從普洱出發,北上川藏陝甘,硬是踏出了一條茶馬古道。事實上,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上也彌散著茶葉的味道。

南方好功夫茶,甘肅人喝蓋碗茶,而在西北鄉下,則煮“罐罐茶”。異域亦飲茶,印度大吉嶺產紅茶,當地人卻飲奶茶,混合許多香料煮沸,甜膩中流竄澀辣;波斯人制茶則與藏紅花或玫瑰花一起烘焙,入口芬芳四溢,添幾粒方糖,才帶勁兒。

喝盡一杯茶,口舌生津,又想起如詩如畫的茶田,便又跑到“三棵樹”。天邊雲開,雨意漸收,想著明天大概會有個好天氣。

三月鷓鴣滿山遊,四月江水到處流;

採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雲頭。

……

不記得從哪裡聽來的《採茶歌》,倒也應景。陸羽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時值農曆三月上旬,正是採茶季節。

茶田如工整的格律詩,尤其“三棵樹”茶田,讓人充分感受到當地人富足的田園生活。這塊茶田裡因有合抱而生的三棵錦葉白蘭樹而得名,“三棵樹”樹齡約60年,也算是見證了金井茶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站在“三棵樹”,向四面張望,到處是茶叢茶垛。就連院落前籬笆旁,也總有摘了又長,長了又摘的茶葉。茶是這裡獨特的景致,茶是這裡濃郁的風情。

在茶田裡流連片刻,便去金井非遺傳習所觀看手工制茶技藝。傳習所內張貼著神農氏的畫像,以及古時制茶器具和制茶工序圖解。制茶師傅姓王,也是金井鎮綠茶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們進來時,他正站在一口鐵鍋前,認真炒茶。王師傅說:“金井鎮綠茶完全以手工製作,從田間到成品,要經過採摘、攤青、殺青、揉撚、炒二青、炒三青、提毫、足火八道工序。”

茶廠負責人帶我們品嘗金井的新茶。陸羽說:“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看來,只有品行高潔,才能與茶葉結緣。蘇東坡更是將茶比作美人:“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元朝洪希文則說:“臨風一啜心自省,此意莫與他人傳。”古人將飲茶當成雅事,不像喝酒那樣惡俗。“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唐朝有位和尚這樣說。

中國是茶的故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即是茶。我去過雲南的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當年販賣茶葉的馬幫從普洱出發,北上川藏陝甘,硬是踏出了一條茶馬古道。事實上,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上也彌散著茶葉的味道。

南方好功夫茶,甘肅人喝蓋碗茶,而在西北鄉下,則煮“罐罐茶”。異域亦飲茶,印度大吉嶺產紅茶,當地人卻飲奶茶,混合許多香料煮沸,甜膩中流竄澀辣;波斯人制茶則與藏紅花或玫瑰花一起烘焙,入口芬芳四溢,添幾粒方糖,才帶勁兒。

喝盡一杯茶,口舌生津,又想起如詩如畫的茶田,便又跑到“三棵樹”。天邊雲開,雨意漸收,想著明天大概會有個好天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