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什麼是內功太極拳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一節 內功太極拳的演變

11/61

12/61

前言太極拳作為中華傳統武學文化, 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它在增強國人的身體健康方面, 越來越被廣泛重視和喜愛。 其博大精深的武學理論, 吸引激勵了許多武術愛好者進行探討研究。 太極拳作為國之瑰寶, 它獨特的訓練方式及神奇的養生效果, 已受到普遍承認。 這套楊式(內功)太極拳(俗稱老六路), 是昔日楊露禪專教家裡人練功的一套拳(也有說是教王府裡達官貴人練的一種拳), 從不示人, 故社會上知者甚少。 這套拳有別于其他的楊式太極拳,

屬於中架式。 它的特點是:古樸、大方、舒適。 其架式有利於練功掛腰, 動作完全符合人體的自然運動機理, 可以快速提高愛好者的練功速度, 縮短練功時間, 早日使功夫上身。

筆者經過多年不斷學習研究, 對這套楊式內功太極拳, 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李和生恩師提出的“三年一小成, 五年一大成”, 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而是廣大愛好者在日常健身過程中, 完全可以做到。 只要持之以恆, 明人指導, 方法正確, 寒暑不輟, 必能達到“五年一大成”的功夫境界。 為了便於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 能早日練成過去秘而不傳的內功絕學, 筆者結合學習研究的體會, 編著了《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並將這套傳統的內功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基本功的練習,

用內氣演練過程予以詳析, 目的是能起到一個“抛磚引玉”的作用, 使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 真正弄懂什麼是“內功”, 如何才能練成這種功夫。 為什麼本書冠以“內功”太極拳?其真實用意是與目前社會健身的大眾太極拳相區別, 並非牽強附會或故意賣弄。

本書所敘述的練功方法, 是李和生恩師的親傳。 對太極內功的認識, 完全是筆者本人練功時, 學習研究的結果。

第一章 什麼是內功太極拳太極拳這門古老的拳術, 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它歷史悠久, 即是一種拳術, 又是一門精湛的藝術,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是國之瑰寶, 中華武術的一枝奇葩。 第一節 內功太極拳的演變一、內功太極拳的演變過程太極拳作為中華傳統古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演變發展, 形成了今天廣為人民大眾所喜愛的一種健身運動, 並在世界各地興起。 太極拳昔日稱之為長拳、綿拳。 它歷經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其演變過程眾說不一, 出現了許多版本。 有的說是黃帝創造的, 其依據是:史料中

黃帝軒轅氏始創導引術, 開啟後世養生術之端, 並創造刀、劍、弓、矢等武器而建武功。 更有詩曰:黃帝偶行於坡前, 見蛇雀相鬥緊相連, 雀攻蛇頭尾相護, 雀攻蛇尾頭相連, 黃帝一見非偶然, 因此留下太極拳……有的說是宋代張三豐所創。 其依據是:考證歷史《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載:“宋之張三豐為武當丹士, 宋徽宗召之, 路梗不得見,

夜夢黃帝授拳法, 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又據《明史·方丈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 名全一, 一名君寶, 其號“三豐”也。 以不修邊幅, 又名張邋遢。 欣而偉, 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 寒暑唯一衲衰。 所啖升鬥輒盡, 或數日不食, 或數月不食。 一日千里, 善嬉戲, 旁若無人。 常與其徒游武當, 築草廬而居之, 洪武二十四年, 太祖聞其名, 遣史覓之不得。 又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張仙名君寶,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3/61

14/61

本書所敘述的練功方法, 是李和生恩師的親傳。 對太極內功的認識, 完全是筆者本人練功時, 學習研究的結果。

第一章 什麼是內功太極拳太極拳這門古老的拳術, 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它歷史悠久, 即是一種拳術, 又是一門精湛的藝術,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是國之瑰寶, 中華武術的一枝奇葩。 第一節 內功太極拳的演變一、內功太極拳的演變過程太極拳作為中華傳統古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演變發展, 形成了今天廣為人民大眾所喜愛的一種健身運動, 並在世界各地興起。 太極拳昔日稱之為長拳、綿拳。 它歷經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其演變過程眾說不一, 出現了許多版本。 有的說是黃帝創造的, 其依據是:史料中

黃帝軒轅氏始創導引術, 開啟後世養生術之端, 並創造刀、劍、弓、矢等武器而建武功。 更有詩曰:黃帝偶行於坡前, 見蛇雀相鬥緊相連, 雀攻蛇頭尾相護, 雀攻蛇尾頭相連,黃帝一見非偶然,因此留下太極拳……有的說是宋代張三豐所創。其依據是:考證歷史《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載:“宋之張三豐為武當丹士,宋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見,夜夢黃帝授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又據《明史·方丈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其號“三豐”也。以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欣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衰。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不食,或數月不食。一日千里,善嬉戲,旁若無人。常與其徒游武當,築草廬而居之,洪武二十四年,太祖聞其名,遣史覓之不得。又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張仙名君寶,

字全一,別號玄玄,時人又稱張邋遢。天順三年,曾來謁帝,予見其像,須鬢豎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攜笠者。上為錫誥之文,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還有的說,張三豐乃古時坐道隱士,因觀雀蛇之鬥,忽有會心,遂發明此精微深奧拳術。這同黃帝觀雀蛇之鬥而創太極拳是如出一轍。所以張三豐必為絕頂智慧的高士,決非凡夫俗子是無疑的。自張三豐之後,則有陝西王宗,溫州陳同州,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蔣發。相承不絕,其間雖分南北兩派,但拳式原則均不離乎太極。二、楊式太極拳的創立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家溝陳氏。又分老架、新架兩種。新架創于陳有本,老架繼之者陳長興。陳長興又傳河北楊露禪、李伯魁,為十三式老架。其

後,楊露禪傳其兩個兒子,班侯、健侯。健侯又傳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傳其子與徒等。世人稱之為楊派。其他就不一一贅述,習者大概瞭解一下即可。本書只詳述楊派的練功之法。思考:1.內功太極拳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時期?2.楊式太極拳源自哪個門派?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楊露禪(西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於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5/61

16/61

黃帝軒轅氏始創導引術,開啟後世養生術之端,並創造刀、劍、弓、矢等武器而建武功。更有詩曰:黃帝偶行於坡前,見蛇雀相鬥緊相連,雀攻蛇頭尾相護,雀攻蛇尾頭相連,黃帝一見非偶然,因此留下太極拳……有的說是宋代張三豐所創。其依據是:考證歷史《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載:“宋之張三豐為武當丹士,宋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見,夜夢黃帝授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又據《明史·方丈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其號“三豐”也。以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欣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衰。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不食,或數月不食。一日千里,善嬉戲,旁若無人。常與其徒游武當,築草廬而居之,洪武二十四年,太祖聞其名,遣史覓之不得。又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張仙名君寶,

字全一,別號玄玄,時人又稱張邋遢。天順三年,曾來謁帝,予見其像,須鬢豎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攜笠者。上為錫誥之文,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還有的說,張三豐乃古時坐道隱士,因觀雀蛇之鬥,忽有會心,遂發明此精微深奧拳術。這同黃帝觀雀蛇之鬥而創太極拳是如出一轍。所以張三豐必為絕頂智慧的高士,決非凡夫俗子是無疑的。自張三豐之後,則有陝西王宗,溫州陳同州,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蔣發。相承不絕,其間雖分南北兩派,但拳式原則均不離乎太極。二、楊式太極拳的創立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家溝陳氏。又分老架、新架兩種。新架創于陳有本,老架繼之者陳長興。陳長興又傳河北楊露禪、李伯魁,為十三式老架。其

後,楊露禪傳其兩個兒子,班侯、健侯。健侯又傳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傳其子與徒等。世人稱之為楊派。其他就不一一贅述,習者大概瞭解一下即可。本書只詳述楊派的練功之法。思考:1.內功太極拳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時期?2.楊式太極拳源自哪個門派?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楊露禪(西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於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

心灰意懶,楊露禪在陳家溝數年毫無所獲。有一天夜晚,楊露禪醒來聽到隔院有哼哈之聲,於是起床爬上牆頭,見屋數間,哼哈之聲即由此處傳出。他從牆縫窺視,看見師傅正教諸徒拿發諸術,十分驚奇。從此以後他每夜必去偷看,看後即回臥房悉心研究,功夫大進。後來師傅命楊與諸徒決鬥,眾徒皆敗。陳大驚稱楊露禪是天才,於是將其拳術精華盡傳授于楊。楊露禪在陳家溝前後共學習了十八年。楊歸故里後,將所學之拳授給同鄉,從學者甚多。當時人們稱楊式拳為化拳或綿拳,因為其動作綿而能化故名。後楊到北京,清代王公貝勒等從其學拳者很多,被任命為旗營武術教官。因他武藝高強,所向無敵,世人稱之為楊無敵。後有文人學者將楊式的綿拳稱之“太極拳”。從此,太極拳的稱謂就在民間傳開。楊露禪育有三子,長子名琦,夭折。次子名鈺,字班侯。三子名鑒,字健侯,亦稱鏡湖,人稱三先

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於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裡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從黃帝觀蛇雀相鬥而後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後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7/61

18/61

後,楊露禪傳其兩個兒子,班侯、健侯。健侯又傳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傳其子與徒等。世人稱之為楊派。其他就不一一贅述,習者大概瞭解一下即可。本書只詳述楊派的練功之法。思考:1.內功太極拳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時期?2.楊式太極拳源自哪個門派?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楊露禪(西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於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

心灰意懶,楊露禪在陳家溝數年毫無所獲。有一天夜晚,楊露禪醒來聽到隔院有哼哈之聲,於是起床爬上牆頭,見屋數間,哼哈之聲即由此處傳出。他從牆縫窺視,看見師傅正教諸徒拿發諸術,十分驚奇。從此以後他每夜必去偷看,看後即回臥房悉心研究,功夫大進。後來師傅命楊與諸徒決鬥,眾徒皆敗。陳大驚稱楊露禪是天才,於是將其拳術精華盡傳授于楊。楊露禪在陳家溝前後共學習了十八年。楊歸故里後,將所學之拳授給同鄉,從學者甚多。當時人們稱楊式拳為化拳或綿拳,因為其動作綿而能化故名。後楊到北京,清代王公貝勒等從其學拳者很多,被任命為旗營武術教官。因他武藝高強,所向無敵,世人稱之為楊無敵。後有文人學者將楊式的綿拳稱之“太極拳”。從此,太極拳的稱謂就在民間傳開。楊露禪育有三子,長子名琦,夭折。次子名鈺,字班侯。三子名鑒,字健侯,亦稱鏡湖,人稱三先

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於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裡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從黃帝觀蛇雀相鬥而後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後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

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直到王宗嶽的出現,第二次把太極拳推向高峰。尤其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問世,使太極拳在理論上得以昇華。王宗嶽,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在河南洛陽開封等地,以教書為業。其酷愛武術,精通拳法、槍法,悉心研練數十年,頗有心得。著有《太極拳譜》和《陰符槍法》。它所論述的太極拳理論,全面地反映了太極拳的基本內涵,從此太極拳理論獨樹一幟,使其自身融於儒、道理論框架之內,成為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功太極拳。王宗嶽在太極拳理論上的巨大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也可以說他是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三)楊氏太極拳的創立——太極拳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首先,楊露禪創立了楊式太極拳,是最為完美地落實了王宗嶽太極拳理論的一代大師。據說,楊露禪初到北京時,王府裡有一位拳師,嫉妒楊無敵

之名,主動提出與楊交手,開始楊拒絕,拳師以為楊害怕,更執意要求。楊露禪推辭不下,只好答應了。他聲明如果堅決要求交手較量,可請先擊我三拳。拳師聽後大喜,於是起拳猛擊楊腹部。楊露禪哈哈大笑,笑聲未落,拳師已被彈出三丈以外。有一天正在下雨,楊露禪在屋裡看見僕人捧盆從外面進來,走到臺階前門簾還沒揭,腳下踩著菁苔一滑,將要摔倒,楊露禪一躍而出,一手揭門簾,一手扶僕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灑。他功力之神異,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楊露禪由一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己的高超武功走出農村,來到京師,將太極拳發揚廣大。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傳人中,人人習武,個個英豪,歷經百年,門庭不衰,這也是中華武術史上一個空前的盛況。最後,楊露禪作為第三個里程碑的重要標誌,是他及其二代、三代傳人,為太極拳創造了一個“太極盛世”。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是太極拳的發展。在五大流派中,有三個與楊姓密切相關。是楊氏父子親自傳承的武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9/61

20/61

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於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裡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從黃帝觀蛇雀相鬥而後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後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

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直到王宗嶽的出現,第二次把太極拳推向高峰。尤其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問世,使太極拳在理論上得以昇華。王宗嶽,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在河南洛陽開封等地,以教書為業。其酷愛武術,精通拳法、槍法,悉心研練數十年,頗有心得。著有《太極拳譜》和《陰符槍法》。它所論述的太極拳理論,全面地反映了太極拳的基本內涵,從此太極拳理論獨樹一幟,使其自身融於儒、道理論框架之內,成為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功太極拳。王宗嶽在太極拳理論上的巨大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也可以說他是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三)楊氏太極拳的創立——太極拳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首先,楊露禪創立了楊式太極拳,是最為完美地落實了王宗嶽太極拳理論的一代大師。據說,楊露禪初到北京時,王府裡有一位拳師,嫉妒楊無敵

之名,主動提出與楊交手,開始楊拒絕,拳師以為楊害怕,更執意要求。楊露禪推辭不下,只好答應了。他聲明如果堅決要求交手較量,可請先擊我三拳。拳師聽後大喜,於是起拳猛擊楊腹部。楊露禪哈哈大笑,笑聲未落,拳師已被彈出三丈以外。有一天正在下雨,楊露禪在屋裡看見僕人捧盆從外面進來,走到臺階前門簾還沒揭,腳下踩著菁苔一滑,將要摔倒,楊露禪一躍而出,一手揭門簾,一手扶僕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灑。他功力之神異,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楊露禪由一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己的高超武功走出農村,來到京師,將太極拳發揚廣大。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傳人中,人人習武,個個英豪,歷經百年,門庭不衰,這也是中華武術史上一個空前的盛況。最後,楊露禪作為第三個里程碑的重要標誌,是他及其二代、三代傳人,為太極拳創造了一個“太極盛世”。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是太極拳的發展。在五大流派中,有三個與楊姓密切相關。是楊氏父子親自傳承的武

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楊、武、吳等太極拳門派的發展,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加光輝奪目,以它獨特的魅力影響世界。二、楊氏太極拳的特點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是楊露禪在楊家內部傳承的傳統套路。這套拳最能體現出楊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其特點是:舒展大方,均勻連貫,輕靈灑脫,勁道圓滿沉靜,大松大軟,用意不用力,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虛實分明,陰陽相濟。(一)中正安舒,均勻連貫,開展大方。是指這套拳的外形體征來說的。內功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種的最顯著的區別是,內外兼修。內運必須與外動協調一致,如果形體動作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均勻連貫,開展大方,那麼內裡的氣就得不到疏導,也就氣達不到四肢,也就不能一氣貫穿。有的拳家不注意形體上的要求,甚至說“太極拳無

形無象,不在外形,”這是對內功太極拳的一種誤解。殊不知,形不正,氣不順,勁不整,形與內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身形端正,四肢才能舒展開,才能做到“根松摧、中通順、梢發透。”形體中正與內氣暢通運轉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舒展大方,從肢體上一定要姿勢規範,圓襠開胯,豎腰立頂,平整圓勻。(二)輕靈圓活,大松大軟。“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裡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始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烏有矣。”1由此可以看出,修煉內功,首先要修煉放鬆。松,是內功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松與不松,真松還是假松,一般的松,還是徹底的大松大軟,是衡量太極內功修煉的重要尺度,也是內功太極拳與其他拳的最顯著的區別,也是楊式太極拳最突出

雀攻蛇尾頭相連,黃帝一見非偶然,因此留下太極拳……有的說是宋代張三豐所創。其依據是:考證歷史《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載:“宋之張三豐為武當丹士,宋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見,夜夢黃帝授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又據《明史·方丈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其號“三豐”也。以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欣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衰。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不食,或數月不食。一日千里,善嬉戲,旁若無人。常與其徒游武當,築草廬而居之,洪武二十四年,太祖聞其名,遣史覓之不得。又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張仙名君寶,

字全一,別號玄玄,時人又稱張邋遢。天順三年,曾來謁帝,予見其像,須鬢豎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攜笠者。上為錫誥之文,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還有的說,張三豐乃古時坐道隱士,因觀雀蛇之鬥,忽有會心,遂發明此精微深奧拳術。這同黃帝觀雀蛇之鬥而創太極拳是如出一轍。所以張三豐必為絕頂智慧的高士,決非凡夫俗子是無疑的。自張三豐之後,則有陝西王宗,溫州陳同州,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蔣發。相承不絕,其間雖分南北兩派,但拳式原則均不離乎太極。二、楊式太極拳的創立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家溝陳氏。又分老架、新架兩種。新架創于陳有本,老架繼之者陳長興。陳長興又傳河北楊露禪、李伯魁,為十三式老架。其

後,楊露禪傳其兩個兒子,班侯、健侯。健侯又傳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傳其子與徒等。世人稱之為楊派。其他就不一一贅述,習者大概瞭解一下即可。本書只詳述楊派的練功之法。思考:1.內功太極拳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時期?2.楊式太極拳源自哪個門派?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楊露禪(西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於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5/61

16/61

黃帝軒轅氏始創導引術,開啟後世養生術之端,並創造刀、劍、弓、矢等武器而建武功。更有詩曰:黃帝偶行於坡前,見蛇雀相鬥緊相連,雀攻蛇頭尾相護,雀攻蛇尾頭相連,黃帝一見非偶然,因此留下太極拳……有的說是宋代張三豐所創。其依據是:考證歷史《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載:“宋之張三豐為武當丹士,宋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見,夜夢黃帝授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又據《明史·方丈傳》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其號“三豐”也。以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欣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衰。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不食,或數月不食。一日千里,善嬉戲,旁若無人。常與其徒游武當,築草廬而居之,洪武二十四年,太祖聞其名,遣史覓之不得。又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張仙名君寶,

字全一,別號玄玄,時人又稱張邋遢。天順三年,曾來謁帝,予見其像,須鬢豎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攜笠者。上為錫誥之文,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還有的說,張三豐乃古時坐道隱士,因觀雀蛇之鬥,忽有會心,遂發明此精微深奧拳術。這同黃帝觀雀蛇之鬥而創太極拳是如出一轍。所以張三豐必為絕頂智慧的高士,決非凡夫俗子是無疑的。自張三豐之後,則有陝西王宗,溫州陳同州,海鹽張松溪,四明葉繼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蔣發。相承不絕,其間雖分南北兩派,但拳式原則均不離乎太極。二、楊式太極拳的創立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家溝陳氏。又分老架、新架兩種。新架創于陳有本,老架繼之者陳長興。陳長興又傳河北楊露禪、李伯魁,為十三式老架。其

後,楊露禪傳其兩個兒子,班侯、健侯。健侯又傳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傳其子與徒等。世人稱之為楊派。其他就不一一贅述,習者大概瞭解一下即可。本書只詳述楊派的練功之法。思考:1.內功太極拳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時期?2.楊式太極拳源自哪個門派?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楊露禪(西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於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

心灰意懶,楊露禪在陳家溝數年毫無所獲。有一天夜晚,楊露禪醒來聽到隔院有哼哈之聲,於是起床爬上牆頭,見屋數間,哼哈之聲即由此處傳出。他從牆縫窺視,看見師傅正教諸徒拿發諸術,十分驚奇。從此以後他每夜必去偷看,看後即回臥房悉心研究,功夫大進。後來師傅命楊與諸徒決鬥,眾徒皆敗。陳大驚稱楊露禪是天才,於是將其拳術精華盡傳授于楊。楊露禪在陳家溝前後共學習了十八年。楊歸故里後,將所學之拳授給同鄉,從學者甚多。當時人們稱楊式拳為化拳或綿拳,因為其動作綿而能化故名。後楊到北京,清代王公貝勒等從其學拳者很多,被任命為旗營武術教官。因他武藝高強,所向無敵,世人稱之為楊無敵。後有文人學者將楊式的綿拳稱之“太極拳”。從此,太極拳的稱謂就在民間傳開。楊露禪育有三子,長子名琦,夭折。次子名鈺,字班侯。三子名鑒,字健侯,亦稱鏡湖,人稱三先

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於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裡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從黃帝觀蛇雀相鬥而後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後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7/61

18/61

後,楊露禪傳其兩個兒子,班侯、健侯。健侯又傳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傳其子與徒等。世人稱之為楊派。其他就不一一贅述,習者大概瞭解一下即可。本書只詳述楊派的練功之法。思考:1.內功太極拳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時期?2.楊式太極拳源自哪個門派?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一、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楊露禪(西元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系河北永年縣人,生於清朝嘉慶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少年時到河南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習太極拳術。當時從師陳長興學拳者都是陳姓族人,異姓很少。楊露禪是外族遂遭歧視,但他求學心切,毫不

心灰意懶,楊露禪在陳家溝數年毫無所獲。有一天夜晚,楊露禪醒來聽到隔院有哼哈之聲,於是起床爬上牆頭,見屋數間,哼哈之聲即由此處傳出。他從牆縫窺視,看見師傅正教諸徒拿發諸術,十分驚奇。從此以後他每夜必去偷看,看後即回臥房悉心研究,功夫大進。後來師傅命楊與諸徒決鬥,眾徒皆敗。陳大驚稱楊露禪是天才,於是將其拳術精華盡傳授于楊。楊露禪在陳家溝前後共學習了十八年。楊歸故里後,將所學之拳授給同鄉,從學者甚多。當時人們稱楊式拳為化拳或綿拳,因為其動作綿而能化故名。後楊到北京,清代王公貝勒等從其學拳者很多,被任命為旗營武術教官。因他武藝高強,所向無敵,世人稱之為楊無敵。後有文人學者將楊式的綿拳稱之“太極拳”。從此,太極拳的稱謂就在民間傳開。楊露禪育有三子,長子名琦,夭折。次子名鈺,字班侯。三子名鑒,字健侯,亦稱鏡湖,人稱三先

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於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裡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從黃帝觀蛇雀相鬥而後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後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

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直到王宗嶽的出現,第二次把太極拳推向高峰。尤其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問世,使太極拳在理論上得以昇華。王宗嶽,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在河南洛陽開封等地,以教書為業。其酷愛武術,精通拳法、槍法,悉心研練數十年,頗有心得。著有《太極拳譜》和《陰符槍法》。它所論述的太極拳理論,全面地反映了太極拳的基本內涵,從此太極拳理論獨樹一幟,使其自身融於儒、道理論框架之內,成為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功太極拳。王宗嶽在太極拳理論上的巨大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也可以說他是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三)楊氏太極拳的創立——太極拳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首先,楊露禪創立了楊式太極拳,是最為完美地落實了王宗嶽太極拳理論的一代大師。據說,楊露禪初到北京時,王府裡有一位拳師,嫉妒楊無敵

之名,主動提出與楊交手,開始楊拒絕,拳師以為楊害怕,更執意要求。楊露禪推辭不下,只好答應了。他聲明如果堅決要求交手較量,可請先擊我三拳。拳師聽後大喜,於是起拳猛擊楊腹部。楊露禪哈哈大笑,笑聲未落,拳師已被彈出三丈以外。有一天正在下雨,楊露禪在屋裡看見僕人捧盆從外面進來,走到臺階前門簾還沒揭,腳下踩著菁苔一滑,將要摔倒,楊露禪一躍而出,一手揭門簾,一手扶僕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灑。他功力之神異,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楊露禪由一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己的高超武功走出農村,來到京師,將太極拳發揚廣大。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傳人中,人人習武,個個英豪,歷經百年,門庭不衰,這也是中華武術史上一個空前的盛況。最後,楊露禪作為第三個里程碑的重要標誌,是他及其二代、三代傳人,為太極拳創造了一個“太極盛世”。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是太極拳的發展。在五大流派中,有三個與楊姓密切相關。是楊氏父子親自傳承的武

內功太極拳訓練教程

第二節 楊式太極拳的歷史地位及特點

19/61

20/61

生。在二人中班侯獨得楊露禪的全部技藝,功夫絕倫。太極拳從古至今已歷經千年,因其史料不全,很難對於早期的太極拳進行系統全面的深入研究,在這裡只能作一概述。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也不難看出太極拳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時期:(一)太極拳的萌芽初期:從黃帝觀蛇雀相鬥而後感太極拳的傳說開始,至程靈洗、韓拱月,繼而幾百年後傳至程秘,許宣平傳宋遠橋再傳李道子、胡鏡子至張三豐。這期間跨越幾個朝代,幾近千年,這一段歷史過程,只能說是太極拳產生前的準備階段,也可以稱之為第一階段。(二)太極拳的創立奠基階段:從張三豐確立以武當派為主流的內功太極拳始,應該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從張三豐開始往下傳,又經歷了若干年的歷史,這段時間沒有

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直到王宗嶽的出現,第二次把太極拳推向高峰。尤其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問世,使太極拳在理論上得以昇華。王宗嶽,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在河南洛陽開封等地,以教書為業。其酷愛武術,精通拳法、槍法,悉心研練數十年,頗有心得。著有《太極拳譜》和《陰符槍法》。它所論述的太極拳理論,全面地反映了太極拳的基本內涵,從此太極拳理論獨樹一幟,使其自身融於儒、道理論框架之內,成為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功太極拳。王宗嶽在太極拳理論上的巨大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也可以說他是太極拳理論的奠基人。(三)楊氏太極拳的創立——太極拳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首先,楊露禪創立了楊式太極拳,是最為完美地落實了王宗嶽太極拳理論的一代大師。據說,楊露禪初到北京時,王府裡有一位拳師,嫉妒楊無敵

之名,主動提出與楊交手,開始楊拒絕,拳師以為楊害怕,更執意要求。楊露禪推辭不下,只好答應了。他聲明如果堅決要求交手較量,可請先擊我三拳。拳師聽後大喜,於是起拳猛擊楊腹部。楊露禪哈哈大笑,笑聲未落,拳師已被彈出三丈以外。有一天正在下雨,楊露禪在屋裡看見僕人捧盆從外面進來,走到臺階前門簾還沒揭,腳下踩著菁苔一滑,將要摔倒,楊露禪一躍而出,一手揭門簾,一手扶僕人手臂。竟然人未摔倒,水也一滴未灑。他功力之神異,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楊露禪由一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己的高超武功走出農村,來到京師,將太極拳發揚廣大。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傳人中,人人習武,個個英豪,歷經百年,門庭不衰,這也是中華武術史上一個空前的盛況。最後,楊露禪作為第三個里程碑的重要標誌,是他及其二代、三代傳人,為太極拳創造了一個“太極盛世”。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是太極拳的發展。在五大流派中,有三個與楊姓密切相關。是楊氏父子親自傳承的武

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楊、武、吳等太極拳門派的發展,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加光輝奪目,以它獨特的魅力影響世界。二、楊氏太極拳的特點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是楊露禪在楊家內部傳承的傳統套路。這套拳最能體現出楊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其特點是:舒展大方,均勻連貫,輕靈灑脫,勁道圓滿沉靜,大松大軟,用意不用力,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虛實分明,陰陽相濟。(一)中正安舒,均勻連貫,開展大方。是指這套拳的外形體征來說的。內功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種的最顯著的區別是,內外兼修。內運必須與外動協調一致,如果形體動作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均勻連貫,開展大方,那麼內裡的氣就得不到疏導,也就氣達不到四肢,也就不能一氣貫穿。有的拳家不注意形體上的要求,甚至說“太極拳無

形無象,不在外形,”這是對內功太極拳的一種誤解。殊不知,形不正,氣不順,勁不整,形與內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身形端正,四肢才能舒展開,才能做到“根松摧、中通順、梢發透。”形體中正與內氣暢通運轉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舒展大方,從肢體上一定要姿勢規範,圓襠開胯,豎腰立頂,平整圓勻。(二)輕靈圓活,大松大軟。“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裡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始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烏有矣。”1由此可以看出,修煉內功,首先要修煉放鬆。松,是內功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松與不松,真松還是假松,一般的松,還是徹底的大松大軟,是衡量太極內功修煉的重要尺度,也是內功太極拳與其他拳的最顯著的區別,也是楊式太極拳最突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