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精讀紅樓”第五十六回(上):敏探春

作者

洞燭

探春的一字評是“敏”。

“敏”這個字, 是個形聲字, 字從攴(pū), 音從每。

“攴”意為“敲擊”、“擊破”。 “每”的本意是“覆蓋”、“籠罩”。 “每”與“攴”聯合起來表示“擊破覆蓋物”、“打破籠罩物”。

所以, “敏”的古意比現代要豐富, 除了常用的“快”以外, 還有 “謀”。 敏、謀同義。

《中庸》:“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 ”鄭注:“敏, 或為謀。 ”

所以, “敏探春”, 不單是說她反應快, 也說她看得透, 想得深。

能找到“宿弊”, 是她看得透;

會“興利”, 是她想得深。

但這夠不夠?

不夠。

鳳姐病了, 王夫人委託三人代為管家, 其中李紈占個法定名分, 代理總經理, 寶釵算是高級顧問。

做執行總裁的, 是探春。

探春是有抱負、肯做事的。

但做執行, 最難的地方, 是會做事。

找到弊端, 找到辦法, 是“策劃”。

“策劃”很難, 但再難的策劃, 還是紙上的路線圖。 是靜態的。

一張畫, 要落地, 要推行, 馬上就變成動態的了。

動態的, 就要處理隨時遇到的各項風險, 要隨時修正以前沒有考慮到的突發情況…..

惜春畫畫, 只是單人作戰, 尚且要考慮到格局、疏密、顏色調製, 等等。

一項改革計畫, 卻是要和人打交道。

《金瓶梅》裡說, “自古人心最歹”。

把所有人一棍子打死, 都說成“歹”, 未免是太悲觀了。

但是, 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利益, 都有自己的心思, 都會權衡一件事情的利弊。

所以, 對一件新鮮的事情, 有配合的, 有不配合的, 有嘴上配合實際不配合的。

做事難, 就是難在這裡。

我們看平兒聽完探春的改革方案之後的反應:

“這件事須得姑娘說出來。 我們奶奶雖有此心, 也未必好出口。 此刻姑娘們在園裡住著, 不能多弄些玩意兒去陪襯, 反叫人去監管修理, 圖省錢, 這話斷不好出口。 ”

這話, 大多數人都覺得平兒只是玲瓏會說話, 鳳姐未必真有這個心。

但我覺得不是。

我覺得平兒說的是真話。

因為鳳姐自己親口說過“當家人, 惡水缸”。

策劃靠腦子, 執行, 更靠膽色。

好在, 探春是勇於任事的, 而且大義凜然。

她敢得罪趙姨娘, 敢拿鳳姐和寶玉“作筏子”, 敢在賈母面前為王夫人辯護, 都是因為她有底氣。

她的底氣, 她的大義, 才讓她敢於菲薄朱熹, 說出這樣驚世駭俗的話:

探春笑道:“雖看過(《不自棄文》), 那不過是勉人自勵, 虛比浮詞, 那裡都真有的?”

寶玉評價幾句“文死諫武死戰”, 就讓襲人氣得半死嚇得半死, 探春這幾句話, 其實遠比寶玉的嚴重。

因為探春質疑的,

是儒家的根本。

所以, 探春的大義, 不是儒家的。

那麼, 探春是哪家哪派的?

且待下回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