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未名湖畔聊聊“黃土高原來的詩”

圖為《布衣于成龍》劇照。

晉劇新編歷史劇《布衣于成龍》在京引發關注

最美人間四月天。 晉劇新編歷史劇《布衣于成龍》在京連演兩日引起關注後,

4月20日, 首都著名專家學者圍繞該劇在北京大學內的一場座談會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雖然已是第三次進京、在全國範圍內的第160餘次演出, 但觀眾依然用無比的熱情迎接了戲中的廉吏和戲外的名角。 劇組和謝濤的每次出行都是想法多多, 為更好地打磨該劇, 這一次, 虛心向首都著名專家學者討教起了戲曲的繼承與創新。

好評如潮 好戲如詩

受邀的專家學者大多是在座談會前一晚才看了《布衣于成龍》。 文藝評論家謝璽璋說:“上一次欣賞晉劇要追憶到30年前, 如今一看, 眼前一亮。 記憶中的晉劇主人公多是王侯將相, 這次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士大夫形象, 音樂、唱腔陽剛之氣更足了。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盛讚演出道具素雅,

“一個可以活動的山水幕布、幾根青竹和一塊玲瓏石便撐起了舞臺。 ”

“這是從黃土高原上帶來的一首詩。 ”說起《布衣于成龍》, 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王達敏口生蓮花, 他說, “該劇可謂有‘綜合之美’, 豪放與婉約相諧、主角與配角相諧, 有口語有雅言, 滿台生風, 走出劇院, 徘徊在晚春的街上, 仍有種走在‘于成龍月下抒懷’那一幕的感覺。 ”

畫裡有畫 戲中有戲

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實驗一團創作演出的新編歷史劇《布衣于成龍》, 擇取了于成龍任知府因“橋”事件被革職之後的故事情節, 塑造了集廉吏、賢吏、能吏於一身的古代士大夫的鮮明形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理論家、文化研究專家張頤武說:“該劇創新獨特的地方在於發掘了代表地方文化的焦點,

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詮釋。 ”方李莉說:“這場戲表達了以官為輕、以民為重, 以權為輕、以責為重, 以名為輕、以德為重的公僕意識, 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

《布衣于成龍》能打動人心, 離不開謝濤的表演態度與功底, 臺上睿智又有溫度的于成龍, 是她在無數次的揣摸和精心塑造下呈現出來的。

適應普及 培養名角

談到中國戲曲如何創新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理論家吳思敬感慨道, 首先, 要大力培養明星, 戲曲傳人要有超越前人的勇氣;其次, 要弄清楚戲曲改革面向誰, 以晉劇而言, 首先要面向山西。 從普及角度講, 除汲取方言中最生動和鮮活的東西外,

要靠近普通話。

“我們要對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 拋棄傳統和改變傳統都不可取, 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沈湘平說。 他認為故事要以情動人, 創作要與時俱進, 廣泛借鑒, 以期與更多觀眾拉近距離。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楊浪則從劇團經營運作上建議:小劇團進大劇院的路子, 從投入產出方面來講是不合適的。 另外, 要知道自古以來人們看戲是看什麼?仔細想想, 吸引觀眾的一定是角兒和本子, 所以我們應該懂得戲曲的路怎麼走才對。

本報記者 范瑉菲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