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南陽晚報讀書會走進臥龍書院,閱讀臥龍崗

龍騰南陽訊 草木日盛, 春意正濃, 如何不負春光?唯有讀書和踏實腳步。 4月23日, 南陽晚報讀書會走進臥龍書院, 閱讀臥龍崗, 開展一場穿梭歷史與現實的訪古探幽之旅……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臥龍崗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 對這位從南陽走出的一代“智聖”, 南陽人都懷著一種深深的敬仰之情, 而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也成就了今日我市璀璨的諸葛亮文化。 所以, 臥龍崗上, 于參天古木中憑弔先賢, 于紅牆竹影中回望歷史深處, 于臥龍書院內追溯三國往事, 於行走、傾聽和思考中, 我們讀熟了那段史、這方崗, 讀懂了諸葛文化……

本場讀書會由南陽市博物館、南陽晚報聯合主辦。 南陽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張兼維, 南陽博物館副館長張曉剛、王玉君與晚報讀書會會員一起, 在臥龍書院裡說諸葛, 論書院, 談讀書。 春風徐徐, 《出師表》的琅琅吟誦聲起,

《龍崗吟月》絲竹音嫋嫋而來, 一時間, 恍若穿越歷史, 猶見諸葛孔明正在崗上, 或田間荷鋤, 或抱膝長吟……

踏訪臥龍崗, 訪古探幽中觸摸三國往事

城市人文景觀, 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 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雲際會。 面對它們, 一個個歷史片段似乎觸手可及。

所以, 閱讀臥龍崗, 又是一場深受讀者歡迎的讀書會, 啟事發出後短短數小時, 報名人數便超過預定人數的三倍。 夫妻同行的, 母女同來的, 攜朋喚友而來的, 大家以熱情參與的方式, 表達對諸葛文化和南陽歷史文化的熱愛。

步入武侯祠, 聽著講解員解說, 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祠院內, 古木交錯, 綠草如茵, 亭台水榭, 小橋流水。 一處處院落宏敞幽深, 翠柏挺立, 自然古樸氣息撲面而來。 諸葛草廬、甯遠樓、古柏亭、半月臺等, 展示出一幅智聖當年“躬耕於南陽”的生活起居圖。 三顧堂內, 劉備、諸葛亮對話的雕塑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 而祠院廊壁間鑲嵌的300餘通碑刻和殿堂上數不清的匾額楹聯, 特別是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

讀文, 賞字, 感懷, 令大家駐足品讀不忍離去。

王姝娟是大四學生, 即將到南開大學讀研究生, 雖愛好歷史, 但她覺得對家鄉歷史人文瞭解還不夠深刻, 所以積極報名參加活動, “諸葛亮是我幼時讀三國最崇拜的人, 但小時候去臥龍崗單純為了玩,

再次踏訪這裡, 深入地瞭解臥龍崗歷史和書院文化, 讓我對這裡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更為自己是南陽人而感到自豪。 ”

感到自豪的, 不止王姝娟。 踏訪中, 傾聽中, 思索中, 大家無不感慨萬分。 網友“微微”說, “大美南陽, 美的不僅是市區的高樓林立、白河兩岸的鳥語花香;美的更是南陽的歷史文化!我為擁有人傑地靈的家鄉自豪!”讀者劉瑩一家三口都參加了讀書會, 為了不讓孩子錯過這次難得的品讀歷史的機會, 她特意給四年級的女兒王如意請了半天假, “這是一次真正瞭解臥龍崗的機會, 儘管孩子對此可能一知半解, 但讓她參與一下, 耳濡目染地感受這氛圍, 再聽聽專家講座, 比她在書本上學的更直觀, 也利於她愛上傳統文化、愛上讀書。 ”

解讀諸葛文化,書香穿越歷史貫通未來

“龍崗月,月籠崗。眉目流光,琴榭流觴……”琴簫悠悠,低低吟唱,當由張兼維填詞作曲的古琴曲《龍崗吟月》在臥龍書院響起,撲面古風雅韻,深蘊諸葛情懷,讓所有人都隨之沉浸于昔日諸葛躬耕時代。張兼維感慨地說,臥龍書院雖不豪華,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裡的書香穿越歷史貫通未來,讀書,讀諸葛亮,讀臥龍崗,讀大南陽,讀中華民族,在這洋洋灑灑的巨大的“書”的系統裡,隨便取一瓢飲,便令我們受益終生。

張兼維說,要成就優秀的自我,要從讀書做起。人生需要讀的,一是讀書,讀書本甚至手機上的書;二是讀人。我們今天讀諸葛亮、讀臥龍崗、讀南陽,也是讀書。諸葛亮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品讀的地方,他為何選擇南陽?因為他不像陶淵明要真正隱居山林,他要積極入世、匡扶漢室。南陽物華天寶、地靈人傑,尤其在東漢,是文化、經濟、政治中心,是人才集聚最多的地方,他一定會堅守在這個戰略要地、文化高地,在此塑造自己、打造自己,縱觀天下、等待時機。

“諸葛亮為何被稱‘千古人龍’?因為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文人積極入世的精神。”張兼維說,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了經典的君子人格,他把他讀過的書,最終徹底地展現為一種精神,並化作一團烈火,照亮那個時代,照亮了今天,照亮了我們。

張兼維盛讚嶽飛手書《出師表》,認為這是嶽飛與諸葛亮在武侯祠的一種奇妙的相會,他們在此形成精神的交流和貫通,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偉大的作品,讓我們在品讀時不由激昂鬥志,“由此引申到讀書,我們讀書是為了讓書給予智慧、思想、啟迪,引領我們進步、成長。通過讀書,讀臥龍崗,讀南陽,讀我們喜歡的書和需要的專業的書,把這些書讀好,我們就會像諸葛亮一樣,實現個人的完整、完善甚至完美。”

細品臥龍書院,書聲連接起過去與現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臥龍書院內,又傳琅琅誦書聲。這書聲,自1800年前而來,在書院青磚灰瓦、飛簷翹角中回蕩,讓厚重的歷史過渡到現實,一時間似乎僅有著這一篇《出師表》的距離。

張曉剛詳述了臥龍書院變遷史。書院是我國古代教育特有形式,萌芽于唐末,普及於五代,衰敗於清末。臥龍書院又名諸葛書院,為紀念諸葛亮躬耕南陽而修建的廟學,興建於元至大二年,當年規模宏大,與南陽地方文化密切相關,培養了大量人才,是元、明、清中原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書院之一。清康熙年間,南陽知府羅景重建書院,並以“臥龍書院”命名沿用至今。

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民間研究會一直孜孜不倦地宣傳南陽諸葛亮躬耕地,用行動踐行著對南陽文化的熱愛。成員“楚地漢風”“浪遏飛舟”“阿龍”在讀書會上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們說,作為南陽人,捍衛南陽躬耕地是自上而下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一定要較真,要據理力爭大力宣傳,從而激發越來越多的南陽人關注南陽歷史文化建設。

因書院座位不夠,不少讀者站著聽講座直到傍晚結束。馮志剛說,本次讀書會,不管是系統性還是講解的深度都讓人感到我們南陽文化的博大、悠遠、深厚;特別是專家們引經據典的精彩演講,讓人受益匪淺!網友“紫默涵”說,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讀書可以;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文字可以,通過讀書會,用腳步丈量用心去體會,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

走出武侯祠,穿過“千古人龍”石牌坊,在現代化的柏油路上回望臥龍崗,透過這充滿歷史風塵的人文景觀,這層疊的歷史之美,讓人仿佛觸摸到了積澱豐厚的南陽城市文脈。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萍 陳菲菲

實習生 孫陽陽 文/圖

編輯:鄭豐東

解讀諸葛文化,書香穿越歷史貫通未來

“龍崗月,月籠崗。眉目流光,琴榭流觴……”琴簫悠悠,低低吟唱,當由張兼維填詞作曲的古琴曲《龍崗吟月》在臥龍書院響起,撲面古風雅韻,深蘊諸葛情懷,讓所有人都隨之沉浸于昔日諸葛躬耕時代。張兼維感慨地說,臥龍書院雖不豪華,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裡的書香穿越歷史貫通未來,讀書,讀諸葛亮,讀臥龍崗,讀大南陽,讀中華民族,在這洋洋灑灑的巨大的“書”的系統裡,隨便取一瓢飲,便令我們受益終生。

張兼維說,要成就優秀的自我,要從讀書做起。人生需要讀的,一是讀書,讀書本甚至手機上的書;二是讀人。我們今天讀諸葛亮、讀臥龍崗、讀南陽,也是讀書。諸葛亮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品讀的地方,他為何選擇南陽?因為他不像陶淵明要真正隱居山林,他要積極入世、匡扶漢室。南陽物華天寶、地靈人傑,尤其在東漢,是文化、經濟、政治中心,是人才集聚最多的地方,他一定會堅守在這個戰略要地、文化高地,在此塑造自己、打造自己,縱觀天下、等待時機。

“諸葛亮為何被稱‘千古人龍’?因為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文人積極入世的精神。”張兼維說,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了經典的君子人格,他把他讀過的書,最終徹底地展現為一種精神,並化作一團烈火,照亮那個時代,照亮了今天,照亮了我們。

張兼維盛讚嶽飛手書《出師表》,認為這是嶽飛與諸葛亮在武侯祠的一種奇妙的相會,他們在此形成精神的交流和貫通,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偉大的作品,讓我們在品讀時不由激昂鬥志,“由此引申到讀書,我們讀書是為了讓書給予智慧、思想、啟迪,引領我們進步、成長。通過讀書,讀臥龍崗,讀南陽,讀我們喜歡的書和需要的專業的書,把這些書讀好,我們就會像諸葛亮一樣,實現個人的完整、完善甚至完美。”

細品臥龍書院,書聲連接起過去與現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臥龍書院內,又傳琅琅誦書聲。這書聲,自1800年前而來,在書院青磚灰瓦、飛簷翹角中回蕩,讓厚重的歷史過渡到現實,一時間似乎僅有著這一篇《出師表》的距離。

張曉剛詳述了臥龍書院變遷史。書院是我國古代教育特有形式,萌芽于唐末,普及於五代,衰敗於清末。臥龍書院又名諸葛書院,為紀念諸葛亮躬耕南陽而修建的廟學,興建於元至大二年,當年規模宏大,與南陽地方文化密切相關,培養了大量人才,是元、明、清中原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書院之一。清康熙年間,南陽知府羅景重建書院,並以“臥龍書院”命名沿用至今。

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民間研究會一直孜孜不倦地宣傳南陽諸葛亮躬耕地,用行動踐行著對南陽文化的熱愛。成員“楚地漢風”“浪遏飛舟”“阿龍”在讀書會上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們說,作為南陽人,捍衛南陽躬耕地是自上而下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一定要較真,要據理力爭大力宣傳,從而激發越來越多的南陽人關注南陽歷史文化建設。

因書院座位不夠,不少讀者站著聽講座直到傍晚結束。馮志剛說,本次讀書會,不管是系統性還是講解的深度都讓人感到我們南陽文化的博大、悠遠、深厚;特別是專家們引經據典的精彩演講,讓人受益匪淺!網友“紫默涵”說,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讀書可以;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文字可以,通過讀書會,用腳步丈量用心去體會,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

走出武侯祠,穿過“千古人龍”石牌坊,在現代化的柏油路上回望臥龍崗,透過這充滿歷史風塵的人文景觀,這層疊的歷史之美,讓人仿佛觸摸到了積澱豐厚的南陽城市文脈。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萍 陳菲菲

實習生 孫陽陽 文/圖

編輯:鄭豐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