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創始人如何打造個人品牌,進而帶動初創公司品牌?詳析解讀

本文整理自沈樂楊的相關文章---------------------------------------

初創公司在進行品牌推廣的時候, 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 這個時候不妨利用創始人的個人品牌來借力。

對於公司品牌而言, 創始人個人品牌的價值就在於他的人格化作用。

消費者需要的是可信賴的品牌。 而一個冷冰冰、硬邦邦的企業是很難讓人產生信任和依賴的, 需要有一個人格化的形象讓公司品牌更加容易被記憶和感知, 也更容易被信任。

舉個例子, 我一直都不敢把錢放在餘額寶以外的任何平臺, 雖然很多p2p平臺通過各種形式的加息、送禮、搞活動的形式來吸引我的關注, 但我始終不敢嘗試。 但是當我因為工作原因認識了幾個p2p平臺的創始人之後, 我就放心把錢交給他們了。

我的投資邏輯非常簡單——我認識他們老闆, 他應該不會坑我的錢。 這種信任, 其實沒有任何邏輯, 哪怕認識老闆又怎麼樣, 要跑路誰也攔不住。

但是人就是會有這種非理性感請, 特別是中國人大多很相信這種所謂的“關係”, 就是會因為“我認識你們老闆”, 自以為“跟你們老闆很熟”, 就會對某個公司產生一種特別的信任。

但是如果真的要靠創始人或者說個別明星員工, 以人和人之間直接接觸的形式來提高公司品牌的人格化, 那效率就太低了。

如何讓創始人用好個人品牌, 帶起公司品牌推廣的節奏, 就變得非常的有價值。

企業家

大部分情況下, 企業家(大老闆)是因為企業的成功而知名的, 比如說像騰訊系的馬化騰, 張小龍都是那些非常低調的人, 不太願意在人前多作表露。 他們會被我們所熟知, 完全是因為他們所帶領的公司達到了人盡皆知的程度,

並不是因為品牌的行銷手段。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企業家能夠多參與一些行業活動, 發表一些吸引人眼球的話題和觀點, 就會對企業 品牌發展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比如說雷軍的“Are you ok?”, 董小姐不定時的金句, 王興的長篇巨制(最近刷屏的一篇《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我還沒來得及看)。

當然這是一種細水長流、順其自然的做法, 初創企業更加渴望一種能夠相對“速效”的方法, 比如說曾經“為自己代言”的陳歐。

表演家

陳歐在2013年前後開始大範圍做個人形象的廣告tvc, 參加像職來職往這樣的電視節目錄製, 成功把自己打造成聚美優品這個公司的超級符號。

企業家去參加行業論壇峰會, 做演講, 都不稀奇。 但是給自己拍廣告片, 投到分眾傳媒, 甚至在春節期間上電視迴圈播放, 演網劇, 這就已經大大超出了普通人對於企業家的定義和理解, 所以給很多人都有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當下, 確實對聚美優品的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有幫助, 但是長遠來看, 可能反而是有害的,

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一旦先得太過於表演性, 就會顯得不真誠, 讓人感覺不專業, 不務正業, 會反而損害品牌價值感。 甚至會有陰謀論認為陳歐打的如意算盤是——就算最後聚美優品這個項目倒閉了, 最起碼還可以靠個人品牌影響力東山再起。

這種“表演家”的創始人品牌定位屬於見效快,但有副作用的策略,另外還有一種以埃隆馬斯克為代表的“夢想家”人設。

夢想家

埃隆馬斯克,被稱為矽谷鋼鐵俠。他有過非常豐富的創業經驗,也因此賺到了豐厚的資產,但這並不是他被我們所熟知,所討論,所追捧的原因。他真正被大家所熟知就是因為他要造火箭,要造電動車,要上火星,這樣的想法聽上去都非常不切實際,很多人甚至在等著看他的笑話,但是沒想到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真的把這些事情做成了。

夢想家型的創始人是一種奇特的生物,他們會去做一些正常人不會做,甚至不會去想的事情,當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件事情做成之後就會成為一個傳奇,成為大家口中的英雄。除了像馬斯克這樣的案例之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開始眾籌的眾籌專案。

他們慣用的形式就是某人放棄了什麼在普世的價值觀中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房子、高薪、穩定的事業,選擇去做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利用這種反差讓人覺得你這個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很有意思——我雖然沒有辦法成為他,但是我願意支持他的夢想。

夢想家就是通過造夢能力、講故事的能力,讓大家認可他們的夢想,願意幫他們的夢想買單。

但品牌不是單次交易的結果,而是多次博弈的結果。如果只是想圈一波錢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要把它做成公司品牌,那你許了願、發了誓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那就會“啪啪啪”打臉。

像羅永浩這麼強大的個人品牌,在他開始做手機之後也遭到了巨大的質疑和反對,就是因為他一直都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那些對他抱有期待和信任的人會因此而失望,生氣,粉轉黑。

警惕這種反噬需要在誘人的夢想和能夠完成率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技術活。相比較之下,專家型的創始人人設就會安全很多。

行業專家

華與華公司的創始人華杉就是典型的專家,他在《創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中也有寫到,一個公司要實現“三個代表”,其中有一項就是要代表這個行業最先進的文化,要讓你的用戶對你產生知識上的依賴,你要成為用戶們的首席知識官。

他把自己相關的一些方法論,通過演講、寫書的形式分享出來,奠定了受眾對他的認可。有很多人就是看了他的書,聽他的分享之後,才相信華與華的能力,來找他們合作的。

那麼,這個專家的人設該如何被世人所熟知呢?

這裡我提供一個方法論:搞事情並且持續搞事情。

舉個例子,我司以前眾籌過一個項目叫做老爸評測。他的故事簡單的講就是,擁有多年檢測工作經驗的魏老爸,有一天他覺得學校讓孩子用的包書皮好像有問題,他自費做了檢測之後發現有很多的致癌物質,他就把這個事情向媒體曝光了。而他也因為這個事件成為了很多家長心目中的專家,很多家長會去向他諮詢。後來魏老爸逐漸發現,在孩子健康安全方面其實有很多的痛點,所以他成立了一個公司,專門從事兒童相關的用品用具的評測,幫助家長守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這是魏老爸每一次在鏡頭前都會講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的有話題性,這裡面涉及到了父親對孩子的愛,商業道德的問題,創業、公益……而這些元素都可以成為使用者記憶,理解,傳播品牌的關鍵元素。

作為一個創始人,要做的不只發“早安、晚安”式的存在感,而是必須得有話題性事件。除了像魏老爸這種向整個行業提出挑戰的行為之外,還有就是“某某某放棄了什麼去幹什麼”體,伏牛堂和西少爺肉夾饃都是這個路線。那還有一類就是某某得到了巨額融資的故事,比如說像是90後的余佳文拿到融資後就火了一把。還有像是以馬佳佳為代表的做反常識的事情,也很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討論。

而這個事件就決定了這個創始人的基本人設,比如說像魏老爸的基本人設就是偏執、固執、較真,以這樣的形象去做一個安全評測類的項目就會顯得非常值得信賴。

所以,第一個被大家所熟知的事件必須要好好的策劃,不僅要有話題,容易被傳播,而且它決定了未來的品牌走向,所以必須得慎重——畢竟,你不能每次事件都樹立一個新的人設,這也太精神分裂了。

有了這樣的一個初始事件之後,未來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強化這樣的個人形象,並且能持續的製造類似的事件。比如說在魏老爸檢測包書皮之後,他就開始陸續檢測不同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每一次檢測都會觸發一部分家長對他的認識和討論,但是在日常之外他也會搞一些大事情,比如說去年做了校園塑膠跑道的檢測,結果發現很多跑道的用材標準是不合規的,甚至有毒。有很多家長知道了檢測結果不合格之後跟學校抗議要求更換,現在有幾個學校已經重新造了跑道,有些城市也因此重新制定了跑道的建造標準。今年的時候他又做了一個事情:很多人都會去龍井打水來喝,認為這個水質好,但是魏老爸經過他的檢測發現這個水其實是有問題的,一下子有很多人關注。

魏老爸在持續曝光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吸引目標使用者來關注和追隨他,不僅僅是量上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對魏老爸的感情和信任度是不斷提高的,用戶的留存率和複購率都非常的高,因為魏老爸對於他們而言,從來都不是一個商業品牌,而是一個他們所信任的人,這樣的公司品牌個人化是非常成功,也非常有粘性。

我總結的創業者個人品牌的策略就是分這麼三步:

第一步,一定要要製造有話題性的事件

這裡面的關鍵字是話題性。參加一百次平淡無奇的行業活動,還不如花一次時間精心的打磨和策劃出一個能夠讓人願意討論的品牌事件。

第二步,做有特點的人,而不是正襟危坐的企業家

一味強調“偉光正”反而會讓人覺得“假大空”。其實每個都有優缺點,就看怎樣利用和轉化。就像很多用戶第一次瞭解魏老爸的時候,第一反應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活的太較真了,甚至很多人是拒絕的(比如說我),但是當他開始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他就會去找魏老爸,因為這是最偏執,同時可能也是最可靠的選擇。

第三點,作為個人品牌必須要保持前後的一致性

圍繞的主題最好也是跟業務相關,不然的話就會讓人記不清楚,也會覺得非常不務正業。

這種“表演家”的創始人品牌定位屬於見效快,但有副作用的策略,另外還有一種以埃隆馬斯克為代表的“夢想家”人設。

夢想家

埃隆馬斯克,被稱為矽谷鋼鐵俠。他有過非常豐富的創業經驗,也因此賺到了豐厚的資產,但這並不是他被我們所熟知,所討論,所追捧的原因。他真正被大家所熟知就是因為他要造火箭,要造電動車,要上火星,這樣的想法聽上去都非常不切實際,很多人甚至在等著看他的笑話,但是沒想到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真的把這些事情做成了。

夢想家型的創始人是一種奇特的生物,他們會去做一些正常人不會做,甚至不會去想的事情,當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件事情做成之後就會成為一個傳奇,成為大家口中的英雄。除了像馬斯克這樣的案例之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開始眾籌的眾籌專案。

他們慣用的形式就是某人放棄了什麼在普世的價值觀中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房子、高薪、穩定的事業,選擇去做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利用這種反差讓人覺得你這個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很有意思——我雖然沒有辦法成為他,但是我願意支持他的夢想。

夢想家就是通過造夢能力、講故事的能力,讓大家認可他們的夢想,願意幫他們的夢想買單。

但品牌不是單次交易的結果,而是多次博弈的結果。如果只是想圈一波錢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要把它做成公司品牌,那你許了願、發了誓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那就會“啪啪啪”打臉。

像羅永浩這麼強大的個人品牌,在他開始做手機之後也遭到了巨大的質疑和反對,就是因為他一直都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那些對他抱有期待和信任的人會因此而失望,生氣,粉轉黑。

警惕這種反噬需要在誘人的夢想和能夠完成率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技術活。相比較之下,專家型的創始人人設就會安全很多。

行業專家

華與華公司的創始人華杉就是典型的專家,他在《創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中也有寫到,一個公司要實現“三個代表”,其中有一項就是要代表這個行業最先進的文化,要讓你的用戶對你產生知識上的依賴,你要成為用戶們的首席知識官。

他把自己相關的一些方法論,通過演講、寫書的形式分享出來,奠定了受眾對他的認可。有很多人就是看了他的書,聽他的分享之後,才相信華與華的能力,來找他們合作的。

那麼,這個專家的人設該如何被世人所熟知呢?

這裡我提供一個方法論:搞事情並且持續搞事情。

舉個例子,我司以前眾籌過一個項目叫做老爸評測。他的故事簡單的講就是,擁有多年檢測工作經驗的魏老爸,有一天他覺得學校讓孩子用的包書皮好像有問題,他自費做了檢測之後發現有很多的致癌物質,他就把這個事情向媒體曝光了。而他也因為這個事件成為了很多家長心目中的專家,很多家長會去向他諮詢。後來魏老爸逐漸發現,在孩子健康安全方面其實有很多的痛點,所以他成立了一個公司,專門從事兒童相關的用品用具的評測,幫助家長守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這是魏老爸每一次在鏡頭前都會講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的有話題性,這裡面涉及到了父親對孩子的愛,商業道德的問題,創業、公益……而這些元素都可以成為使用者記憶,理解,傳播品牌的關鍵元素。

作為一個創始人,要做的不只發“早安、晚安”式的存在感,而是必須得有話題性事件。除了像魏老爸這種向整個行業提出挑戰的行為之外,還有就是“某某某放棄了什麼去幹什麼”體,伏牛堂和西少爺肉夾饃都是這個路線。那還有一類就是某某得到了巨額融資的故事,比如說像是90後的余佳文拿到融資後就火了一把。還有像是以馬佳佳為代表的做反常識的事情,也很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討論。

而這個事件就決定了這個創始人的基本人設,比如說像魏老爸的基本人設就是偏執、固執、較真,以這樣的形象去做一個安全評測類的項目就會顯得非常值得信賴。

所以,第一個被大家所熟知的事件必須要好好的策劃,不僅要有話題,容易被傳播,而且它決定了未來的品牌走向,所以必須得慎重——畢竟,你不能每次事件都樹立一個新的人設,這也太精神分裂了。

有了這樣的一個初始事件之後,未來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強化這樣的個人形象,並且能持續的製造類似的事件。比如說在魏老爸檢測包書皮之後,他就開始陸續檢測不同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每一次檢測都會觸發一部分家長對他的認識和討論,但是在日常之外他也會搞一些大事情,比如說去年做了校園塑膠跑道的檢測,結果發現很多跑道的用材標準是不合規的,甚至有毒。有很多家長知道了檢測結果不合格之後跟學校抗議要求更換,現在有幾個學校已經重新造了跑道,有些城市也因此重新制定了跑道的建造標準。今年的時候他又做了一個事情:很多人都會去龍井打水來喝,認為這個水質好,但是魏老爸經過他的檢測發現這個水其實是有問題的,一下子有很多人關注。

魏老爸在持續曝光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吸引目標使用者來關注和追隨他,不僅僅是量上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對魏老爸的感情和信任度是不斷提高的,用戶的留存率和複購率都非常的高,因為魏老爸對於他們而言,從來都不是一個商業品牌,而是一個他們所信任的人,這樣的公司品牌個人化是非常成功,也非常有粘性。

我總結的創業者個人品牌的策略就是分這麼三步:

第一步,一定要要製造有話題性的事件

這裡面的關鍵字是話題性。參加一百次平淡無奇的行業活動,還不如花一次時間精心的打磨和策劃出一個能夠讓人願意討論的品牌事件。

第二步,做有特點的人,而不是正襟危坐的企業家

一味強調“偉光正”反而會讓人覺得“假大空”。其實每個都有優缺點,就看怎樣利用和轉化。就像很多用戶第一次瞭解魏老爸的時候,第一反應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活的太較真了,甚至很多人是拒絕的(比如說我),但是當他開始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他就會去找魏老爸,因為這是最偏執,同時可能也是最可靠的選擇。

第三點,作為個人品牌必須要保持前後的一致性

圍繞的主題最好也是跟業務相關,不然的話就會讓人記不清楚,也會覺得非常不務正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