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看這部《海藥本草》就知道當年廣州的藥材貿易之盛

珍珠

海紅豆

蘆薈

壁畫中的唐代海運情景

《海藥本草》

“海外藥物的傳入自然不是從唐代開始的, 《海藥本草》也不是最早記載海外藥物的……當然隋唐五代時期在收集外國藥物方面, 沒有一部能比得上《海藥本草》之詳備”——《嶺南科學技術史》中的這段話, 簡明扼要地點明瞭《海藥本草》的價值。 在中國古代醫藥學的寶庫中, 這部由曾居廣州, 世業香藥的五代前蜀人李珣著就的巨著, 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它是那一時期廣州繁盛、宏大的藥材貿易的直接反映, 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技術交流的一個注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姑娘們愛的珍珠和蘆薈

就是這部書最早介紹的

中國的海外貿易開展很早, 自然帶來大規模且種類繁多的物產進出口。 參與貿易的各色人等中, 不僅有中國人, 也有許多外商。 有的外商, 在中國已經住了好幾代。 李珣就是這樣一位。 他“其先波斯國人, 隨唐僖宗入蜀”, 也即定居于中國的波斯商人後裔。 由於定居日久, 已經深為中國文化所同化, 是五代花間詞派的著名詞人。 但他在歷史上, 更主要還是以藥學家、本草學家所知名的。 他的弟弟李玹也是以香藥為業, 此外還花費大量時間煉丹, 所以也精于“金丹”和醫藥。

李珣所著《海藥本草》, 收載了唐五代時期傳入中國的131種藥物, 絕大多數來自海外, 僅一小部分產於今天我國西北、西南地區,

是我國第一部專門介紹和總結經海外貿易傳入中國的外來藥物的專屬本草著作。 當中大多記載了產地, 以利查考。

全書共分玉石、草、木、獸、蟲魚和果六部。 第一部玉石類載玉屑、波斯白礬、石硫黃、金屑、銀屑、陽起石等藥共11種;第二部草類載藥達39種, 主要有人參、木香、通草、昆布、海藻、阿魏、延胡索、補骨脂、仙茅、白附子等;第三部木類載藥49種, 如丁香、沉香、乳香、降真香、檳榔、龍腦香、蕪夷、沒藥、安息香、海桐皮、胡椒、椰子等;第四部獸類載象牙、象膽、犀角、膃臍臍4種;第五部蟲魚類載藥15種, 如牡蠣、秦龜、真珠、石決明、鯉魚、青魚、海蠶砂、蛤蚧、貝子、甲魚等;第六部果類載豆蔻、荔枝子、橄欖等10種。 有16種為首次在本草中正式記載:包括車渠(即硨磲)、金線礬、波斯白礬、瓶香、釵子股、宣南草、藤黃、返魂香、海紅豆、落雁木、莎木、柵木皮、無名木皮、奴會子、郎君子、海蠶。 今天姑娘們美容常用的珍珠和蘆薈(奴會子),就是經由《海藥本草》的介紹,才為國人所廣為採用的。

有研究者指出,《海藥本草》雖收藥僅百餘種,二萬餘字,但所引之書,包括《爾雅》《山海經》等40餘種。結合他的詩作,可以知道他為了編寫這部著作曾經專程從成都東下,在沿線各主要碼頭考察,從外商、醫生和藥工中搜集了大量資料。由此可見其著書態度之嚴謹、鄭重。

家族事業加上專業精神 為海貿繁榮做了時代記錄

之前涉及這一領域的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遺》《胡本草》等,但都不及《海藥本草》齊備。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李珣居於唐末五代的時間點上,又有家族事業之特色,深諳整個唐代輸入外國藥物的情形,較之前人掌握的一手材料更多。

唐代,經由長達1.4萬公里,由廣州直抵紅海、阿拉伯海巴士拉港的“廣州通海夷道”,帶來了海外貿易的前所未有的擴展。中外藥物、藥學,乃至醫學的一些領域,實現了大交流。學識淵博,兼通醫學的李珣,親眼看到了經由廣州港輸入的各種各樣的外來藥物。唐代的廣州,“江中多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珠寶、積載如山”。唐穆宗時,波斯大商李蘇沙——也即李珣的先祖——販運到中國的海外珍貴藥材沉香之多,可造一座亭子。當時經海上貿易傳入國內的海外藥物有龍腦香、無食子、安息香、紫礦、阿魏、波斯棗、偏桃、胡椒、登惹等20餘種,《新修本草》記錄30餘種,《本草拾遺》記錄80餘種。記錄數量的不斷增加,表明國人對海外藥物的瞭解和認識都在深入。

眾多海外藥物的傳入,大大豐富了中國藥物的種類,促進了民間使用海外藥物的實踐。但是也正如學者王棣等所言,之前的本草學著作都是將外來藥物與中國本土藥物混雜起來收載,查找極為不便。由於對海外藥物的情況瞭解不夠,所以前代本草在收載海外藥物方面還存在著種種缺點,例如對海外藥物的產地、形態、功效、性味、炮製、使用、禁忌等方面的記載還很簡略,甚至錯誤百出,影響了海外藥物的準確應用。更重要的是,此時距離《新修本草》頒佈已近300年,從海上進口的許多海外藥物還未被收入本草學著作,未被民間廣泛使用。《海藥本草》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

過半“海藥”今嶺南有植 助力本地醫藥學發展

“他的詞中,還形象、準確地大量描繪了擾榔、椰子、登蔥花、象、猩猩、孔雀、瘴雨、朵珠、越王台等嶺南特有的景物,表明他對廣州的風土物產習俗是非常熟悉的。再加上他的詞對由蜀經巴東、入兩湖、越南嶺、到廣州的沿途景物的描寫,我們似可斷定,李珣曾到過當時海外藥物傳入的主要港口和集散地——廣州”——經由王棣先生的這一段論述,我們對李珣與廣州的關係略作勾勒。

有學者統計,《海藥本草》中記載的藥物,有約66種在今天的嶺南地區能找到。可以說,它大大豐富了嶺南傳統醫藥文化。它在藥性方面分為溫、大溫、微溫、溫平、平、冷、寒、微寒、大寒。在藥味方面分為酸、甘、咸、辛、苦、澀、辛苦、苦澀、酸澀、甘咸、酸甘、鹹澀、酸咸澀,充實、發展了前代本草對藥性藥味的認識。它對“偏方”的重視也是一大特色,每味藥的功用主治後常附有偏方,便於臨床運用。由於李珣兼通醫術,所以《海藥本草》可以做到對症下藥,可稱一本簡易版的“醫療手冊”。

學者還指出,《海藥》首次記載的嶺南藥物有9種,即:瓶香、釵子股、海紅豆、落雁木、宜男草、柵木皮、無名樹皮、郎君子、海蠶沙。這些藥物為後人研究和使用南方藥物,特別是嶺南藥物,提供了較豐富的資料。有些嶺南藥物,在《海藥》收載後,直到現在仍為中藥學中的常見藥物。如1984年出版的《中藥學》一書,介紹了全國多數地區常見的近五百種中藥,其中蓽澄茄、降真香、海桐皮、珍珠等4種嶺南藥物,就是經過《海藥》收載之後,才逐漸為後世廣泛瞭解和使用,最終成為現代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者們指出,《海藥本草》的出現,其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自魏晉至隋唐海上貿易的發展,尤其是以廣州為主要港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所帶來的中外藥物交流的興旺。《海藥本草》,充分反映了在唐代海外貿易發展帶動下的海外藥物傳入中國的盛況,也表明國人對於這些舶來品,當時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

今天姑娘們美容常用的珍珠和蘆薈(奴會子),就是經由《海藥本草》的介紹,才為國人所廣為採用的。

有研究者指出,《海藥本草》雖收藥僅百餘種,二萬餘字,但所引之書,包括《爾雅》《山海經》等40餘種。結合他的詩作,可以知道他為了編寫這部著作曾經專程從成都東下,在沿線各主要碼頭考察,從外商、醫生和藥工中搜集了大量資料。由此可見其著書態度之嚴謹、鄭重。

家族事業加上專業精神 為海貿繁榮做了時代記錄

之前涉及這一領域的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遺》《胡本草》等,但都不及《海藥本草》齊備。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李珣居於唐末五代的時間點上,又有家族事業之特色,深諳整個唐代輸入外國藥物的情形,較之前人掌握的一手材料更多。

唐代,經由長達1.4萬公里,由廣州直抵紅海、阿拉伯海巴士拉港的“廣州通海夷道”,帶來了海外貿易的前所未有的擴展。中外藥物、藥學,乃至醫學的一些領域,實現了大交流。學識淵博,兼通醫學的李珣,親眼看到了經由廣州港輸入的各種各樣的外來藥物。唐代的廣州,“江中多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珠寶、積載如山”。唐穆宗時,波斯大商李蘇沙——也即李珣的先祖——販運到中國的海外珍貴藥材沉香之多,可造一座亭子。當時經海上貿易傳入國內的海外藥物有龍腦香、無食子、安息香、紫礦、阿魏、波斯棗、偏桃、胡椒、登惹等20餘種,《新修本草》記錄30餘種,《本草拾遺》記錄80餘種。記錄數量的不斷增加,表明國人對海外藥物的瞭解和認識都在深入。

眾多海外藥物的傳入,大大豐富了中國藥物的種類,促進了民間使用海外藥物的實踐。但是也正如學者王棣等所言,之前的本草學著作都是將外來藥物與中國本土藥物混雜起來收載,查找極為不便。由於對海外藥物的情況瞭解不夠,所以前代本草在收載海外藥物方面還存在著種種缺點,例如對海外藥物的產地、形態、功效、性味、炮製、使用、禁忌等方面的記載還很簡略,甚至錯誤百出,影響了海外藥物的準確應用。更重要的是,此時距離《新修本草》頒佈已近300年,從海上進口的許多海外藥物還未被收入本草學著作,未被民間廣泛使用。《海藥本草》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

過半“海藥”今嶺南有植 助力本地醫藥學發展

“他的詞中,還形象、準確地大量描繪了擾榔、椰子、登蔥花、象、猩猩、孔雀、瘴雨、朵珠、越王台等嶺南特有的景物,表明他對廣州的風土物產習俗是非常熟悉的。再加上他的詞對由蜀經巴東、入兩湖、越南嶺、到廣州的沿途景物的描寫,我們似可斷定,李珣曾到過當時海外藥物傳入的主要港口和集散地——廣州”——經由王棣先生的這一段論述,我們對李珣與廣州的關係略作勾勒。

有學者統計,《海藥本草》中記載的藥物,有約66種在今天的嶺南地區能找到。可以說,它大大豐富了嶺南傳統醫藥文化。它在藥性方面分為溫、大溫、微溫、溫平、平、冷、寒、微寒、大寒。在藥味方面分為酸、甘、咸、辛、苦、澀、辛苦、苦澀、酸澀、甘咸、酸甘、鹹澀、酸咸澀,充實、發展了前代本草對藥性藥味的認識。它對“偏方”的重視也是一大特色,每味藥的功用主治後常附有偏方,便於臨床運用。由於李珣兼通醫術,所以《海藥本草》可以做到對症下藥,可稱一本簡易版的“醫療手冊”。

學者還指出,《海藥》首次記載的嶺南藥物有9種,即:瓶香、釵子股、海紅豆、落雁木、宜男草、柵木皮、無名樹皮、郎君子、海蠶沙。這些藥物為後人研究和使用南方藥物,特別是嶺南藥物,提供了較豐富的資料。有些嶺南藥物,在《海藥》收載後,直到現在仍為中藥學中的常見藥物。如1984年出版的《中藥學》一書,介紹了全國多數地區常見的近五百種中藥,其中蓽澄茄、降真香、海桐皮、珍珠等4種嶺南藥物,就是經過《海藥》收載之後,才逐漸為後世廣泛瞭解和使用,最終成為現代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者們指出,《海藥本草》的出現,其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自魏晉至隋唐海上貿易的發展,尤其是以廣州為主要港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所帶來的中外藥物交流的興旺。《海藥本草》,充分反映了在唐代海外貿易發展帶動下的海外藥物傳入中國的盛況,也表明國人對於這些舶來品,當時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