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淩雲塔小考

我們遼闊的祖國, 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一種高聳的古代建築物塔, 它們多彩多姿, 點綴著河山景色, 有些已成為一個地方性的標誌, 其實, 在我們平江縣城西的嚴家灘大橋頭, 黃甲山上原有座雄奇的“淩雲塔。 ”

重金建塔, 乃淩氏一大功德之善舉, 當然有必要向您介紹淩星曜和淩文奎兄弟等人, 首先我們來說淩星曜, 他是清水﹙金華台﹚金花灘人, 覃恩晉封資政大夫, 字其中, 清乾隆六十年八月初一日戌時生, 清咸豐五年三月初八日亥時歿, 享壽六十一歲, 葬清水鄭家洞楠樹洞, 詳見《探考淩公九思墓》。 又見清同治《平江縣誌》卷四十七人物志:“淩星曜字九思, 徒步起家, 積而能散, 遇歲歉, 邑令籌建義倉, 首輸谷千石, 又獨力修建城西黃甲山寶塔, 培合邑文風, 兼助鄉會試賓興 費, 自道光丙午迄咸豐戊午, 閱四科鄉試, 人助三緡會試十倍之, 咸豐壬子, 大吏檄修縣城,

星曜首捐三千金, 工未舉, 粵逆犯長沙, 邑令得移此巨欵「kuǎn」, 募鄉兵守界, 縣境獲安, 又甃「zhòu」修西門石路五裡, 由守禦「yù」所千總職受四品, 封贈階二品”, 這就是有關淩星曜的記載。 淩星曜侄淩雲槎號文奎, 乃啟明女校創史人淩容眾的嫡親叔父, 覃恩誥授通奉大夫, 官知府銜湖北德安府, 祖居南鄉清水金華台, 自清水淩氏三堂分家後, 遷甲山建有莊居趣園豪宅, 與友李元度交往甚好, 道岩九老題名有詩:“幾人出處關青史, 半刺功名感白頭。 ”

又據清同治《平江縣誌》卷五十三藝文志載《淩雲塔記》, 教諭鄭煐撰文, 現將塔記原文抄錄, 為了辨認和便於閱讀, 在原文的基礎上打標點和分段如下:

治城之建塔也, 象火星, 昭文教也, 故苟得其所, 則科甲台閣相繼而興,

然辨方正位, 今人或不逮于古, 甚哉, 建塔之難也。

餘以丙午之冬, 秉鐸茲邑, 接見眾紳之醕「chún」古, 諸生之卓越, 竊「qiè」歎昌江風俗, 文章為不可幾及, 而科甲台閣不及宋明遠甚, 則意者風水之所關歟「yú」, 諸君子因言, 明時建塔于城坤方, 後圯而基址亦沒于荒沙亂石中, 道光辛卯歲, 邑紳張篤誠等倡捐建塔于黃甲山, 拓土丈余而有宋舊址存焉, 惜經費不足遂中止, 前之人或不恡「lìn」費而未能得地, 今之人雖能得地而未能集費, 誠哉其難也。

南鄉紳士淩君星曜者, 聞予暨諸邑紳言諭, 竟慨然以為己任, 餘與同寅鄧君少橋等, 請命于邑侯, 亦深知淩君之艱辛, 立業忠厚, 傳家於利人濟物事無不樂為捐施者。 遂命其尅日興工, 倂題其塔曰“淩雲”,

為昌江作一媲美, 前休聿興後起之盛事, 淩君欣然獨任, 閱愈年而塔成, 從此科名巍煥, 台閣崢嶸, 匪獨昌江人士之慶倖, 即余與鄧君暨張邑侯亦一時遭遇之慶倖雲。

《淩雲塔記》也可稱淩雲塔碑記, 塔成教諭鄭煐對此善舉撰寫的一篇記文, 全文共338個字, 大體分為以上三段:

頭段講, 治理縣城需建塔, 它象徵火星, 昭顯教育, 如果是按照這麼辦, 那麼科舉連續不斷而興起來, 但是辨方位, 塔之正位, 今人或不及古人, 要建塔不容易。

第二段是說教諭鄭煐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冬天, 擔任平江縣文教官職, 接見許多紳士和一些傑出及超出一般的人, 嘆惜平江風俗, 文章為不能達到, 而且科舉和官府不及宋朝、明朝相差得遠, 可能是與風水有關係喔?眾君子說出原因:“明朝時曾建塔地縣城西南方,

後來塔廢而且基址也湮沒在荒沙亂石之中, 道光辛卯﹙1831年﹚, 邑紳張篤誠等人倡議捐款建塔于黃甲山, 開拓荒土丈多深時, 發現了宋塔的遺址, 可惜經費不足就停止了。 以前的人或不吝惜財物而且未得地卻沒建成, 如今的人雖然能夠得到地, 而且地還不要錢的, 卻不能籌集建塔的經費, 好難啊。 ”

第三段寫南鄉清水淩星曜, 聽見鄭煐和許多紳士講, 想在江口城西建塔的事, 他竟然慷慨地擔當建塔的這個責任, 於是, 鄭煐和同僚鄧少橋等人, 把建塔的事報告了縣老爺, 同時知道淩星曜立業忠厚傳家, 特別是對救濟和捐施財物在地方貢獻很大, 他也非常不容易, 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嚴格限定日期,開始修建寶塔,並題寫塔名“淩雲”,為昌江作一媲美,為城西水口爭一美景,這是前人的美善言行輕快興起的大事,淩星曜非常愉快地獨自承擔全部費用,第二年塔建成了,從此科舉事業盛大輝煌,並為公府爭光,所以是平江人民的慶倖,也是鄭煐和鄧少橋及縣老爺一時碰到的一大幸事啊。

以上塔記已經敘述了建塔的全部經過,並且淩星曜題塔名“淩雲”,淩雲就是寓意寶塔建造很有氣勢,挺拔巍峨,塔聳雲天。“淩雲”二字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閑意”。筆者認為“淩雲”含意雙重,一種從釋義上來講是直上雲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氣高超。換種意思說“淩雲”,是平江四大家族首富的淩星曜偕侄出鉅資捐建的寶塔,足足證明淩氏家族的經濟實力和辦事的能力,淩氏叔侄為平江樹立一個榜樣,同時象徵著淩家淩雲壯志一個標誌。

塔記中兩次提到“昌江”,史志:“漢三國孫權安置魯肅設漢昌郡”,這是平江有關最早的昌字來由。據《岳陽風土記》:“唐改吳昌置縣,以界內昌江名之,又曰:唐天寶中,改幕阜山為昌江山”。又據清同治《平江縣誌》載:“昌水之見諸古籍者,邑之水以汨為經,昌為緯,昌蓋從中之綱也。乃崇禎舊志雲,汨水又名吳昌,水臨昌山,故名。又雲:汨昌一水而異其名,是誤二水為一也”。還有“昌江八景”,古人題詠平江山水,至今廣為流傳,見諸多古籍和有關詩詠的記載。平江為古昌邑又乃昌江的全身,《幼學瓊林》卷二:“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喊來喊去,今非昔改,還是那一條江河。

上文中說到建塔城于坤方:坤代表西南的方位,是周文王在監獄無事可做,在憂患時想瞭解國家大事推演出來的,叫後天八卦坤卦,當時周文王的封地在西昌,正好是當時商王朝的西南方,坤卦卦詞:“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站在平江古城中,用羅經,辨方位,紅針指南,當天針對地針時,定坤方於西南,大約是現在寺前河背的嚴家灘那個方位。

塔建城西已辨明瞭方位,那麼黃甲山具體位置在哪呢?據今城西不少老人傳言:“淩雲塔,塔淩雲,鎮水口,出科甲”。關於水口,詳見城西江邊防洪堤,“清乾隆十五年西隅水口伍娘廟舊址”石碑,嚴家灘廣場下邊建有伍娘廟,根據古碑記載和結合地方留傳,寶塔建在水口伍娘廟那個小山包上冇錯,水口伍娘廟後山包上應該就是黃甲山,古人為什麼叫那個小山包喊黃甲山呢?因為古時科舉甲科進士及第者的名單,因用黃紙書寫,稱之“黃甲”,宋趙升《朝野類要舉業》:“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謂之黃甲闕榜,第五甲舊多貴顯”。黃甲寓意吉祥,其詞含意有科舉進士及第,所以故名“黃甲山”。

塔在漢代就已隨佛教傳入中國,最初多為木塔,北魏中期以後出現磚塔,隋唐時代,磚塔建造技術已相當成熟,宋代塔的類型更加豐富,出現了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明代以後出現了風水塔,如我平江的古淩雲塔,應當屬於風水塔。《淩雲塔記》中雲:“則意者風水之所關歟”,說明治城之建塔,以塔來改造城鎮,以風水壓勝的淩雲塔,從風水角度和性質,除觀賞造景外,其功能和作用是增補形勢的後天因素。營造淩雲塔主要目的是為了興文運,昌科舉,請再看《淩雲塔記》的開篇句:“治城之建塔也,象火星,昭文教也”,昭彰教育事業。清代高見南《相宅經篡》卷二:“凡都、省、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保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於山上立文筆,或于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

古城西之淩雲塔,是在宋、明的舊址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造的,結構兩層,內面用石,外部用磚,磚石合砌,非常堅固,如同堡壘,下大上小,層層起水,角角挑簷,八角九層,樓閣臨空,內有塔室,可攀登憑眺,塔頂石瓦,頂尖是生鐵打造的實心葫蘆寶頂,淩空卓立,蔚為壯觀。

淩星曜的玄孫淩敏仁老夫子,畢業于早年的老牌重慶大學,是我的國學老師,現已作古多年,在世時曾對我講過:“他王父金門公說,城西寶塔,是縣府倡議他家出錢捐建的,把塔建成文筆形狀,自立塔後文風極盛,未有淩雲塔之前,平江文運未顯,文人不多”。他年輕時從重慶讀書回來,都是走水路的,坐船要坐半個把月,當船行到他祖上修的淩雲塔下,心裡特別舒暢,頓時忘記長途坐船顛簸和疲勞,知道已經快到縣城了,船過江心,見景生情,吟詠:“遠看文峰插霄漢,近觀鐵筆寫江天”的聯句。

淩雲塔是平江最大最高一座寶塔,曆清代、民國、新中國三朝,聳立江上百餘年,感歎滄桑世事,歷盡風風雨雨,卻躲過戰火狼煙,但也難逃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那個時期,聽電力局退休的八十多歲吳國興老人講:“淩雲塔拆毀於一九七三年,那時邱慶龍任武裝部政委兼縣委書記,人稱‘邱政委’,那人冇蠻多文化,好多事都是蠻幹,是他指示把塔拆毀的,把塔磚運到河對面修嚴家灘水輪泵,水輪泵修成後,每漲一次水,總是把大西門淹沒了,水輪泵又沒搞多久,沒中大用又堵水,只好把它炸掉,淩雲塔拆了,真可惜啊”。

羅維新是解放前進城參加工作的,今年九十二歲,他還健在,據羅老講:“淩雲塔位於嚴家灘對面江岸的小山上,寶塔高大雄偉,塔影倒映江中,美麗極了,塔身的第七層上右面,長一棵約飯碗大的胡椒樹,樹不高,樹朝左長,開只細樹杈往下駝的,樹根鑽長塔縫,顯得蒼老,屬一奇觀。自塔磚拆搬修嚴家灘水輪泵後,塔只剩下麻石基腳,麻石條子有的丈多長,那時大多數部門和單位都挖建防空洞,帆運社後改水運公司,用船把塔基腳麻石運去修防空洞,帆運社比別的單位修防空洞要快得多,因為帆運社有船,把塔石從黃甲山上梭下來就上了船,船順水到小碼頭上岸,帆運社的防空洞位置在老汽車站對面的城東批發市場那裡,做批發市場的地方古時喊張家塘的,帆運社的防空洞比其他單位建的防空洞要結固得多,盡是麻石條子砌的,他曾在那防空洞裡開過幾次會,還印象蠻深”。

城西古跡淩雲塔,由於歷史種種原因,灰飛煙滅,不復存在,為了探尋那古塔的蹤跡,筆者幾度到嚴家灘頭尋蹤,只是見到如今政府新建的嚴家灘廣場,登上黃甲山,俯視古城翻天覆地的新貌,使我思索萬千,唯見那條千年不變江流靜靜地西去,不禁有種悵然若失的傷感。

(作者系平江縣史志學會會員)

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嚴格限定日期,開始修建寶塔,並題寫塔名“淩雲”,為昌江作一媲美,為城西水口爭一美景,這是前人的美善言行輕快興起的大事,淩星曜非常愉快地獨自承擔全部費用,第二年塔建成了,從此科舉事業盛大輝煌,並為公府爭光,所以是平江人民的慶倖,也是鄭煐和鄧少橋及縣老爺一時碰到的一大幸事啊。

以上塔記已經敘述了建塔的全部經過,並且淩星曜題塔名“淩雲”,淩雲就是寓意寶塔建造很有氣勢,挺拔巍峨,塔聳雲天。“淩雲”二字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閑意”。筆者認為“淩雲”含意雙重,一種從釋義上來講是直上雲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氣高超。換種意思說“淩雲”,是平江四大家族首富的淩星曜偕侄出鉅資捐建的寶塔,足足證明淩氏家族的經濟實力和辦事的能力,淩氏叔侄為平江樹立一個榜樣,同時象徵著淩家淩雲壯志一個標誌。

塔記中兩次提到“昌江”,史志:“漢三國孫權安置魯肅設漢昌郡”,這是平江有關最早的昌字來由。據《岳陽風土記》:“唐改吳昌置縣,以界內昌江名之,又曰:唐天寶中,改幕阜山為昌江山”。又據清同治《平江縣誌》載:“昌水之見諸古籍者,邑之水以汨為經,昌為緯,昌蓋從中之綱也。乃崇禎舊志雲,汨水又名吳昌,水臨昌山,故名。又雲:汨昌一水而異其名,是誤二水為一也”。還有“昌江八景”,古人題詠平江山水,至今廣為流傳,見諸多古籍和有關詩詠的記載。平江為古昌邑又乃昌江的全身,《幼學瓊林》卷二:“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喊來喊去,今非昔改,還是那一條江河。

上文中說到建塔城于坤方:坤代表西南的方位,是周文王在監獄無事可做,在憂患時想瞭解國家大事推演出來的,叫後天八卦坤卦,當時周文王的封地在西昌,正好是當時商王朝的西南方,坤卦卦詞:“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站在平江古城中,用羅經,辨方位,紅針指南,當天針對地針時,定坤方於西南,大約是現在寺前河背的嚴家灘那個方位。

塔建城西已辨明瞭方位,那麼黃甲山具體位置在哪呢?據今城西不少老人傳言:“淩雲塔,塔淩雲,鎮水口,出科甲”。關於水口,詳見城西江邊防洪堤,“清乾隆十五年西隅水口伍娘廟舊址”石碑,嚴家灘廣場下邊建有伍娘廟,根據古碑記載和結合地方留傳,寶塔建在水口伍娘廟那個小山包上冇錯,水口伍娘廟後山包上應該就是黃甲山,古人為什麼叫那個小山包喊黃甲山呢?因為古時科舉甲科進士及第者的名單,因用黃紙書寫,稱之“黃甲”,宋趙升《朝野類要舉業》:“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謂之黃甲闕榜,第五甲舊多貴顯”。黃甲寓意吉祥,其詞含意有科舉進士及第,所以故名“黃甲山”。

塔在漢代就已隨佛教傳入中國,最初多為木塔,北魏中期以後出現磚塔,隋唐時代,磚塔建造技術已相當成熟,宋代塔的類型更加豐富,出現了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明代以後出現了風水塔,如我平江的古淩雲塔,應當屬於風水塔。《淩雲塔記》中雲:“則意者風水之所關歟”,說明治城之建塔,以塔來改造城鎮,以風水壓勝的淩雲塔,從風水角度和性質,除觀賞造景外,其功能和作用是增補形勢的後天因素。營造淩雲塔主要目的是為了興文運,昌科舉,請再看《淩雲塔記》的開篇句:“治城之建塔也,象火星,昭文教也”,昭彰教育事業。清代高見南《相宅經篡》卷二:“凡都、省、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保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於山上立文筆,或于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

古城西之淩雲塔,是在宋、明的舊址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造的,結構兩層,內面用石,外部用磚,磚石合砌,非常堅固,如同堡壘,下大上小,層層起水,角角挑簷,八角九層,樓閣臨空,內有塔室,可攀登憑眺,塔頂石瓦,頂尖是生鐵打造的實心葫蘆寶頂,淩空卓立,蔚為壯觀。

淩星曜的玄孫淩敏仁老夫子,畢業于早年的老牌重慶大學,是我的國學老師,現已作古多年,在世時曾對我講過:“他王父金門公說,城西寶塔,是縣府倡議他家出錢捐建的,把塔建成文筆形狀,自立塔後文風極盛,未有淩雲塔之前,平江文運未顯,文人不多”。他年輕時從重慶讀書回來,都是走水路的,坐船要坐半個把月,當船行到他祖上修的淩雲塔下,心裡特別舒暢,頓時忘記長途坐船顛簸和疲勞,知道已經快到縣城了,船過江心,見景生情,吟詠:“遠看文峰插霄漢,近觀鐵筆寫江天”的聯句。

淩雲塔是平江最大最高一座寶塔,曆清代、民國、新中國三朝,聳立江上百餘年,感歎滄桑世事,歷盡風風雨雨,卻躲過戰火狼煙,但也難逃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那個時期,聽電力局退休的八十多歲吳國興老人講:“淩雲塔拆毀於一九七三年,那時邱慶龍任武裝部政委兼縣委書記,人稱‘邱政委’,那人冇蠻多文化,好多事都是蠻幹,是他指示把塔拆毀的,把塔磚運到河對面修嚴家灘水輪泵,水輪泵修成後,每漲一次水,總是把大西門淹沒了,水輪泵又沒搞多久,沒中大用又堵水,只好把它炸掉,淩雲塔拆了,真可惜啊”。

羅維新是解放前進城參加工作的,今年九十二歲,他還健在,據羅老講:“淩雲塔位於嚴家灘對面江岸的小山上,寶塔高大雄偉,塔影倒映江中,美麗極了,塔身的第七層上右面,長一棵約飯碗大的胡椒樹,樹不高,樹朝左長,開只細樹杈往下駝的,樹根鑽長塔縫,顯得蒼老,屬一奇觀。自塔磚拆搬修嚴家灘水輪泵後,塔只剩下麻石基腳,麻石條子有的丈多長,那時大多數部門和單位都挖建防空洞,帆運社後改水運公司,用船把塔基腳麻石運去修防空洞,帆運社比別的單位修防空洞要快得多,因為帆運社有船,把塔石從黃甲山上梭下來就上了船,船順水到小碼頭上岸,帆運社的防空洞位置在老汽車站對面的城東批發市場那裡,做批發市場的地方古時喊張家塘的,帆運社的防空洞比其他單位建的防空洞要結固得多,盡是麻石條子砌的,他曾在那防空洞裡開過幾次會,還印象蠻深”。

城西古跡淩雲塔,由於歷史種種原因,灰飛煙滅,不復存在,為了探尋那古塔的蹤跡,筆者幾度到嚴家灘頭尋蹤,只是見到如今政府新建的嚴家灘廣場,登上黃甲山,俯視古城翻天覆地的新貌,使我思索萬千,唯見那條千年不變江流靜靜地西去,不禁有種悵然若失的傷感。

(作者系平江縣史志學會會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