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豫劇大師常香玉葬於嵩山腳下,她生前交代喪事從簡,實行樹葬

2004年6月1日, 豫劇常派創始人、豫劇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 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因病逝世, 享年82歲, 她被安葬於嵩山腳下的登封連天公墓。 常香玉一生信奉“戲比天大, 藝無止境”, 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常香玉, 原名“張妙玲”、“張馨珊”, 1923年9月15日出生於河南省鞏義市。 她9歲開始隨父學戲, 後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 10歲登臺獻唱, 13歲在開封小有名氣。

1948年春, 她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 她的唱腔字正腔圓, 以情帶聲。 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 細緻入微, 一人一貌, 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紅燈記》等。

抗日戰爭時期, 常香玉舉辦義演, 在寶雞、西安廣設粥棚, 賑濟因黃河氾濫流落陝西的難民。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 常香玉率劇社為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在全國巡迴演出。 1953年4月, 她隨赴朝慰問團到朝鮮進行慰問演出。

1956年3月4日, 河南豫劇院成立, 常香玉任院長。 1959年, 黨中央第二次鄭州會議召開, 常香玉為大會演出了豫劇《破洪州》。 同年5月4日, 加入中國共產黨。

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等職。

常香玉, 是豫劇界的一代宗師, 1989年獲得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1994年6月榮獲“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獎”;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4年7月國務院決定追授常香玉“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常香玉逝世後, 親屬把她葬於嵩山腳下的登封連天公墓。 2005年3月28日, 親屬為陳憲章、常香玉夫婦舉行了骨灰合葬儀式,

常香玉生前曾向子女們交代:“我死以後, 刨個坑, 栽棵小樹, 把我的骨灰埋在樹底下。 樹長大了, 你們啥時候想媽了, 就來樹底下, 跟媽說說話兒。 人們走到這兒, 也在樹下坐坐, 涼快涼快。 可以在樹下豎個小牌兒:‘張馨珊(常香玉原名)在此長眠’。 ”

常香玉墓和普通老百姓的墓地沒有什麼區別,坐北向南,這塊寬3.2米、高1.2米的墓碑,是從登封市和常香玉家鄉鞏義市交界處選來的青色大理石。

常香玉大師生前留下遺囑,不搞特殊。她的家人思考再三,決定將其和她丈夫合葬于此,墓塚簡單大方,墓園沉靜肅穆。

常香玉故居坐落于看鞏義河洛鎮董溝村,在香玉逝世一周年前夕,修繕一新的常香玉故居對外開放,是鄭州市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常香玉大師逝世以後,當地群眾及政府為了緬懷她,由鎮政府出資30萬元,常香玉的兒女拿出30萬元,對年久失修的故居進行了修繕加固,窯內展示常香玉生平事蹟的資料和圖片。

常香玉墓和普通老百姓的墓地沒有什麼區別,坐北向南,這塊寬3.2米、高1.2米的墓碑,是從登封市和常香玉家鄉鞏義市交界處選來的青色大理石。

常香玉大師生前留下遺囑,不搞特殊。她的家人思考再三,決定將其和她丈夫合葬于此,墓塚簡單大方,墓園沉靜肅穆。

常香玉故居坐落于看鞏義河洛鎮董溝村,在香玉逝世一周年前夕,修繕一新的常香玉故居對外開放,是鄭州市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常香玉大師逝世以後,當地群眾及政府為了緬懷她,由鎮政府出資30萬元,常香玉的兒女拿出30萬元,對年久失修的故居進行了修繕加固,窯內展示常香玉生平事蹟的資料和圖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