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VC投資人看時尚消費創業者與投資機會

“聯結全球時尚創新, 擁抱中國時尚創業與投資的黃金時代”, 2018年4月18日, “華麗志全球時尚創新與投資論壇”(Luxe.Co Global Fashion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Forum)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辦, 彙集時尚投資和品牌創新領域最優秀的投資人、企業家、創業者、設計師和高級管理人員, 13場演講、對談和圓桌討論, 呈現中國和全球時尚產業投資並購、創業創新的前沿動向和發展趨勢。

【論壇主題】

VC投資人眼中的時尚消費創業者與投資機會

【圓桌嘉賓】

張逸龍

弘道資本創始合夥人, 重點關注人工智慧、消費升級、體育和泛文化娛樂、企業服務等創新機會, 覆蓋天使到B輪的投資階段;在消費領域的投資案例包括:3W咖啡、HIGO、星客多、妙計旅行、好色派沙拉等。 張逸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士,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 張逸龍先生是橙灣大學特聘導師。

李靜

星創投基金創始人、東方風行傳媒集團董事長。 2000年成立了東方風行製作公司,

打造了多個爆款節目:《超級訪問》、《美麗俏佳人》、《非常靜距離》;2008年創立樂蜂網——中國第一家擁有專家明星進駐的專業美妝購物網站, 2009年, 樂蜂網第一個自有品牌靜佳JPlus上線;2017年, 李靜發起了風險投資基金「星創投」, 吸引了那英、梁靜、蔣雯麗、戴軍等娛樂圈朋友, 以及互聯網企業家周航、王江等參與其中, 先後投資了連咖啡、misscandy指甲油、寵舍匯、花卷商城, 罐頭視頻, LOOK, 吳瓊瓊等一系列與新消費相關的創業公司。

張鷹

創新工廠合夥人, 關注新零售和新品牌, 在創新工廠負責O2O/消費和B2B/企業服務兩個領域的投資和投後管理工作, 他負責的項目包括名堂、原麥山丘、dreamlab、搜芽、要出發等專案。 張鷹擁有北京理工大學通信與資訊系統博士學位, 2015年加入創新工廠前在TMT行業工作十餘年,

曾服務於NOKIA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並創辦過長城鼎興網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曾任易觀國際董事, 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公司執行總裁, 並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了易觀天馬幫。

陳峰

黑蟻集團董事長、黑蟻資本創始合夥人。 黑蟻集團成立於 2010 年, 創立並經營一系列消費品牌包括:視光品牌木九十、aojo 、WAKEUP、運動品牌 POGO、STARTER以及時尚品牌 MS。 陳峰先生是消費品領域的連續創業者, 擅於洞悉新興消費群體, 發現品類機會及新興商業模式;同時也是活躍的投資人, 投資項目包括:江小白、喜茶、智蜂巢、自嗨鍋、POPMART、36氪等公司。

【圓桌主持】

余燕, 華麗志創始人 & 橙灣大學校長

01

為何選擇將目光投向時尚消費/新型消費行業

余燕:相信在座各位投資人之所以會把關注點放到時尚消費,

或者更廣義的新型消費領域, 一定是看到了一些新的機會。 根據你們的行業研究和投資實踐, 這方面的機會點主要是哪些?

張鷹(下圖):感謝《華麗志》, 作為跨界者我們是來學習的。 創新工廠其實是偏互聯網和科技的投資機構, 我們與消費之間不是直接, 而是間接連接。 互聯網對各種傳播形態很敏感, 對流量變化很敏感, 所以我們其實是跟著流量和傳播的變化而進入消費領域。 在消費領域, 我們已經嘗試對幾個我們認為很明顯的趨勢進行了佈局, 比如今天時尚領域話語權結構體系正在變化, 原來金字塔式逐級分佈的媒體傳播管道已經碎片化、多元化了, 比如靜姐之前天使投資的花卷項目,

利用網紅來為二三線品牌進行傳播, 效果非常好。 這就是由於話語權傳播結構的變化, 帶來新生的品牌管道機會。

第二, 大家都說消費升級, 怎麼升級?下線城市的管道下沉永遠是機會, 包括剛才說的花卷能深入到一些傳統管道達不到的地方。 再一個是一二線城市消費觀念的變化很重要。 實際上, 今天一二線城市最好的地段, 應該給最具中國特色的品牌預留, 相信它們可以開一個店火一個店, 產品不斷反覆運算, 迎合有消費力人群的偏好。

第三, 大家對事情的原則和觀念在轉變, 比如年輕人對商品的擁有權不再那麼執著, 同時對使用權的分享欲提升, 這就帶動了時尚、珠寶、服裝的租賃業務的發展, 我們天使的一個二手時尚品項目,去年的發展非常快,完成了兩輪融資。這些都是很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我們這些外行和“時尚絕緣體”能夠借助媒介和方式,捕捉到行業新的成長機會。

陳峰(下圖):我來從一個創業者的身份談談我對投資的看法。我對新消費的投資是這麼理解的,首先商業的本質是“變化”,一切都是圍繞需求、圍繞效率展開。需求的主體是消費者,首先的變化是來自消費者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基於時代背景的,裡面包括了用戶和技術,技術對於流量的影響,對於管道的影響,以及對於供應鏈的影響,都是大的基礎的一部分。

在這個基礎上,我理解的消費升級的本質是用戶需求交互效率的提升,這是我的一個視角。比如最近我們在研究家居,研究宜家,宜家誕生的時代是70年代,它的材料是複合板。在那個時代為什麼會誕生宜家?宜家為什麼會從這樣一個品類走向我們所謂的大倉儲式的模式,這種設計的理念為什麼會誕生在這樣一個時代?

回過頭來再想一想,今天這個時代擺我們面前的機會是什麼?我們如何看待家居?比如最近我們投了智蜂巢,他們的口號是“重新定義中小戶型”,主要針對 40到100平米中小城市的房屋,主要針對空間利用效率的痛點,為城市核心的大眾消費者提供空間解決方案。

張逸龍(下圖):剛才兩位講得非常好,我補充一下。消費其實是非常有歷史的行業,100年前肯定也有消費升級。我以前讀過一本《時尚通史》,裡面介紹了歐洲時尚行業過去一兩百年的變化。縱觀整個歷史,每二三十年就會有一次類似消費升級的活動。

消費升級往往先從亞文化裡產生,我們經常根據這個觀點,去捕捉亞文化裡產生的消費特點。我們早先做了20多年的企業,其中也涉及過一些消費品,因此我們經常把企業放到歷史中去觀察,跟過去做的一些東西進行對比,比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牛仔褲是不是一次消費升級?我就補充這一點,別的都非常贊同兩位的觀點。

李靜(下圖):我其實是一個新投資人,特別有幸受到邀請。你們沒邀請我以前,我已經訂了《華麗志》一年半的時間,因為我做的事都跟你們的內容有關,無論做時尚、電商、做品牌,時尚電視節目,其實我都是為女性服務的。以前我看到很多資訊,包括大的國外奢侈品被兼併收購,會感到很困惑,為什麼我們心中那麼好的品牌活不下去了?什麼樣的品牌能活下去?

我其實跟陳總聊過,我們聊了四個小時,雙方都很興奮。他是我見過非常少見的,很懂女性、很懂消費品的男性。因為我是跨界的投資人,我自己做《美麗俏佳人》,做樂蜂網,同時還做了幾年自有品牌。我對時尚的瞭解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包括後來高薪聘請了寶潔、歐萊雅的人,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我做投資不投影視,要做新消費,因為我是女性。回到人性本質,什麼東西讓你買,什麼東西讓你有興趣?男人靠理性和資料,我更多的靠直覺。我們過去吃的很多虧都是因為過於聚焦產品本身好不好,但不知道用戶在哪兒,怎麼亮相,怎麼推出去。沒有使用者的時候,產品做的再好也是沒用的。

我想談的其實是“需求在哪兒”,比如微信大V有變現的需求,所以幫助他們變現的小程式電商 LOOK吸引了我;化妝品需要意見領袖來推薦商品,而不是單純依靠廣告,所以投資了“花卷” ——我是從這些角度進行判斷的,當然還不是很成熟,需要跟各位多多學習。

余燕:我個人覺得,在時尚消費領域女投資人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我們會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這種需求是真實的,當然也需要不斷歷練投資本身的功力。

李靜:就像男人跟女人談戀愛,他們很多時候不懂我們,我們是具有複雜性的,我們既可以買很貴的包,但同時我們又超愛打折,這就是女人的複雜性,瞭解女人的複雜性才能做好這門生意。

余燕:張總,從科技行業到消費行業,每個投資公司有自己的基因。從創新工廠的角度,你們感覺對這兩個行業投資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你們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採用什麼不同的標準?

張鷹:區別還是挺大的,科技行業更多注重客觀事實,消費行業和時尚界更注重主觀判斷力和感受。有些東西是不能在早期量化和說出道理的,像剛才靜姐講的,女人就是喜歡,男人理解不理解不重要。第二,專案類型不一樣,成長週期結構不一樣,很多科技類專案早期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型,怎麼買東西賣東西不知道,但是建築了比較高的技術壁壘。大部分消費類專案商業模型很清楚,東西做得好自然有生意。但消費類專案成長性沒有很多純互聯網專案成長性那麼好,涉及線下零售的就不如線上跑得快,這就是自然規律。投不同專案,要考慮自己投資策略、基金期限多久、期望的回報率等。

怎麼克服不懂女人心理問題的痛點,一是找女性幫你判斷,我們工廠有非常優秀的女投資合夥人。所以當我拿不准的時候,我會讓她們幫我看,讓專家幫我做第一道判斷,我相信她們比我看得更靠譜;二是真的做不了判斷也簡單,當項目主觀因素決策期過去,客觀因素都出來之後再進入,可以進得稍微晚一點。等資料出來,符合我們思維邏輯時再下注,哪怕貴一點也可以下重注,這也是一個辦法。

余燕:陳總,你是怎麼看待自己兼具的實業家和投資者這雙重身份的?

陳峰:投資和創業本質是一回事。資本、管道、運營、供應鏈本質都是商業構成的幾個元素,而資本在過去的商業社會中比較割裂、比較稀缺,而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資本的獲取變得更加社會化。我相信未來中國的消費一定是產融一體化,未來如果中國要出一家大公司,它一定是一個產業化的、產融效能相互推動的公司。

另外是全球化。今天世界變得非常小,技術對整個消費產業的推動將是史無前例的。比如我們投的喜茶,其背後是用戶的變化,我們去做市場調研的時候,發現全是年輕消費者。他們和傳統奶茶店還有一個區別,就是流量,行銷在前、流量在前,把傳統的零售邏輯打破了。

此外,喜茶抓住了新的品類屬性,咖啡過去賣兩個東西,咖啡和空間,最多再加一個文化。喜茶賣的一個是奶茶,另一個就是給年輕消費者提供跟星巴克不一樣的新空間。在中國有2000家以上的星巴克,喜茶才70家,我們能看到他們未來在中國和全球的機會。

02

如何“看人”,什麼樣的創業者值得投資

余燕:我想從“人”的角度問張總一個問題,消費行業都是年輕人跑在前面,弘道資本是一家由資深企業家創辦的投資機構,相信在投資很多早期專案時,即便你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內心認為它們有一百個不成熟的地方,但該投的時候也要下決心投;您也見證了很多年輕創業者的成長,能跟我們談一下在新型消費行業,您所認知的一個創業者正確的成長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張逸龍(下圖):對中早期的公司投資,核心還是投人,但是對人的認知和看法會有很大差異。反過來我們看新一代創業者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如果只看到一個優點,那要考慮能不能就這一個優點投他。剛剛講科技和消費,這兩個行業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投原麥山丘,那個創業者我第一次見他,就覺得他創業比我自己好得多,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他天生是做生意的,傳達的整個氣息有時是無法量化的。

星客多的創業者是臺灣人,這個項目是創新工廠投的天使輪,我投的A輪,看到這個創業者我也覺得可以投,他身上對服務的理解比一般的年輕人要深。所以在消費領域這個行業,確實像剛才張(鷹)總講的,沒有資料的時候,只是憑對人的一種認知和判斷,你會得出一個結論。我的判斷標準是,這個年輕創業者是不是比我二三十年前更加成熟。我也投過一些失敗的項目,積累過經驗,看新人再做類似專案時,我會想,和十幾年前的我相比,現在是不是能抓住他成功的一點決定因素和優勢。

余燕:您最看重的創業者品質是什麼?怎麼在幾個人當中看出誰是可以投的?

張逸龍:我有一個觀點,人生下來 70%、80% 已經註定了,這是由不得你的。後天大概有 20%-30% 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是很關鍵的。恰恰可能是這 20%-30% 把人拉開到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方向。對於註定的東西我們也無法去改變它,有人能當數學家,有人就是連數都算不清楚,智商是基因的一個顯性表現,這部分拋開不看。我們要看20%可以改變的東西,這是我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我相信人是能量的傳達,你做企業是自身能量的一種折射。自身能量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包括眼神、語氣、邏輯能力,包括整個人的氣場。創業者找投資者時,多少帶有一點忐忑,任何人都會有忐忑,但如何克服它?如何給自己一種自信?作為過來人我們往往看的是這些東西,你跟我講模式,有時我也未必懂,也理解不到那個點,我往往看你在講話中的邏輯、你的表達和用詞。因為語言是一個人思想的外衣,我可能會很在意你用了什麼語言,這些東西是我必須要觀察的幾個點。

余燕:張總的觀點非常發人深思!我覺得“如何看人”這個話題特別有意思,也想問問靜姐,您閱人無數,以前身處娛樂傳媒行業,接觸的人形形色色,到投資的時候看到怎樣的人才會放心投他?

李靜:過去雖說是閱人無數,其實看的都是一類人,明星嘛,其實接觸久了,發現他們都挺簡單和敏感的,我挺知道怎麼跟他們打交道。我不是鋒芒畢露的人,我比較關注這個人心理層面的感知力,消費最終做到底,無論以任何方式,都是跟人打交道,當你有了一種“讀心術”,你跨到任何行業成功概率都會很高。

我比較認同張總,天分很重要,有的人天生特別有同理心、善解人意,可能沒什麼學識,但左鄰右舍特別喜歡他;有的人特別敏銳,有一雙發現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的眼睛。做時尚消費領域的人,他的感知力特別強才能做好生意,因為這個行業是很重細節的。

第二個,我為什麼投連咖啡,它的創始人也是做過企業的,他告訴我,他們發現很多人在排隊,於是就拿小本記錄,每天多少人買咖啡、多少人坐在這喝、多少人帶走、帶走的人平均每個人手裡拿幾杯、等候的時間多長等等。連續一周之後他們總結出,如果附近2公里之內有另一個咖啡店,能夠節約多少人的多少時間。其實這些東西很多都是心理學的,本來在這喝杯咖啡,你關注了,可能就發現了機會。

余燕:這種敏銳您覺得跟人的背景有什麼關係,是天生的還是經歷使然?

李靜:不是天生的,是薰陶的,我是男孩子性格,做《美麗俏佳人》以前自己也穿得亂七八糟的。但是我那時一天錄四集,要怎麼穿衣服,頭髮怎麼弄,後來發現身上怎麼那麼多地方不對,所以長期的浸淫可以把不懂的人慢慢變成專家。我們這行投資要看比較長期,做品牌不是那麼快的,這是我自己的一些理念。

03

對未來消費市場的判斷

余燕:最後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對現在消費市場的判斷,大家的共同特點是看了無數的項目,有自己看好的、有不太看好的,也有觀望中的,請張(鷹)總先開始。

張鷹:創新工廠一直在總結消費市場裡的大趨勢和機會,每個主體判斷依賴於過往的經驗和基因,不一定是普世的。但是從我們的積累來看,第一波最敏感的還是跟流量有關的。傳播媒體的變化會帶來流量結構和管道結構的變化,管道結構變化會帶來新品牌的機會。我們不認為移動互聯網沒有人口紅利,只不過是結構性的人口紅利。

第二個是 OMO (Online-Merge-Offline) 線上線下融合帶來新型的業態,這個業態從來沒有出現過,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移動支付,合在一起之後,新型的人機對話模式有了,新的售賣方式有了,原來不具備做實體零售能力的場景可能出現了,以後我們也會繼續投新的 OMO 的業態,這也是我們最關注的領域。

品牌也一定會投,包括我們投過的品牌項目,會一如既往地投。我們比較關注在亞文化中形成領先優勢的項目,工廠有一支強大的文化傳媒團隊,他們對年輕人亞文化非常敏感,關注亞文化形成消費影響力的群體。我們更關注能從亞文化跨越鴻溝,走進大眾市場的群體。因為風投歸根結底要追求標的的體量,做太清新、小眾的項目長不大,所以我們更關心不僅有亞文化的影響力,還能引領大眾趨勢的品牌和行為。再具體一點,還包括成熟品類中新的細分品類的創新,比如飲料、茶這麼成熟的品類,有喜茶這樣的新茶飲的創新,麵包這麼傳統的品類有原麥山丘的新創新,這些都是我們會關注的項目。

陳峰:我非常認同張(鷹)總的觀點,我是做消費出身,我們基金的DNA關注消費創新。黑蟻資本一開始定位就是專注消費,所以我們覺得未來在新的消費者主力客群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點,也就是誰是未來的消費者。

第二個,我們會去看產業,技術對於產業效率的推動,包括增量最大、體量最小,或者存量市場很大,但是效率很低的一些產業。例如我們在看寵物行業,寵物行業在中國是非常初期的行業,但年複合增長率非常高,也是被國際巨頭壟斷的行業。看產業以外,同時會看技術對產業的驅動,最關鍵的一點,週期對於很多產業的影響也是基於技術和消費者變化的。比如上一輪週期對於體育產業的影響,像今天千億市值的安踏是誕生在20年前,那麼體育產業在下一波週期裡面的機會是什麼?這點跟剛才張(鷹)總提到亞文化裡的機會是一個觀點。

張逸龍:有一次我在香港與一位做品牌的富豪交流,他有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觸,他說:“一代人做一代人的生意。” 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自己創業到今天做投資,我投的這代人是哪一代人?是90年往後大概20年的生意,要很明確地把資金投到這批人身上。像剛才張總講的,我們要觀察這群人流量在哪裡,流量引起的變通在哪裡,這裡會誕生哪些品牌,互聯網、雲存儲、大資料對它們會有什麼幫助和推動作用?所有的東西都著眼於這些90後身上,可能他們很多的文化還屬於亞文化,但是在這批人變成未來20年主流消費群體的過程中,要預測他們10年、20年的成長路徑,及早地抓住這些人,投資給他們。這是我補充兩位的觀點,謝謝!

余燕:現在關注的細分領域有哪些?

張逸龍:消費的概念太大了,幾乎都可以關注,我們也會投一些新品牌,但新品牌在我們投資級別裡要放得稍微靠後一點;再有是帶動管道變革的專案,比如跟 IDG一起投了果小美;最近還在關注一些新的行業,正在做行業前期的調查。我還想投一些虛擬的東西,好比遊戲已經20年了,這個市場發展得很大,大家都在玩,但是它如何線上下變成可消費品,我正在琢磨這個事情。

美國迪士尼是最明顯的例子,卡通變成線下巨大的產業,電影產業變成線下可消費的東西。中國電影沒法向線下發展,因為電影拍得都不怎麼樣,但遊戲有可能變成另外一個產業。日本就是把卡通徹底變成一個極大的線下產業,這是我最近在做觀察和研究、嘗試投資的領域。

李靜:其實就是四個字——“美好生活”。我關注95後和00後的消費觀,我女兒是2004年出生的,我們最近看 Bilibili 之類的專案,都會給她看,瞭解她的看法。我還比較關注內容電商,包括罐頭視頻等。

我對吃喝玩樂特別看好,因為做得好的話,是一個可以放量的市場。我們是一個新的基金,投後管理特別重要。我喜歡這些創業者,因為我跟他們有共同語言。對於投後管理,我希望能輸出我的媒體資源,對他們也是一種幫助。

我們天使的一個二手時尚品項目,去年的發展非常快,完成了兩輪融資。這些都是很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我們這些外行和“時尚絕緣體”能夠借助媒介和方式,捕捉到行業新的成長機會。

陳峰(下圖):我來從一個創業者的身份談談我對投資的看法。我對新消費的投資是這麼理解的,首先商業的本質是“變化”,一切都是圍繞需求、圍繞效率展開。需求的主體是消費者,首先的變化是來自消費者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基於時代背景的,裡面包括了用戶和技術,技術對於流量的影響,對於管道的影響,以及對於供應鏈的影響,都是大的基礎的一部分。

在這個基礎上,我理解的消費升級的本質是用戶需求交互效率的提升,這是我的一個視角。比如最近我們在研究家居,研究宜家,宜家誕生的時代是70年代,它的材料是複合板。在那個時代為什麼會誕生宜家?宜家為什麼會從這樣一個品類走向我們所謂的大倉儲式的模式,這種設計的理念為什麼會誕生在這樣一個時代?

回過頭來再想一想,今天這個時代擺我們面前的機會是什麼?我們如何看待家居?比如最近我們投了智蜂巢,他們的口號是“重新定義中小戶型”,主要針對 40到100平米中小城市的房屋,主要針對空間利用效率的痛點,為城市核心的大眾消費者提供空間解決方案。

張逸龍(下圖):剛才兩位講得非常好,我補充一下。消費其實是非常有歷史的行業,100年前肯定也有消費升級。我以前讀過一本《時尚通史》,裡面介紹了歐洲時尚行業過去一兩百年的變化。縱觀整個歷史,每二三十年就會有一次類似消費升級的活動。

消費升級往往先從亞文化裡產生,我們經常根據這個觀點,去捕捉亞文化裡產生的消費特點。我們早先做了20多年的企業,其中也涉及過一些消費品,因此我們經常把企業放到歷史中去觀察,跟過去做的一些東西進行對比,比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牛仔褲是不是一次消費升級?我就補充這一點,別的都非常贊同兩位的觀點。

李靜(下圖):我其實是一個新投資人,特別有幸受到邀請。你們沒邀請我以前,我已經訂了《華麗志》一年半的時間,因為我做的事都跟你們的內容有關,無論做時尚、電商、做品牌,時尚電視節目,其實我都是為女性服務的。以前我看到很多資訊,包括大的國外奢侈品被兼併收購,會感到很困惑,為什麼我們心中那麼好的品牌活不下去了?什麼樣的品牌能活下去?

我其實跟陳總聊過,我們聊了四個小時,雙方都很興奮。他是我見過非常少見的,很懂女性、很懂消費品的男性。因為我是跨界的投資人,我自己做《美麗俏佳人》,做樂蜂網,同時還做了幾年自有品牌。我對時尚的瞭解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包括後來高薪聘請了寶潔、歐萊雅的人,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我做投資不投影視,要做新消費,因為我是女性。回到人性本質,什麼東西讓你買,什麼東西讓你有興趣?男人靠理性和資料,我更多的靠直覺。我們過去吃的很多虧都是因為過於聚焦產品本身好不好,但不知道用戶在哪兒,怎麼亮相,怎麼推出去。沒有使用者的時候,產品做的再好也是沒用的。

我想談的其實是“需求在哪兒”,比如微信大V有變現的需求,所以幫助他們變現的小程式電商 LOOK吸引了我;化妝品需要意見領袖來推薦商品,而不是單純依靠廣告,所以投資了“花卷” ——我是從這些角度進行判斷的,當然還不是很成熟,需要跟各位多多學習。

余燕:我個人覺得,在時尚消費領域女投資人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我們會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這種需求是真實的,當然也需要不斷歷練投資本身的功力。

李靜:就像男人跟女人談戀愛,他們很多時候不懂我們,我們是具有複雜性的,我們既可以買很貴的包,但同時我們又超愛打折,這就是女人的複雜性,瞭解女人的複雜性才能做好這門生意。

余燕:張總,從科技行業到消費行業,每個投資公司有自己的基因。從創新工廠的角度,你們感覺對這兩個行業投資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你們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採用什麼不同的標準?

張鷹:區別還是挺大的,科技行業更多注重客觀事實,消費行業和時尚界更注重主觀判斷力和感受。有些東西是不能在早期量化和說出道理的,像剛才靜姐講的,女人就是喜歡,男人理解不理解不重要。第二,專案類型不一樣,成長週期結構不一樣,很多科技類專案早期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型,怎麼買東西賣東西不知道,但是建築了比較高的技術壁壘。大部分消費類專案商業模型很清楚,東西做得好自然有生意。但消費類專案成長性沒有很多純互聯網專案成長性那麼好,涉及線下零售的就不如線上跑得快,這就是自然規律。投不同專案,要考慮自己投資策略、基金期限多久、期望的回報率等。

怎麼克服不懂女人心理問題的痛點,一是找女性幫你判斷,我們工廠有非常優秀的女投資合夥人。所以當我拿不准的時候,我會讓她們幫我看,讓專家幫我做第一道判斷,我相信她們比我看得更靠譜;二是真的做不了判斷也簡單,當項目主觀因素決策期過去,客觀因素都出來之後再進入,可以進得稍微晚一點。等資料出來,符合我們思維邏輯時再下注,哪怕貴一點也可以下重注,這也是一個辦法。

余燕:陳總,你是怎麼看待自己兼具的實業家和投資者這雙重身份的?

陳峰:投資和創業本質是一回事。資本、管道、運營、供應鏈本質都是商業構成的幾個元素,而資本在過去的商業社會中比較割裂、比較稀缺,而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資本的獲取變得更加社會化。我相信未來中國的消費一定是產融一體化,未來如果中國要出一家大公司,它一定是一個產業化的、產融效能相互推動的公司。

另外是全球化。今天世界變得非常小,技術對整個消費產業的推動將是史無前例的。比如我們投的喜茶,其背後是用戶的變化,我們去做市場調研的時候,發現全是年輕消費者。他們和傳統奶茶店還有一個區別,就是流量,行銷在前、流量在前,把傳統的零售邏輯打破了。

此外,喜茶抓住了新的品類屬性,咖啡過去賣兩個東西,咖啡和空間,最多再加一個文化。喜茶賣的一個是奶茶,另一個就是給年輕消費者提供跟星巴克不一樣的新空間。在中國有2000家以上的星巴克,喜茶才70家,我們能看到他們未來在中國和全球的機會。

02

如何“看人”,什麼樣的創業者值得投資

余燕:我想從“人”的角度問張總一個問題,消費行業都是年輕人跑在前面,弘道資本是一家由資深企業家創辦的投資機構,相信在投資很多早期專案時,即便你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內心認為它們有一百個不成熟的地方,但該投的時候也要下決心投;您也見證了很多年輕創業者的成長,能跟我們談一下在新型消費行業,您所認知的一個創業者正確的成長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張逸龍(下圖):對中早期的公司投資,核心還是投人,但是對人的認知和看法會有很大差異。反過來我們看新一代創業者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如果只看到一個優點,那要考慮能不能就這一個優點投他。剛剛講科技和消費,這兩個行業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投原麥山丘,那個創業者我第一次見他,就覺得他創業比我自己好得多,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他天生是做生意的,傳達的整個氣息有時是無法量化的。

星客多的創業者是臺灣人,這個項目是創新工廠投的天使輪,我投的A輪,看到這個創業者我也覺得可以投,他身上對服務的理解比一般的年輕人要深。所以在消費領域這個行業,確實像剛才張(鷹)總講的,沒有資料的時候,只是憑對人的一種認知和判斷,你會得出一個結論。我的判斷標準是,這個年輕創業者是不是比我二三十年前更加成熟。我也投過一些失敗的項目,積累過經驗,看新人再做類似專案時,我會想,和十幾年前的我相比,現在是不是能抓住他成功的一點決定因素和優勢。

余燕:您最看重的創業者品質是什麼?怎麼在幾個人當中看出誰是可以投的?

張逸龍:我有一個觀點,人生下來 70%、80% 已經註定了,這是由不得你的。後天大概有 20%-30% 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是很關鍵的。恰恰可能是這 20%-30% 把人拉開到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方向。對於註定的東西我們也無法去改變它,有人能當數學家,有人就是連數都算不清楚,智商是基因的一個顯性表現,這部分拋開不看。我們要看20%可以改變的東西,這是我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我相信人是能量的傳達,你做企業是自身能量的一種折射。自身能量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包括眼神、語氣、邏輯能力,包括整個人的氣場。創業者找投資者時,多少帶有一點忐忑,任何人都會有忐忑,但如何克服它?如何給自己一種自信?作為過來人我們往往看的是這些東西,你跟我講模式,有時我也未必懂,也理解不到那個點,我往往看你在講話中的邏輯、你的表達和用詞。因為語言是一個人思想的外衣,我可能會很在意你用了什麼語言,這些東西是我必須要觀察的幾個點。

余燕:張總的觀點非常發人深思!我覺得“如何看人”這個話題特別有意思,也想問問靜姐,您閱人無數,以前身處娛樂傳媒行業,接觸的人形形色色,到投資的時候看到怎樣的人才會放心投他?

李靜:過去雖說是閱人無數,其實看的都是一類人,明星嘛,其實接觸久了,發現他們都挺簡單和敏感的,我挺知道怎麼跟他們打交道。我不是鋒芒畢露的人,我比較關注這個人心理層面的感知力,消費最終做到底,無論以任何方式,都是跟人打交道,當你有了一種“讀心術”,你跨到任何行業成功概率都會很高。

我比較認同張總,天分很重要,有的人天生特別有同理心、善解人意,可能沒什麼學識,但左鄰右舍特別喜歡他;有的人特別敏銳,有一雙發現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的眼睛。做時尚消費領域的人,他的感知力特別強才能做好生意,因為這個行業是很重細節的。

第二個,我為什麼投連咖啡,它的創始人也是做過企業的,他告訴我,他們發現很多人在排隊,於是就拿小本記錄,每天多少人買咖啡、多少人坐在這喝、多少人帶走、帶走的人平均每個人手裡拿幾杯、等候的時間多長等等。連續一周之後他們總結出,如果附近2公里之內有另一個咖啡店,能夠節約多少人的多少時間。其實這些東西很多都是心理學的,本來在這喝杯咖啡,你關注了,可能就發現了機會。

余燕:這種敏銳您覺得跟人的背景有什麼關係,是天生的還是經歷使然?

李靜:不是天生的,是薰陶的,我是男孩子性格,做《美麗俏佳人》以前自己也穿得亂七八糟的。但是我那時一天錄四集,要怎麼穿衣服,頭髮怎麼弄,後來發現身上怎麼那麼多地方不對,所以長期的浸淫可以把不懂的人慢慢變成專家。我們這行投資要看比較長期,做品牌不是那麼快的,這是我自己的一些理念。

03

對未來消費市場的判斷

余燕:最後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對現在消費市場的判斷,大家的共同特點是看了無數的項目,有自己看好的、有不太看好的,也有觀望中的,請張(鷹)總先開始。

張鷹:創新工廠一直在總結消費市場裡的大趨勢和機會,每個主體判斷依賴於過往的經驗和基因,不一定是普世的。但是從我們的積累來看,第一波最敏感的還是跟流量有關的。傳播媒體的變化會帶來流量結構和管道結構的變化,管道結構變化會帶來新品牌的機會。我們不認為移動互聯網沒有人口紅利,只不過是結構性的人口紅利。

第二個是 OMO (Online-Merge-Offline) 線上線下融合帶來新型的業態,這個業態從來沒有出現過,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移動支付,合在一起之後,新型的人機對話模式有了,新的售賣方式有了,原來不具備做實體零售能力的場景可能出現了,以後我們也會繼續投新的 OMO 的業態,這也是我們最關注的領域。

品牌也一定會投,包括我們投過的品牌項目,會一如既往地投。我們比較關注在亞文化中形成領先優勢的項目,工廠有一支強大的文化傳媒團隊,他們對年輕人亞文化非常敏感,關注亞文化形成消費影響力的群體。我們更關注能從亞文化跨越鴻溝,走進大眾市場的群體。因為風投歸根結底要追求標的的體量,做太清新、小眾的項目長不大,所以我們更關心不僅有亞文化的影響力,還能引領大眾趨勢的品牌和行為。再具體一點,還包括成熟品類中新的細分品類的創新,比如飲料、茶這麼成熟的品類,有喜茶這樣的新茶飲的創新,麵包這麼傳統的品類有原麥山丘的新創新,這些都是我們會關注的項目。

陳峰:我非常認同張(鷹)總的觀點,我是做消費出身,我們基金的DNA關注消費創新。黑蟻資本一開始定位就是專注消費,所以我們覺得未來在新的消費者主力客群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點,也就是誰是未來的消費者。

第二個,我們會去看產業,技術對於產業效率的推動,包括增量最大、體量最小,或者存量市場很大,但是效率很低的一些產業。例如我們在看寵物行業,寵物行業在中國是非常初期的行業,但年複合增長率非常高,也是被國際巨頭壟斷的行業。看產業以外,同時會看技術對產業的驅動,最關鍵的一點,週期對於很多產業的影響也是基於技術和消費者變化的。比如上一輪週期對於體育產業的影響,像今天千億市值的安踏是誕生在20年前,那麼體育產業在下一波週期裡面的機會是什麼?這點跟剛才張(鷹)總提到亞文化裡的機會是一個觀點。

張逸龍:有一次我在香港與一位做品牌的富豪交流,他有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觸,他說:“一代人做一代人的生意。” 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自己創業到今天做投資,我投的這代人是哪一代人?是90年往後大概20年的生意,要很明確地把資金投到這批人身上。像剛才張總講的,我們要觀察這群人流量在哪裡,流量引起的變通在哪裡,這裡會誕生哪些品牌,互聯網、雲存儲、大資料對它們會有什麼幫助和推動作用?所有的東西都著眼於這些90後身上,可能他們很多的文化還屬於亞文化,但是在這批人變成未來20年主流消費群體的過程中,要預測他們10年、20年的成長路徑,及早地抓住這些人,投資給他們。這是我補充兩位的觀點,謝謝!

余燕:現在關注的細分領域有哪些?

張逸龍:消費的概念太大了,幾乎都可以關注,我們也會投一些新品牌,但新品牌在我們投資級別裡要放得稍微靠後一點;再有是帶動管道變革的專案,比如跟 IDG一起投了果小美;最近還在關注一些新的行業,正在做行業前期的調查。我還想投一些虛擬的東西,好比遊戲已經20年了,這個市場發展得很大,大家都在玩,但是它如何線上下變成可消費品,我正在琢磨這個事情。

美國迪士尼是最明顯的例子,卡通變成線下巨大的產業,電影產業變成線下可消費的東西。中國電影沒法向線下發展,因為電影拍得都不怎麼樣,但遊戲有可能變成另外一個產業。日本就是把卡通徹底變成一個極大的線下產業,這是我最近在做觀察和研究、嘗試投資的領域。

李靜:其實就是四個字——“美好生活”。我關注95後和00後的消費觀,我女兒是2004年出生的,我們最近看 Bilibili 之類的專案,都會給她看,瞭解她的看法。我還比較關注內容電商,包括罐頭視頻等。

我對吃喝玩樂特別看好,因為做得好的話,是一個可以放量的市場。我們是一個新的基金,投後管理特別重要。我喜歡這些創業者,因為我跟他們有共同語言。對於投後管理,我希望能輸出我的媒體資源,對他們也是一種幫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